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曹醬
-
2 # 風雅宋
記得南大教授沈某事件中,他的有個學生說了一些話,讓網友們特不爽。沈某這位學生話的大意是,他並不覺沈某壞,是性侵女生的嫌犯,在與沈某的接觸中,感受更多的是他對學術的熱情,對學生的照顧。在這位學生眼中,沈某至少不算是壞人。東窗事發前,沈某在這位學生心中,甚至可能是個天大的好人。然而,包括我本人在內的許多人,可能都無法接受“沈某是個好人”的說法。
人之好壞,實在難說,言人人殊,書亦是如此。書亦如人,有低階的、狹隘的、一般的好書,也有高貴的、偉大的經典之作。在我看來,好書亦如美人,有上中下品之分。
極品好書,只可能是一流的大經典,它們讓人們成為更豐富、更完整、更美好的人!上品佳作,很少直接告訴人們,如果行動,如何思考。它們講述自我森林中的禽鳥走獸,雨露清風,展現自我的瀚海藍天,春花秋月。它們不說教,不故作高深,不惺惺作態,甚至無意與“讀者”對話。它們在歷史的時空中穿梭,它們是人文世界的敘述者。它們甚至是超越現實的締造者,它們或許源自現實的土地,但毫無塵俗氣,無意點燃煙火,無意迎合人們的悲歡離合。它們在做“自我”的同時,完成自我,從而成為最好的榜樣。
在我心目中,中國古代的大經典,諸如《老子》《莊子》《論語》《孟子》《左傳》《楚辭》《詩集》、李杜詩篇、韓柳文章、蘇辛之詞、《壇經》、《世說新語》《傳習錄》和《紅樓夢》等大經典,都堪稱書中的上品。
國外的《聖經》《荷馬史詩》《浮士德》,莎翁經典戲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尼采等人的作品,同樣具備這種屬性。這些著作,都是值得人們永遠品讀、咀嚼的講座。
極品的經典,都是橄欖,餘味無窮,極耐咀嚼。又如金剛石,具備多重面向,每個側面,各居神彩。
這些書,應該成為我們閱讀的主體和基礎,沒有大經典的滋養,大量攝取低劣的快餐,不潔的垃圾食品,會敗壞人的胃口,導致營養不良,甚至猥瑣發育,變態生長,乃至為禍世間了。
中品好書,是啟迪智慧、讓人脫離矇昧狀態的作品。一流的經典,追求道的顯現。二流的佳作,追求術的精湛!
像《戰國策》《孫子兵法》《長短經》等以講求謀略,提升智慧的作品,大概可以算作是中品好書。他們對開發人的智力,啟迪人之智慧,有些幫助。只是這類好書,本身是中性的,善良之人習之,助其行善,惡人如得之,益大其作惡之能力!
【圖:魯迅全集。現代華人所著書中,最具價值、最有可能傳世的,可能要數魯迅和錢鍾書先生的作品了。】
那些缺乏人文精神,人道主義的所謂的“客觀”、“理性”的作品,特別是那些所謂的科學經典,有相當一部分,可能只能算作中品好書。
那些一流的科學家,最後走向哲學思想、宗教神學,就是對純粹狹隘科學的揚棄和超越,是走向更為全面健康的狀態的某種嘗試。至於嘗試是否成功,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尋常的好書,比較“有用”,針對性強,能解決讀者短期內的問題和煩惱。最次等的好書,大概就是常人所謂特別有用的書籍,包括各種考試的經典參考書籍,教人專門技能的好書。考研的孩子,常用的“黃寶書”“紅寶書”之流,司法考試常用的經典參考書,等等,皆屬於此類著作。
【圖:《錢鍾書集》之《七綴集》。現代華人著作最高水平的代表,可能不適合普通讀者,但不失為當代經典。】
暢銷書中部分著作,可以算作這類書籍。那些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曾發揮過積極作品的心靈雞湯、成功學作品,也可以算作這類。這些書籍,本身價值非常有限,然而,他們在一些人的成長曆程中,扮演著啟蒙的角色,起過積極的作用。因而可以說,它們也是好書。
這類書籍中,大家熟悉的心理學通俗讀物、《卡耐基全集》,汪國真、席慕容等人的青春體詩歌,都算是這類“好書”的代表。只是營養價值一般,特別階段,攝取一點兒便可。如果一直停留在這一階段,將這些書籍奉為圭臬,那麼,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就顯得有些悲哀了。可以說,這些人活到青年時代,便死去了,之後的日子,不過是在重演重複之前的人生。
【圖:餘華《活著》。當代小說經典之作。】
當然,如果停留在這些階段,不禍害別人,強求別個也像自己這樣一直迷戀這個階段的“好書”,那麼,也未嘗不可。
此外,關於好書,還需要補充幾點:
1.極品好書,時常兼具中下品好書的優點,而下品、中品好書,很少具備上品之作的優點!大經典宛如挺拔的大樹,可以籠罩小經典。那些連小經典都算不上的“好書”,很難具備經典的特殊魅力。
