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花有酒

    你說的應該是這四首吧?

    《詠良知四首示諸生》

    ①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②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

    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④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都是字面的意思,一看就懂,比較像打油詩!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髮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 2 # 曉木愛詩文

    王陽明先生在講學期間,曾經寫過很多吟詠良知的詩。他的詩頗具哲理性和思想性,而可以稱為思想詩,跟朱熹的《性理吟》有點相似。

    第一首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這首詩的意思是,人人都要和孔子一樣具有良知,具有聖人之心。而聖人之心最重要的部分,就要屬良知了。禪宗教誨人們要具備佛性,王陽明所說的良知,也是希望教化人們成為聖人。

    但是他又提醒大家說,世界上的人們多數並不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良知,卻陷入在內心之外的大千世界去尋找的迷惘。簡言之,王陽明先生強調指出,我們和聖人一樣,心中具備良知,這份良知一定是自己修煉而非外求的結果。

    第二首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

    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這首詩的意思是,良知才是成為聖人的秘訣,聖學其實和佛教道教那樣也是有自己的口訣,那就是良知。第四句中引出道教進行相關說明。王陽明先生藉此告訴我們,良知就如同道家的參同契中的秘訣一樣,是聖學中的要訣,不可被外界的煩惱閱歷所迷惑,陷入盲目求助天理於心外的迷惘狀態,應當有針對性地直指聖學精髓。

    第三首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這首詩的意思是,良知就藏在我們的心中,就像指南針一樣給我們指明方向。良知就是宋儒所講的天理,萬事萬物皆有一定之規,不可陷入盲目外求的誤區,不要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第四首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這首詩的意思是,良知即天理,而天理只可以向心內求,而不可外覓。第一句中的“無聲無臭”是源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詩經·大雅·文王》),《中庸》中也曾引用,說無聲無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聽不到聲音聞不到氣味,這也是天理的極致境界。

  • 3 # 紅蓮146564033

    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

    無善無噁心之本,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和佛所說的:“無住,緣起,五蘊,起修。”我認為是吻合的。

    無善無惡本來無住,

    有善有惡性空緣起,

    知善知惡明幻五蘊,

    為善去惡依性起修。

  • 4 # 凡夫俗子——西鹹灃東

    四首詩詞可能都在閱讀有關王陽明的書籍中讀過,就是思想過於深刻,只有善惡的說辭映像比較深刻。

    前輩們的筆錄讓我著實敬佩,還望能深度溝通和學習。

  • 5 # 九地天心

    這四首詩的文字其實都比較通俗,比較類似佛門的“偈頌體”。義理雖深卻並不難解,難在真修實悟,無非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何為“直指人心”?就是告訴人們,面對萬事萬物,不要強調所謂“客觀”,而是要從自心上入手。

    何為“見性成佛”?只要在自己精神世界、自己的生命流動中體悟到了先天“良知”的真實存在(或言“佛性”),那麼你就成佛、成聖了(不是說外在生命表現上立即具備所有聖賢素質,而是說內在條件已經完成,即禪宗所謂“一悟即至佛地”)。舉個例子,比如你在山中搜尋金礦,當你在一塊石頭中真的發現了純金、足夠高的含金量,就可以說你“找到了”。

    四首詩文字直解如下:

    【第一首】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人人心中有個孔聖人(代表先天聖賢屬性),卻被自己後天得來的經驗、知識、觀念、見解苦苦遮蔽而自我迷失。如今指出這個自性聖人的真實面目,就是我所說的“良知”(何為良知?一句話,善惡分辨與省察覺知一體不二的先天本能),不必再疑惑。

    【第二首】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你們每天為何事奔忙往來?不過是在煩惱、情緒裡面打轉、錯把工夫耽誤了。別說入聖賢之門沒有口訣,“良知”兩字就是秘訣(《參同》是《周易參同契》簡稱,通常被人們認為是修煉道家內丹法的“丹訣”,這裡借指秘訣、口訣)

    【第三首】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每人都有自己的指南針,世間萬有的根源在於此心。回想以前自己的顛倒知見(顛倒是指與“此心”相對的“外境”。這個當然不是唯物主義,不是把萬有根源歸於外界的所謂“存在”。這是從認知角度看,若離開自心的見聞覺知功能,外境的一切不得而知,其只是一種意識推理上的存在,所以認識論的根源不脫能離知覺、心識),細枝末節地逐個向外尋求(起於對外境“存在”的執著,產生分析、演化為分門別類的諸多認知範疇,離心源越來越遠)。

