-
1 # 大象文娛
-
2 # 黑桃六的美媽
你的孩子沒有任何問題 相信我親愛的 我不是老師 也不是育兒專家 只是一個深愛自己孩子的母親 任何孩子都會坐不住 坐得住的不是孩子 或者是折翼的天使 他們曾經因為坐不住而受到過來自外界或者成人的懲罰 這樣對孩子的傷害可想而知 拋棄那些虛無縹緲的問題(什麼感統失調 多動症什麼的 真是可笑)我們的寶貝是最棒的 不是嗎?他是您的孩子 相信他 對他來說異常重要 在他哭鬧的時候千萬不要冷落他 過去抱抱他 等他平靜一些輕聲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 相信有了你愛的擁抱 孩子會告訴你一個不可思議的原因(哈哈 那就是我們可愛的孩子 他可能是因為不喜歡板凳的顏色 可能是想坐在桌子上 可能想去摸摸別的玩具 總之 很多可能)但他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把他交給醫生 就是很多家長懶惰思考的開始 試問把一個沒病的人交給醫生 不就是為了證明他有病嗎?那些覺得自己的孩子有這樣那樣問題的 回想一下你是怎麼跟孩子相處的 你跟他相處的時候 是不是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孩子就是你的複製品啊!
-
3 # 優育漫話說
如果小朋友愛動,且不服管,我認為需要區分原因並針對性的解決:
1、孩子所處家庭教育環境的原因。如果孩子上學前所處的環境非常順遂,家裡特別嬌寵,孩子就極可能養成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即按自己意願做事情且不接受他人的干預,缺乏規則感。如果屬於這種情況,建議慢慢改變關愛孩子的方式,漸進性糾正孩子的錯誤認知。畢竟,愛不等於放任。適當的約束和制定規則,這樣也有助於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
2、孩子身體原因。我們經常會聽到大家說“多動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它是兒童期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其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衝動,常伴有學習困難、品行障礙和適應不良。如果孩子出現類似的症狀,建議到正規醫院進行諮詢和治療。
3、教學方法的原因。孩子如果沒有特殊的原因或情況,但又不愛聽老師講課,老師可以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一個客觀評估。比如教學內容或教具是否有吸引力,講課是否生動有趣……教學方法的好壞,我覺得要從適應性和教學結果綜合判斷,都說因材施教,那就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適當調整教學方法,就是在不斷進步和提高。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有特性的個體,我們需要多一些理解、包容以及引導。
-
4 # 柏文蓉蓉
孩子幼兒園坐不住,不聽老師的話,哭鬧等等問題,都是幼兒剛上學的正常反應。
只要孩子沒有身體方面的問題。家長就要放手了,現在孩子多數都是一個,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性差,融入集體的協調能力也相對來說要弱一點。
家長也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觀點。讓孩子知道,那些是該做的那些是不該做的。
幼兒園裡,幼兒老師有自己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家長不用過於擔心。雖然現在幼教負面新聞很多,但要相信那只是及個別現象。
-
5 # 媽媽關注
一、孩子先隨他去,只要不打擾別人,給他自由,愛幹嘛幹嘛,讓環境去感染他,而不是強迫他。
自由教育是未來教育的一個趨勢。英國有一所學校叫夏山學校,裡面倡導的“自由教育”在整個全球教育界有很好的口碑。全球每年有很多學校和教育機構去考察,因為它的教育理念很領先,代表著未來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孩子自由發展,“靜等花開”。夏山學校的創始人A·S·尼爾認為,自由的意義是,是在不妨礙別人自由的情形之下,做你想做的事,因此你就完全自律。
如果你和老師故意強迫他,會讓他感覺到壓抑,說不定開始討厭起學校來。
二、和老師溝通好這一想法,避免老師太過強迫他。和老師溝通,告訴老師也許他需要更長的適應時間,也許他對這個環境感到新鮮還在探索中,集體活動可以告訴他,但不要強迫他,尊重他的選擇。說不定,後面他的新鮮感過了,他的探索結束了,就開始加入到集體活動中了。
三、平時多帶孩子去社交,培養他交朋友、融入集體等等。或許你的孩子平時和同齡小朋友玩得少,自己玩比較多,可能有點不知道怎麼融入,感到害怕或者不習慣。那麼,平時下班或者週末就,呀記得帶孩子都去社交,感受一下朋友或者集體帶給他的快樂。長期下來,一定會慢慢有改善。
-
6 # 瑞寶兒6957
3歲剛剛進入幼兒園,孩子離開父母和家人,從一個自由輕鬆的環境突然進入到一個陌生並且有約束的地方,不適應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喜歡去幼兒園,證明他不排斥那個環境,不和小朋友接觸有可能是性格原因,也可能是他還沒有學會社交,慢慢來,家長不要著急。
