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即佛即道

    老子的思想提倡返璞歸真、見素抱樸,迴歸自然大道。因為慾望會矇蔽真心,使人迷失,離道越來越遠。

    老子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即無知無慾。這裡的知是指教人功利、圓滑、求欲的世俗知識,是背離大道的!

    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道德體系支離破碎,功利霸權主義和利己主義盛行,各種異端學說氾濫,人人都追求名利慾望。在此背景下老子才反對功利學說對人的誤導,能剋制私慾迴歸大道,構建和諧自然的社會。

    我們都知道孩童秉性天真,因為沒有學習世俗知識而能保持淳樸自然,心神清澈而無慾。成年人接觸社會學到了很多知識,變得圓滑世故,被慾望左右。

    基於此,老子才提出無知無慾!

  • 2 # LxSd178

    老子是講“道”的,“無知無慾”是 修道的丨必修課。現實中,我們要 減少概念性的東西,因為道家追求智慧,它 不追求知識。

    “道可道”中的“道”,便是 智慧,悟道、得道說的都是智慧,而不是概 念。老子不可能搞什麼愚民,因為老子的關 注點不在政治層面,他的所有哲學都是教人 如何修身養性,如何開發智慧的。

    ①我們活在有慾望的物質生活中,我們 為什麼要“無知”,減少概念性的東西 呢? 因為大道是遠離概念的,如果心裡充滿了概 念和偏見,就不可能得到智慧。因此,概念 越多,偏見越多,心越是混亂,越是定不下 來,越容易被外界的事物牽聯。定才能生 慧得智,如果你定不下來,就談不上生慧了。 所以,“無知無慾”是修道必需的,跟政治 沒有關係,跟統治階級也沒有關係。 是教人如何修身養性。開發智慧的。

    ②,“無知無慾”,知即知識,知道。從不知道轉挽為知道,從知道又變成了知識與經驗。積成知識變成有智彗的人。

    第一點, 老子所要求的“常使民無知無 欲”,絕不是不要知識不要智慧,而 是對民眾的政治經濟狀況保障。當百 姓無慾之時,其腹內必以充實。當百 姓無知之時,其生活必無困苦。其志 弱,則百姓心性平和平穩。其骨強, 則百姓體格以健康健壯。這樣的“無 知無慾”乃是民眾之幸福生活狀態的 真實寫照,似乎與愚民政策並不沾 邊 “無知”是沒有生活困苦的感 覺;“無慾”是民眾生活安穩,對現 狀感到滿意。使民無知無慾者,乃是 使百姓的生活安穩,無苦,無憂,即“無知無慾”。

    第二,從總體人生觀來看,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就一眨眼的長度。相 比之下,該做的事卻太多了。從修身養性上講, 當你修成這樣的一顆心時,很多人都會靠到你 身邊,但那些很會說話、特別會辯論、知識 很多的人,到你身邊就不會胡言亂語了。為 什麼?他生不出那個心。這就是“使夫智者 不敢為也”。

    如有人賣弄,是因為我們迎合了 他的賣弄;如果社會不需要那些烏七八糟、 投機取巧、充滿機心、陰謀詭計的東西時, 人們就算有這些東西,也沒有用的地方。因 為,淳樸的社會容不下算計的人。在一個真 正的信仰群體裡,也容不下算計者。 所以,我們只要無知無慾,真誠待人,不要有有為之心,常守無為之心、做無為之事、 也就是積極地做事,不要在乎結果,該 做就做,順應自然就很好了。

    ④道德經第十四講的“無知無慾 ,”其真正的含意在於道德經的奧秘之處。道是無形的。常常放在腦海裡面,道如果主宰你,你就不 必那麼傷腦筋,你自然就會滿足到合理的程 度,你自然就會知到合理的程度,那這個人 也沒有什麼價值了,就完全被擺佈,一點自 主性都沒有,那還有什麼創造力,因此人必須 要常常告訴自己,任何事情那個度要靠自己 去掌握,而且是隨時有不同的標準,這是最 好的學習,也是最好的修煉。

    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慾”,就是告訴我 們,不去追求那些沒有必要,虛妄不實的東 西,更不要有違背天道,而且有害的慾望, 對於知和欲,更要有一個適度的把握和控 制。那麼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 於事物的善惡、是非,我們都要有自知之明。

    ⑤道德經中的“無知無慾”常常被解讀為沒 有知識就沒有慾望,而現代社會的人們認 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

    我們的 古聖先賢老子怎麼會主張人們不學無術呢,老 子所主張的“無知無慾”究竟該如何解讀在當今 這個物慾橫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時代,老子 的“無知無慾”又會給我們什麼樣的警示呢 ?

