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負荊請罪
趙國謀士藺相如,因在澠池會上保住了趙王的面子,後來又用智慧保住了和氏璧,被趙王封為上卿,官比勞苦功高的廉頗大,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處處忍讓,並告訴手下人原因:自己不是怕廉頗,而是怕將相失和,讓秦國有機可乘。廉頗知道後,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2.孺子可教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南韓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張良圯橋進履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隻鞋子丟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揍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橋把鞋撿了起來,然後又恭敬地跪著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後笑著轉身就走了。
張良更吃驚了,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裡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卻遲到,怎麼回事啊?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又遲到,怎麼回事啊?五天後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有大成就。十三年後,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 然後老人就離開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於是常常用功專研此書。
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聞雞起舞
劉琨年青的時候,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晉初期,他們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陽東北)做主簿,晚上,兩人睡在一張床上,談論起國家大事來,常常談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裡,他們睡得正香的時候,一陣雞叫的聲音,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著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腳踢踢劉琨。劉琨醒來揉揉眼睛,問是怎麼回事。祖逖說:“你聽聽,這可不是壞聲音呀。它在催我們起床了。” 兩個人高高興興地起來,拿下壁上掛的劍,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劍來。 就這樣,他們一起天天苦練武藝,研究兵法,終於都成為有名的將軍。 公元308年,晉懷帝任命劉琨做幷州刺史。那時候,幷州被匈奴兵搶奪殺掠,百姓到處逃亡。劉琨招募了一千多個兵士,冒著千難萬險,轉戰到了幷州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晉陽城裡,房屋被焚燬,滿地長著荊棘,到處是一片荒涼。偶然見到一些留下來的百姓,已經餓得不像樣子了。 劉琨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難過。他命令兵士砍掉荊棘,掩埋屍體,重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復起來。他親自率領兵士守城,防備匈奴兵的襲擊。他還採取計策,讓匈奴的各部落互相猜疑。後來,有一萬多個匈奴人投降了劉琨,連漢主劉淵也害怕了,不敢侵犯。 劉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來耕種荒地。不到一年時間,到處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晉陽城漸漸恢復了繁榮的景象。 劉聰攻破洛陽之後,西晉在北方的兵力大多被打散了,只有劉琨還在幷州一帶堅持戰鬥。晉愍帝在長安即位後,派人封劉琨為大將軍,要他統率幷州的軍事。 那時候,漢國大將石勒,佔據了襄國(在今河北邢臺西南),集結了幾十萬大軍,想奪取幷州。劉琨南面有劉聰,北面有石勒,前後受敵,處境困難到了極點。可是劉琨沒有害怕,沒有退縮。他在給晉愍帝的一份奏章裡說:“臣跟劉聰、石勒,勢不兩立。如果不討平他們,臣決不回朝。” 據說,劉琨在晉陽的時候,有一次,晉陽被匈奴的騎兵層層包圍。晉陽城裡兵力太少,沒有力量打退敵人。大家都感到驚慌,劉琨卻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樓,在月光下放聲長嘯,聲調悲壯。匈奴的騎兵聽了,都隨著嘯聲嘆息。半夜裡,劉琨又叫人用胡笳(一種樂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調,勾起了匈奴騎兵對家鄉的懷念,傷感得流下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城頭的笳聲又響了起來,匈奴兵竟自動跑散了。 後來,劉琨聯絡鮮卑族首領一起進攻劉聰,沒有成功。接著,石勒進攻樂平(今山西昔陽西南),劉琨派兵去救,被石勒預先埋伏好的精兵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正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長安被劉聰攻陷的訊息。到了這步田地,儘管劉琨怎樣頑強,也沒法保住幷州,只好率領殘兵投奔幽州去了。
1.負荊請罪
趙國謀士藺相如,因在澠池會上保住了趙王的面子,後來又用智慧保住了和氏璧,被趙王封為上卿,官比勞苦功高的廉頗大,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處處忍讓,並告訴手下人原因:自己不是怕廉頗,而是怕將相失和,讓秦國有機可乘。廉頗知道後,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2.孺子可教
張良,字子房。他原是南韓的公子,姓姬,後來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才改名為張良。張良圯橋進履有一天,張良來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橋上散步,在橋上遇到一個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直接把一隻鞋子丟到橋下,然後對張良說:“喂!小夥子!你替我去把鞋撿起來!”