孩子坐不住,一是沒有適應環境,不懂什麼是規則,不明白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老師和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清楚,小朋友在幼兒園要跟老師學知識,要跟其他的小朋友坐到一起,不能隨便亂跑。
二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難靜下心來聽課,容易被其他的東西吸引。這方面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注意力方面的訓練。比如拼圖遊戲之類的。
家長和老師最好都不要去勉強孩子,以免對孩子造成心理上傷害,對幼兒園產生排斥恐懼心理。
-
7 # 佑媽育兒經
無論是聯合國大會透過的《兒童權利公約》,還是我們國家頒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都告訴我們:幼兒是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三歲的孩子一般是小班,你所在的是託班,那比小班還小,這個時期幼兒園的上課也不是什麼正式課,是寓教於樂的遊戲課程形式,孩子如果不願意上課,那麼幼兒園的課程設定是否合理就是首要考慮的因素。一個正規的幼兒園不可能是單純的坐下來聽課,三歲的幼兒園如果上正式的課程,全程用聽沒有互動的趣味性,座不住很正常。如果課程設定有問題,那麼換園是必須的。因為不能硬性要求不符合孩子生理特徵的事情。
如果課程設定合理,是孩子的問題,那麼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工作:
首先,要接接納孩子的情緒。
告訴他遵守規則是件不容易的事,他有情緒很正常,但是我們人人必須遵守的,媽媽可以陪你一起來學習如何遵守規則,我們慢慢來,從今天開始起,每天五分鐘,然後一點點的增加。用正向教育的方法,此導孩子一點點的訓練完成上課的專注性。記得每次完成後要給予獎勵。可以做一個目標計劃表,完成的貼一個小貼畫,集齊幾個貼畫物質獎勵一次,可以是吃一個冰淇淋或者遊樂園一次等,總之是孩子喜歡的,關於獎勵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
幼兒園如果可以,讓老師在每天早晨入園時,和孩子家長一起定一個目標,比如今天主要上課坐好,老師會有什麼獎勵,其實孩子的獎勵特別簡單,一個小紅花,一個小印章蓋在手上,都是很好鼓勵。剛開始目標可以定的容易實現點,比如,老師在要求幾次後他能遵守,就獎勵。
其次,透過規則類的繪本的閱讀建立規則意識。
規則是自由的保證,讓他明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的時候也要和孩子協商一下有有那些規則是他遵守的。有一套繪本《校有校規》共三冊,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並引導孩子的規則意思。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幼兒階段的教育對孩子一生影響重大。因此,學齡前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重中之重。為孩子明確行為的邊界,幫助他們認識行為的好壞對錯,需要家長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慢慢達成的。
我家孩子在幼兒園小班時,我放學接他後,很少問他吃什麼了,今天老師有沒有對他怎麼樣等這些問題。我都會問他,今天幼兒園發生了什麼開心的事可以和媽媽分享一下嗎?今天有沒有什麼交到什麼好朋友,叫什麼名字?你邀請某某來我家玩吧,或者你和某某相約我們一起去公園玩。做為家長,你可以與幾個相投的媽媽建立友誼,互動相約一些共同的活動,幫助孩子建立集體活動意思。
我記得特別清楚,有一天兒子放學回家,告訴我:媽媽,我們班新來的AA和我特別好,他說相和我一起去吃小火鍋,還寫了紙條給媽媽。我開啟紙條,是同學媽媽寫給我的,說孩子來這個班第一個交到的朋友是我兒子,所以請我兒子一起去吃火鍋,讓我方便的時間微信聯絡她,附了她自己的微訊號。這個媽媽幫轉學的兒子建立朋友圈的方法值得你借鑑。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在幼兒園裡蹦蹦跳跳、哼哼唱唱、嘻嘻哈哈是沒用的,是在瞎玩,還不如讓他學點東西。不要忘了,蛹,在變成蝴蝶之前,是需要一段休眠時間的,這段時間表面看起來是靜止、停息的,其實是在積累、蛻變。
生命也是這樣,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而0-6歲正是一個新生命積累的過程,孩子表面的幼稚下面,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而這些是獨立的、不同於成年人的。
兒童的好奇、探索、塗鴉、幻想、遊戲、哼唱、蹦跳等,表面上看起來毫無作用,實際上是在悄悄的建構著未來的自己,所以童年絕不是無聊,更不是在浪費生命。
-
8 # 大條媽咪
從您的問題中,我們可以明確幾點。
寶寶目前只有三歲三個月大。
寶寶本身很喜歡去幼兒園。
寶寶無法專注地聽課。
寶寶不喜歡集體活動,喜歡一個人看書。
家長管教時常常妥協。
想要判斷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首先我們需要從孩子、家長、以及幼兒園這三方面來尋找答案。
1、孩子自身的原因首先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孩子目前的年紀還很小,此時的寶寶並不能理性地去看待問題,支配他們行事的是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們對於規則的遵守首先是要建立在自己情感可以接受的基礎上的。
