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娜姐嚴選
-
2 # 晨爸育兒
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學習各種育兒理念,也確實明白了很多這方面的知識,但是一旦到了孩子所謂“不聽話”的節骨眼上,我們偏偏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所以最根本的問題是在於自己的焦慮,我們不瞭解自己的內在,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就像我們自己的雙手被東西擠破,我們卻用紗布去包紮自己雙腳一樣荒繆,我們很多時候是被情緒影響,所以一旦情緒到了,我們整個人就會分不清事物的本質,其實學習育兒理念,還不如先去修修自己的內在,說話太直,不懂得變通就是因為我們的內在不清晰,我們不瞭解自己造成的,一個人的生命成長過程應該是 感覺—情緒—心理—認知—精神 。這是一個正確的生命流淌過程,哪個環節都缺一不可,我們可以試著想想,每次我們是不是都卡在情緒這個環節了,情緒上過不去,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和認知,我們因為中間環節出了問題,最後往往得到的是錯誤的認知,更別說精神了,孩子一旦犯錯,情緒就會佔據我們心理的全部,其實不管情緒還是心理還是認知都只是我們成長的一部分而已,他們只是我們一個環節而已,他們單一的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並不是我們的全部。如果我們總是將他們當成我們的全部,我們永遠活不出自我。我們必須要明白事物的本質必須要經過這幾個過程,凡是其中之一佔據我們全部,我們就會被他們所影響,我們就看不到事情的原本面目。看不到孩子最真實的聲音,何談理解孩子?何談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
3 # 小猴寶成長記
我認為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不能太直,要講究方法。先處理感受,再處理事情。
很多家長會非常困惑於如何和孩子溝通。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犟嘴呢?為什麼我總是和孩子發生衝突呢?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我說話呢?
而這也是很多家庭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不當的溝通會讓很多愛無法傳達,而恰當的溝通卻會讓很多走向僵局的關係起死回生。親子關係中同樣也是如此。
說跟孩子溝通的問題,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有什麼技巧?不就是和孩子說話嗎?我每天都在和孩子溝通啊,送他上學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學習的時候....我總是告訴孩子很多。
記得有一個男孩媽媽和我聊曾說過:“我每天都想跟孩子聊聊,但是他根本不想和我說話,我只好每天在孩子上學前跟他叮囑幾句,可是他好像不太喜歡聽。”
這位媽媽說,孩子剛上學的時候還願意跟她說說一些學習的事情,但是慢慢的孩子就單方面拒絕跟她交流了。
而我在跟這位媽媽溝通的時候,發現她的言語中傳遞的是慢慢的焦慮的情緒,和不恰當的言辭,言語中不時夾雜著:
“我說的這些都是為他好啊!”
“我讓他好好學習把名次提高也是為了以後升學能夠順利些......”
“他不好好吃飯,餓壞了怎麼辦?”
大家看到這些話語,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我們平時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也多是想到什麼就直接傳遞給了孩子,而且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這就是說話太直了!
這位媽媽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所以孩子會很反感。記得有句現在網上的流行語“世界上有一種冷叫你 媽媽覺得你冷”就是這樣的一種感受。
但問題出在哪裡?這是問題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還是溝通方法的問題?
