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自在圓覺

    莊子順應自然規律,思想遊於方外,擅長以寓言的形式啟發世人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他的哲學思想是“不拘泥於事物的表面現象,看透事物的本質,摒棄自我,體悟無我,天人合一”。

  • 2 # 半夏w

    心就是道,道就是心,天地人心本是一體!人界如此,動物界、天界都如此,違背天道必有災禍,這是宇宙多少萬年驗證的結果,很多事件都能證明,如果心歪了,做事就不容易成。最近的成功領袖毛澤東主席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證明,毛主席飽讀詩書、博古論今、集一身正氣、智慧超人、蔑視一切小人作為,他的一生都在和私心雜念、邪惡力量作鬥爭,最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功偉績!這就是老子和莊子思想的核心!

  • 3 # 廣東豐湖書院

    莊子的著作,凡三十三篇,從首篇《逍遙遊》開始到《應帝王》等七篇著作,通常都稱它為內篇,其餘都屬於外篇和雜篇。一般研究《莊子》的,都認為比《老子》難讀,因為它牽涉的知識範圍較廣,而且許多理論和譬喻,都是屬於當時理論物理的學識,所以不只是純粹的思想而已。此外,因為莊子善用寓言,現在一般人提到寓言,便會和《伊索寓言》聯想在一起,或者認為寓言只是架空構造的幻想事實,用做譬喻而已,它的本身並無道理。其實,《莊子》的寓言,既不能做純粹的譬喻來看,也不能做為虛構事實的幻想來讀,近代西洋文化傳入中國,我們翻譯《伊索寓言》,這個寓言的名稱,是借用《莊子》的名辭,而且性質並不完全一樣,並非是莊子借用寓言,才來杜撰故事。《莊子》寓言的寓字,是寄託的意思,換言之,莊子所指的寓言是把一個事實或道理,不直接地說出,只是間接地寄寓在另一個類同的故事裡,要人透過這個故事的背景,再瞭解他所說的語意。如果把它下拉到唐、宋時代來講,莊子語言文字的機鋒,轉語,實在是很高的禪境,例如第一篇的《逍遙遊》,開始所用的寓言:北溟(北極)有一條很大的鯤魚,忽然變為大鵬鳥,而飛到南濱(南極)去歇夏。第二個寓言,就說堯讓天下給隱士許由,許由不受;因此引出肩吾間連叔,討論那個稱為楚國狂人接輿說的大話,他講姑射山上的神人,“肌一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藉以說明高人隱士們所要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所以像許由他們,才有薄工業而不為的風格。第三個寓言,便借用與他同時代,以智辯出名的惠子,與莊子自己談論的話,以說明人各有志。雖然見仁見知,各有不同,但各憑所志,以求達到適性逍遙為目的。他所提出的逍遙,我們借用佛學的名辭來說,等於就是解脫的意義;不過,佛學的解脫,是純粹出世的思想,莊子的逍遙,是道家的思想,介乎出世人世之間的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猶如佛教教外別傳的禪宗的宗旨。

  • 4 # 學林金喜鵲

    莊子時代雖然沒有佛法僧,但莊子已經有佛的覺悟,莊子本質是覺悟的道士,是擺脫了世俗的精神自由的真正意義上的神仙。

  • 5 # 對話傳統

    莊子作為道家的二號人物,著有《莊子》一書,和老子並稱“老莊”。

    我們知道道家的思想核心是“無為”,“道法自然”。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解釋,老子是假“無為”,他的“無為而無不為”實際上是以“無為”的手段達到和實現自己“無不為”的目的。莊子則是真無為。在莊子看來,“道”就是效法自然,像自然界的萬物一樣,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

    1. 莊子視錢財為身外之物。

    據說莊子很窮,經常等米下鍋。有一次他向一個叫監河侯的人借米,對方告訴他說,我現在租子還沒有收上來,過一段時間等我收上後我再借給你。莊子說: 我告訴你一個件事,昨天我在路上看見車輪壓出來小水溝裡有一條小魚,求我救救它。我對它說,你等等我,等我把西江的水引來直通大海,就能救你了。小魚說,那你乾脆到賣乾魚的鋪子裡找我得了。

