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鴨梨山大

    實事求是地講,都是一樣低下。顧誠南明史講的很清楚,明末軍隊面對少量闖軍,以及後來的八旗和漢奸部隊都是幾萬人十幾萬人地倒戈。李自成不敢打北京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投降的明軍太多了,養不起了。如果進了北京,更多的明軍要投降,怎麼辦?

    清末打列強也是被各種侮辱,大家都是烏龜懟王八,誰也不笑話誰。

    不過迴光返照也是有的。明末的迴光返照無非是南明時期跟農民軍餘部合流——比如李自成死後,原闖軍的李過、高一功部就被南明改編為忠貞營,還能一度反攻湖北。張獻忠死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繼續跟南明合流,一度光復大西南。

    清末其實也是一碼事。不過清末迴光返照了兩回就是了——同光中興鎮壓太平軍第一波;清末新政訓練新軍第二波。嚴格來講,由於清末新軍的存在,清末軍隊戰鬥力肯定是勝於明末的。

    清末已經是完全近代化的軍隊(我說的是清末北洋新軍)。就算拿明末還沒有漢奸化的關寧軍等邊軍來比較,肯定也是比不過的。海軍就更加不用比了。

  • 2 # 儒姐在北京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明朝的衛所兵制度,衛所兵是世襲制的,也就是世兵制,它是屯守合一的軍事制度,衛所兵有兩種,一種是守衛地方,一種則是屯田生產,守衛地方城池的叫稱守軍,屯田生產的叫稱屯軍,屯軍以屯田生產的收穫,滿足自身需求,也供給給守軍,所以,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一種兵制,而老百姓則不需要承擔養兵的義務和責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衛所兵負擔很重,更難以養家戶口,如果你是衛所兵,你不單要養活一家人,還要承擔其他軍卒的補給,導致時間一長,很多軍戶貧困潦倒,很多軍士為了生計,不得不逃離,導致到正統時期,逃亡的軍士就達160多萬之多,而還留守在軍籍的不是老弱病殘,就是不堪戰鬥的。導致戰鬥力十分低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如入無人之境,衛所兵表現出來的戰鬥力簡直令人咋舌!衛所兵不能用了,明朝又不得不採用徵募的方式,來採用新的兵源。這些募兵戰時為兵,戰事平息後可自由退伍,由朝廷派發軍餉,士兵的負擔沒有了,而且工資還比衛所兵高,而且募兵專門挑選那些青壯年,年輕氣盛,好鬥,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就是戚繼光親自募兵,精挑細選,然後再加以訓練,加上戚繼光的戰術訓練等,戰鬥力自然而然就比衛所強了許多。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末年,為什麼連募兵制都救不了明朝呢?

    首先我們來看下明朝的軍事領導體系,明初的時候,衛所兵的訓練和作戰時的領導是分開不同的,也就是訓練的將官,出征的時候又是上面另外派人領兵出征,這就導致,戰時,士兵和兵互相不熟悉,而訓練的將官,抱著反正也不是自己領兵出征,訓練則就不會那麼用心了。後來營哨的建立,練兵,作戰,籌集餉糧都有總兵官負責,營哨的軍官訓練的軍隊,戰時自己就帶著出征,士兵更能領會將領的戰術指令,戰鬥力提高不少,但是明朝為了防止鎮守各地的總兵權利過大,正統之後,朝廷開始派巡撫等文官參與部隊的管理,削弱總兵的權利,但凡有軍機要事,都得和巡撫等官員共議,而臨時調兵的時候,設經理和經略的職位,總兵受其制約,舉個簡單的例子,薩爾滸之戰的經略楊鎬,軍事才能低下,導致明軍慘敗。而其中的劉鋌等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了,戰功赫赫,卻被這樣的愚蠢軍事行動致死。

    明朝後期,將領受到文官集團的制約,才幹受到壓制,甚至導致軍事行動的直接失敗,本來一批有才幹的將領辛苦訓練出來的強兵,卻屢屢因為上級的愚蠢軍事行動,而導致不堪的覆滅。時間一長,能打的基本被消耗光了,而中央層的戰略錯誤,更導致明朝雪上加霜,加上明朝的稅收問題,只向農民加稅,導致越是戰敗,農民越是沉重的賦稅,導致農民的不滿逐漸堆積,最後爆發就一發不可收拾,使得明朝兩線交戰,慢慢的把自己拖入埋葬的深淵!