    有人說,老子要我們無知無慾,是真 的嗎,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呢,看你怎麼解釋 “無知無慾”這四個字。你說一個人無知無慾, 這不是要我們變成木頭人嗎,當然不可能,更 何況人活在世界上,他有幾個責任,第一 個,要使自己生活下去,你看自己都活不 了,你還談什麼呢。其他的不要講了。你要生 存,你要生活,你必須要有知識,你必須要 有智慧,你必須要有一些慾望,……

    ⑥我們講到“無知無慾”的時候,要參考老子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我們一定 要知道,它不是禁慾,也不是縱慾,是什麼 呢,它只是那個又有禁,又有縱,又不能禁, 又不能縱,那一種狀況。就叫無知無慾。

    無 知的意思不是沒有,而是不要有太多的不必 要的知識。不要有太多的不必要的,而且有 害的慾望。老子當年講“無知無慾”,創是看得 很深,很遠,很廣。

    就例如,你看我們華人,說父 母死了以後你不能忘記他,你要定期地去上 墳,可是我們有規定,一年一次,頂多兩 次,不可以常常去,常常去的話,那到底是 死人重要還是活人重要,可見任何事情有 度,所以無知無慾其實才是最好的。

  • 3 # 星羽石

    "無知無慾"應該在通行本《道德經》的第三章,本問掐句子太短了,完整的這句應為"…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也。"很多人都認為~無知無慾。意思是沒有知識沒有慾望,我們現在人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在這個現在物慾橫流人人追逐名利的時代,該如何解讀呢?

  • 4 # 何必強求

    史記:老子(約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

    《老子》第三章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其中”無知”就是說不要有弄虛作假、奸詐狡猾的心思。“無慾”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慾望。

    老子在任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守藏室之史期間,孔子向老子請教古禮,老子回答的內容是:“古人已經故去了,人不在了,但他們說過的話還在。作為君子,有機會就出來噹噹官,乘高車大馬(多威風),要是沒有機會就做個隱居流徒(到處逛逛也不錯)。我聽說,有心機的商人不漏富,很會低調,深藏不露。正人君子呢,即便道德高尚,其音容笑貌卻是一副難得糊塗。你最好去掉你的嬌氣和慾望,這些對你是無益的(感覺這老子有點兒看不起人似的)”。

    孔子離開回到自己的地盤,對弟子們說:“”我知道鳥兒能飛,我知道魚兒能遊,我知道野獸能走。能走的可以用網捉,能遊的可以用線釣,能飛的可以用箭射。至於龍,我卻不知道怎麼對付他,它能乘風駕雲而上天。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大概就是龍吧(心胸開闊)。

    老子在周王室任職多年,後棄官隱去。走到函谷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都要隱居了,就寫一本書吧!”於是老子寫了《道德經》上下篇,闡述道德的意義,然後離去。據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歲,也有人說是活了二百多歲,由於他能講修道德,故而長壽。 也有人說,老子就是楚人老萊子,他著書十五篇,講道家的體用,與孔子是同時的人。 還有人認為,老子是周平王時的太史儋。

    據今人研究,《老子》一書大體反映了春秋後期李耳的思想,又經過後人的加工,直到戰國中期才最後成為定本。由此還出現了三個老子的說法。

    《老子)一書共五千言,分上下兩篇,八十一章。今傳本上篇為《道經》三十七章,下篇為《德經》四十四章,故而該書又名《道德經》。道教以該書為經典,故稱其為《道德真經》。道,在萬物中的體現和作用稱為德,它構成人們的思想、言論和行為的準測。德的核心,是自然、無為、無知、無事、無爭、知足,一切順乎自然。

    還是“老子 ”厲害!

