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編虎哥
-
2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姚廣孝不受封,是因為他深知功高蓋主,必殺之。一、帶朱棣造反的人。
於1402載朱棣幹矣非,除去復明祖先之外憲,又改之當時之史記,使當時之史書所以篡為此位固己之,而太祖常欲自為帝,惜後允炆這奸賊射之位,今可謂靖難功成之祖之志,而皆是道衍俾出,可謂能立腳必承王道。
於議論之壓力下,道衍為之行力之妙,後道衍亦始呼己名為廣孝,於時靖難始也,王則見道衍攜此路之,且道為之畫策,此人精通陰陽,大善厚黑論,且知何而權衡乎,故於此場靖難之旅,道衍雖未將上,而在後與之持之力,而怪之事而來也。
二、不要封賞的人。
其為王出了許多,而無不給其賞,時王與之一公,要知時封公之時一輩三人一個是玉,亦即死者為追悼之王以封其玉之子,二公即能,這個人可以言在後諸將意見不合之時作一帥,莫之能棣今冢草盡久高矣,第三人為道衍。
而道衍於日用間而不言王與其巨室,及分給其女以為妻,時封者一資善大夫、少師,是一個二品之官,以官位自正一品降於正二品乃其甘心之意,可謂此人當之聰明,他若看出來王與太祖為一類人是也,乃始不食人間煙火,然此亦其一也,其人懼智。
三、造反不過是為了施展才華。
功高蓋主,故於成後擇避,則有問矣,彼則勞之以成何?其實他只往反,然王之將以為己死,以反後之賞則人不思之,欲得多少財富則必出幾也,然其反都但反而已,於其言但能才,將四十年所學皆能展出,世間何者皆何哉,乃始上之反之道。
金陵少年評曰:為臣者,幾人能知兔死狗烹,能知者,乃智者。
-
3 # 月關略萌
如題主所問,我認為黑衣宰相姚廣孝不受封主要是因為他心有愧疚,以這種態度表明了心跡他是做錯了。
誠然,朱棣篡奪皇位成功姚廣孝當屬首功。若不是姚廣孝的慫恿以及煽風點火,朱棣不一定會篡位。正是由於姚廣孝這樣一位“良師益友”,才最終幫助朱棣登上了皇帝寶座。
朱棣登基後為了鞏固皇權,加強了削藩的力度,將反對以及對其有威脅的人全部清除,可謂“暴行”連連。將建文帝時期的改革律法全部廢除,恢復太祖皇帝時期的律法,表明其恢復祖訓的態度。並且朱棣並不承認建文帝的身份,這讓許多支援正統的人士非常憤怒和無奈。
雖然朱棣取得了皇位,但依然還有許多人支援著建文帝。這讓朱棣非常害怕和惶恐,因此他必須要將建文帝找出來,徹底消除隱患。
而此時的姚廣孝卻因為“助紂為虐”受到了親朋好友的疏遠。畢竟,建文帝才是皇位正統,卻被朱棣用武力推翻篡位。朱棣的這種行為是不受支援的,在當時引起了諸多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姚廣孝作為朱棣最大的“助手”,自然也受到了諸多的非議和不滿。姚廣孝的親朋好友都覺得他的富貴和功名都來路不正,並且十分不屑與之交往。再見到朱棣登基後的種種“暴行”以及引發的各種掩耳盜鈴的舉措,讓姚廣孝反思自己,是真的做錯了。但已經鑄成了事實,即便有心悔過也已來不及了。