也許孩子不是一點問題沒有,但更多的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內心的擔憂和語氣的急促,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緒的宣洩,如此,便容易使聽者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
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著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著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如此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01.有效溝通的第一技巧:善意的聆聽
作為父母,你是否誠心交流,並且是否能夠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並進行有效表達。
不僅包括理解孩子的處境、思想狀態、同時包括維護孩子的自尊,加強孩子的自信,再請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先處理感受,再處理事情。
聆聽期間,雙方應相互正視,相互傾聽,神情專注。不要在孩子說話時喋喋不休的插嘴,尖酸刻薄的評價,這些都不是好的傾聽表現。
善於傾聽,才是父母對於孩子最基本的素質。如果你在聽孩子說話時,可以聽懂他話裡的意思,並且能夠心領神會,同時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思而予以迴應,表示你掌握了傾聽的要領,那麼跟孩子的溝通也會更加有效。
02.有效溝通第二大技巧:良好的情緒
作為父母在溝通中要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強烈的詞彙。不要在生氣時溝通,有的家長因為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論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
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洩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如果你經常說:“你讓我很難過”;“你傷了我的心”;“你把我逼瘋了”。這容易讓孩子產生被指責的感覺,很容易使孩子反感,也許還會讓孩子反唇相譏:“是你自己要生氣的”,或“你難過可不干我的事”。
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沒有辦法負責,就不要在這個時候指責孩子,因為你這個時候的狀態是不適合進行良好溝通的。
父母的語言,總是表達著父母的情緒、心態。幼小的孩子,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於情緒卻十分敏感。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聽不懂媽媽的話,但是媽媽說話時是充滿耐心的關愛,還是很不耐煩的厭倦,小嬰兒都能體會。
03.有效溝通第三大技巧:準確的表達
成人面對幼兒完全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這樣表達,就很難保證有效溝通。孩子根本沒有聽懂,自然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儘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少繞彎子。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小事例,你們就可以感受到語言的準確表達有多重要了。
小強的媽媽對他說:“你可真懶,你這是什麼學習態度呀?”這樣說小強會摸不著頭腦,心裡還會犯嘀咕:我又犯什麼錯誤了?
但如果如果媽媽換種方式來表達:“小強,最近三天,你連續三次作業都寫到10點了,可以說下為什麼嗎?”這樣你要表達的意思就具體清楚了,小強就知道是講什麼事,知道你需要跟他溝通的是寫作業慢的原因。
同樣,如果您想表揚一下孩子說:“小強,你的學習真棒!”你用這樣的方式表揚小強,他定會不痛不癢的。
但是你如果這樣說:“小強,媽媽對你昨天寫作業的表現非常滿意,這樣做節省了1個小時的時間”。這樣小強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他能夠明確知道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尋找更好的學習途徑,自我成長。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越準確越好。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確保孩子聽懂父母的意思。而且,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
04.有效溝通第四大技巧:巧妙的說話
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內容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沒有能力分析父母說話的良苦用心。
父母如果對自己的語言方式作些講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結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結果表達給對方。
所以說,如果直接要求別人做某件事,通常會遭到拒絕。但如果你清楚地說出你希望的結果,對方就會知道怎麼做,還會樂意去做。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親子溝通,也適合夫妻之間的良好表達。
我們還可以巧妙餓使用反向表達和反向思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語言:
比如,你這麼問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嗎?”他肯定會說“沒有,還差一點!!”這可不是您想要的結果。但若換句反向表達或反向思考的提問方式,說:“作業全做完了吧?”。那麼孩子也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我已經完成了多少,離全部還差多少。
家長要做一個彈性溝通者,談話中就要避免使用“但是”“不過”這樣的詞語。我們經常跟孩子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之類的話後,很容易會再加上“但是”或“不過”這樣的字眼。
如果使用這些字眼,你給孩子的印象,就是你認為他的觀點在你的眼中是“錯的”,或者不關注他所說的問題。舉個例子:
如果你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句話的意思讓人聽起來就變成“你說的沒有道理”。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聽起來就舒服多了呢?不同的說話方式,能夠獲得不同的溝通效果。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和技巧,我們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這種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跟父母交流的輕鬆和愉快,而不是出現了不滿或者牴觸的情緒。
05.有效溝通第五大技巧:真誠的讚美
人性的弱點是喜歡批評人,卻不喜歡被批評;喜歡被人讚美,卻不喜歡讚美人;因此,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如果把我們親切的眼神帶給對方,冷漠就會因此而消失。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甲乙兩個獵人,有一天他們都打了兩隻野兔回家。
甲的妻子看見甲後冷冷的說:“就打到兩隻嗎?”。甲聽了心理埋怨到:“你以為很容易打到嗎?”。第二天甲照常去打獵,但這次他故意兩手空空回家,讓妻子覺得打獵是很不容易的事。
而乙的情形正好相反。乙的妻子看見乙帶回兩個兔子,驚訝的說:“哇,你竟然打了兩隻?”,乙聽了心中大喜,洋洋自得地說:“兩隻算什麼!”。第二天,乙也照常去打獵,這次乙卻帶回了四隻兔子。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父母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張缺乏熱情的嘴是最令孩子失望的,他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發自內心的真誠讚揚,卻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在孩子做的好的時候,家長會習慣性的誇讚:“寶寶你真棒!”那麼孩子聽多了這樣不走心的誇獎,其實沒有任何的教育意義。
如果小明和小蘭兩個孩子在爭奪玩具,小明看到小蘭哭了,就把玩具讓給了她,這個時候你一句誇獎:“你真棒”可是沒辦法撫慰孩子的內心的。不如說:寶貝,你能夠跟妹妹分享玩具,你很為他人著想,真是個好哥哥(具體,讚美孩子的品質,讓孩子明白自己被誇獎的意義,這才更真誠)。
很多年幼的寶寶都喜歡吃飯的時候把筷子扔在地上,如果你總是馬上批評,說
"這樣可不好,不要這樣做。”他就會很生氣,也並沒有改變行為的意願。如果你試著說:“我家寶寶最懂事了,知道筷子是不可以扔在地上的。”那麼你多觀察下,是不是他會順著你的意思,就真的不再扔筷子了。
這就是所謂批評什麼得到什麼,而讚美什麼得到什麼。
好的讚美開始於細節,有細節說明你用心,仔細,真正地關注孩子。所以,爸爸媽媽要在讚美孩子的時候多放一份用心和真誠在裡面。
-
4 # 樂樂vlog領域創作者
第一:父母一定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偉大的,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孩子的天性就是模仿,孩子還小,她們對世界是非的認知其實也首先是來自於自己的父母。
第二: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期望孩子能做好。有些天天做到麻將桌前打牌的父母,卻一邊打牌一邊教育孩子說:“要多讀書,讀書好。”的話。你感覺孩子會聽嗎?孩子雖然嘴巴上不說,但是心裡也肯定會想:“讀書好,你怎麼不讀?”,這樣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就會問題越來越多。
第三:父母要學會用事實和道理去心平氣和的說服孩子。孩子雖然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強,但是解讀能力有限。有時候可能父母感覺孩子應該明白的道理,但是其實孩子真的不明白。
第四:在家庭中,要時刻讓孩子能感受到愛,這對子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父母感覺自己為孩子付出的一切,都是對孩子的愛,但是孩子真的未必都能夠理解的了,這也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事實。
第五:對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多去陪伴孩子,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確立認知的過程中,時刻都有父母的陪伴,和細心正確的指導,這才是給孩子的最好的愛。
總之,父母也一定要多去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做到和孩子順利的溝通。
-
5 # 美好的開始0919
孩子更多關注的是感受 ,所以最開始要共情。更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和態度。更多的是換位思考。試想一下 如果你是小孩兒 希望別人怎麼跟你說話。
-
6 # 雲彩教養筆記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帶孩子態度不懂得變通?太值?