    【第四首】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若擺脫了對外境的執著(色、聲、香、味、觸等認知物件)的知覺本體(獨“知”,生命的知覺本質作用),這就是天地萬有的根基(人們語境下的天地萬有都是認知結果,所以不能脫離“認識”)。不悟心源之人,就像遺棄了自家本有的無盡寶藏,卻成個託著金碗沿街乞討的貧兒。

  • 6 # 文史道

    千百年來,寫詩作詞之人,不可勝計。但大多都是借景抒情的詩作,很少有人涉及“心學”“人性”“良知”領域,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不能及。放眼中國5000年華夏史,有如此造詣的,僅王陽明一人而已。

    在談論王陽明“心學”詩作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王陽明其人。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因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得號陽明子,故皆以陽明先生尊稱之。王陽明一生謙謹廉明,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同時在書法、詩詞方面造詣也是非常之高。向來被稱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萬曆十二年,王陽明被奉祀於孔廟。他在哲學思想理論方面,是心學發展的集大成者。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等諸多觀點。

    明朝時期,王陽明思想流行達150年之久,並形成“陽明學派”。尤其是陽明心學對千古不變的聖賢教義有所突破,對人性探討和教育有重大意義。代表著作有《傳習錄》《大學問》《陽明先生文錄》等。除了著作之外,他還有4首關於“良知”的詩詞,影響頗大。

    《詠良知四首》之一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這首詩翻譯成現代漢語是說,人人都要和孔子一樣具有良知,具有聖人之心。而聖人之心最重要的部分,就要屬“良知”了。禪宗教誨人們要具備佛性,王陽明所說的良知,也是希望教化人們成為聖人。

    但是他又提醒大家說,世上的人們常常都不會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良知,而是陷入在內心之外的大千世界去尋找的迷惘。簡言之,王陽明先生強調指出,我們和聖人一樣,心中具備良知,這份良知一定是自己修煉而非外求的結果。

    《詠良知四首》之二

    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聖門無口訣,良知兩字是參同。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良知才是成為聖人的秘訣,孔子等人講究的“聖學”其實和佛教一樣,都是有自己的修行口訣的,而聖學的口訣就是“良知”二字。

    王陽明透過這首詩告訴我們,大本大源是道,是至善,而良知是認知道和至善的本能,“良知”其實一直存在在我們心中,常常我們不會注意,有時候還會違揹他。那些錯用功的人就是丟下良知,一味向外界尋求道的判別依據。

    《詠良知四首》之三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這首詩的意思是,良知就藏在我們的心中,就像指南針一樣給我們指明方向。良知就是宋儒所講的天理,萬事萬物皆有一定之規,不可陷入盲目外求的誤區。

    “萬化根源總在心”告訴人們,時間紛繁萬事萬物都處於變化之中,每一處變化都存在於心。王陽明還自嘲,以前沒有領悟這個道理,卻“枝枝葉葉外頭尋。”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

    《詠良知四首》之四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這首詩寫得非常的形象,“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這兩句刻畫了一幅有趣又略帶諷刺意味的畫面:一個乞丐拿著缽挨家挨戶地去要飯,卻不知道原來自己家裡有個無盡寶藏。這個無盡寶藏就在人的心裡,就是“良知”。

    “無聲無臭”是源於“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詩經·大雅·文王》),《中庸》中也曾引用,說無聲無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聽不到聲音聞不到氣味,這也是天理的極致境界。

    王陽明心學智慧博大精深,每一詩作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作者以上所列舉的,只是感悟的極小一部分。

  • 7 # 待鹿車

    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人心即意識本無善惡之分,意識接觸利益於是有了善惡。以固定的價值觀衡量行為能分辨善惡,能奉行遵守價值觀的判斷是修行。

  • 8 # 無憂谷逍遙子

    謝謝邀請!王陽明所作四首詩也是頭回在各位網友回答中看到,其詩前兩首提到“良知”二字,後兩首提到“自有、自家”兩點,其大意就是見性明心,發揚人的愛物之情,應該都出自《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唯心主義思想,與孔子在《禮記》中的“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及《荀子》的性本惡不同違背了自然規律,人類從大自然中進化而來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天地自然法則帶有無法抹殺的原始生存本能即“性本惡”為了私利可以不擇手段為所欲為,哪裡有“自有良知”?其詩水平不及太極拳真義:

    “無形無象,全身透空,

    應物自然,西山懸磬”

    更無法與《莊子·逍遙遊》的恢宏氣勢相媲美;

    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學識也只是半瓶水晃盪,徒有虛名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的女同事,和他住一起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