如果是孩子自身問題佔主導原因的話,那麼家長和老師關注的重點可以放在與孩子的溝通上。
在溝通的時候要注意方法,不要居高臨下地去命令孩子,可以用一些寓教於樂的方式,或者是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來讓孩子產生同理心,這樣都可以幫助孩子儘快適應集體生活。
2、來自家長的原因在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時,家長也需要反省一下,是否在育兒的過程中,自己一直都十分遷就孩子,並沒有為孩子確立一種規則呢?
對於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慢慢地做出改變了。首先可以從一些日常小事入手,讓孩子明白做事是需要規則的。
同時家長也不要輕易妥協,可以現在小事上,堅決一次,讓孩子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哭鬧都是有用的,否則的話,孩子會將哭鬧當成是威脅家長的手段,這樣的情況會一直無法得到改善。
3、來自幼兒園這方面的原因家長在與老師溝通的時候,可以著重瞭解一下是否是幼兒園的活動或者是課程,讓孩子產生了反感,或者是無法讓孩子提起興趣。
對於這種情況,可以先讓老師以孩子感興趣的點來作為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彩頭,然後再讓孩子慢慢地體會到集體活動的樂趣,這樣可以讓孩子逐漸地適應在幼兒園中的集體生活。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家長可以想一下,是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一個人玩耍,所以他才無法接受其他人陪著自己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家長可以在課餘時間多帶著孩子外出玩耍,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同齡人,這樣對於孩子性格的培養也是有好處的。
-
9 # 芥末學堂
根據您說的情況,芥末判斷孩子應該是處於幼兒的敏感期階段。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9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芥末需要提醒您的是孩子每次順利透過一個敏感期後,他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
但是很多家長甚至幼教老師都不清楚“敏感期”的存在,從而造成家長們有時善意的約束,卻阻礙了孩子的成長。根據您描述的問題,芥末判斷孩子正處在三歲敏感期,芥末會列舉一些2—6歲常見的孩子敏感期,針對每一個敏感期也會給出一些方法建議。
1,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區分我的和你的、我和你的界限)
從開始說“我的”到開始說“不”到開始打人、咬人、再到模仿他人,漸漸地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同時透過說“不”來強調自我的意志的感覺,我說了算是最重要的,如果發生不符合他心思的事情就會大哭大鬧,孩子的表現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建議:這是一個令家長老師都很頭疼的時期,因為沒有辦法能完全的解決,那就沒有必要解決,家長們要保持鎮定,孩子故意不聽話是他生命力的驅使,是他成長的必由之路。
2,動手敏感
期(剪 貼 塗)
孩子從這時開始真正有意識地使用工具,這又是大多數孩子建構專注品格的最好機會。
建議: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所需的材料,並儘量不要打擾專心工作的孩子。
3,藏、佔有敏感期
開始強烈地感覺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才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才可能超越於對物質的佔有。而當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就開始了。與此同時,也就拉開了人際關係的序幕。
建議:我們要理解孩子們的佔有行為,很多條件比較好的家庭也會遇到孩子很摳門,不願意分享,自己看上的就一定要拿在自己手裡,因為這些物品或者人一定是給了孩子安全感或者深深吸引力孩子的注意,這種時候不要去吵孩子,要去和他商量,引導他和朋友們交換。
4,詛咒的敏感期
“臭屁股蛋”、“屎巴巴”、“打死你”這些髒話總是出自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嘴裡。因為孩子在這時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就是詛咒,而且成人反應越強烈,孩子就越喜歡說。
建議: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語言,這並不是他真的想表達的,慢慢等待這個階段過去。
5,執拗的敏感期(與父母做對、就是不洗手、暴力)
同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一樣,這敏感期對家長比較挑戰!