2.正如不是每個好人都有緣成為我們的好友,無法讀懂或理解某些好書,並不等於說我們自己就是爛人蠢貨一枚!佛家談緣分,人與人之間存在緣分,人與書之間,亦復如此。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密友中,沒有一兩個好人,喜歡的書籍中,沒有一兩本真正的好書,那麼,這個人的品性和品味,可能值得懷疑。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像這樣的著作,在中品與上品之間,對了解佛教極有助益。】
如果自己總喜歡讀爛書,甚至不讀書,也不透過別的途徑接觸優質的資訊,那麼,這樣的“自己”,很可能特別需要反思。只是,我個人比較悲觀,這樣的“自己”,往往最不具備反思能力。
3.人與書的緣分,也會變化。年輕時讀不懂、不愛看的經典,時過境遷,反而可能成為的最愛,有無數共鳴產生。因此,有時我們無法與某些經典好書結緣時,不必過於沮喪,亦不必過於心急,非要硬讀,非要結成“親密關係”。這是霸蠻,是愚蠢,最可能的結果是,毀掉了閱讀好書的快感,也毀掉與自己可能結緣好書所需要的耐心和從容。
-
3 # 人文之眼
何為好書?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你說這本書是好書,他說這本書的水平很“次”。
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提出了“道器之分”的思想。在《易經·繫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更是提出“君子不器”這樣的主張。
從這些古籍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人推崇“道”而抑制“器”的治學思想。“道”一般解釋為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思想,而“器”則是指具體性的一技之長的技藝。
如果我們按照“道”與“器”這樣的思想來劃分書籍的好與否的話,那麼,像《道德經》和《周易》這樣的書籍毫無疑義地會名列前茅。而關於那些如何製造一件產品、如何進行農事生產的書籍自然會成為所謂的“不入流”。
但是,這樣的選擇標準未免有失偏頗。我們不妨把讀者作為主體,把書籍作為客體,而那些符合主體需要的書籍就是“好書”。
比如,你現在需要閱讀一些文學類的書籍,那麼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書籍當不失為好的選擇。如《李太白全集》《杜甫詩集》《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古文觀止》《哈姆雷特》等,當然了,喜歡現當代文學的讀一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活著》等書籍。
喜歡歷史的話可以去讀《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二十四史,除了這些古代文獻以外,還要去讀一讀現代學者著述的學術書籍,如陳寅恪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錢穆的《國史大綱》以及高校歷史系的《中國歷史》系列的書籍等。
喜歡哲學的自然少不了《道德經》《周易》《金剛經》《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等這樣的書籍。
其他各個專業領域的書籍由於不具有大眾化的特點,在此不作列舉。
-
4 # 小小一座山
有關“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句話的出自網上有兩個版本,有人說是出自光羽的《戒子書》,也有人說是出自世紀老人冰心在《憶讀書》裡提到的,並沒有確切的定論。但無論是哪一種,意義是一致的,都是在提醒我們讀書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我們要多多的讀書,並且要讀有意義的書籍。
成年人的讀書,更多的時候帶有功利色彩,要讀就要讀對自己有用的書籍,那些消遣類的讀物,只能成為閒暇之餘打發時間的方式,並不能真正的給與我們實質性的幫助。所以我認為,能夠給我們提供幫助的,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的,才是真正的好書。具體如下:
一、能夠提供準確的、專業的知識的書。書籍之所以對我們這麼重要,首當其衝的優點就應該是能夠給我們提供準確的、專業的知識。
儘管我們知道不能百分之百的相信書,畢竟書籍也是允許有差錯的存在,但是儘管如此,人們對書本的相信程度還是超過其他媒介的。
書籍是人們獲取資訊的重要的方式,相對而言,書籍更加權威和專業,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而且也十分的全面。當人們想要系統地瞭解某種新的內容的時候,書籍是最能夠給我們提供支援的。
像歷史書、各種專業理論書、科普類書籍等都能算做好書。
所以我認為,這些我讀了之後,增長了知識的,讓我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的,就可以算是好書。
二、能夠教會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書籍就是好書。如果第一個優點是授人以魚,那麼第二條就是“授人以漁”。雖說這句話而言,後者更優。但我認為,對於書籍而言,這兩點我們都是需要的。如果一味的去學習知識,而不是到如何去學習知識,那即使被動的接受了資訊,也是沒辦法將我們學校的資訊學以致用的。
當然,這類書籍不僅僅指的是教我們“如何學習知識”的書籍,事實上,所有為我們提供解決問題提方法的書籍,都是好書。我們現在最流行的閱讀商務型書籍,就是這種型別。
例如《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可以指導我們如何記筆記;《刻意練習》指導我們如何讓聯絡更有效果;《學會學習》可以指導我們提高學習的效率……
這類幫助我們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上的種種困難,為我們提供實際方法的書籍,就是好書。
三、提高思維的高度和深度,影響我們三觀的書籍(好的方面)。還有一類書籍,它既不是單純的給我們提供知識,也不是教授我們某種方法。但是我們讀了之後,改變了我們對待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並且這個態度是正面的、積極的,能夠讓我們格局更高,更大,讓我們心胸更寬廣,更善良的面對這個世界。
或者說閱讀之後帶給了我們深深地反思,讓我們在閱讀中無形當中提升了自己思維的高度和廣度。這類,即為好書。
類似名人傳記、經典文學作品都可以算是。這個應該不用舉例了吧,大家太熟了。
因此,能夠提升我們思維高度和深度,將我們的三觀往好的方向領的,就是好書。
距網上目前能查到的相關資訊,2009年中國新出出版圖書16.8萬種,以後逐年遞增,2013年是25.6萬種。
那華人平均閱讀量呢?2016年的統計是7.86本。
不可否認資訊化的出現,讓人們在閱讀上出現了一些浮躁心態。中國每年出版圖書的量和閱讀量是極其不對等的。當然這也和人們日子增長的工作壓力,更長的工作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有限的時間選擇閱讀什麼書籍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此,我給出一點點小建議:
1.讀有用的書。
2.讀感興趣的書。
3.讀不下去的書果斷——斷舍離。
不要捨不得,不好看的、要是看不下去的,不需要強迫自己看。畢竟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書籍在等待著我們。
-
5 # 子非魚愛讀書
好讀書的人,是把讀書當成一種嗜好,不是書痴,也是書迷。跟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說的老先生一樣,“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喜歡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
讀書,能到廢寢忘食的程度的人,可謂好讀書之人;什麼能讓人入迷到這個地步啊?那就是這個人認為的好書。
什麼才算的上的是好書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標準答案。同樣一本書,喜歡它的人視若珍寶,不喜歡它的人棄若敝履;愛它的人恨不得把它供起來,恨它的人恨不得把它打倒還要踩上兩腳;無愛無恨的人對它無感,一般選擇無視,視若無睹。從這個概念上講,好書還是針對好讀書的人來說的。