但他可以拒絕朱棣的各種封賞,常年待在寺廟中悔過,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態度:既然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過錯,但又無法挽回,那麼我只能在寺廟中懺悔。同時,拒絕受封也是一種實際行動,對於朱棣的封賞他的一切都不接受,間接的表明了朱棣皇位的來路不正。
-
4 # 榮耀歷史
姚廣孝,法號“道衍”,靖難之役總策劃,幫助朱棣奪得皇位,因功位列朝堂,很得朱棣尊重,但是據不還俗,因僧衣為黑色,故稱為黑衣宰相。
傳奇一生人人都說前有諸葛亮,後有劉伯溫,認為劉伯溫是大明王朝最聰明的,但是如果好好了解下姚廣孝的事蹟,你會發現明朝第一人的頭銜應該屬姚廣孝。
1、富家子弟出家為僧
朱元璋也當過和尚,那是因為他活不下去了。姚廣孝出身醫學世家,祖上歷代行醫,可謂是衣食無憂,但是年紀輕輕的姚廣孝認為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於是他毅然出家與過去的生活做了斷。
2、博大精深涉獵頗廣
遁入空門的姚廣孝並沒有被佛法所束縛,在精通佛法之後,他在儒學、道學、兵法甚至是陰陽之術等方面均有涉獵,以致於他能在儒學上和明初大儒宋濂相談甚歡,和各門各道的領袖也都是好友。
3、雖在空門卻神往廟堂之高
明朝承接元制,選拔僧官管理宗教事務,有心於仕途的姚廣孝也來應試,這一次他沒有成為僧官,但是透過這次機會他接觸到了上層社會,後來更是在馬皇后的葬禮上結識了朱棣,從此兩人開始有了交集。
4、輔佐朱棣開創帝業
朱允炆繼位後開始削藩,為此朱棣整天愁眉苦臉,既不甘心手中的大權被收回,又擔心自己的北京承受不住南京的壓力。
關鍵時刻,姚廣孝給朱棣吃了定心丸,假託天道說服朱棣起兵造反。朱棣起兵之後,姚廣孝和世子朱高熾鎮守大本營北京城。李景隆率50萬大軍突襲北京,是姚廣孝輔佐朱高熾守住了北京,也守住了朱棣的帝業。
在朱棣被阻於濟南城下時,姚廣孝給朱棣送去一句話:
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意思是讓朱棣不要在乎一座堅城的得失,此時南京城守軍薄弱,應該趁此機會長驅直入,奪下南京。朱棣醍醐灌頂,不出所料輕鬆拿下南京,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姚廣孝功不可沒。
5、拒絕封賞
朱棣自然沒有虧待姚廣孝,他讓姚廣孝還俗,然後賜予其世襲爵位,但是姚廣孝拒絕了,他仍然做他的和尚,吃住都在寺院,不過朱棣還是授予他官職,讓其位列朝堂。所以需要上朝時姚廣孝換上官衣,在朝堂之中做個木偶,從不發表意見,下朝之後回到寺廟披上僧衣打禪靜坐。
雖然如此,朱棣卻更加尊重他,好多大事都私底下向其徵求意見,所以姚廣孝也贏得了“黑衣宰相”的名聲。
6、全才姚廣孝
呆在南京的朱棣一直感覺不得勁,便決定遷都至北京,北京城如何規劃,這項重任交給了姚廣孝。憑藉早年對陰陽學說的研究,姚廣孝出色完成了任務,現在我們看到的北京城就死姚廣孝設計的。
永樂時期還有一件大事就是編纂《永樂大典》,原來的總纂官大才子解縉被錦衣衛給陷害至死,編書是千秋功業,朱棣非常重視,於是姚廣孝成了救火隊長,出任《永樂大典》總纂官,最終按時出書,若是《永樂大典》能傳下來,姚廣孝必定青史留芳!