對待孩子“不會變通”?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用武志紅老師有一個識人的簡單模型叫做“衡量自我的五個維度”來解釋。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如何去判斷一個人,可以從自我穩定性、自我靈活度、自我疆界、自我力量和自我組織力這五個方面去判斷。
一個人不會變通,通常說太直的人就是那種自我穩定性比較高卻缺乏靈活度的人。如果把一個人比喻成一個容器,有外殼、有內在,自我穩定性就是指容器的外殼是否結實。
而我們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孩子的容器,老師要做的就是學生的容器,來容納孩子的情緒也包括活力。
當孩子情緒強烈噴發時,作為父母或老師能否是有一個結實的容器容納承受得住,還是被孩子搞得瀕臨崩潰?這起決於容器的質地。
每個人就像每個容器都有不同質地,而最好的容器是像面板一樣既堅韌又有彈性。質地好的這種外殼不僅能承接住情緒的活力,而且還有足夠的敏感度。
有些人自我很結實、而太過穩定,不像面板而是更僵硬的一些東西比如樹皮,石頭。這雖穩固,但容易碎,缺乏靈活性。
一個自我太穩定的人就意味著自我外殼有了大裂縫,甚至是破碎的。
在父母與孩子相處中,那些說話直,不懂得變通,就是是如此,會發生很多摩擦和爭鋒相對的場景。
自我靈活度差的人常常是因為太理性,我們可以透過不斷的學習去改變。
自我疆界——一個人會將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間。自我疆界大的父母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自我疆界小的人,他的自我只籠罩一個很小的範圍;而自我疆界大的人,能伸展得很廣。
比如把一個宅男老公拉去逛街買衣服,他對你的計劃會很缺乏熱情,還會說些掃興的話,因為他們只喜歡在自己的地盤上待著,抱著自己的手機。
自我疆界大的人面對新鮮的世界,新鮮的事物都會感覺自我會變得更飽滿,而對疆界小的人感到的會是痛苦。同樣遇到孩子的問題,疆界大的人很擅長去學習,解決問題而興奮,而疆界小的人他們緊緊的把自我和他們的時空繫結在一起,感受到痛苦。
在這個模型中,除了自我力量,其他思個維度都是容易改變和提升的。在育兒這條道路上,如果不學習,我們很難去教育好孩子。只有足夠高的認知,才會做出改變,否則別人說什麼都是對的,最後,把自己也搞得茫然。
有句話說得好,每個人都需要在豐富的關係中,藉助各種好的迴應來完善自己,而孩子是我們完善自己最好的關係。自我聚合程度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迴應,去找到適合自己的迴應吧。
-
7 # 伊凡悅讀
父母的性格問題,做事情走極端 認死理。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不懂變通。
比如說孩子教育要鼓勵不要懲罰,就一味地鼓勵,變成了縱容,要麼一味地嚴厲,變成棍棒教育。
其實是可以適度鼓勵,也可以懲罰有度的。
還有,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 ,加上孩子還小,不會介意那麼多,對孩子本著打你,罵你,也你為你好 。
所以說話做事從不考慮 直來直去,讓孩子很難接受。
多看書,多跟別人學習,找出問題所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從根本上去改變自己。
因為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和脾氣。
適合別人的教育,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的孩子。
我想任何一種教育方式 ,應該是靈活的,因材施教的。
比如:教育孩子要看場合 ,在公眾場合不打罵孩子,保護孩子自尊心。
孩子在哭鬧發脾氣的時候,注意自己的語氣,不要一味地說教。
對於膽小 自卑的孩子,給孩子信心與鼓勵 ,增強孩子自信心。
對於驕傲自滿,囂張的學生就適當打壓教育,讓孩子沉住氣。
對於青春叛逆的孩子,不要跟孩子對著幹,要要注意方式方法……
所以教育孩子要用心!
作家劉墉在兒子上中學後,叛逆,不學習 ,整天做白日夢 ,瘋狂追星。他批評兒子,兒子說自己崇拜的明星 ,考試考得零分 ,照樣可以成名。
劉墉說既然這樣,你有本事也考零分好了。
兒子為了氣父親,於是在考試中想辦法考零分,來打擊父親。
可是要想考零分,是不容易的,也得努力學習。因為要考零分,就得清楚試卷 ,全部題目的正確答案。
避開所有正確答案, 才能選擇到錯誤答案,這樣才考得零分。不然隨便亂填,也有可能蒙到正確答案。
兒子經過努力學習,終於知道試卷所有正確的答案,考得了零分。
父親恭喜他,說你既然考得零分,說明你也有能力,考得高分 何不考高分呢?