就我而言,好書就是自己喜歡且能堅持讀的下去的書。好書啊,要滿足一下以下三個條件:
一要有眼緣,跟你對眼,能把你吸引過來。書對書友而言,跟相親談戀愛一樣,不說一見鍾情吧,最起碼也得日久生情,講究的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二要讓你從一而終。光吸引過來只是開個好頭,能讓你沉下心讀進去,善始善終,才算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剛開個頭,就被拋棄了那不算圓滿。跟過日子一樣,剛好兩天就分道揚鑣,老死不相往來,那不叫個事兒。
三要讓你看了忘不了。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想。書看完了,感覺痛快,那不算完。得讓你覺的光看完還是不過癮,回想著書裡的故事和人物,讓你想要找個人一吐為快;或是若干年後,想起來裡邊某個人或者某段情節,想拿來再讀一遍。
簡而言之,人啊,要堅信讀書好,要好讀書,還要讀好書。
-
6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對“好讀書,讀好書”的理解法有很多,但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卻也最易被忽視。道理非常簡單,你絕對知道,也無需問誰,就是能教人“解脫生死,走出苦海”的書是唯一的好書!下面換個角度簡析一下話題,供參考。
【1,“好讀書”的習慣不都值得提倡】
書是思想、文化和智慧的記錄,其實是歷史的化身,是人的生命符號,是個性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讀多少書相當於與多少人交往,不都是有益的。儒家說“不知己,則不能知彼”,道家說“不知道,則不能知物”,佛家說“不知心,則不能知迷”,可見,三家聖賢教育強調的都不是“讀書的重要性”,只強調“真智”的重要性,而“真智”不從書本得到。尤其佛家更是說“妙理無關文字”,否定了文字的真實性和價值性。因此,“好讀書”是對初學人的方便語,卻不是最高的真理,不宜把它絕對化。
【2,“讀好書”的關鍵是讀法,不在書本身。】
人生都是從生到死的歷程,人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難題也是“生死”,但世間除佛教外,都不講、不能解決“生死問題”,所以佛教書才是真正的好書,是無人能反駁的真理。在這個意義上看,與佛書相比,說俗世書皆是誤人書,也不為過。也因此,人不接受佛教,不能自救出離生死牢獄,縱然權如皇帝,富貴如海,依舊是虛度一世,毫無意義。可見,判斷什麼是好書,與人的境界有直接關係。世人與孔子比,不是智者;孔子與老子比,不是智者;老子與佛陀比,不是智者------人生不向最高智者學,就不算真懂“讀書”,是鐵定的。
【3,讀書如擇路,方向錯了,越讀越愚,頓成自害,卻鮮有人明白此理。】
讀書不都使人獲得智慧:大文豪一樣會自殺,大哲學家一樣會犯低階錯誤,大科學家一樣幼稚如孩子,大政治家、大革命家幹起錯事、蠢事的危害性一樣不亞於史上的暴君,文人害人的程度比粗人大無量倍!世上沒幾個人知道書本里的邪知邪見對人的傷害性,不亞於刀槍和毒品,還殺人不見血,傷人於無形,誤人終生!因此,對大多數人而言,讀書只是增加了人生的迷惑性,並不會真使自己變得更聰明。
【4,書本知識不等於智慧】
知識如飯菜,閱讀如消化,讀而不解、不思、不會正用,則讀也無效,都是消磨時光。聖賢思想可以超越時空,永不過時,永遠正確,故聖賢書是必須讀的好書;聖賢書裡專講解脫生死的書,是唯一必須讀的書;把生死問題解決了的人,是世上真正有慧眼的、會讀書的人!因此,對書本知識會不會覺悟,是該不該“讀”、為什麼“讀”的緊要處。古之成大事者,最上等的學佛,上等的學道,中等的學儒,下等的學術,末流的學雜,不入流的學愚------人生從此分野,高下而別。
【5,真理不用學,真知不必求,真慧天然有。】
儒家說,人性本來就是圓滿的,與天地一樣永恆,反省至“明明德”,就能恢復,且是人的本能,故未必需要讀書,孔子也因此一生都“述而不作”,不高看“寫書、讀書”之類的事。道家說,大道與萬物同體,人即是“道”的化身,只要悟道而無為,生命就能突破矛盾和時空,達到本能的永恆圓滿,故老子走向歸隱,迫不得已才寫《道德經》。佛家講的最透徹,一切眾生的真心本來就是圓滿的,具足一切,不需學理,不需求知,不需得慧。迷了自造痛苦,懲罰自己;覺了頓無痛苦,當下自我解脫,故佛說“一生沒講過經,講的都是眾生心中本有的真相而已”。因此,書在根本上與智慧無關,書僅是指路牌,會讀的受益,不會讀的受害。