拒不還俗,拒不受賞如此大的功績,姚廣孝應該子孫萬代永葆榮華富貴,但是他拒絕了,一方面是他的怪異性格使然,另一方面卻是考慮功成身退。
朱元璋大肆殺害功臣的歷史還保留著溫度,李善長、藍玉、胡惟庸等等,哪一個不是被抄家滅族,聰明的姚廣孝看清了封建帝王的本性,飛鳥盡良弓藏是常態,所以他寧願做一個和尚。
同時他和朱棣都清楚自己的能量,他姚廣孝可以幫助朱棣以一地之兵取得全國,同樣他也可以幫助其他藩王來奪走朱棣的江山,所以在朱棣登上皇位的時候他應該就在考慮怎麼處理姚廣孝了。
於是姚廣孝向朱棣表明態度,無論你皇帝怎麼命令,我就是不還俗,我一生就做一個和尚,你要我到朝堂上也可以,我一句話不說,下朝之後我回到寺院之後便關閉寺門,既不與朝官交際,也不與藩王有任何聯絡。
就是這種態度,讓朱棣放下心來,反而更加尊重於他,姚廣孝也平安地度過一生。
為何姚廣孝後世名聲不顯如此牛叉的姚廣孝,簡直諸葛亮再世,那麼為何在後世的並不像諸葛亮或者劉伯溫那麼大名氣呢?主要原因就是明朝對姚廣孝進行了一波清算。
姚廣孝寫了一本書叫《道餘錄》,書中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做了批判,在現代人看來這是觀念解放,是正確的,但在當時社會,這就是大逆不道,引起了諸多儒生的批判。
明宣宗時期內閣大臣楊士奇、楊榮(即著名的三楊)是儒學衛道士,對於《道餘錄》甚是不齒,於是在修編《明太祖實錄》的時候,可以將姚廣孝的功績淡化處理,甚至轉嫁他人。
到了明世宗時期,朝堂之上竟然出現了同情建文帝的風氣,朱棣他們不敢批判,於是策劃靖難之役的姚廣孝就成了頭號目標,被口誅筆伐,最後被嘉靖下令移出太廟。
經過幾番折騰,姚廣孝便成了一個不怎麼出名謀士,甚至帶有濃重的腹黑色彩。
綜合來說,姚廣孝是朱棣建立帝業的最大功臣,因為明哲保身,所以拒絕還俗,最終一生平安,但是百年後被清算,導致威名淪於塵土。
-
5 # 歷史小知
是個人都講究個名聲,姚廣孝14歲就當和尚,雖然沒幹和尚的事,攛掇和謀劃朱棣造反,但得道高僧的美名在古代還是很受用的。既然朱棣的賞賜享受不了,何不借拒絕,來塑造一個用為天下蒼生謀聖皇,為天下百姓渡劫立命的不沾塵世得道高僧形象。
比起晚節不保,我想這才是姚廣孝這樣的陰謀家最想要的吧。
-
6 # 公子小可
姚廣孝,法號“道衍”,靖難之役總軍師,作為朱棣手下第一謀士,本身因為身份原因,他是真正的和尚,雖然是和尚,但廟算無雙,他的謀略令朱棣佩服不已,如果沒有姚廣孝,朱棣靖難之役不可能成功,正是因為當初姚廣孝的渺渺數語才讓朱棣下定決心靖難到底,不然朱棣就百分百的被朱允炆消藩,至於消藩後的朱棣,我敢肯定的對大家說他的後果非常嚴重,因為作為最強藩王朱棣絕無被殺或者自殺的第二條路可走。
所以姚廣孝的諫言對於朱棣來說真的是一道閃電劈在朱棣頭上,從此下定決心進行靖難。在朱棣登基之後,姚廣孝已經接近七十歲了,他根本就是無意當官,並且因為輔佐朱棣而被自家姐姐責罵,被從小好友唾棄,讓他更是內心承載了許多委屈與責難。
所以朱棣登基後姚廣孝根本就無意朝堂,繼續當和尚出家,如果姚廣孝要錢或者權,朱棣是百分百的會滿足姚廣孝的任何要求,但姚廣孝並沒有任何權錢要求,反而是姚廣孝在朱棣靖難成功後提了兩個要求。
第一個要求是希望朱棣饒了方孝儒的死罪,當時朱棣也想讓天下讀書人為自己說話,畢竟靖難之役在天下讀書人來說是非常不好,是犯上作亂的,哪怕朱棣改史書,修大典,依然得位不正,所以朱棣是非常希望方孝儒這樣的大儒能為自己所用,就算不用,只要能幫自己說說話,說他的皇位並非如此這般,朱棣就算給再怎麼做都無所謂。
可是誰知道方孝儒在朱棣登基當日這個大喜日子裡一見到朱棣就放聲大哭大鬧,破壞朱棣登基的喜慶氣氛,朱棣本來想方孝儒給他寫繼位詔書,結果方孝儒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之後扔筆大笑不止,朱棣拿來一看氣得一佛昇天二佛出世,詔書寫成了討書,將朱棣在文中貶得任何還要一點臉面的人都看不下去的地步說他大逆不道,亂臣賊子,犯上作亂,人神共憤註定要遺臭萬年。
朱棣問方孝儒,難道不怕我誅你九族嗎?方孝儒聽後大笑,然後回了一句誅我十族哪有如何?