兒子才知道父親的良苦用心,這時他已愛上了學習,後來經過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
劉墉無愧是一位智慧的父親 ,在兒子青春叛逆期,不跟孩子對著幹,反其道而行之,用“激將法”教育孩子。
還有劉墉教育孩子有一套,對女兒寬鬆民主教育,對兒子是根據兒子,不同時期靈活對待。
有時鼓勵教育,有時又打壓懲罰教育。因為男孩子天性調皮,多變 。
顯然要想教育好孩子,簡單粗暴是行不通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要想教育好子女,自己也要修為自己。學習育兒知識,學習探討別人成功的育兒經驗,豐富自己 ,科學育兒。
我希望自己是一個與時俱進,懂得孩子 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家長。
陶行知: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
8 # 學緣課堂
父親對家庭的態度,影響孩子的職業生涯
當今社會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公司裡畏手畏腳,得過且過的員工裡面,多數家裡都有個控制慾強,讓孩子很害怕的父親。
而那些在公司裡面總是頂撞領導、同事,喜歡給別人挑毛病,在背後說公司怎樣讓他不滿的員工,相處久了就會發現,多半跟家裡關係也糟糕。
所以“這些年,招聘的時候也會先問問那些投簡歷的人,父母大概是做什麼的,跟爸爸媽媽關係怎麼樣。”
後來看過一篇心理學方面的文章,證實了一個觀點就是把對孩子職場的影響主要歸因於父親。
文章解釋,父親代表規則,領導,權威,孩子進入職場之後,會在潛意識部分,不知不覺的把領導,看做是自己的“父親角色”。也就是說,孩子會在職場中,把自己家庭中對父親的那種認知和態度轉移到領導身上。
那就不難理解,害怕父親,看見父親恨不得躲著走繞著走的孩子,會在職場中唯唯諾諾,隱藏自己的想法,極力避免跟領導發生任何衝突。而那些看不起自己的父親,隱隱討厭自己父親的孩子,會有意無意的跟領導對著幹,暗地裡想看公司的笑話。
國外研究者還曾做過另外一項實驗,他們觀察了326名7-10歲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研究家務活的分佈情況對孩子們職業選擇的影響。結果發現:
爸爸不做家務的家庭,女兒記憶裡就會留下男女不平等的意識,繼而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只敢選擇諸如教師、護士之類的偏女性傳統職業。
爸爸主動分擔家務,照顧孩子的家庭,女兒在選擇職業時,就不會受性別思維的束縛,她們敢於挑戰軍官、CEO之類的傳統男性職業。
也就是說,爸爸對孩子職業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不僅影響著孩子的職業選擇,也影響著孩子在進入職場之後對待領導,對待團隊的態度。影響著孩子整個的職業生涯。
一個家庭如果希望孩子成為成功的,有主見,有創新能力的人,那麼最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爸爸成為孩子心中可信可愛的夥伴。
Number2
父親對家庭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感情生活
幾年前接觸過一個90後的小姑娘,年紀不大,但是情感生活相當豐富也相當坎坷。總是想找踏實的靠譜的男朋友,但又每次都對形形色色的“渣男”動心。
曾經問這個小姑娘,既然你已經知道男朋友對你不忠,而且也沒有把你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為什麼還這麼委曲求全?
