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峰山
-
2 # 臻熙831
中國的語言很奇妙,你把它解釋為善良的它就是善良的,也證明解釋的人是善良的人,你把它解釋成邪惡的,它就是邪惡的,也證明解釋的人是邪惡的。
-
3 # 在林中路上
孟子名亞聖,是在明嘉靖年間才被正式確立的。先梳理一下這個名稱形成的歷史。
在群雄競逐,武力征伐的春秋戰國時期,孟子“仁政”主張,是不可能被君王採納的,並且還遭到其它學派的猛烈抨擊。在唐以前,孟子因為被司馬遷著於《孟子荀卿列傳》而多被人與荀子並稱為“孟荀”。而唐以前,因為政治的黑暗時局動盪,人們更多的是大談老莊,孔孟的學說不被人怎麼提及。
直到唐代,社會政治穩定,一些朝臣就開始尋求利於封建統治的思想,不斷有人開始把孟子及《孟子》一書推向經典。先是楊綰上疏建議把《孟子》把《論語》《孝經》一起列為“兼經”,未得允許;中唐韓愈在其著名的《原道》《讀荀子》等文中提出“道統論”,給儒家思想理出了一個傳承名單,把孟子列為孔子的唯一真傳人物。晚唐時,皮日休又提出把《孟子》列為科舉考試內容,仍未得應允。
到宋代,孟子故鄉鄒縣修建了全車第一座孟廟,這是當時兗州知州孔子第35世孫孔道輔主持的,並得到朝廷認可。孟子雖沒有確認為亞聖,但他作為儒家學說繼承人的地位由民間向朝廷得到正式認可。北宋熙寧年間,《孟子》終於被列入科考,官學地位正式確立。元豐年間,孟子被朝廷封爵為“鄒國公”,與孔子一起列入孔廟,接受世人祭拜,孟子開始被神化了。這一步很關鍵。後來《孟子》被列為儒學“十三經”中。最為著者,當數北宋理學對孟子的推崇。程顥、程頤力推《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儒書,南宋朱熹把這四部書合起來朝廷註解和闡釋,稱《四書集註》,他在《孟子序》裡寫到:“或問於程子曰:‘孟子還可謂聖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至處。’‘孟子大賢,亞聖之次也’。”宋程朱理學開始把孟子尊稱為“亞聖”了。宋理宗予以高度評價。
孟子“亞聖”地位得到朝廷認可,是在元代。元科舉仍以朱熹注本為範,並加封孟子為“鄒國亞聖公”。到明朝嘉靖年間,朝廷把孔子的“大成至聖宣王”號改為“至聖先師”,以排在孔子之後的從祀者,按順序依次是“復聖”顏回、“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孟子亞聖名稱由此確立,而為何現在認為“亞聖”就是僅次於聖人孔子呢?原因如下:
宋時“孔孟”“孔孟之道”的說法已經非常流行,《孟子》為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已經超過了前三個。另外,只有孟子完全秉承了孔子“仁”的學說,發展成為以“仁政”為核心的思想,闡述系統完整,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被歷史儒者不斷註釋,從而被髮揚光大,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而且被歷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除了前面所提,還有諸如范仲淹、歐陽修、周敦頤、張載、王安石、陸九江淵等人,不斷推重。這些是居孟子之前的顏回、曾子、子思三個遠遠不及的。
也就是說,孟子完全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併發揚創新,形成自己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而且千百年來一直被民間和朝廷的重量級人物所吹捧抬舉,最終被朝廷皇帝封祀而成“亞聖”。
-
4 # 漁丈人2
晴日,我們驅車前往亞聖孟子故地,拿定主意把「 五一」 之行變成遊學之旅,用行動去踐行讀經典、思聖人,償試追求一種「常學常新」的感受,使遊和學成為有樂趣的過程,讓生活愛好、生活方式與中國的慱大文化貼近,與聖人產生時空中的對話,真正領會孟子經典的真諦,使此次旅行成為一次不錯的記憶。
山東人自詡為孔孟後人,在鄒縣我們遇到了太多的熱情與和善,這大概是與聖人過近的緣故吧,正應了「近朱者赤」的說詞……!老人,孩子門票全免,具說教師證、學生證照例也是要免費的,當然,熟讀《四書五經》者,疑是有學問者更免,由此可見孔孟之鄉的淳厚朴實了!進得孟廟,憶古思儒,就得啦啦俺們的亞聖孟子了……
孟子被官方加封,始於元代,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蒙元統治者根據統治區域內經濟、政治、文化等實際情況,在官制、禮儀、法律和選官方面實行"因俗而治"的方針,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加強了民族團結,推動了文化交融。「以國制待契丹,以漢制治漢人」成為蒙元的基本國策。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在漢人之中被推崇了千年,故元朝上下也極力推行儒家思想,用文化的融合,達到以「儒」治漢的目的。蒙元時代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曾經說過:「製造器物必用良工,統治國家必用儒臣」,鼎盛時元有儒生四千餘人,他們為元的發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述說是一種習慣,遊覽古蹟,想必都有鐫題「到此一遊」的衝動,孟廟內這樣的牌甚多,高達皇上名人下至縣令師爺,不勝列舉!這裡我隆重推出一塊:皇封亞聖碑,此碑時間上面已提過,重要的是題頭與題未——「上天奉命……施行」…怎麼樣,有點慒。電視劇內看到的聖旨應該是這樣子的「皇帝昭曰……欽此」,從親聽真了:那都是大清款的,而我們看到的是元朝款的,距近已有800多年歷史,而且是貨真價實的古蹟,如何,羨慕吧!
