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湄溪
-
2 # 情感導師新天地
在育兒道路上,為啥更焦慮的總是“老母親”?有沒有一些小竅門,能幫助寶媽緩解她們的焦慮呢?
生活中“虎媽貓爸”隨處可見
現實生活中,媽媽的焦慮可以說隨處可見,我一位朋友也常常會深陷於這種焦慮之中。她的小孩還沒讀幼兒園之前,同事就告訴她,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就要想辦法進入家委會。當時我朋友,還對“家委會”這種組織沒有什麼認識,也不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等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兒園,她發現周圍朋友、同事(當然都是女性的朋友),給孩子報了很多輔導班,學習特長、體育專案、樂高機器人、英語、語文、數學……在認識的媽媽群體中,每個孩子的輔導班數量大概在六個左右,還有的小朋友在小學階段已經完成了鋼琴的滿級考試。這一切都成了她焦慮的來源。
於是,我朋友覺得自己的小孩,也應該增加一些傳統文化課程的專案,卻遭到了孩子爸爸的反對。他認為孩子輔導班的數量應該有所限制,不要讓孩子太累,也不應該打擊到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為什麼媽媽群體更容易焦慮?
當我朋友靜下心來,思考為何會陷入焦慮的時候,才會發現一些問題的端倪。
首先,焦慮是一種負面情緒,且負面情緒的特點就是傳播快。情緒本身具有很強的感染性,而負面情緒的感染性比起正向情緒來說來得更強。也就是說,焦慮情緒本身的特點,就註定會將很多人帶入到這種焦慮的漩渦之中。
其次,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被情感所控制。雖然焦慮情緒本身有很強的感染性,但理智這種東西一旦找到進入的突破口,就能很快切斷這種焦慮營造的負向迴圈。在這方面,男性本身會比女性有優勢。
再次,男性群體與女性群體交流的內容有很大的區別。想想看,男性在社交過程中,不怎麼會討論自己的孩子,即使談論也很少涉及一些學習方面的內容。男性社交的話題更多地會聚焦在社會事件或是自己事業的發展方面。但是媽媽們就不一樣了,她們會自動遮蔽沒有生孩子或是結婚的女性群體,然後迅速地切換到孩子教育的話題上。上週三我朋友在孩子英語輔導班外面等候的時候,就發現有幾個媽媽已經迅速進入了關於孩子上小學問題的話題當中,不斷談論根據入學政策自己的孩子應該進入哪所小學,該小學的教學質量如何如何,以及哪所小學更好等等。
最後一個原因就在於比較,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焦慮這件事,那就是“沒有比較就沒有焦慮”。美國的精英媽媽馬丁,寫了一本《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其實,她是因為在跟其他媽媽的比較中才需要這個包,也許當只有她自己的時候,她並不需要這個東西。還有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些討論孩子學校問題的媽媽們,話題最後的走向就是自己的孩子條件如何優越、自己的老公多麼有辦法等等。這些對話內容中,都暗藏著攀比和虛榮的心態。
寶媽們 試試這些“緩解焦慮大法”
媽媽們怎樣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焦慮呢?或者說更少地陷入育兒焦慮之中呢?
邀請爸爸更多地參與到育兒之中。很多家庭都是媽媽帶著孩子上輔導班,輔導孩子寫作業等等,爸爸基本上沒有什麼存在感。有時候,是爸爸不想管,還有些時候是媽媽們不讓爸爸管。因為,爸爸們一旦插手管這件事,很可能兩個人會因意見不統一而發生衝突。媽媽們要克服一切困難,邀請爸爸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之中。這樣就可以讓爸爸們的理性思維,來抗衡焦慮情緒中的情感過度的現象。
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本心。媽媽們會在這種焦慮的情緒中越陷越深,走得更遠,很難再回到理性的道路上來。所以,媽媽們如果過於焦慮,要找到能夠讓自己獨處和思考的時間和機會,想想自己對孩子的本心是什麼。不要過多地加入關於孩子話題的討論,從而減少焦慮源,也就是說從源頭上進行一定的阻攔。
-
3 # 艾羊育兒
其實,以我自己和身邊媽媽的經歷,我認為媽媽帶孩子的焦慮,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要減輕這方面的焦慮來源,關鍵是,觀察自己孩子的成長特點,不要盲目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畢竟,每一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就如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所說的,我們要懂得化身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觀察者。善於用陪伴的心態,來享受陪伴孩子慢慢成長的過程。
事實上,比較可以,畢竟適當的比較也有可能不僅自己改進一些不太恰當的育兒方式,但是最好比較後,能用成長型思維考慮問題,將注意力的著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問題本身。
3.再次,母親的育兒焦慮,還可能來自家人的苛責和不理解,比如孩子哭了、鬧了、生病了、成長出現小問題了,作為主要的看護人,媽媽被責備,首當其衝,有時甚至直接招致丈夫和公婆的指責,加劇了母親的焦慮情緒。
所以,母親帶孩子,重要的是,不要盲目比較,放鬆心態陪伴孩子成長,並經常和家人溝通,甚至用開玩笑而不是抱怨的吐槽一下帶孩子的不易,爭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援都是可取的。
-
4 # 瀟常媽咪
全職帶倆帶孩子ing,這兩天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對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看法。
母親帶孩子的時間最長。一直以來,女性是帶孩子的主力軍,孩子吃喝拉撒都是媽媽的事情。做的多、操心的多。瞭解的多,很容易發現孩子的問題,各種焦慮接踵而來。加上現在社會女性的壓力大,女性之間的相互比較,無形之中增加了的焦慮。