結果方孝儒全族在加上所有好友一共873人全部處死,這是姚廣孝跪在朱棣面前提的要求,想要朱棣放方孝儒一條生路,可惜朱棣沒有做到,第二個要求就是姚廣孝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萬一朱棣學習他爹朱元璋,得了江山殺功臣,那麼他姚廣孝絕對是第一個死,所以由於他是朱棣建立帝業的最大功臣,在朱棣登基後,拒絕還俗,而得到一生平安,由此可知大明第一謀士姚廣孝最終威名歸於塵土。
-
7 # 妙趣侃歷史
姚廣孝,明朝人,家族世代行醫,在14歲時出家,法號道衍。“靖難之役”的策劃者,幫助明成祖朱棣登基為帝,號稱“黑衣宰相”。但在功成名就之時他卻不接受朱棣的授封,對此,查閱一些資料後,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為姚廣孝崇拜元初僧人劉秉忠,希望自己也能完成人生理想。但他精通儒釋道三教,深受三教文化薰陶。第二為朱棣雖有功績但為人殘暴,與帝王關係太近莫過於“伴君如伴虎”。第三位為有朱元璋大肆清除功臣在前,他選擇明哲保身。
姚廣孝仰慕同為僧人的元初開國功臣劉秉忠,希望實現他的人生理想,但他精通儒釋道三教之義,旨不在為官。《靖難功臣錄》說姚廣孝精通三教,並與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非常好的關係。還曾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後來他還參與纂修《永樂大典》,主持重修《明太祖實錄》。由此可見姚廣孝是不僅是鍾愛學習,還是學問的集大成者。
劉秉忠是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受命後以天下為己任,對帝王凡大小事務,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受皇帝尊敬。姚廣孝以他為人生目標,最終獲得兩代帝王對其無上的崇敬。
三教主要是指,儒釋道三家。儒家的人生思想是知識分子主要應該弘揚文化道義,行仁愛之事,認為“比起弘道,行仁相比,富貴利祿不值一提”,道教崇尚自然和聖人無為,所以功名利祿不是姚廣孝的追求目標。所以他不接受朱棣的封官。
明成祖朱棣殘暴,不宜關係太近明成祖朱棣自登基後,由於他的王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他不承認朱允炆的地位,廢除建文年號。他為了立威,誅方孝孺十族,連他的師友都不放過。他還實行一些殘酷的刑法比如火燒活人,剝人皮,油煎犯人等等。
特別是對那些建文帝的餘部,大都沒有好的結果。最後一節對於殘暴的君主,臣子的地位不能太高,容易收到猜忌。所以他不接受朱棣的授封。
朱棣父親朱元璋幾乎殺盡功臣,所以他選擇明哲保身退居寺廟根據史料記載,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34位開國功臣,後來被朱元璋除掉了30位。可見開國功臣是不好當的,不是被懷疑功高震主被滅,就是被誣陷造反被滅,最後免不了慘烈一死了之。
以姚廣孝的智慧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他選擇明哲保身在朝為官,又不想身居高位,所以他拒絕了明成祖朱棣的授封。
妙趣小總結姚廣孝告訴我們,人是要有理想的,但當理想實現時也要保持理智,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何況還是一個多疑的君王,所以即使他有從龍之功,他也不貪高位。
-
8 # 漩渦鳴人yy
姚廣孝法號道衍,由於在朝堂之上身著一身黑衣,所以被稱為黑衣宰相。
說起來他是怎麼和燕王朱棣攪和在一起的嘛,原來朱元璋在早些時候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兒子品行能夠好起來,不至於說老子得了天下,兒子在後面敗壞,所以就給這些老師請了一些和尚,道士,作為他們的道德監督著,姚廣孝就分配給了燕王朱棣。
但是姚廣孝這個人並不是一個樂於安享其成的人,他心裡有遠大的抱負,但很顯然沒趕上時候,他也想要青史留名,他也想要能夠成為萬人敬仰的人,所以他向燕王朱棣說了一句話,說我能給你戴一頂白帽子,什麼意思?白字底下加一個王,大家寫一下這是什麼字?沒錯,就是皇帝的皇。
朱棣心裡很吃驚,但他當時並不敢多反應,為什麼?那個時候朱元璋抓人,抓的比較緊,燕王朱棣也不敢表現出來太多,但是後來朱元璋死了,朱元璋死了不要緊,朱元璋的大兒子也是燕王朱棣的大哥朱標提前死了,繼位的是朱允炆,朱允炆繼位了也不要緊,關鍵朱允炆他還要削藩吶!