  • 3 # 小馬車

    明末的明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可是在16、17世紀之交,明朝這樣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在連年的自然災害衝擊下,經濟形勢急轉直下,而官府的苛捐雜稅更讓本已不利的局勢雪上加霜,歷史上著名的明末農民大起義也因此而起,並伴隨至明帝國的覆亡。

    農民起來反抗,明政府軍自然是要施以鎮壓的,可是明帝國軍隊的敵人遠不止這麼多。在遼東地區,由女真人等建立的後金政權也給明帝國的邊防敲響了警鐘,明軍曾試圖出塞對其加以攻伐。可是在組織排程的混亂與配合不力等因素的影響下遭遇了慘重的失敗(從此對後金以防禦為主)。

    更糟糕的是,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領袖雖在同官軍作戰中遭遇了失敗,可由於明帝國官僚未切實地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使得李自成總可以在失敗之後重新得到補充。明帝國的軍隊縱使有三頭六臂,但疲憊之態也已顯露了。

    需要提及的是,即使是在這樣的危機下,明軍的戰鬥力仍是不可小覷的。例如明將左良玉與洪承疇等曾在潼關重創李自成部(另一農民軍將領張獻忠此時也假意投降了明軍,但其主力尚存),使其僅有十八騎逃出。在遼東,像毛文龍這樣的將領雖專橫跋扈,可打起仗來仍讓後金軍佔不到任何便宜。所以大量富於指揮經驗的高階將領的存在,也成為了明末政府軍得以苟延殘喘的關鍵。

    但是不幸的是,急於求成而對局勢缺乏判斷的崇禎帝根本管不了這麼多,在看到陝西局勢轉危為安後,崇禎不是“宜將剩勇追窮寇”,反而將洪承疇等又由陝西戰場抽出擺到了同後金軍作戰的第一線。結果在皇太極的誘敵深入之策的施展下,洪承疇這根明帝國最後的救命稻草也隨之灰飛煙滅,崇禎“拆了東牆補西牆”的小聰明終究還是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當然了,除了崇禎帝自己的作用外,明廷內部的“黨爭”以及宦官專權同樣對前線的形勢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早在後金初取得薩爾滸之戰(殲滅大量明軍)的勝利時,明廷不少有識之士便主張改變過去輕言出戰的戰略,轉而採取鞏固自己在遼東的防禦系統(依託城池進行防禦而避免野戰)以應對後金的威脅。可是在實際派出的領導班子中,“將相不和”的窘況卻屢有發生。

    例如熊廷弼雖主張以防守為主,且安排佈置頗為到位,可是他卻同自己的搭檔、遼東巡撫王化貞頻頻發生爭執,後人多認為王化貞有魏忠賢撐腰,所以熊廷弼自然要起來抗爭。但是從熊的作為來看,他在發現王化貞孤軍深入而不及時加以勸阻,以至於後來損兵折將。難道熊就不該負有一定的責任嗎?上樑不正下樑歪,縱使明帝國在遼東擁兵百萬,也是於事無補的,所以過分苛責明末時期明軍的戰鬥力低下也是有失公允的。

    總體來看,明軍的戰鬥力既與其大時代背景有關,也與大環境中處在特定位置上的個人作為有著不小的關聯;同時,明代政治與文化等領域對於明軍事方面的作為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明軍的戰鬥力隨時可以由弱變強,也可由強轉弱,而轉化的關鍵,或許仍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吧。

  • 4 # 阿爾圖一

    這主要是由於明末的情況決定的, 明朝實施的是軍戶制, 軍人有自己的田地,吃飯問題由自己的田地解決. 但是到了明末,經過上百年的和平時期, 這些軍戶的田地早都已經被權貴富豪們巧取豪奪走了, 軍戶制已經崩潰.明末的那些軍戶們與其說是軍人,還不如說是叫花子,整天愁的就是吃飯穿衣,根本沒有訓練,哪來的什麼戰鬥力.