    2. 莊子看破功名利祿

    有人會說,莊子窮是因為他沒本事,答曰非然也。一天,莊子正在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請他當官。莊子問:“你們楚國有一隻神龜,死後被隆重地供奉起來。你們兩個是願意死後被人供奉,還是願意活著在泥巴里打滾呢?”大夫說,當然願意活著在泥巴里打滾啊。莊子說,你們可以回去了,我也願意活著在泥巴里打滾呢。這就是“寧做自由之龜”的典故。

    3. 看透生死

    莊子的妻子死後,好朋友惠施想,莊子死了老婆,心裡現在一定很難過,我去安慰安慰他吧。沒想到他到了莊子家時看見莊子正敲著瓦盆在唱歌呢,便生氣地責備他。莊子說: 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我妻子這個人,陰陽二氣交配後她來到這個世界,現在她死了,也許又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世界上,這有什麼不好嗎?這是“鼓盆而歌”的故事。

    這個故事我覺得很能給人啟發。按照能量守恆和物質不滅理論,我們每天攝入能量,以肉體存在這個世界上,精神附著在肉體之上,有著喜怒哀樂。死了火化了以後,能量發生轉化,骨灰如果撒到自然界,被樹吸收則化為樹的一部分,被動物吸收則變為動物體內的一分子。有的民族在親人死後會吃掉他們的心臟,就是因為他們相信,吃了親人的肉體,親人則與他們同在。所以想想我們很多活著的人一生為名為利,爾虞我詐,蠅營狗苟,在莊子看來都是可笑至極的。

  • 6 # 我意痴狂1

    乾貨?

    最大的乾貨就是治學態度。

    不與蠢貨談大道,而是把思想留在故事裡,有多大能耐,自己去發掘。

    這才是真正的妙人。

  • 7 # 香你一世

    “莊周夢蝶″“鵬程萬里″“蓬雀安知鴻鴣之志″……諸如此類的故事及成語就可讓我們悄悄地進入到莊子的哲學世界。

    莊周夢蝶,生亦是死,死亦是生,立場不同物我互化,天地人合一併生。他帶給我們的立場

    說已沁入人心。在如今的經濟浪潮衝擊下,人們壓力爆棚,很容易一根筋拗到底,這時真的需要莊周啊!換個角度看問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也″。

    從“莊周夢蝶″中我得到了“無我″的思想薰陶。

    “朋程萬里″“蓬雀安知鴻鴣之志哉″讓我看到了《逍遙遊》中大鵬展翅搏擊風浪的形象,這樣不受時空侷限,任意遨遊的思想境界讓我被“無待″的思想哲理折服了。做人就應該積極主動地追求心中理想,不猶豫不等待,一飛沖天!無拘無束!

    關於莊子的“任公子釣魚分食″的故事我想引述一次:任公子用巨大魚具和50頭牛的肉作釣餌,坐在會稽山頂,釣東海的魚。釣了一年,釣起大魚後,任公子將魚分給浙江以東至湖南嶷山的人吃肉,到最後人們都吃夠了魚的肉。從這個寓意深遠的故中,我看到了幾點:①“坐會稽山頂、釣東海的魚′′的長遠理想;②“用巨大魚具和50頭牛的肉作餌″“釣了一年″的才識過人和不急於求成的穩重;③“分食魚肉″“吃夠魚肉″的大有作為。

    莊子貧窮而又怡然自得、超然物外;莊子追求自由看透生死;莊子理想遠大又不驕不躁;莊子才華橫溢汪洋恣肆。老子、莊子和孔子、孟子共同構成了國民精神的源頭!

    我們青年的一代就應如莊子般張揚個性,勇於追求,忘懷得失,超越利害,保持自由之心,杜絕凌駕於道德與法律之上!

  • 8 # 閆秀樂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莊子》一書是先秦的作品,是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怪書。正如發問者所言,《莊子》一書寫的基本都是故事。但這些故事,以其廣博的知識,精闢的見解和汪洋恣肆、恢詭譎怪的文筆,而流傳千古。

    司馬遷著《史記》時,就見過莊子的書。他說莊周著書10餘萬元。但未指明篇數多少,也沒有提到內、外、雜篇的分別問題。其它史料中記載《莊子》篇數也不相同。但現存的《莊子》為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

    對這僅存的《莊子》33篇,史學家們的意見也不一致,認為有些篇是莊子後學的作品。且不管這些爭論,只說從總體上看,這些文章的思想脈絡是連貫的,思想體系是完整而系統的,所以後世稱《莊子》為《南華經》和《南華真經》。

    那麼莊子哲學思想的乾貨是什麼呢?