歷史上面記載的文文弱弱的朱允炆,在面對如狼似虎的叔叔們的時候,朱允炆率先動手,直接將大刀架在了燕王朱棣的脖子上,派人過來打算抓燕王朱棣,讓他進京。
這個時候姚廣孝站了出來,他不僅幫助燕王朱棣堅定了造反的決心,而且還從中出謀劃策,讓燕王朱棣能夠成功的造反。
後來造反成功以後,燕王朱棣想要封賞姚廣孝,但姚廣孝直接選擇拒絕,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如此天大的功勞,花了這麼長時間拿到以後,姚廣孝既然無動於衷,不要拿那些官職。
其實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以後,姚廣孝要做的事情已經真正做到了,他幫助燕王朱棣造反,幫助他造反成功,這一點,即便他之後再也不做什麼事情,也能夠名留史冊了。雖然這個名字可能一半兒正一半兒汙,但是至少留下了一個名字,所以說他想要的事情,他想得到的東西已經得到了,至於說官職啊,那些東西,那是沒有建立功名的人才急著想要的東西。
當然姚廣孝這個人還是可能引起燕王朱棣的擔心,姚廣孝,一個聰明的人,而且這個人幫助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有人說這是好事情,這說明姚廣孝眼光看的遠沒錯,他眼光看得遠,可燕王朱棣學的就不安心了。
今天你看我有潛力幫助我造反,推翻了我侄子的朝代,哪天你看上我手底下哪個人有潛力,你是不是也得幫他一起造反呢?你這種人才是最可怕的,你孤身一人就能做到的事情,不需要透過其他人的幫助,如此恐怖的能力,我怎麼防曬都不可能,除非你能夠和朝堂之上斷絕來往。
姚廣孝就是這麼做的,他這麼做的舉動,其實就是為了讓燕王朱棣寬心,姚廣孝不想做一個忠臣,他想做一個幹臣,做到了一切以後,功成身退,為了不引起主子的懷疑,不接受認可的封賞,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9 # 小川說史
姚廣孝法號道衍,是個出家的和尚。姚廣孝由於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立下了大功,被朱棣視為左右手,參與了許多國家大事的謀劃,但是雖然他功勞很大,但卻不願為官和接受封賞,平時白天上朝穿官服,晚上回到廟裡繼續當和尚。當時的和尚主要穿的是黑色的僧衣,所以便稱姚廣孝為黑衣宰相。
姚廣孝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野心家,雖然是個和尚,天天吃齋唸佛,但六根一點不清淨,他一直在等一個機會和一個人,而朱棣恰好就是姚廣孝等的那個人。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姚廣孝和朱棣初次見面的時間,但無論怎樣,姚廣孝第一次見到朱棣就從朱棣的眼中看到了龍困淺灘的無奈和想要一飛沖天的凌雲志向,姚廣孝認定朱棣就是他要等的人。
於是姚廣孝開始幫朱棣籌劃著幫助朱棣一飛沖天的準備,只差一個時機。隨著朱元璋的去世,建文帝登基後開始削藩,這個機會終於到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前首先在王府為全軍將士訓話,以鼓舞士氣。此時突然雷雨大作,大風把朱棣王府上的瓦片都刮落了,在場的所有人包括朱棣在內都覺得心裡一涼,就在此時姚廣孝率先跪下,向朱棣磕頭道喜;此乃天意,大王乃是九五至尊,王府的瓦片承受不了大王的龍氣,自然掉落,更證明了我們此次靖難是受上天庇佑,必將取得勝利,眾將士還不跪拜天子。於是眾人紛紛下跪,高呼萬歲。
見此情景,朱棣頓時轉憂為喜,說了一番激勵鬥志,論功行賞的話,平穩的度過了這次危機。對於臨危不亂,隨機應變幫他度過危機的姚廣孝朱棣自然感恩於心。
在攻克南京以前姚廣孝曾經強烈要求朱棣一定不要殺方孝孺,說如果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就絕了。朱棣對於姚廣孝的要求滿口答應,並且很禮賢下士的接見了姚廣孝,但是讓姚廣孝意想不到的是方孝孺的書生脾氣徹底把朱棣惹火了,想想也是朱棣本身就是行伍出身,作為武將他見慣了太多殺戮,能夠聽你方孝孺在他面前指三道四已經是給了姚廣孝很大面子了,到最後朱棣心中的殺戮伴隨著怒火終於爆發,殺了方孝孺十族,方孝孺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被誅殺十族的人。