    因為這種情況,朝廷的解決方式是募兵制, 那就是給軍官們發軍餉,由他們招募士兵訓練作戰, 結果漸漸的這些士兵都成了軍官們的私兵. 這種方式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那就是一個軍官能拿到多少銀子糧食,能擁有多少私兵, 最主要取決於你面對的危險有多大, 面臨的危險越大,能拿到的軍餉越多, 如果沒危險,那朝廷當然就不會給你那麼多的軍餉.

    這就是明末的情況, 軍戶制已崩潰,軍戶們沒有戰鬥力,有戰鬥力的都是軍官們的私兵, 但是這些軍官們為了私利卻不願戰鬥, 反而養寇自重. 實際上後金的戰鬥力根本沒有有些人想像得那麼強, 早期不過就幾萬兵力, 而且好多都掙扎在餓死的邊緣上, 但是問題是明朝已經快走到頭了, 朝廷想平定遼東只能冒著民變的危險不停地加稅, 下面的軍閥們為了私利卻故意出工不出力,整個國家正在一步步地邁向深淵.

  • 5 # 歷史座標系

    明朝在朱元璋、朱棣在位期間,軍事實力是空前強大,北方有藍玉對蒙古的捕魚兒海大捷,朱棣五次親征北伐大漠,打的北元退化成了蒙古部落,南方有徵服安南,在南洋駐軍。但是從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的軍事實力就逐漸衰弱, 以至於後來無力抵擋流寇李自成,大好河山拱手讓人。

    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有三個方面是主要原因。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 、朝中權貴對軍隊的腐蝕

    朱棣去世之後,天下長期的處於太平,加上部隊管理制度的不嚴謹,很多的王侯權貴都將自己的家丁護院等人送往軍隊來充兵役,可這些人說是從軍,其實大多數都是來佔個位置,只是貪圖於朝廷的餉銀,很多時候都是”有名無人“,加上宦官監軍,大吃空餉,於是部隊戰鬥力一年不如一年。

    二 、土木堡一役精銳盡失

    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親率大軍出征瓦剌。結果是將朱棣留下的幾十萬帝國精銳給敗個精光,直接造成大明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如此規模的精兵存在,此事還間接影響了明朝的對外政策。

    三 、軍隊制度存在問題

    自從土木堡戰役之後,于謙就發現了軍隊中存在的制度問題,那就是各大軍營(比如五軍、神機、三千等)之間號令不統一,他就向朝廷提出,要挑選驍勇戰士十五萬,劃分為十個營,統一進行操練,以備邊境緊急時刻時呼叫,稱為”團營操練法“。 這個方法非常的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遺憾的是,後來英宗回朝登基,于謙被殺,團營操練法被廢止。

  • 6 # 南宮雁門

    這還不是因為政治腐敗!可以說歷朝歷代都是一個模式!政治腐敗導致軍隊戰鬥力下降,也導致國內民怨四起,最後大家起來反抗!軍隊無法鎮壓,導致王朝滅亡!新的王朝開始興起!

    明朝軍隊戰鬥力強的時候也就朱元璋開國的時期和幾十年後的朱棣時期,朱棣曾多次征討瓦剌各部!所以在朱棣死後留下了一隻戰鬥力頗為強悍的軍隊駐守在京城外面!被成為三大營!明英宗在位時,因為聽信太監王喜的話從而御駕親征率兵征討瓦剌!把駐守在京城外的三大營全都帶走了!而後又犯了一些錯誤!致使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從那之後明軍的戰鬥力也就是那麼回事了!比建國的時候差遠了!雖然後來戚繼光抗倭和出征北韓也打出了一些戰績!但那都是對小國的勝利!在對後金的戰鬥中不斷的戰敗,不斷的損失遼東的土地!致使最後遼東完全喪失了!

    而後在對付農民軍的戰鬥中表現也差強人意!被農民軍打的節節敗退!導致京城被攻破!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大明就此滅亡!