    莊子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在這裡不可能全面論述,我們只能從幾個方面,點出莊子哲學思想的大致輪廓。

    1,莊子的政治哲學。

    莊子從來沒有從政的經歷,但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這就是所謂的“至德之世”的烏托邦。這個烏托邦的精髓就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才是合乎人的本性,合乎道德本性的。莊子認為,有為政治的特點表現為以德治國,以智治國,依法治國,以禮治國。這些都不足以治天下,反而是天下陷入混亂的根源。所以莊子站在無為政治的立場上,對有為政治給予了強烈的抨擊和批判。所以說,莊子是古代批判政治的先驅。

    2,莊子的自然哲學。

    莊子自然觀的最高境界是道。莊子對道的理解和把握,構成了莊子的道論。“道”不是莊子,也不是老子最先提出來的。但老子是將“道”從形而下的層面,升到形而上的層面的第一人。

    莊子對老子的觀點深表贊同。同時又發揮和發展了老子的道論。

    在道與物的關係上,老子認為,道是有和無的統一。他雖然講道之為物,但又同時強調道的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博、不可名的“無”的特徵。因此,老子的道雖已觸及物的表面,卻終究未能納入物中。

    莊子認為道與物原本就是一體的。他在回答東郭子“所謂道惡乎在”之問時,指出道是“無所不在”。超越的道就蘊藏在螻蟻、瓦甓、屎溺等等諸多低賤的事物之中。很顯然,道無所不在,並存在於宇宙萬物之中,宇宙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終極原因和原理法則,是因為有道的存在。這不僅沒有破壞道的超越性和至上性。同時又因為道的臨界而提升了物的存在。很好的解決了道與物的關係。

    3,莊子的認識哲學。

    莊子的認識論,是相對主義認識論。這體現在莊子的兩個命題,一是齊萬物,二是等是非。

    所謂齊萬物,就是否定事物質的規定性。莊子認為事物的大小、多少、成毀、壽夭、美醜等等差別,只有在特定的比較關係中才是確定的,它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秋水》。事物雖各個相異,但卻有普遍本質,這就是道。以道觀物,或者說從整體的角度的看待物,則萬物一齊。

    所謂等是非,就是否定人類認識的真理性。否定是非的判斷有確定的客觀標準。他認為道和物原本就是同一的、一體的。無所謂是,亦無所謂非。所謂的分辨是非,只不過是人類違背自然之理,而將自己的主觀成見強加給客觀事物。而這樣做的結果,則只能損害道的完整性和和諧性。於是他強調可排除主觀成見的干擾,擺脫是非爭辯的糾纏,在主觀世界達到等是非。

    4,莊子的人生哲學。

    在人生價值的認定上。儒家看重的是人的社會價值和群體價值。莊子看重的則是人的個體價值和自我價值。莊子認為,儘管人要與世俗相處,但個人可以不依賴於社會而得到發展,人的個體價值可以不依賴於社會的人倫價值而得到體現。他反對主觀人為地將人的群體價值與社會價值凌駕於個體價值之上。認為只有每個人的自我價值充分而順利地體現出來,人的社會價值也就相應的自然的體現出來了。

    在人生境界上,莊子推崇和追求物與我,人與自然完美和諧的自然境界。他提倡“順物自然”《應帝王》。“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主張“與天為徒”,而致天人合一。

    特別應該強調的是,莊子特別注重將人生的理想境界與人的精神自由聯絡起來進行思考。提出了“逍遙”、“無待”等表徵人的自由的概念。為達此目的,他主張虛以待物,放棄對功名、利祿、權勢等等外在事物的追求。做到“無己”、“無功”、“無名”。達到此種修養,人的精神就會獲得大提升、大解放、大自由。就能“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與萬物”、“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天下》。從而成為真人、至人、神人。

  • 9 # 文城觀點

    首先,莊子講的雖是故事、神話、傳說等,但所表達的哲學思想也是非常深刻的,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中特別會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來了闡述哲學思想的哲學大家,在《莊子》一書中,哲學的通俗和通俗化的哲學觀點闡述的非常出色,所以,莊子的思想對歷代文人,對古代藝術等都有深刻而持久的影響,《莊子》為歷代文人學者所喜愛。