-
5 # 老罈子44874384
孟子言論的思想性方面,有些是超過了孔子。不是有人說,儒家是儒教嗎?如同別的古老宗教,在一家獨大之後,就開始分派了。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有不同的派系之爭,而且有的門派之間爭得還相當兇狠,刀光見血。
中國到了宋明,又出的幾個大儒,其實就是儒家的不同派系,可是卻不見,自視為最正宗又是最得真諦,互不買賬的門派之爭。這是為何?
-
6 # 黑白文章澤淵詩
孟子被叫做亞聖是一種尊稱,也是對孟子思想和著作的肯定,是一種讚揚,因為有了孔聖人孔子,孟子只能夠排名第二,可想而知這是何等的榮譽,孟子思想是對孔子儒家學術的延伸和發展,繼承和改進,儒家思想對後來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理所當然二聖就成了齊史大聖,至今都在一定程度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可以說今天更需要新時代的孔孟之道。孟子出生平民,且是貴族後代,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仁政和民本思想是歷代帝王所推崇的,也是經過多少年實踐檢驗的真理,孟子自己並未出書,也不曾寫書,他的弟子將他的言行語錄總結匯編了《孟子》一書,成為孟子思想的典存,留至今天,供人們研究學習,孟子和孔子一樣都有不幸的家世,也有遊說的經歷,延續了孔子的天為大的根本思想,把孔子的一些理論化的東西付諸於現實生活,並得到了應用和推廣,這也是孟子對儒家學說最大的貢獻,孟子在孔子死後幾十年才登門拜師,應該說,孔子的弟子很多,後代也有,但是一直都沒有一個人像孟子這樣將儒家學說發揚光大,足矣說明孟子的確有能耐,而且才華出眾,不同尋常。 現在我們來說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並不是非要仔細推敲或者字字研讀,背的滾瓜亂熟,而是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國是一個有有就文化歷史和傳統美德的民族,法制健全的現代化建設中更需要更多的道德倫理,孔孟思想的某些精華值得我們學習,發揚傳統文化,感悟國學之精髓,成就自我,實現理想抱負,不要說修身齊家平天下,總之能做一個誠實守信守法,有著良好道德的新時代公民就已經很好了。
-
7 # 飛天ZY漫雪
孟子,名軻,(今山東鄒縣人)是魯國公族孟孫氏的後代。也是戰國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學說。提出,王道、民本,主張倡導,性善,論,在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孔子的具最影響力的儒學宗師。
孟子40歲之前,主要活動是為門徒講學,為鄒、魯等小國出謀獻策,後來門徒增多,孟子的影響也日愈擴大,雖然鄒、魯等小國的國君對孟子言聽計從,但它畢竟是小國寡民,不能左右天下局勢,於是孟子又帶領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去了。再後來漸漸衰老的他,再也沒有力量周遊列國,只好帶領學生回到家鄉。
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孟子和他的學生整理了《詩》《書》等儒家典籍,總結他一生的思想活動,潛心著書立學。他的《孟子》一書就集中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主張,與民同樂,民貴君輕。他還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論點,他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在儒家學說中形成了一個唯心主義的理論體系。即使如此,孟子的思想一直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中閃爍著熠熠光輝。
孟子,被認為是民貴君賤的儒家精英,他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被稱為聖人,他則被稱為,亞聖。可笑的是,他繼承了孔子的,仁,學,但卻又拋棄了維護周禮的內容……
-
8 # 馬青寅
由於孔子的儒家思想,對“制度”、“階級”非常的推崇,所以,出自平民之家(魯國流落在外的貴族後裔)的孟子,並沒有階級的正統身份,這對於學習儒家思想的眾人來說,是看不起他的理由。
但是我們正視《孟子》這本書中的內容可以發現,孟子於儒家所在的地位,就好像莊子於道家所在的地位。據記載,孟子並沒有說出自己師從何人,只是謙虛的說自己並不是聖人門生,所以由此可見,孟子的求學,應該是“從於子思子的門徒”,是比較正確的推論。
《論語》一書中,借孔子的言行來表述很多孔子要表達的思想。而在《孟子》中,基本上把孔子的儒家思想變現,應用到了實際的治國方面。孔子由於自身境遇的原因,並沒有那麼高的社會地位,也沒有那麼多可以給國君出謀劃策的機會。甚至在當時,孔子本身的思想也並不是那麼受推崇。所以他只能靠一些小事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來表示儒家思想是一種怎麼樣的思考方向。
而在孔子死後的百年時間裡,透過門下七十二賢,和子思子對儒家思想的完善,再經過孟子自身的總結,就形成了一套比孔子當時的理論更完善的體系。畢竟已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儒家思想已經被更多的人所得知。雖然說當時的環境並不是獨尊儒術,但是在百花齊放的年代,很多有野心有大才華的君主還是能分辨出一個謀士的進言是否合乎邏輯。而孟子所講的儒家思想,句句在理,很難讓人不信服。
可遺憾的是,儒家思想在孟子的年代之前,只是做到了眾所周知,使君王“願意聽一聽”,並不像後世的皇帝一樣奉為“聖人之言行“。而在那個年代,眾君王沒有任何人推行儒家思想併成功的先例,這使得也沒有任何一個君主願意去嘗試,去做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而眾君王不願實施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大”。試問,在當時那個認知水平下,誰願意真正的放棄自己的權力與享樂,改為全身心的為百姓謀福利?