姚廣孝說到底他的志向是效仿他的前輩-劉基做帝師王佐,一展抱負,無心名利。再加上姚廣孝比劉基要看的遠,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難保朱棣不會像他爹一樣鳥盡弓藏,於是姚廣孝學起了張良,放棄名利,回到廟裡繼續當起了和尚。姚廣孝雖然不在朝堂但是永樂時期的重大事件決策的幕後都有姚廣孝的影子,姚廣孝一直活了八十多歲,壽終正寢,一切名利爭鬥也都化為塵土了。
-
10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寫過一篇《眼呈三角、形如病虎:姚廣孝小記》,僅作參考而已,全文如下:
姚廣孝,相城(今蘇州有相城區)人。他原本是醫家子弟,十四歲時,剃度為僧人,法名道衍,字斯道。
道衍還曾經敬事道士席應真,得席應真陰陽術數之學。
席應真,即席應珍(公元1301年~公元1381年),字心齋,道號子陽子,常熟人。少辭家學道,真籙丹法,無不洞曉。兼涉儒典,尤精於《易》。釋典方術,皆能旁通。奉母至孝,至葬祭,痛哭如初。
曾經有一次,道衍遊至嵩山寺,精通相熟的袁珙見到道衍之後,大為驚異。
袁珙(公元1335年~公元1410年),元末明初人,字廷玉,號柳莊居士,鄞(今浙江寧波)人,相術奇人。元末,舉家十七人皆死於兵禍,遊海外洛伽山時,遇異僧別古崖,授以相人術。其法以夜中燃兩炬視人形狀氣色,而參以所生年月,百無一謬。著有《柳莊相法》,為今相術之重要工具書。
當時,袁珙曾說道:
“這是一位怎樣奇異的僧人啊!眼呈三角,形如病虎,他的性情,必然嗜好殺伐,這是和劉秉忠一樣的人物啊!”
劉秉忠(公元1216年~公元1274年),字仲晦,順德邢臺人。少時,隱居武安山,遂出家為僧。後居雲中,跟從海雲師應召北上,留侍潛邸(特指非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凡征伐謀議,均有參與。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初(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共31年),翰林王鶚請改正其衣冠,詔從。遂拜太保,參領中書省事。至元十一年薨,年五十九。
道衍聽袁珙這麼說,大喜。
道衍常從高啟等人遊,他工詩,善書法。
高啟(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字季迪,號槎軒,長洲(今屬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自號青丘子;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才華高逸,學問淵博,能文,尤精於詩。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傑”,時論比之為“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明太祖洪武初,因薦舉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力辭不受。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因曾為魏觀作《郡治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著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明太祖洪武(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共31年)時期,朱元璋將十位高僧分別賜給諸王。
道衍在十高僧之列,被朱元璋賜予燕王朱棣。
