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剖析與建構

    寫柳八年,膩害了!

    說說楷書吧!

    通曉書史的人,都知道篆隸是楷書的祖宗,而楷書的發展從宏觀上來看,是與篆隸祖宗離合之遠近,及繼承篆隸遺意的多少。

    王羲之的貢獻,其中之一便是將楷書的“古質”變為“今妍”,唐代以前,楷書一直處於往前的發展,說簡單點,唐以前楷書的發展,就是“去篆隸遺意”。

    這個過程,一直到晚唐的柳公權,他將楷書中的篆隸意可以說是完全剔除掉,所以楷至唐,而達到了極則。

    這個漫長的過程是在對楷書做減法!

    那麼後來呢,元明清都主張楷書的復古,元趙孟頫,明代文徵明,清代的何紹基等人,都是想著在楷書裡,加入篆隸的元素。

    尤其是何紹基,以篆隸筆意入楷、入行,是清代繼鄧石如後的又一高峰。

    這個過程,是對楷書做加法的過程。

    寫了八年的柳體,真的不簡單。

    如果一直在寫楷書,而沒有旁涉他體,我覺得多少有點遺憾,為什麼呢?書譜裡講:

    “至於楷書堪稱奇妙的鐘繇,有“草聖”之稱

    的張芝,都是專精一門書體,才達到無與倫比的境地。

    張芝並不擅長寫真書,但是他的草體具有真書的點畫明晰的特點;鍾繇雖然不以草書見長,但是他的真書中卻透露出草書那種縱橫奔放的氣勢。

    自此以後,不能兼善真草二體的人,書法作品便達不到他們的水平,也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專精了。”

    噢,這一段是書譜的翻譯,我沒有用原文。

    真正的“專工”是指各體兼通的情況下專精

    一體,而不是從頭到尾只學一種書體。

    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們知道了真草二者相輔相成,想要寫好其中的任何一種字型,必須具備辯證的學習思想,能夠先兼通再專工。

    我的愚見是:可以繼續寫柳體,同時寫行書,楷主行輔!

  • 2 # 千年蘭亭

    學柳8年,確實不易。柳字完美,為世人所喜,但其不易消化,學柳不當易有露骨之弊。

    柳字從顏字、歐字而來,如你想在楷書上有更大作為,可適當練習這兩種字型。唐代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大家輩出,但我們也要明白,每種字型均有其優劣,學習時要揚長避短。

    鑑於你目前的情況,建議你可以涉獵行書。從書法史看,楷書在唐代達到頂峰後,再難有大的突破,而行書、草書更加靈活多變,發展空間更大。

    目前你已有一定楷書基礎,建議你學習一點書法史和書法美學,這會讓你更好地理解書法,對你今後的發展會有較大的作用。

  • 3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恕我直言,如果你一起步就練柳體,而且是大楷,那我告訴你,那是一條死衚衕,你已經撞到牆上了,只能到此為止,沒有門路了。

    想開始新的書法長征,必須另擇他路,從頭練起,練柳體那段經歷只能做為永久的記憶了。

    八年的柳楷訓練,且不說你的功夫修煉的怎麼樣,我關注的是你接下來想怎麼辦。

    就柳體本身而言,最大的缺憾是,與行書不相容,與其它字型絕緣。寫得越熟練,這個副作用和後遺症就明顯,恐怕對下一步練其它字型會有不良影響,比如筆性習慣很難轉換……

    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我早年初學書法的時候,練過《玄秘塔》、《神策軍》……

    所以,我認為,唐楷當中,相比之下,顏真卿的楷書是最好的。無論怎麼練,不會養成怪癖……

    關於下步學習規劃問題,有幾個單行道可供選擇。例如:

    1、學王羲之的書法體系。

    2、學趙孟頫的書法體系。

    3、學魏碑楷書體系。

    4、其他古代名家書法源流。

    特別提醒,不管學哪家,需要事先做好兩件事,

    一是,必須規劃設計好發展路線,比如先學什麼字型,然後,陸續學什麼字型,它們之間的相容性必須考慮。

    二是,必須按特定的書法訓練套路進行,決不能拿過範本照著寫。正規的系統的訓練方法與步驟,如圖:

    一點建議,僅供參考。

  • 4 # 123細柳

    沒有晉唐筆法的受與,臨習時間長橫都是無意義的。1,學會一筆方頭豎,撇了嗎?2,學會一筆長,短橫了嗎?3,學會一筆垂露豎了嗎?4,學會一筆方頭豎鉤了嗎?以上這些都不會學8年有什麼意義?顏真卿35歲於洛陽,張旭授於筆法,44歲《多寶塔》出世。

  • 5 # 沒嗜好

    學習八年柳體,殊為不易。能堅持下來,定當有些成就。但是,即便你再怎麼努力,亦只能接近柳公,而無法成為柳公,更別說超過他了。所以,你應認真考慮出帖的問題了。至於如何出帖,因我也只習柳一年半,還沒有資格指導你。下面是我寫的柳體,見笑了。

  • 6 # 厚德居士三水沱

    學柳八年,八年中共寫了多少小時?如天天寫,肯定很好了。如果是,,,,空過,或一共也沒寫百把小時,則尚需繼續。如真如你所說,就要有計劃地臨習名書體。儘量臨名帖。我也是初學者,時間比你短。年紀比你大,是半路出家,沒童孑功。算互相交流。沒經驗可教你。

  • 7 # 使用者jtang低調做人

    能堅持8年習柳體難能可貴!那肯定是要比一年多的好。我也特喜歡柳體。感覺確實難。很多專家都一味的強調柳體方。其實仔細觀察很多筆畫地方也有圓和方的出現。我只是找個空隙練習一下而已。當然無法和你8年的比。

  • 8 # 子衿書法

    八年的臨帖時間,確實應該對臨寫的字型有所認識。比如,用筆、結構、佈局、風格、及創作等。

    我想問你一個問題:臨帖的目的是什麼?是把臨象做為最終的目標?還是學會掌握柳公權的用筆方法?

    臨帖只是我們藉助於學習書法的一種手段,不是終點。在學習掌握了筆法後,化解到自己的應用中,逐步形成為柳公權風格的筆法體系。這就不是八年能及,再加一個八年都不一定能成。

    楷書之中,又分為碑版書和翰牘書。碑版書以唐楷為最。筆畫精準,結構嚴謹。在古代,碑版書的應用範圍小,廟堂碑銘,公告行文等莊重的場合,才用碑版書。翰牘書為日常書寫體。這種書體結構生動,用筆靈巧,趙孟頫的書法,就是典型的翰牘書。所以現代人說趙孟頫書法無工楷,實際上是沒有分清楚翰牘書與碑版書的差異。唐楷中褚遂良的《大字陰苻經》,便是翰牘書。很多人都把《大字陰苻經》規類於行書,這便是現代書法認識觀與古代書法的斷代造成的觀念性差別。

    翰牘書轉化為行書,是非常容易,真正的水到渠成的事。古人說,行書是楷書的小偽。小偽就是稍稍的變動。不需要專門的去學行書。而碑版書要轉化為行書,以你八年的學習柳體碑書的功底,試試看寫出的行書是什麼樣?可以肯定的一點,僵滯呆板。大家現在對楷書是行草書的基礎持懷疑的態度。就是把碑版書和翰牘書的關係沒弄清楚。

    你怎樣去規劃發展自己的書法,取決於你對書法的認識深淺。你現在的年紀還很輕。有你這麼大的時候我才剛學書不久。至今轉眼將近四十年。給你一個建議,精臨精練。臨的越精細,悟到的東西越多。臨帖時不要參雜有一絲一毫自己的東西。要分清學習和創作的界線。等你融會貫通了以後,才是你施展運用的時候。厚積才能薄發。

  • 9 # 戩穀未央

    寫到一定時間要大膽脫帖,自選題材書寫,脫帖以後再臨帖,如此堅持下去,必有所得。如圖一,二張是脫帖(脫玄秘)第三張是臨神策軍。

  • 10 # 鐘山俠客

    我寫四年柳楷!我的經驗是繼續臨帖!玄秘塔、神策軍碑換著臨、大、小字帖換著臨!當然,同時臨寫王羲之也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溼地公園的作用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