所以孟子的思想雖然獨樹一幟,而且從邏輯上就感覺大大行得通,卻依然沒有在任何地方得到實施。很多君王見到孟子都如獲至寶一般的恭迎求教,孟子也不吝耐心的一一予以回答。可惜,終歸他還是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
而後世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有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迂腐”。這份迂腐使得沒有地位只有思想的孟子不能得到世人的尊敬,這種情況一致延續到唐宋八大家韓愈(《師說》)的出現。上文我們提到,孟子的思想確實是有真東西的,只不過迂腐的儒家子弟不能拋棄階級觀念,卻因孟子的“不正統”而不正視於他,尊奉的是孔子最寵愛的弟子顏回。但是韓愈本身就是一個抱有反抗思想的人,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大起大落,痛苦的經歷必然是有著從某種思想中的“頓悟”,來支撐他一次次的重新抬起頭來。我猜孟子大概就是充當了他在困境中勃發的“精神導師”的角色。所以借韓愈之勢,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
而真正使孟子地位得到攀升的,卻是在元朝。
我們知道,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後裔建立起來的。而關外本身並不是漢文化傳承發展的地方,金朝也好,蒙古也好,在消滅了宋朝的統治階級後,他們族內的文人大士對漢族文化十分推崇,決心要從漢族文化中學習到精髓。由於他們並沒有自小受到腐朽的儒家思想的侵蝕,所以可以很好的做到“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而孟子留下的典籍,是把當時儒家的理念直接應用在君王之道,是一種“如何王於天下”的“術法”,這對於任何朝代的統治者,無非就是至寶一般的存在。只不過之前一直由於固化的“刻板偏見”,導致孟子的偉大思想被埋沒了千年。
而當元人挖掘出這塊瑰寶之後,後人才能正視孟子的思想對於統治者來說是多麼的寶貴。這不是類似於《論語》的那種“原始儒家”的邏輯不通、自相矛盾,而是直接透過精準的例子告訴君主,如何才能“王之於天下,而萬民歸焉”。
於是自明朝起,孟子“亞聖”的地位就此鞏固下來,並取代了顏回的地位。當後人提起儒家的時候,都其之為“孔孟之道”。
-
9 # 致力中國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能不提到宋代的程朱理學。在宋代之前孔孟之道已經沒落,但到了宋代,程頤兄弟二人開始將孔孟之道發揚光大,接著又有南宋的朱熹繼承發展,以至於把孔孟之道推向了新的高度。至所以將孟子稱為亞聖,程頤兄弟就曾說過:孟子大賢,亞聖次之。孟子被稱為亞聖大概就是來源於此吧。
回覆列表
要想弄懂這個問題,必須把"孔子與孟子″的大概生平經歷作個對照,然後就會得出結論。
☀孔子(前551_前479)一一春秋後期魯華人,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15歲前接受過母親“顏徵在″及家庭的良好教育,天資聰明,謙虛好學。15歲後發奮讀書,30歲博學舉世聞名,並"有教無類″的招收門徒,傳授古代文化典籍,到50歲前,門下弟子達3000之眾!
孔子曾做魯國司寇(司法),政治思想不符當政,先後到衛、曹、宋、鄭、陳、蔡、楚等諸候國,但政治抱負無法實現,浪跡幾十年返回魯國,邊講學邊整理文化典籍。
孔子老人家在公元前479年病逝於家中。老人家終其一生,沒有為自己著書立說!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鄒國(山東鄒城一帶)人。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嫡孫″子思的學生″。
孟子的經歷與孔子頗為相似,從30歲一40歲,主要活動是收徒講學,宣揚儒家學說。44歲時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遊歷了宋、齊、滕、魏等國,以王道、仁政遊說諸候,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後又到魯、騰、梁等國都未重用。
孟子所處時代,是各諸候國相互傾軋兼併的戰國時代,怎麼會相信孟子的″性善論″和″仁政″學說呢!無奈,與學生回國,和學生們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62歲結束周遊生活,84歲去世。
因為孟子的生平經歷與孔子相仿,又是儒家學派代表,再加上又是孔子嫡孫子思的學生,人們尊奉為"亞聖″。(個人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