她回答:“我就像個流浪的小貓小狗,有人喂口吃的,摸一把抱一會已經不錯了,不指望誰把我抱回家養著。”
一個正當妙齡,長相甜美的姑娘,竟然自比成流浪的小動物。並在感情中如此輕視自己。通常,就是原生家庭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
姑娘父母很早就離婚了,離婚原因就是姑娘父親出軌。她父親是個蠻有魅力的人,愛旅行懂攝影,唱歌跳舞樣樣在行。母親比較內向,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愛出門。
小時候父親經常帶她去玩,父親身邊有個阿姨沒事兒也經常逗她。後來才知道,父親跟那個阿姨在一起了。
父母離婚之後,父親很快再婚。母親則變得暴躁易怒,動不動就跟她說父親的種種不是,並要求她一起大罵父親。她不忍母親傷心,只敢偷偷想父親,行動上卻極少跟父親的聯絡。
她說,“適應沒有父親的生活,就像適應一種殘疾,當時很痛很痛,後來就沒感覺了。反倒覺得媽媽一直嘮嘮叨叨過不去,真可憐”。
這個姑娘痛恨出軌,但是卻寧願折磨自己,也不願意提分手。是父親讓她認為,出軌是男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自己想得到愛,就必須忍受。
這個姑娘的故事有點極端,但絕非個例。父親對一個孩子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養育者,更是一個女孩子生命中第一個男性形象,女孩子跟父親的關係,就是他們生命中第一段與男性建立的關係。
這個關係是否親密,是否健康,是否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自在,都影響著她日後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的狀態。
對一個女孩來說,“要嫁給一個爸爸一樣的人”和“以後一定不能嫁給爸爸一樣的人”,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是截然不同的。而對於男孩子,他們會不自覺的把父親當成是一個模板,父親在家中大男子主義,不做任何家務,孩子在婚姻中也會如此。父親在家中懂得照顧妻子,體諒妻子,孩子成人之後在婚姻中也多半會是個好男人。
一個家庭如果希望孩子婚姻更幸福,尋找的伴侶更可靠,那麼最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爸爸成為媽媽身邊的好丈夫,成為孩子心中好男人的模板。
Number3
父親對家庭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處世方法
其中有個叫澤清的孩子讓人印象深刻。這個孩子才只有14歲,本該在學校裡安心讀書的他,卻整日沉迷於在網上下軍旗。已經輟學很久了。
澤清的媽媽是高學歷的醫務工作者,還出國進修過幾次。澤清的爸爸社會地位也頗高,家庭生活條件可以算中等偏上。
她說兒子下軍旗一直在上網,她怕兒子餓,就給兒子把飯菜端過來。兒子居然罵她賤。還抓著她的頭髮把她的頭往牆上撞。
有一次她因為發出聲音打擾了兒子玩軍旗,兒子打了她很多下,她大聲求救,丈夫就在旁邊主臥床上躺著,懶得管。最後兒子用凳子砸了她幾下之後,丈夫才不耐煩的從床上起來,把他們拉開。
暴力,讓做丈夫的他得到了短暫的清靜。可是,卻讓做父親的他,養出了一個凡事靠暴力解決問題的兒子。兒子是他的一面鏡子,他卻堅信是鏡子出了問題。
也許澤清的媽媽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變,需要調整,但造成澤清的暴力和執拗的,卻還是澤清的爸爸。
一個父親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定是會影響到家裡的孩子的。遇到問題喜歡訴諸暴力,大吼大叫的父親,一定會有一個性情急躁,沒有耐心的孩子;遇到問題喜歡沉默不語,用遊戲、悶酒逃避壓力的父親,一定會有一個優柔寡斷,不善溝通的孩子。遇到問題剛愎自用,不考慮他人感受的父親,一定會有一個內心叛逆,缺乏理性的孩子。
一個家庭如果希望孩子待人更友善,處世更通達,那麼最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爸爸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一個樂觀積極的人。
做父母,不需要考試拿證,但卻是一份一輩子的事業。也許不是每一個父親都有條件讓孩子去最好的學校,玩最好的玩具。但每一個父親,都可以儘量去給孩子一個肩膀和一份關愛。父親對家庭的態度裡,藏著孩子未來的人生。
Number4
11條好爸爸秘訣,你做到了多少?