【6,書的真面目不是文字】
書同時有三個面目:(1)有字形態,如常見的書籍,講幻相。(2)無字形態,如時空和社會,講變化和矛盾。(3)我形態,如聖教常說的,萬物與我同體,見萬物就是見我,知我即知萬物,故讀書都是讀我,反思我都是反思萬物,我與萬物是同一本書。
總之,書就是人心,讀書就是神交;好讀書就是不善讀,讀好書就是讀佛書。正所謂
人迷書為障,人覺書為無。
若把書當路,永在生死中。
會讀不看字,我心自是師。
覺從放下始,生命不在讀。
-
7 # 四方國學
好書並不侷限於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大多都是好的。
其實,能給自己帶來啟發,帶來新的思考的書都可以算作是好書。
-
8 # 來源去地
什麼是好書?有一個簡單的擇取辦法,即:百年之後有價之書宜藏,宜藏必宜多讀精讀。讀書要從經典開始,要儘早從小開始,6歲以前不超過12歲,透過大量反覆讀到會背打牢童子功,理解則可隨著人的成長,不同的階段必有不同的感悟。讀經典在開始階段要重點向內求,從本國文化經典開始,因為文化能夠傳承幾千年必有其紮根國情之緣由。
《南渡北歸.北歸》:同大多數中國讀書人一樣,蔣夢麟童年所受的是私塾教育,5歲背誦《三字經》,後攻讀四書五經。據蔣夢麟回憶,那時恨透了家塾,一度逃課回家,經老師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講解課文的微言大義、家國情懷,他才從四書五經裡慢慢了解做人的道理,並有了一些朦朧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少年蔣夢麟雖覺背古書既乏味又愚蠢,但當他到了成年,常常可以從背得的古書裡找到立身處世的指南針。
其實本沒有語文一課,準確的應該是閱讀,我們學習借鑑西方現代制度、知識,往往是得其表面而失其內在,更可怕地是丟了自己的根、迷失了自我方向。印象很深的一個故事,在各種考試的標準答案都規定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有一個老師卻反問學生:如果魯迅不讀私塾,不接受封建教育,不被逼著背文章,能不能成為魯迅?為什麼李白杜甫這樣接受封建教育的人,幾千年過去了,都還是無人超越?
讓我們喜歡上讀書吧。因為讀書可以讓一顆心沉澱在時光深處,領略生命的溫暖,體驗思想的昇華,感受格局的提升。
回覆列表
好書是和壞書相比及其出來的,對人無益的是壞書是對人有益的自然是書,就像漢堡、炸雞、可樂雖然味道好,很受大眾歡迎,但卻是垃圾食品,吃多了對身體無益,會讓你變得又醜又肥,壞書亦是如此,會汙染你的頭腦、心靈,好書就像是健康的食物,能讓你身心健康!
如果你能在一本書裡收穫到有益的知識,獲得心智的成長,這本書自然就是好書,一般而言,經典書籍是經過千千萬萬讀者閱覽,經過時間沉澱的書,而且時間越久越有價值。
先講講比較近的書:馬克思的《資本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的《經典力學》、普朗克的《量子力學》、達爾文的《進化論》、莎士比亞的《奧賽羅》、孟德爾的《遺傳學說》等等都是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沉澱。
還有一部分則是經過上千年甚至幾千年沉澱的書籍:,這些極具智慧的書基本誕生於軸心時代:古希臘以蘇格拉底代表哲學、基督教的《聖經》、猶太教的《塔木德》、佛學包括(金剛經、心經、法華經)、諸子百家的書——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齊物論》、孔子的《論語》、鬼谷子的《本經陰符七術》、以及《易經》和《資治通鑑》等等。
再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非常全面系統的教大家讀書的方法,很多人讀書過後仍然無所得,就是因為沒有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不會讀書的人,看完書只能吸收一本書的10%,而會閱讀的卻能吸收80%,一個月,兩個月也許你們之間差距看不出來,但一年、十年後,你們之間的差距會和像小溪和大海那麼大。
前蘇聯作家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多讀好書,並充分吸收書中的營養,讓自己越來越健康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