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親政後,為強化權力,採取了一系列削藩(朱元璋有26子,幾乎全都封王。這些叔王,對建文帝造成的壓力,可想而知,削藩是必行之舉)措施。針對燕王朱棣,建文帝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燕王朱棣在道衍等人的支援與協助下,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發動“靖難之役”。
雙方交鋒的結果: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建文帝生死未知、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成為大明王朝的君主。
朱棣執政後,論定靖難功勞,道衍因為功績卓著,被封為太子少師(明、清兩代為正二品)。
雖貴為少師,但是,自始至終,道衍都不肯蓄髮。
據說,朱棣曾賜予道衍兩名宮人。道衍不能推辭,只能接收。一月多之後,道衍仍沒有近宮人之身。後來,朱棣又把兩位宮人召回皇宮。此後,朱棣也就不再強求道衍收納女眷了。
道衍養了一隻雞,每天早上,只要雞一叫,他就馬上起身,朗朗然誦唸經文。
因為治水的事情,道衍曾經回到故土吳地。
吳地有一高士,名叫王賓【初名國賓,字仲光,號光庵,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醫術受學於戴思恭。】,他是道衍的故交。
回鄉後,道衍前去拜訪王賓。王賓知道道衍前來,關起門來,不予接納。
道衍第二次又去見王賓,王賓和第一次一樣,還是閉門不納。
道衍終不死心,第三次去見王賓。王賓才開門相見,他對著道衍說道:
“他怎麼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呢?”(當是指朱棣發動的靖難之變。這種行為,一般情況下,是不被接收的。)
王賓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出仕。
在吳地時,有一天,道衍乘坐肩輿,經過閶門(蘇州古城之西門,通往虎丘方向。),他看見酒旗上的字跡非常工整,就問:這是誰寫的?
有人回答,在酒旗上寫字的人,乃是一位少年。
道衍就將那少年召來相見。
看過那位少年之後,道衍對他說道:
“我觀察你的相貌,以後應該可以顯貴,你願意做我的兒子嗎?你家裡還有什麼人呢?”
那少年回答道:
“我家裡還有老母親和小妹妹,少師憐愛我,我願意侍奉您!”
於是,那少年回家辭別了老母,來到了道衍身邊。
道衍迎接那少年時,說道:
“可惜的是,你的年壽不會很大,將來官可以做到四品。”
回到京師之後,道衍帶著那少年去見朱棣,說道:
“我這次出去,收了一個兒子。”
朱棣為那少年賜名,叫繼。這就是道衍的養子姚繼。之後,姚繼就在文華殿陪侍東宮(太子)讀書。
後來,道衍又因為朝廷的差使外出,因為歸途之中染疾,抵達城門之後,道衍因病沒有入城。
病中,道衍命令侍從做好帷幄,並說道:
“皇上將要來探視我!”
很快,御駕就到了。
朱棣見到道衍之後,對他慰勞備至,還賜予他一個金唾盂。朱棣問道衍:
“你有什麼要說的嗎?”
道衍把手放在額頭上,說道:
“季潭在獄中已經很久了,但願皇上能赦免他,放他出來。”
關於季潭,明人都穆《都公譚纂》有載:
“國初,宋學士景濂,精於釋,釋宗泐季潭精於儒,太祖每稱之曰:‘泐秀才,宋和尚。’”
可知,泐季潭當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僧人。
宗泐(公元1318年~公元1391年),明代僧人,字季潭,臨海(今浙江臨海)人,俗姓周。寓意詞章,尤精隸古,虞文靖、黃文獻、張潞公皆推重為方外之交。明太祖洪武初,詔舉高行沙門,高居其首。卒年74。
道衍說完之後,朱棣當即派人將季潭釋放。
僧人季潭出獄的時候,頭髮已經長到覆蓋住了額頭。
隨後,道衍又以手加額,向朱棣謝恩。
幾天之後,御駕又欽至存問。
隨後,道衍就去世了。
姚繼將道衍去世的訊息稟告皇上之後,朱棣問他:
“你父親死前,留什麼話了沒?”
姚繼回答道:
“父親希望陛下優厚撫卹臣家!”
朱棣聽姚繼這麼一說,勃然大怒:
“你父親生平和我言談,哪裡會提及私家?”