1.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應該發揮自身體能好、愛運動的優勢,帶孩子多做體育運動。運動影響孩子的時間感知、動作預測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家有小寶寶,可以多玩拋高高、盪鞦韆、滑滑梯之類的遊戲。孩子大一些,可以帶他跑步、打球、游泳、戶外登山。養成孩子運動習慣的同時,鍛鍊他的冒險精神。
2. 轉變心態,把自己當成育兒合夥人,而不是媽媽的小助手。多跟孩子媽媽溝通,爭取更多自主權,別讓媽媽在養孩子的道路上孤軍奮戰。可以從承擔起一部分固定的養娃任務開始,小到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大到接送孩子上下學。
3. 給孩子探索空間,鼓勵他勇敢嘗試。爸爸帶孩子能彌補媽媽帶孩子的過度保護,讓孩子願意邁出嘗試的第一步。比如,在孩子騎腳踏車時,媽媽們會擔心,“摔下來怎麼辦”?爸爸們不會太乾涉,還會在旁邊喊:“加油,再快點!”這樣的爸爸帶出來的孩子,膽子更大、運動能力更強。
4. 跟孩子聊天時,多用成人語言。媽媽傾向用“娃娃語”,比如“吃完飯飯,我們去睡覺覺”;爸爸要多說成人語言,比如:“快來吃飯,然後去睡覺。”起初孩子可能難理解,但這個方法鼓勵了他們開動腦筋分析、猜測,恰恰多了一個掌握複雜句子和更多詞彙的機會,對提高語言能力有幫助。
5. 也許你很忙,但不要因為愧疚,給孩子太多物質補償,陪伴質量比時間更重要。多和孩子玩耍,每次陪伴加倍用心,不要摻進其他事情,比如接電話、看手機、回郵件等,要在輕鬆愉快的互動中拉近距離。
6. 出差頻繁也沒關係,多跟孩子打電話、聊影片。擔心對孩子的情況瞭解少、沒話說?記得提前求助另一半,瞭解孩子的近況。給孩子傳達這樣一個想法:雖然我不在你身邊,但你的一切我都關心。
9. 要用成長型心智養孩子。表揚孩子,應謹記以下三招:表揚努力,而非聰明;表揚過程,而非結果;表揚成長,而非表現。
10. 爸爸常帶孩子,越帶越會帶。人的大腦發展符合“用進廢退”原則,指的是經常使用的腦網路神經元突觸會越來越發達,不經常使用的會逐漸退化。在養孩子這件事上,這個原則同樣適用,爸爸放心大膽帶孩子,不僅心態上越來越願意,能力上也越來越適合做“超級奶爸”。
11. 如果因為其他原因,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缺失了“父親”這個角色,千萬不要對孩子隱瞞“爸爸缺位”這個事實。因為對待單親家庭的態度,比單親家庭本身更重要,可以藉助家族、朋友、媒體中的“父親”榜樣,講給孩子聽,讓他感知到什麼是父親。
-
9 # 王甜甜Fairy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會比較直接,不懂得變通,其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父母本身是直性子,對待其他人也是如此;或者父母認為孩子小不懂事,自己是大人,會以權威的身份對待孩子,方式比較粗暴直接。
這種時候需要父母有改變的意願,才能真的有所改變,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部分入手:
多去反思有條件的愛
平時要多去反思自己與孩子說話時的態度,什麼事情讓自己用那樣的態度與孩子溝通。
比如當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要求時,會用這種態度對待孩子,平時對孩子比較好,這就形成了一種反差——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
正確的廢話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說:我們總在說那些正確的廢話,因為當你說了那麼多遍孩子還是沒有聽這句話,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廢話。
比如孩子把家弄得很亂,我們第一反應就是要批評他,透過批評來迫使他下次不要把家弄亂,但是發現這樣並沒有用,而我們仍舊在重複。
我們要去反思自己是不是經常在說這樣的話。
改進行為當意識到自己是這樣的時候,我們就要去改進自己的行為,怎樣改進呢?