    之後不久,李自成又在山海關被清軍和吳三桂聯軍給打敗!他回到京城稱帝之後退到了山西!清軍遷都北京以後收編明朝的軍隊為綠營!組建完成以後率領軍隊進攻李自成和南明!之後又滅亡了張獻忠和別的反抗勢力!基本上一統了天下!

    明軍在明朝手裡的時候基本沒什麼拿的出手的戰績,但是在清朝收編明軍組建成綠營之後,戰鬥力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當年的弱雞變成了驍勇善戰的雄雞!這一切都是因為政治的腐敗和開明!當政治腐敗時軍隊戰鬥力就弱,當政治開明時,軍隊戰鬥力就強!所以明末軍隊戰鬥力不強也就不難看出當時政治多麼腐敗,國家多麼無可救藥了!

  • 7 # 小作手的十倍之路

    明朝末年貪腐嚴重,邊境禍亂頻發,再加上統治階層自甘墮落、不思進取,導致了國力迅速衰退,軍隊的戰鬥力也是數著手指頭往下掉。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軍隊的“後花園”亂了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從古至今行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軍隊的補給,咱們看看明末軍隊是什麼情況。

    當兵的其實和農戶差不多,古代有兵田有農田,軍隊不打仗的時候除了軍事訓練之外還要種田的。明朝末年從上到下貪汙腐敗幾乎禁不住,軍隊裡的官員大肆佔用普通兵士的農田導致其無田可種,不能使老有所養少有所依,大批軍士外逃。軍隊由此也開始失去“軍心”,導致軍心渙散,整個軍隊如一盤散沙,你說這樣的軍隊戰鬥力怎麼能強?

    其次,軍隊官員貪腐嚴重,不僅剋扣軍隊經費而且還吃空餉,軍隊人數本來只剩了一萬人他報兩萬人上去,多出來的一萬人軍隊經費就被這些蛀蟲們中飽私囊了。長此以往,更是讓軍隊凝聚力下降,戰鬥力變弱。

    “重農抑商”帶來的惡果

    軍隊不管是武器裝備、兵馬糧草、兵士津貼還是駐營紮寨,行軍打仗,都需要大量的錢財去養著,而到了明朝末年,整個國家因為重農抑商已經變得十分窮困了。

    歷來王朝為了維護穩定都是以發展小農經濟為主,鼓勵男耕女織而抑制商業發展,其中屬明代尤為嚴苛。在明朝商人子弟不允許考科舉,不能當官,甚至連絲綢衣服都不能穿,外加明末時期海盜猖獗所以明朝乾脆就出臺了“海禁”政策,直接禁止內外貿易。所謂無商不富,只靠小農經濟最終給明朝帶來的是越來越窮。

    “大河有水小河淌,大河沒水小河干”。整個國家經濟都到了這個地步了,能分給軍隊又有多少呢?

    熱兵器與冷兵器的對抗

    我們都看過一些影視劇,清朝的時候開始有“火銃”,“火炮”這些熱兵器,但其實早在明末時期這些原始的“火銃”等就已經出現了。

    一方面,明朝官員們盲目自大,不屑於發展熱兵器,總自以為自己的大刀長矛可以對抗敵人的長槍火炮。

    另一方面,就算有些有識之士意識到了熱兵器的重要性,但苦於沒錢沒經費還是配備不了多少。要知道,子彈炮藥可不比弓箭大刀可以重複使用啊,彈藥打出去就廢了,不可重複使用,所以以明末那種國力根本無法支撐軍隊發展。

  • 8 # 冷兵器研究所

    明朝末年軍隊戰鬥力為何不行了?

    原因很簡單啊!沒錢啊!