  • 5 # 慧心文殊苑

    老子的“無知無慾”一語,完整的句子應該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而真要體會“無知無慾”一語的真義,則必不能離開對“道”的真實體悟。

    老子的《道德經》全文近5000字,開篇即已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換做今天通俗的話來說,即所謂的開口即是錯,亦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後面的言說,則是出於悲心,為引導人們體悟大道而方便開示的理論和方法。

    體悟了宇宙人生大道的老子,原來並不想給後人留下一言半語。非是老子傲慢無悲,而是他深知愈往後愈無人能解其意。若不是老子在函谷關遇上了看守關口的官員尹喜將他攔下,一再要求老子住下來為他寫點文章,以便為世人留下點精神文化財富,則我們今天就無緣一睹《道德經》,所以我們真的要好好感謝那位守關的官員尹喜。

    但也正如老子所料的那樣,今天的我們去聖已遠,在物慾熾盛,人心浮乏的今天,能夠真正讀懂道德經的人有多少呢?知皮毛者已不多,更遑論是知骨肉者,明骨髓者了!更多的是望文解義,甚至是望文生義,而能夠生起向道之心的人則更是鳳毛麟角了。既然對道的體悟者已然鮮少,對老子之言胡解亂道的人自然就會多了。以至於很多現代的專家學者批評《道德經》,批評老子是一個愚民主義者,其理由之一就是這句話:“常使民無知無慾”,實在是悲哉!

    殊不知,老子的《道德經》是老子得道後,留給後世並指導後世的人走向開悟覺醒的智慧寶典。老子的“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其實也是透過自身的修行,覺悟本有,得智開慧的一條途徑。換做今天的語言簡單的來說,就是要破除我執我見,放下一切無明妄想,方有可能與道相應,與智慧契合。否則的話,一葉即可障目,何況妄想執著重重,怎麼可能體悟到大道呢?這裡的“知”即是指人們心中固有的一切概念,亦即我知我見和妄想執著;“欲”則是指人心的貪婪和慾望。這些全都是障道的因緣,自然是越少越好,越淡薄越能趨於清靜。正所謂“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可惜的是,如今的人們多重人道,逐物外求,那裡還會希求大道呢?

  • 6 # 郭建民字大滿號淨明

    無知”就是說不要有這種弄虛作假、奸詐狡猾的心思。“無慾”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慾望。“無為”是指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做法。無知、無慾是無為的具體表現之二。 當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時候,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輩老子告訴我們不要用巧偽奸詐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慾望,順應自然,真誠面對,坦率處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 7 # 念頭源於心

    斷章取義~很難回答。

    這句話聯合起來總的註解,是這樣的:……使人民沒有想要琢磨擔當的人,的狀態.

  • 8 # 山河1944

    .‘‘.知者、智慧也,欲者、貪欲也。白話解釋為不要使用你的智慧,不要有貪慾之心。老孑崇尚無為,而無為而治世是在天皇、地皇、人皇之世史稱三皇治世,沒有文字、沒有製作`沒有國界、沒有國法人皆自然而生活。