張良很驚訝,想揍那老頭。但看到老人年紀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橋把鞋撿了起來,然後又恭敬地跪著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腳穿好鞋,然後笑著轉身就走了。
張良更吃驚了,盯著老人離開的背影。那老人走了裡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不錯,值得我指教。五天後的早上,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了,連忙答應。
第五天早上,張良趕到橋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卻遲到,怎麼回事啊?再過五天,早些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公雞一打鳴,張良就出發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說:“又遲到,怎麼回事啊?五天後再早點來。”
又過了五天,張良剛過半夜就摸黑來到橋上等候。過了一會,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小夥子,你這樣才對!”
老人說著,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有大成就。十三年後,小子你將再見到我,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啦” 然後老人就離開不見了。第二天早晨,張良看那本書,乃是《太公兵法》。張良覺得這事很奇特,於是常常用功專研此書。
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聞雞起舞
劉琨年青的時候,有一個要好的朋友叫祖逖。在西晉初期,他們一起在司州(治所在今洛陽東北)做主簿,晚上,兩人睡在一張床上,談論起國家大事來,常常談到深更半夜。 一天夜裡,他們睡得正香的時候,一陣雞叫的聲音,把祖逖驚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著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 祖逖不想睡了,他用腳踢踢劉琨。劉琨醒來揉揉眼睛,問是怎麼回事。祖逖說:“你聽聽,這可不是壞聲音呀。它在催我們起床了。” 兩個人高高興興地起來,拿下壁上掛的劍,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劍來。 就這樣,他們一起天天苦練武藝,研究兵法,終於都成為有名的將軍。 公元308年,晉懷帝任命劉琨做幷州刺史。那時候,幷州被匈奴兵搶奪殺掠,百姓到處逃亡。劉琨招募了一千多個兵士,冒著千難萬險,轉戰到了幷州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晉陽城裡,房屋被焚燬,滿地長著荊棘,到處是一片荒涼。偶然見到一些留下來的百姓,已經餓得不像樣子了。 劉琨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難過。他命令兵士砍掉荊棘,掩埋屍體,重新把房屋城池都修復起來。他親自率領兵士守城,防備匈奴兵的襲擊。他還採取計策,讓匈奴的各部落互相猜疑。後來,有一萬多個匈奴人投降了劉琨,連漢主劉淵也害怕了,不敢侵犯。 劉琨把流亡的百姓都召回來耕種荒地。不到一年時間,到處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晉陽城漸漸恢復了繁榮的景象。 劉聰攻破洛陽之後,西晉在北方的兵力大多被打散了,只有劉琨還在幷州一帶堅持戰鬥。晉愍帝在長安即位後,派人封劉琨為大將軍,要他統率幷州的軍事。 那時候,漢國大將石勒,佔據了襄國(在今河北邢臺西南),集結了幾十萬大軍,想奪取幷州。劉琨南面有劉聰,北面有石勒,前後受敵,處境困難到了極點。可是劉琨沒有害怕,沒有退縮。他在給晉愍帝的一份奏章裡說:“臣跟劉聰、石勒,勢不兩立。如果不討平他們,臣決不回朝。” 據說,劉琨在晉陽的時候,有一次,晉陽被匈奴的騎兵層層包圍。晉陽城裡兵力太少,沒有力量打退敵人。大家都感到驚慌,劉琨卻仍然泰然自若。到了傍晚,他登上城樓,在月光下放聲長嘯,聲調悲壯。匈奴的騎兵聽了,都隨著嘯聲嘆息。半夜裡,劉琨又叫人用胡笳(一種樂器)吹起匈奴人的曲調,勾起了匈奴騎兵對家鄉的懷念,傷感得流下眼淚。天快亮的時候,城頭的笳聲又響了起來,匈奴兵竟自動跑散了。 後來,劉琨聯絡鮮卑族首領一起進攻劉聰,沒有成功。接著,石勒進攻樂平(今山西昔陽西南),劉琨派兵去救,被石勒預先埋伏好的精兵打得幾乎全軍覆沒。正在這個時候,又傳來了長安被劉聰攻陷的訊息。到了這步田地,儘管劉琨怎樣頑強,也沒法保住幷州,只好率領殘兵投奔幽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