    在經歷了萬曆三大徵後,明帝國財政進一步崩潰,比如“倭之役費至七百八十餘萬,播之役未及朞年亦費二百餘萬”。由於財政的虛弱,當時明帝國邊軍中可堪一戰的部隊越來越少,其中真正擁有戰鬥力的只有家丁。而邊將為了加強家丁的戰鬥力,進一步佔用一般士卒的餉銀去厚養家丁,結果造成“遼餉唯家丁厚”,“營堡軍士月止四錢或兩錢五分”。

    另有記載,當時由於官吏腐敗,普通士兵的軍糧往往腐爛得聞起來像糞便,裡面還摻雜著沙土,甚至家丁們一匹馬的待遇都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這種模式雖然保證了家丁部隊的戰鬥力,但也使一般計程車卒變得如同奴僕一般毫無戰鬥力。比如熊廷弼在看到了遼東軍鳥銃手“三十人射打通計僅中一鉛”之後斷言:“遼兵堪戰者不過八千”。更為糟糕的是,當時遼東明軍總額雖然有九萬多,但分散於一百二十多個城堡之內。

    雪上加霜的是,為了補充兵力上的不足,明軍往往不得不下令招撫那些打了敗仗當了逃兵的家丁部隊,而那些戰敗了還能把部隊帶回來的將領也能官復原職。這雖然是權宜之計和不得已而為之,但是敗軍之將官復原職,逃兵一樣可以升官發財,毫無疑問會嚴重影響軍法的威嚴和官兵的戰鬥意志。

    總之,這樣的軍隊結構、佈局和戰鬥意志,如果打打治安戰、順風仗還可以,但要面對數萬精銳部隊的正面會戰,明顯是不堪一戰的。

    至於錢哪去了?

    得問問那些官商勾結計程車大夫們了……

  • 9 # 城邊的吃貨

    明末軍隊素質差,裝備差,紀律差,制度差,指揮差,根源是治國思想走偏,制度弊病積重難返。

    如果明軍一對一清軍,基本是輸,二對一五五開。

    一千對五百,必輸無疑。一萬對三千,必輸無疑。

    二十萬對五萬,必輸無疑。

    明軍(專指明末軍)的幾大問題:

    第一,戰鬥意志和紀律都非常差,這是越多越廢的根源。明軍會觀察友軍的情況,一旦友軍潰退,自己就會不戰而逃。

    流寇(農民軍)這種問題也一樣嚴重。但流寇可以原諒,畢竟流寇非職業,是農民鐵匠驛卒逃兵罪犯的混合體,領導人沒受過什麼軍事教育而且文盲率極高。

    第二,明軍的裝備和後金相比差很多,裝備問題在和流寇作戰時不明顯,和後金交手就明顯了。

    這點徐光啟指出過“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故鮮營對壘,被奴步兵驟進,將拒馬木登時撤去,鮮兵非無銃箭,而無可奈何者,甲堅故也。”

    徐光啟推出了十二兩的盔甲,比工部造價四兩四的貴兩倍。(有些網路言論說這是推銷,我說你別把戰爭當逛街,如果能比後金的盔甲強,二十二兩也是值得。)

    從明軍將領陣亡記錄看,箭傷比例高的驚人,薩爾滸的劉挺杜松都中箭傷,盧象升中四箭三刀,都證明“清弓”可以輕易穿透明鐵甲。(明軍馬軍用鐵盔甲,步軍用棉盔甲)

    希望大家多看看明末將領(含流寇)的具體死狀,對分析裝備很有用。

    在弓箭論壇裡看到的說法,清弓為大稍弓,低速但破甲效能好。明弓小稍弓,高速但破甲效能差。

    對比之下,明弓造成的傷害就很可憐了。同樣是盧象升,按“明事”的說法,被流寇射中額頭,嘛事沒有,越砍越有勁!

    這不是孤證:明弓的穿透力著實不佳。李自成則被射瞎了一隻眼,但他沒死。張獻忠曾被官軍射中額頭,據說一直流膿沒好,但不影響他繼續作戰。

    後來豪格領兵進四川,清弓一箭射死張獻忠。

    在官軍和流寇內戰中,死於弓箭的將領很少,不論流寇還是官軍都是如此,而和後金交戰時被射死的將領很多; 明弓的弱雞可以算鐵證了。

    而明軍另一大遠端輸出“銃”的戰績更差,我認為明末單兵銃估計不如弓箭好用,故障率極高,因此其戰績幾乎沒有。

    滿文老檔記載:明軍的火槍,颳風不響,下雨不響,不颳風不下雨也經常不響。滿文老檔說這是努爾哈赤的天命,我看就是劣質產品,畢竟工部建個王宮都能塌了。

    第三,軍隊制度落後,這一項可以有很多方面。但總的來講,一是重文輕武,必須以文統武,雖然也出了少量“牛人”,但更多的是給流寇送經驗值送裝備。二是權力集中在北京,統兵將帥於轄區內既沒有人事權,也沒有收稅權。

