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廬山五老峰》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描寫了廬山五老峰的峭拔秀麗,既反映了詩人對五老峰風光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全詩寫法多變,不乏想象和誇張的趣味,把連峰際天的五老峰,形容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動,別具一格。
登廬山五老峰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首句就是“廬山東南五老峰”,開門見山,緊扣詩題,先用樸素的語言、平緩的語調,介紹了五老峰在廬山所處的位置,點明是在廬山的東南面。緊接著,詩句如異軍突起,托出詩人望中所見之景,實為飛來之句。嶙峋峭拔的五老峰,氣勢磅礴,真如削出的金芙蓉,矗立在青天之上。“金芙蓉”,不但寫出了五老峰的秀麗形狀和金黃顏色,也道出了詩人寫作此詩的時間是在秋冬之際。以“金芙蓉”喻五老峰,而以“青天削出”四字作陪,點出了五老峰的真精神。“削”字也下得有力,它化靜為動,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五老峰雄奇峭拔的視覺形象。“削”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功力的讚頌。“青天削出金芙蓉”,從觀望角度而言,當為由下向上仰望所見,這是第一景。
第三句“九江秀色可攬結”,是詩人轉換角度,從山上俯視山下時所見。登臨高入雲端的五老峰上,九江一帶的秀美景色可盡收眼底,彷彿能夠隨手採取一樣。“攬結”這兩個字給靜景中加入了有生命的人,使得景色也親近了許多。九江在廬山下,這種由上望下所見的九江秀色,當為第二景。鏡頭的轉換,給人以新穎的感覺,也使得詩調由高轉低,詩人的情緒由漲到落。既然有如此美好的處所,那麼,政治上處處碰壁,飽經磨難,倍受世人冷眼,壯志消沉,又素懷隱居之志的詩人自然就把它當成理想的棲息之地了。“吾將此地巢雲松”一句也就隨手拈來,天衣無縫。相傳李白的書堂就在五老峰下的屏風疊,李白晚年時,很喜歡這裡山勢嵯峨,環境優美,於是就在此修建了太白書堂,隱居讀書。以憂患意識作為主體人格固有特徵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破滅時,彷彿從希望的峰顛跌入失望的深淵,往往走向反面,隱身避世,斷塵出家。而生逢大唐帝國鼎盛時期,夙有“濟蒼生”、“安社稷”遠大抱負的李白,早年就接觸並信仰當時很盛行的道教,喜愛棲隱山林,求仙訪道,超凡脫俗。他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一方面要做超凡的神仙,這樣就形成了他貫穿一生的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當他政治上受到挫折時,出世思想便佔了上風。晚年李白在政治上已屢遭打擊,雖壯心未泯,但已心力交瘁,因而,隱居青松白雲間,修道養性,終其天年便為晚年李白的主導思想。這實際上是時代給詩人釀就的悲劇。《登廬山五老峰》正反映了李白的這種思想傾向。
與李白大刀闊斧、奔騰豪放、激情噴湧的詩風有所不同,這首七言絕句中雖然不乏矯健飛騰之句,但全詩是以平淡取勝的。詩中又很好地運用了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真切自然、形象逼真。語言也含蓄凝鍊,具有很大的藝術蘊量。
《登廬山五老峰》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這首詩描寫了廬山五老峰的峭拔秀麗,既反映了詩人對五老峰風光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全詩寫法多變,不乏想象和誇張的趣味,把連峰際天的五老峰,形容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動,別具一格。
登廬山五老峰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首句就是“廬山東南五老峰”,開門見山,緊扣詩題,先用樸素的語言、平緩的語調,介紹了五老峰在廬山所處的位置,點明是在廬山的東南面。緊接著,詩句如異軍突起,托出詩人望中所見之景,實為飛來之句。嶙峋峭拔的五老峰,氣勢磅礴,真如削出的金芙蓉,矗立在青天之上。“金芙蓉”,不但寫出了五老峰的秀麗形狀和金黃顏色,也道出了詩人寫作此詩的時間是在秋冬之際。以“金芙蓉”喻五老峰,而以“青天削出”四字作陪,點出了五老峰的真精神。“削”字也下得有力,它化靜為動,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五老峰雄奇峭拔的視覺形象。“削”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功力的讚頌。“青天削出金芙蓉”,從觀望角度而言,當為由下向上仰望所見,這是第一景。
第三句“九江秀色可攬結”,是詩人轉換角度,從山上俯視山下時所見。登臨高入雲端的五老峰上,九江一帶的秀美景色可盡收眼底,彷彿能夠隨手採取一樣。“攬結”這兩個字給靜景中加入了有生命的人,使得景色也親近了許多。九江在廬山下,這種由上望下所見的九江秀色,當為第二景。鏡頭的轉換,給人以新穎的感覺,也使得詩調由高轉低,詩人的情緒由漲到落。既然有如此美好的處所,那麼,政治上處處碰壁,飽經磨難,倍受世人冷眼,壯志消沉,又素懷隱居之志的詩人自然就把它當成理想的棲息之地了。“吾將此地巢雲松”一句也就隨手拈來,天衣無縫。相傳李白的書堂就在五老峰下的屏風疊,李白晚年時,很喜歡這裡山勢嵯峨,環境優美,於是就在此修建了太白書堂,隱居讀書。以憂患意識作為主體人格固有特徵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破滅時,彷彿從希望的峰顛跌入失望的深淵,往往走向反面,隱身避世,斷塵出家。而生逢大唐帝國鼎盛時期,夙有“濟蒼生”、“安社稷”遠大抱負的李白,早年就接觸並信仰當時很盛行的道教,喜愛棲隱山林,求仙訪道,超凡脫俗。他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一方面要做超凡的神仙,這樣就形成了他貫穿一生的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當他政治上受到挫折時,出世思想便佔了上風。晚年李白在政治上已屢遭打擊,雖壯心未泯,但已心力交瘁,因而,隱居青松白雲間,修道養性,終其天年便為晚年李白的主導思想。這實際上是時代給詩人釀就的悲劇。《登廬山五老峰》正反映了李白的這種思想傾向。
與李白大刀闊斧、奔騰豪放、激情噴湧的詩風有所不同,這首七言絕句中雖然不乏矯健飛騰之句,但全詩是以平淡取勝的。詩中又很好地運用了比喻、誇張等藝術手法,真切自然、形象逼真。語言也含蓄凝鍊,具有很大的藝術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