於是,他就把姚繼驅逐了出去。
朱棣又派人到吳地,接道衍的弟弟、侄子來到京師,賜予他們宅第、金銀、錦緞。這二位都是農夫,非常老實,不是官場上的材料。
朱棣又想起道衍的話來,說是:成了僧人,就與家人斷絕關係了。
之後,朱棣也就不怎麼照顧道衍的家人了。最終,朱棣還是命令,將道衍的弟弟、侄子送回了老家。
明仁宗(朱高熾)初年,姚繼被召為太常少卿(正四品)。他告假回來,在張家灣(當屬今北京)去世,時年四十二。
道衍的祖先,是宋朝時從汴梁(今河南開封)扈從宋室來到吳地的,家居相城(今蘇州轄下有相城區)。
姚氏一家,世代以醫為業。
道衍的父親,名叫姚震卿。
道衍初名姚天禧。
姚天禧曾對父親姚震卿說:
“我不喜歡當醫生;我只想認真讀書,將來出仕朝廷,榮顯父母;如果不能讀書的話,我還願意修習佛法,享方外之樂!”
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至正(公元1341~公元1370年,共30年)朝,十四歲時,姚天禧就在家鄉的妙智庵剃度,法名道衍。
道衍遊學湖廣期間,刻苦用心創作詩文,成就甚至超過古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下詔,收取高僧道衍,他以病免召。
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朝廷下詔,精通儒學的高僧可以入仕,道衍參加吏部考試,考中,但是他不願意入仕,朝廷賜予僧服,他又回到山林之中。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孝慈高皇后馬氏去世,分封在各地的親王都奏請名僧一同返回封國為皇后修齋。於是,左善世宗泐薦舉道衍等三人。朱元璋親自選定道衍主持慶壽寺。
道衍曾在燕王朱棣府邸二十餘年,禮遇非常優厚。其間,朱元璋還下詔,讓道衍赴京,不久,又讓他回到朱棣處。
明太宗(朱棣,明世宗時,改上廟號為成祖。)發動靖難之變,道衍就是其幕賓。
朱棣即位後,授予道衍左善世。
不久,朱棣又說:
“道衍有功於國,應當蓄髮並加以官爵。”
這個時候,道衍已經七十二歲了。
朱棣還賜道衍名廣孝,即傳名後來的姚廣孝。朱棣另賜予姚廣孝冠帶朝服等,並升任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同年六月,姚廣孝往蘇松地區賑濟,朱棣還賜他玉帶一條。
姚廣孝雖然在朝中為官,但是,他仍清淨自居。
明仁宗朝,姚廣孝配享太廟。
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太祖、成祖)廟,姚廣孝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有傳。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王文恪公筆記》中《姚廣孝》一節。
(全文結束)
-
11 # 破乞
1.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
2.永樂十六年,病逝後,被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
12 # 三井壽Mitsui
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成祖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並授給其養子姚繼尚寶少卿的官職
-
13 # 華人識中國史
1.輔佐朱棣靖難只是為了一展所長,靖難成功了,完成抱負了,也就該隱退了。
2.他本人性格有關,並不在乎什麼榮華富貴,要的是名流千古,既已實現,何必要受封,去經受官場的爾虞我詐,本身也討厭這些。
3.也看出朱棣此人雖不像朱元璋鳥盡弓藏,功臣全殺光,但也不是善茬,指不定哪天小命玩完,還是躲在廟裡過日子好。
回覆列表
姚廣孝被稱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他年輕的時候在蘇州出家為僧。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姚廣孝被派往燕王朱棣處。姚廣孝跟隨朱棣後,盡心盡力輔助朱棣。面對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的措施,他力勸朱棣起兵,並暗中為朱棣拉攏官員,招納勇士,厲兵秣馬。朱棣起兵後,姚廣孝屢獻奇謀,併為朱棣經營後方,輔佐世子守北平大本營。使得朱棣大軍勢如破竹。
在朱棣與建文帝的軍隊相持階段,姚廣孝眼觀獨到,建議朱棣直取都城南京,因為那裡兵力空虛,朱棣率軍前往,果然拿下京城。靖難之役成功,朱棣君臨天下。此時的姚廣孝卻功成身退,面對朱棣賞賜的房屋,美女,金銀珠寶等,他都拒絕,白天他穿朝服上朝,晚上還是穿著僧服回到寺廟禮佛誦經,就這樣,一直到他病逝。有如此智慧和格局,真是讓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