1 覺察
當我們找到背後的原因,往往之後就不會再有這樣的行為了。
2 暫停
在說出話之前,想想自己這樣的話會帶來什麼結果。
當然,開始時會比較困難,因為我們通常會自然而然的做出一些反應,這樣做不符合平時的習慣,但是如果我們想改變,還是要去做的,一回生二回熟,慢慢的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將會變得更加理性,所說出的話和所做的行為,都會按照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怎樣對孩子好)而服務。
接納自己說到底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或者說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都是與自己的關係,就像那句非常著名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我們與孩子的關係也是如此,當我們這樣對待孩子的時候,其實是我們不滿足於自己,不接納自己造成的。
如果我們接納自己,覺得自己是值得愛,那麼我們也會這樣去看待孩子,所以最重要的是能夠去接納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富足起來,從而不會再去想去控制孩子,控制一段關係。
-
10 # 大桃二淘
我們都從童年過來的,想一想我們小時候的心思和感受,耐心有愛的去對待自己的孩子,不要用成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
現在想想自己小時候我爸對我的態度挺可笑的,他認為他知道的知識經驗我就應該都知道!
-
11 # 小辮子媽媽
教育孩子,首先要先改變自己的態度,這樣才能更好的成為孩子的榜樣。
教育孩子也是在提升自己,一個人是否有修養,是否成熟,取決於控制情緒的能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可連柯曾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但殊不知,教育從來是雙向的,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冥冥中也成為了我們的“老師”。
嘉恆非常高興,因為他的父母對他很好,幾乎從來都不打罵他,因為爸爸媽媽和他說過,“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很多地方都不會做,希望和他一起學習”是的,嘉恆媽媽和我說:以前自己就是個小女生,哪懂怎麼帶孩子啊,自從孩子出生以後,學習了各種各樣的知識,孩子為什麼哭?換尿布怎麼換?該喝幾度水溫的奶粉等等,我和孩子他爸,幾乎每天都在學習,現在孩子大了,上幼兒園了,就開始學習怎麼教育孩子,以前看的是文藝的書,現在全是育兒方面的知識,就是這樣也覺得不會教育娃,還是和孩子一起學習,在一起成長。
每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給他展示什麼,他就會學到什麼,父母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和自己一樣,不會變通,直來直去是說話吧?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改變呢?
第一、從脾氣改變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會跟著一起惱火。其實要改變主意的思維,孩子沒有不犯錯的時候,即使和他說了一百次,第一百零一次他還是會犯錯,這個時候,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脾氣,千萬不要去打罵孩子,應該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在和孩子講道理,也許他只是想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而已,對他打罵,反而更容易讓娃記住原來這件事會引起父母的注意,以後更容易犯這樣的錯。
第二、從溝通上改變
家長要時刻注意和孩子的溝通。孩子有想法,想和父母說,可父母都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就算說完了,父母就直接告訴娃,“不行”可娃會問“為什麼”“哪裡那麼多為什麼,不行就是不行”其實父母可以換一種話語,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比如,孩子想吃冰激凌,父母可以告訴他們吃多了冰激凌會肚子痛,比如孩子想要買玩具,家長可以告訴他“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想買可以,但是你要表現的好,就可以買”具體怎麼樣是變現好,父母可以根據孩子平時不好的行為加以說明
和孩子的溝通是講究方式和方法的,一味直來直去,只會讓親子關係更加惡化,有害無益。
第三、多認可孩子的話語
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很聰明的,有些孩子能和你講一堆的道理,如果孩子說的有理,那方面就不能干涉他們的行為,反而要表揚鼓勵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並讓孩子多自己思考問題。同時反思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和孩子一樣,如果有問題,就要及技巧改正,同時也要感謝孩子幫你找到了問題的所在。比如,“這件事媽媽做的不對,媽媽一定改正,希望寶寶在以後監督媽媽改正”和孩子道歉,並沒有什麼難的。孩子看到這樣的家長,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完善自己,比說教管用百倍。
陪伴孩子,成全也是提升自己。
回覆列表
因為人的習慣是從小就養成了,雖然有時候說要控制自己說話的語氣和態度,但還是不行,經常會忘記了,這就是習慣形成了,所以不想讓孩子像我們一樣就要時刻的剋制自己,一要大聲說話的時候就立馬自己心裡默唸,不能讓孩子以後隨我,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時刻提醒自己,否則多年以後孩子說話的態度語氣就是第二個自己!這是很痛苦的!壞不得孩子只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