在吃飯前,媽媽對兒子說“乖兒子,我們去洗一下手好嗎?”兒子連想都沒想一下,就脫口而出說:“不好!”
案例:這位媽媽一點都不著急,一點都不在乎地說:“好吧,不願意洗就算了!”兒子很驚訝的看了媽媽一眼,覺得媽媽怎麼突然允許他不洗手了呢,感覺有點奇怪。不過,媽媽假裝看不見兒子的表情。她自己不動聲色地去洗手池洗手,洗完手回來就坐下來準備吃飯。這時,驚訝不已的兒子卻對媽媽說:“媽媽,我手上可能會有蟲子,萬一吃到肚子裡,肚子會痛的!”他在試探媽媽,給自己找個洗手的臺階下。
於是,媽媽就故意問“那怎麼辦呢?”兒子這回非常“大方”地說:“媽媽,要不你給我擦擦手吧!”媽媽趁機表揚了他一句:“好啊,還是你聰明,那媽媽就給你擦擦手!”
孩子在0-9歲期間會有31種不同的敏感期,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作為家長可能沒有特別多的時間去專門照顧孩子,但是一定要知道孩子在成長期間面對的挑戰。努力引導,無論是孩子的注意力,還是性格都會有明顯改善。
-
10 # 教育秀秀看
我相信如果家中有這樣一個寶寶著實讓媽媽頭疼,媽媽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那現在幼兒園的一個班級當中經常會出現一個或兩個這樣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就這個問題來說,我們要從多角度進行分析,一方面要從孩子三歲之前的帶養人來分析,如果帶養人是老人,會存在隔代帶養的隔代溺愛,也許這個孩子的情緒是需要及時得到滿足的,且不只是情緒,可能孩子其他的需求也需要得到及時的滿足。因為在早期的帶養過程中,已經養成了不良的情緒方面的一些需求。如果是父母自己帶,我相信孩子的等待或者是傾聽的能力還是具備的,不應該出現剛才問題所說的這種現象。如果是保姆帶的孩子,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保姆一直都是在迎合孩子的心理上的一些需求。所以如果帶養人是老人或者是其他人代養,會容易由於隔代的溺愛或者是替代包辦的比較多,導致孩子的需求被及時的滿足。這樣在孩子進入幼兒園適應的就比較慢,會出現以上的情況。不聽老師說話,他以為還是在家庭當中,沒有分清楚兩個環境的不同。
第二方面要從孩子入園的時間方面去做分析,一個剛入園的三歲左右的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如果他已經入園半年或者一年了,依然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認為這個孩子的適應能力是非常的緩慢,那這很有可能跟孩子的觸覺敏感有關係。這種敏感大多是來源於家庭的帶養人,比較不愛說話,不愛表現,不愛在人多的地方參與活動,導致孩子也相對來說比較內向,比較內斂,也不愛參與外界的一些活動。還有可能是感覺統合,但我們看到這個孩子一不聽老師的話一管就哭,二還不跟小朋友玩兒,不參與到集體當中。首先就要想到孩子的個性使然,個性是受遺傳所影響,如果父母當中有比較內向,不愛參與活動這種狀態的,這個孩子有可能受到遺傳的影響。第二就是環境的影響不夠,入幼兒園之前,孩子接觸的面不夠廣,接觸的人不夠多。第三是帶養的方式比較單一,不夠活躍,導致孩子進入一個新的團體當中沒有辦法很快的融入新的環境,接納新的人。那麼他目前已經出現這樣的狀況,家長該怎麼辦呢?