    重文輕武這一點,在明末就是國策錯誤。腐朽如晚清,還知道幾次興練新軍,大明壓根就沒意識到有什麼要改的。明末的幾位牛人,從留下的文件看,沒有人象戚繼光那樣從底層細節抓起,只有不在其位的西法派提到武器的重要性,還被黃道周懟“在德不在器”。

    晚清也有這麼一位黃道周式人物,叫做倭仁,堅決反對辦同文館;幸好晚清有比徐光啟官大的----議政王鬼子六,所以同文館還是辦起來了。

    第四: 可能所謂的牛人沒那麼牛。

    善始善終(取得最終勝利)的人,那實實在在的牛。

    沒有取得最終勝利的人,用“如果……就”來論證有多牛,我持懷疑態度。

    朋黨交結,黨同伐異,誰知道什麼事真發生過,什麼事沒有發生過?

    反正孫傳庭敗給了李自成。

    洪承疇,盧象升要是不栽給八旗,遲早也會栽在李自成手裡。

  • 10 # 填哥嗑歷史

    話說明朝末年,關內農民起義連綿不斷,關外清朝已成氣候,在東北虎視眈眈。那麼,那支在兩百多年之前驅除達子,一統中原,並追亡逐北,吊打北元政權的能征慣戰之師哪裡去了呢?答案是,在內外交困中逐漸消亡了。

    首先來說內部的,大明王朝軍隊軍無鬥志,甚至是叛變不斷。首要原因是軍餉的缺乏。大家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也要軍餉。戚繼光的戚家軍能征慣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待遇優渥。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已經拿不出軍餉犒勞戰士了。軍餉哪裡去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供養王室。大明朝的王子王孫近百萬,這些人,很多不事生產,專吃皇糧。還有一個方面,明朝後期的官場,貪汙腐敗非常嚴重。比如,崇禎帝的岳父家裡就非常有錢,但還老是哭窮,不肯出軍餉,明朝滅亡,李自成進京,在一頓拷打之後,被迫捐獻自己好幾十萬兩的家財。而極具諷刺的是,這些貪官中,很多人都是東林黨,最後投降清朝的,很多也是這些“風骨錚錚”的東林黨。而在軍隊中,本來少得可憐的軍餉,很對還被軍官給扣了,缺乏軍餉,造成明末軍隊戰鬥力的迅速下滑。

    而造成明末軍隊戰鬥力的迅速下滑的另外一個內因,則是崇禎帝的剛愎自用。崇禎帝可以說是明朝“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代表了,他兢兢業業的為了大明王朝,但是他的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也毀了大明王朝。在李自成兵敗之時,他沒有乘勝追擊,在缺軍餉而國內貪汙橫行之時,也沒能用雷霆萬鈞之力加以解決。在明朝急需將領之時,斬殺袁崇煥,使得很多將領離心離德。以至於後來李自成攻佔北京城的時候,沒有軍隊勤王。因為誰也不想當袁崇煥。

    至於外因,就是明朝末年的連綿戰爭,拖垮了明朝軍隊的主力,明朝軍隊早就外強中乾了。明朝中後期,軍隊實力早已大不如前了,土木堡之變還可以用王振的胡亂指揮來搪塞,而明朝中後期俺答汗劫掠北京城,倭寇肆虐南方則能很好說明問題了。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則是大明軍隊的迴光返照。後來隨著東北女真族的崛起,農民起義的爆發,戰爭連綿不斷,大明軍隊的主力早就被摧毀,甚至連一般的農民軍都不如了。

    明軍戰鬥力的迅速退化,使得明朝的滅亡成了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作文《 才藝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