性格問題女性天生心細,容易“斤斤計較”,就拿孩子的不好表現來說,爸爸可能轉頭玩玩遊戲就忘了,做媽媽的就會思來想去,孩子不及時改變會怎樣,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等等,一來二去就成心事了。
焦慮引發焦慮一次焦慮、兩次焦慮…慢慢地對焦慮敏感。一個焦慮不成問題,多個焦慮就會像多條小河彙集到大海一樣,成為大焦慮。在有個小問題有可能就把大焦慮喚醒了,總感覺心裡沉沉地。生活、孩子、工作、情感各種事情相互交織。
因此,老母親最容易焦慮了。
怎麼辦呢?尋找出口,一定要及時發洩出來。找人聊聊天很管用,轉移一下注意力。建議多和孩子爸爸說說。
有焦慮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孩子,吼孩子、忽視孩子都有可能,一要及時溝通、處理焦慮問題。
-
5 # 貞愛天使
實際上,人的一生就是焦慮不安的一生。你不知道未來的日子裡,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把控一切,只好如履薄冰,且行且珍惜。
焦慮是正常情緒的一個側面,適度焦慮對人反而是一種促進,只是應該懂得怎樣適當排解。
孩子是這個世界上你最牽掛在乎的人,為他歡喜為他憂,為他緊張焦慮,實屬必須、應該以及活該。
為什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擔心焦慮的總是媽媽,這似乎是個天問。
"老母親"苦口婆心,軟硬兼施,鬥智鬥勇,熊孩子總能超越你的想象力製造問題,搞得你甚是懷疑人生。
關鍵是家裡那個白胖巨嬰,人家就能吃喝嫖賭抽啥都不耽誤,一副事不關己雲淡風輕的嘴臉。娃是自家娃,他怎麼就能豁的出去,愛咋咋地,簡直匪夷所思,超出"老母親"的理解範疇。
豈止是帶孩子,從懷孕甚至備孕,媽媽準媽媽們就開啟了各種花式擔心模式。更別提什麼起跑線,早教班,輔導班,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就業買房……一路走來,升級打怪,"老母親"就是提著一口仙氣硬撐好嗎,這顆玻璃心,傷不起傷不起!
所以說,當父母是一項高危職業。在進入角色之前,生與不生,生一個還是兩個,這種大局觀,一定得拎得清。
而養育孩子,是一個"勞其心志,苦其筋骨"的大事業,誰也不好做甩手掌櫃,要既分工明確又精誠合作。爸爸該出手時就出手,媽媽該放手時就放手,別挑眼,差不多就得,一回生兩回就熟了。
男性的思維方式通常偏理性和務實,就事論事。比如,孩子餓了,爸爸覺得喂就是了,哭了就抱抱哄哄,就這麼簡單啊。而媽媽就會加好多的內心戲,哭這麼厲害,怕不是哪兒不舒服,病了吧。
孩子不好好寫作業,考試成績差,爸爸壓根沒當事,媽媽就會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自行腦補,這娃往後可咋整,再說了,朋友同事跟前也沒面子不是。
當父母也是個邊學習邊摸索,不斷糾偏糾錯的過程,誰也不是超人,誰也不是完人,不用太苛責自己和孩子,天下沒有完美無缺的父母,也別指望孩子總能出類拔萃。
畢竟,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的初衷,是希望他健康快樂。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和一對相親相愛的父母,是我們作為普通人能給到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為人父母,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不能也不必將自己和孩子捆綁的太緊,不但自己累並焦慮著,也會把這種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壓抑他心智的發育成長。
還記得龍應臺在那篇經典的《目送》裡的那段經典的描述嗎:"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遠,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
6 # 駐馬店人真中
自從有了孩子,媽媽便覺得孩子大於一切。經歷過孕期,關係最密切的也只有母親,孩子出生後便是母乳餵養啊,自己吃什麼才能讓寶寶得到更好的營養...... 在一切的管理孩子的道路上全是由母親支配,生病,衣服,學校,學習輔導,母親付出了全部精力,孩子聽話時,再開心不過了,不聽話時真的要被逼瘋,慢慢在帶孩子道路上就焦慮了
回覆列表
現在基本上生孩子後,照顧孩子的責任全部落到母親頭上。孩子照顧好了,當然好,也沒啥獎勵,照顧不好了,孩子生病了,不舒服了,只要和孩子有關的人,全部都會出來指責母親,沒有照顧好孩子。
每個母親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怎麼樣當好一個母親,卻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當好一個稱職又有責任的母親真的很難。
從孩子生下來,母親一邊要忍受身體的不適,還要忍受孩子的哭鬧,又要照顧孩子,每天生活的很焦慮。
隨著孩子的一天一天長大,他的各種需求也隨之而來,因為,你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後於人,所以,母親會考慮怎麼樣去讓孩子可以生活的更好,以後也能更好的去適應這個社會的生活,所以,會考慮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母親知道自己懷孕了,孕期中要注意什麼,吃什麼,睡眠怎麼樣,心情怎麼樣,都關係著自己的寶寶。
懷孕中,孩子快出生時,給孩子要準備什麼呢,選擇哪家醫院,順產還是剖腹產呢,開始另一輪的考慮。
孩子出生一直母乳餵養,如果母乳不夠,為了孩子的健康,現在的奶粉有的不太放心,所以,怎麼樣讓母乳更多呢。如果用盡各種辦法,母乳還是不多,那就考慮給孩子喝奶粉,那什麼奶粉好呢,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糾結。
孩子慢慢長大,孩子的輔食新增,怎麼新增,自己做,還是去買,買什麼;孩子的早教,怎麼選擇,怎麼去教,開始新的問題。
孩子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一個方面拎出來都能有一大堆的問題等著老母親去一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