    自五帝伏羲、神農、黃帝為始始有製作,特別是黃帝之時,神農氏之諸侯蚩尤作亂,榆罔帝不能制止,黃帝修德治兵大戰蚩尤,滅榆罔,一生五十二戰,未嘗寧居。黃帝在位,始立國家制度,設立旗幟,用兵佈陣,修通道路。設靈臺,立五官,著星官之書,即天文圖書也。命大撓作甲子以定六十納音。探五行以定十二月建。命容成作蓋天以象周天之形狀,帝舜時的璇璣玉衡及後世渾天儀即依蓋天而製作。羲和佔日,常儀佔月,鬼叟蓲占星,伶倫造音律,隸首作算數,大撓作甲子用耒佔陰陽之氣運。帝又問鬼叟蓲天地之周紀如何運莫,都一一作了回答。因此作調歷,中國的歷法正式起於黃帝之時。命榮猨鑄十二黃鐘,協月筒。十二黃鐘分別為⺀正月太簇,二月夾鍾,三月姑洗,四月仲呂,五月蕤賓,六月林鐘,七月夷則,八月南宮,九氏月無射,十月應鐘,十一月黃鐘,十二月大呂,今人稱為十二編鐘,誤人誤已。命伶倫造律呂,自大夏之西,阮隃之陰取竹以空竅厚鈞者斷為兩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制十二筒以聽鳳凰之鳴,雄鳴六,嶋鳴六比黃鐘之宮為六律六呂,以宮商角徴羽之五聲,治四季之變,陰陽之氣,推律歷`起訊息以正閏月也。和五音,立天時,正人位焉。隸首作算數,度量衡創始於隷首。寧封為陶正,即荊作陶器之官。赤將為木正,製作木器之官,化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為造船之官。制金刀,立五幣,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諮於岐伯而作經,又命俞跗,雷公,岐伯察明堂,究息脈黃帶內經作於此時。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命工匠營造國邑,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以和。於是經土設井,以免爭端,立步制苗,以防不足。以八家為一井,井開四條道路分為八家,一井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裡,五里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十師為州,分於井而計於州,地著而數詳。小則為井,大則為州,人民安居而不必隨処遷徙。帝順天地之紀運,明陰陽之佔數,死生之說,存亡之難,勤勞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按時播種百穀草不,淳化鳥獸蟲蟲我,是時日月揚光,海波不興山谷藏珍皆帝德所致。由是:民不習偽,官不懷私,市不預價,城郭不閉,見利不爭,風調雨順,人無夭札,虎豹不妄噬,鷙鳥不妄搏,鳳凰巢於阿閣,麒麟遊於苑囿。帝釆首山之銅,鑄三鼎於荊山之陽,鼎成帝崩,葬於橋山。以上簡述黃帝一生,正所謂一生無寧居。史稱黃老之學,即黃帝與老子耳。黃帝一生無寧居,勤勞心力耳目,老子則主張

    無知無慾,此即一動一靜,智在其中矣。

  • 9 # 徐俠客行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無知無慾的意思就是看不到那些可炫耀的事物,心裡也就不會被惑亂,生攀比虛榮心!

    人的不幸福感很大來自於攀比之心,自己開著寶馬賓士住著大平方樓房,但是看到身邊人有私人飛機和豪華別墅,就高興不起來,心想這我什麼時候能過上這樣的生活。

  • 10 # 王瑞敏396

    “無知無慾”的本質意思就是對事情和事物沒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就不要盲目的產生一些不符合現實的想法和行動。現實意義在於我們做事情要切合實際。

  • 11 # IT讀心茶

    無知無慾是現代人應該追求的境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合乎道的“知”,要合乎道的“欲”,而不要那些把道擺在一邊的知,不要完全沒有道做基礎的知,同時不要去追求那些傷害別人,而又對自己不利的虛榮和浮華,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有人問,老子真的要我們無知無慾嗎?這要看怎麼解釋無知無慾這四個字。有人說無知無慾,不是要我們變成木頭嗎?當然不是。何況人活在世界上,是有責任的。第一,要讓自己生活下去。自己都活不了,其他的還談什麼呢?第二個,人要生存,要生活,就必須有知識,有智慧,有一些慾望。什麼都不要的人,是不懂生活的人,那這個人也沒有什麼價值。

    因此,人必須要有知識,必須要有慾望。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知道老子不是禁慾的。否則我們也不用讀他的書了。所有古往今來的大思想家沒有一個是主張禁慾的,如果他說禁慾,你就問他一句話:那你自己一點慾望都沒有了嗎?他就回答不出來。也沒有一個思想家是主張縱慾的,因為誰都知道,縱慾的害處太大。

    講到無知無慾,我們一定要明白,老子不主張禁慾也不主張縱慾。他只是把那種又有禁又有縱,又不能禁又不能縱的狀態,叫做無知無慾。無知的意思不是沒有知識,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知識。無慾,不是沒有慾望,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有害的慾望。尤其是現在,小孩子一學會上網就完了,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人有慾望,本來不是壞事,慾望是讓人成長的動力,是讓人進步的關鍵。可一旦人的慾望無窮無盡,就糟糕了。