首先從家長方面說,孩子已經送入幼兒園,所以家長利用週六日的時間要多陪同孩子到不同的地方,見不同的人,引導孩子與社群裡其他孩子進行互動,減少老人在此時對孩子教育的干預,家庭教育要達成一致。第二多做一些付出,多給孩子做撫觸、按摩、擠壓一類活動的感覺統合的訓練,感覺統合失調要儘早的進行訓練,三到六歲是行為糾正的階段,如果這個階段沒有糾正,未來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學習,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多做一些感覺統合方面的練習,多擠壓拍打他的身體,消除他身體的敏感度,多帶孩子去不同的環境,比如遊樂場,商場等等適合孩子去的所有地方都可以帶孩子去。尤其多讓孩子玩玩水、玩玩沙子、玩玩海洋球,這些都是可以有效的消除孩子觸覺敏感的小方法和小技巧。
第三多與老師進行溝通,請老師多引導孩子儘快進入集體當中。當然家長不用去強求孩子,每一個孩子成長,有他自己的成長的速度,家長更多的去做引導而不是強迫他。第四,在家庭互動的過程當中,逐漸的學會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有物質方面的需求,家長可以稍微延緩滿足他一下,不是馬上讓他得到。比如說可以等五分鐘以後給他,或者是可以讓孩子付出一定的勞動力,又或者是可以跟他一起約定,等他做好一件事之後再給他,這樣都是有效的延緩他的需求的方法。最後一點要強調的是,孩子進入幼兒園是一個新的環境,他對新的人,新的環境,都需要適應的過程。請媽媽放下心中的焦慮,給孩子時間,只要家長意志力堅定,態度很堅決送孩子進幼兒園,我相信孩子會盡早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也儘早的能夠學會傾聽老師和小朋友的說話,而且可以和小朋友一起互動起來。提問提的媽媽可以試試以上的方式,其他的媽媽也可以聽一下你的寶寶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但是在這裡我想再一次的強調大家,如果寶寶滿屋子亂跑,根本不關注其他人,與他講話,他不看與他講話的人眼睛的時候,請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儘早的帶孩子到相關的機構或者是醫院去做一些檢查鑑定,看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方面的嚴重失調,如果不盡早的去幫助孩子去做這些訓練,孩子未來可能會遇到很多的麻煩,如果家長忽略了這些,那麼孩子將來真的可能很糟糕,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多關注,與孩子的眼神的對視。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11 # 美藝天小可愛
你只要放手就可以了,配合老師說的要求,至於他老師用什麼去引導,那就要看他老師的水平了,現在的孩子問題是越來越多了,有的是感統失調,有的是自閉,還有的是多動的,所以現在也出現了還多類似這樣的培訓班。你現在根據孩子出現的情況,配合老師的要求,雙管齊下,孩子不要一哭就妥協。我們要去找辦法去解決。
-
12 # 經典教育之家
根據您說的,首先我們可以判斷,孩子是喜歡去學校的,進一步想就是學校裡有孩子想去上學的原因。然後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課,跑來跑去,這個的原因很幾點。第一點,講的內容對於孩子沒有吸引力。第二點,孩子有不專心的習慣。第三點,有什麼事情刺激孩子坐不住,跑步跑去。這三點都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但是根據我的發現,老師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主要還是孩子在家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時機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玩遊戲或者看電視,而不是強制去做事情。孩子雖小,已經有了自己的人格,需要互相尊重才對。在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就要提出問題給孩子,比如:“學校裡面講的課是不是你不喜歡呢?或者學校裡好多孩子都想和你玩,你喜歡和誰一起玩呢?”透過不斷的誘導,當然父母要想好問題怎樣問最好,孩子慢慢就會吐露出內心的真實想法。以後要注意的就是,每天都要這樣做,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時間長了,和孩子之間會形成互相信任的關係,孩子自然而然會主動把學校裡發生的事情和父母分享。
-
13 # 後五十年
首先我想說這位家長不要著急,孩子3歲多正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沒有找到根本原因之前,家長切勿因為幼兒園老師的反饋,打亂孩子的成長節奏。作為家長我們肯定是瞭解是自己孩子的,孩子在家如果也喜歡跑,坐不住,那麼在學校這個表現就是蠻正常的了。如果在家可以坐得住,也可以聽進去家長的話,那麼就要找原因了。可能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幾下幾個方面:
1.安全感。孩子到陌生的環境,因為不熟悉環境,安全感不足,所以孩子需要不斷熟悉環境,及獲得安全感。這種情況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幫助孩子。給予孩子充分的接納和信任,還有適應的時間,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不能要求所有對的孩子都一樣。這一點一定要跟學校老師溝通好,切不可操之過急。
2.入園焦慮。思念爸爸媽媽,思念熟悉的家。會導致孩子無法安心,坐下來聽課,更別提跟小朋友互動啦,當老師打斷時,會哭鬧。當孩子放學回家後家長要帶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耍,家長要起到帶頭作用,主動與其他小朋友的家長聊天互動,孩子看到爸爸媽媽的行為逐漸會改變的。
3.老師方面。如果老師不能考慮每個孩子不同的狀況,那我個人認為可以再選擇一下其他學校,因為本身託班和小班就是讓孩子適應園區環境的,而不是學習什麼知識的時候,所以老師在學校安撫不了孩子,還把焦慮帶給家長,認為孩子有問題,那麼可以考慮重新選擇學校了。孩子都是靠右腦感覺的,相信誰才會聽誰的話。
4.爸爸媽媽沒有完全相信自己的孩子,還將焦慮帶給了孩子。作為父母,我們要100%相信孩子,給與孩子時間,讓他去感受,透過感受做出自己想要的改變,慢慢達到他自己認為舒適的地步。
孩子分為慢熱型和快熱型,同時也有高需求和低需求之分,與學校老師溝通好,如果老師認為孩子有問題,那麼如果是我會考慮轉校的。
以上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
14 # 旋轉芬芳
有的孩子上學就是這種情況,孩子在家自由慣了,學校裡又是一個有規則的群體,冷不丁的被管制被限制,他肯定不習慣,需要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不要強制去讓孩子執行他沒接觸過的規矩,要用慢慢滲透的方法,小班是幼兒適應生活和行為習慣培養的階段,為以後中班和大班做準備,不過我要說一點很多家長不愛聽的了,孩子這種行為除了不習慣以外,和家庭教育也脫離不了關係,孩子活潑好動很正常,可是家庭也要有規矩,也要適當的去規範一下孩子,不能說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自由散漫慣了,這種情況就會發生,你這種情況的孩子我也見到過一個,沒有上過小班,到中班的年紀之後直接上的中班,和你家孩子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孩子不會學習,不會和小朋友相處,自我意識特別嚴重,對老師提的要求不予理睬,如果老師強硬一點就會大聲哭鬧,透過老師和家長長期的溝通之後總結為兩點:一,就是不習慣。二,慣的,過於依著孩子了,沒有給過她任何規則。幸好你家現在上小班,家長要和老師積極溝通,要和老師相互配合,徹底做到家園共育。孩子在學校一個樣在家又是一個樣,那肯定是緩不過來了
回覆列表
這個很可能是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排斥現象。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需要給孩子時間。
我家的大寶就是一開始不願意在幼兒園待著,排斥老師,排斥同學的孩子。我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學會適應新環境,給他講一些在幼兒園可以幹但是家裡不能幹的事,比如有小朋友一起玩,可以聽老師講故事,有超大的滑梯和小車。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寶跟老師,同學都熟悉了,現在已經每天催著我帶他去幼兒園了。
大人到了一個新環境會比較拘束,但是成年人的素養讓我們不能哭鬧,要努力和大家打成一片。
孩子到了一個新環境,孩子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沒辦法自主改變現狀。當孩子感覺受到了威脅和限制,就只能透過哭來排解情緒,表達他的害怕,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上幼兒園前,家長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幼兒園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對幼兒園感興趣,沒有排斥感是最好的。
如果孩子進了幼兒園,不服管,一管就哭,那麼家長就要給孩子做心理疏導。先詢問哭的原因,而不是先指責孩子不應該哭。大多數的情況孩子都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而疏離老師,家長這個時候一定要跟孩子講老師的好話,跟老師也要交流平時對孩子要多溝通感情。
孩子還小,給他時間適應,家長也不能輕易就心軟接回家,這樣對孩子會產生一種暗示,哭鬧就可以讓父母聽我的。
家長的底線要清晰,孩子哭鬧不能成為我們教育方式轉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