  • 12 # 勇敢的露珠kX

    剛才看了五位看法和發表的觀點,其中“即佛即道”的觀點講的特好,他講到了的,這裡不重複,但在這講咱的一點點看法――老子的:無知無慾,從文字來理解是:“無知”,無是

    沒有;知,是知道,曉得。那麼,“無知”就

    是不知道的意思。“無慾”,就是沒有慾望。

    而“無知無慾”,就是不知道就不會產生欲

    望。慾望的產生是“知”,如果“不知”,那

    麼也就無所為“欲”;人的思想的產生是由於

    是對世界的感“知”,所產生的“欲”,望。

    “即佛即道”講到老子的“無知無慾”,是

    處於春秋時,特權稱霸利己盛行,要把它迴歸

    自然大道。而“欲”是“知”導至的,但“知

    ”導至“欲”,這“欲”的生產的好歹是怎樣

    決定的呢?是“無慾”好,還“有欲”好呢?

    沒有“欲”就沒有夢思,就沒有追求,也就

    沒有希望;人要有“欲”,要有“知”,不

    能“無知無慾”,也不是春秋老子文中講到

    的那種“無知無慾”,應是“要知要欲”――

    為自己的理想追求,為己為他人更好服務。如

    果沒有“無知無慾”,也就沒動力,也有勢力

    為他人服務,為大眾服務。

  • 13 # 凡者日生

    無知無慾,不能局於文字表面來理解,我理解其背後所指即是佛法所言的去除我執妄念以現本性真心,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不見斯即涅槃”。

  • 14 # 南山元本

    無知無慾,是古代語氣的一種讀法,比如說一個人不聰明,不聰不明。無知無慾即為:無知欲,知欲的意思是知見障。也可以理解為心機。

  • 15 # 馬振廷1

    縱觀五千言欲是魔,無慾無魔是入靜的狀態,欲是現的意思,一切有現見,都是魔的出現,靜就是停止,欲,心意,意念了,從新入靜就是法門。與紅塵世俗的欲毫無關係,不要混為一談。世俗的欲是需求,沒有需求還是社會媽?所以,修俗兩回事。不可亂用經典。

  • 16 # 郭成3點14

    老子還說過“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呢!

    所以,“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也要在整個道德經全文的大背景之下來理解。至少,此處的欲,是求知之慾而非物慾。此處的知,也絕非知識之意,更不是智慧之意。

  • 17 # 訾夙

    老子 “無知無慾”,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雲,“常使民無知無慾”。這句話,文字簡明,觀點鮮明,含義深刻,構成老子“無為”政治組成部分。

    很多人容易把“常使民無知無慾”,當成愚民,其實不然。這裡的“知”,指的不是智慧,而是指概念性的東西,概念性的東西越多,赿容易先入為主。老子所說的“無知”,而是減少概念性的東西,因為道家追求智慧,它不追求知識。他的所有哲學都是教人,如何修身養性,如何開發智慧的。

    所以“無知無慾”是修道必需的,跟政治沒有關係,跟統治階級也沒有關係。要讓自己不要有太多的知識,不要太聰明,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裡的聰明、計較、機心也都不是好詞。太聰明不是一件好事。知識越多、概念越多、機心越多,知障就越厲害。

    有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很多的人,就是被“知”給害了。佛教稱狂慧者,就是指非常聰明的人,他們什麼都計較、什麼都算計、什麼都想得到,但他們偏偏又得不到。為什麼?正是因為他算計。心裡填滿了知,就沒有安放靈魂的空間了。所以,無知無慾是最好的。

    所以,我們只要無知無慾,真誠待人,不要有有為之心,常守無為之心、做無為之事。也就是積極地做事,不要在乎結果,該做就做就很好了。

  • 18 # 謙和68

    你自己說老孑的話,為什麼不能理解老子的話呢,別人理解老子的意思,能根你有疑的人一樣嗚?現在你是老子嗚,那你在模仿老子寫的話嗚,你在學說老孑的話嗚,那你老子的話是怎麼理解的,是怎麼行動的,也讓我配合你的行道路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後悔沒說出來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