    其次,莊子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觀點,莊子與老子一樣,也認為“道”是天道,是法自然之“道”,道為本體,但是,莊子與老子不同,莊子更多地從藝術哲學和人生哲學的方面去發揮老子的學說,莊子很有藝術家的氣質,而老子卻有謀略家的智謀,莊子比較天真,老子比較有權術。

    再次,在莊子的哲學中,強調順其自然,而其實便是順“天”而為,或者說是順“道”而為,而莊子的觀點與儒家大為不同,認為“人為”是違反自然之道的,是逆天的,所以,儘量不要有人的的主主動的作為,順其自然,那才是合理之道,也才是人的正確的處事方法和幸福之道。在莊子看來,儒家的教化、仁德、綱常等,對是虛偽的,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都是該去掉的。

    此外,在《莊子》中,有著名的“齊物論”,其“齊物”的深意是:一切事物皆出來源於“道”,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差別的,本質上看,萬事萬物無是非,無美醜,無善惡,無貴賤之分。莊子這是強調了事物相同、統一的一面,這是在強調道為本體的觀點,但他忽略了事物之間的對立、矛盾、區別。莊子看到了萬物渾然一體的共性特點,看到了事物在不斷向其對立面轉化,本質上看是沒有區別的。其實,事物不只是有共性、相同的一面,事物也是具體的,有各自的特點的。

    還有,莊子的“逍遙遊”說很有名,莊子強調是在強調真正順“道”才是自由的,自由道法自然,才是“無待”的,自由是一種自然本性,是“道”的體現,所以,只有“無待”才是“逍遙”的,而如果“有待”,受到了功利目的束縛,受到各種需要、慾望的制約,受到了功名利祿的誘惑等,人就沒有自由,也無法達到一種“逍遙”境界,只有能“逍遙,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

    最後,莊子提出的“心齋”論也是與“逍遙”論有關的,他認為“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人世間》)郭象注曰:“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這就是說,“心齋”論所強調的是保持虛靜心境,讓至純道氣集聚於心懷之中,擯棄雜念,明曉至真道理。人修成此心境,便能胸懷寬廣,容納萬千事物。

    以上,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 10 # 梧桐樹邊羽

    莊子的哲學思想要展開講的話,真是多少字也講不完。我們簡要回答一下問題。

    作為道家宗師人物,與老子並列,共稱“老莊”,並且成為道教的“南華真人”,《莊子》也稱為道教經典《南華真經》,莊子的哲學思想自然和老子同源。

    老子的《道德經》是探討“道”和“德”的含義,以及“道”和“德”的關係的學說,其本質涉及的是宇宙萬事萬物的起始、衍變及衍變的規律,並據此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相處的“至善”原則。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的“道”為起點的,但他更關注生死問題,以及在他的生死觀之下人的價值所在。

    在莊子眼中認為生死並沒有區別,只是存在的狀態不同而已。不僅生死如此,萬物也平等如一,這就是“齊物論”。

    在這種觀念下,人的價值是什麼呢?世俗的功業、名譽什麼的,簡直微乎其微,甚至很可能是對生命的損害。莊子講究的養生,就是保全生命。只要保全生命的都屬於“大用”,其他的都是“小用”,往往是對生命的危害。

    莊子思想提升到了人的精神層面的價值,就是絕對的、無所憑藉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

    而《莊子》一書,只有內七篇可以確定是莊子手筆。

    第一篇《逍遙遊》說的是莊子思想的核心,即對人格自由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篇《齊物論》,是為“逍遙遊”這個目標提供理論依據,生死萬物平等如一。

    第三篇《養生主》,是在“齊物論”的認識基礎上,探討保全生命的“大用”。

    第四篇《人間世》,繼續探討世間萬物的複雜性,進一步解釋“養生主”中提出的如何處理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對保全生命自由的必要性。

    第五篇《德充符》,是在前面所有章節的論述下,如何做到內德圓滿。

    第六篇《大宗師》,是建立在以上認識、行為、目標基礎上,完成逍遙遊的狀態,從而主宰世界。

    第七篇《應帝王》,則將上述個人的精神自由理論,引申到國家管理、社會治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雖然有很多故事,但是莊子的這七篇文章其實是有很強的論證邏輯的,一步一步闡明瞭莊子的哲學思想。

    相對於老子對“道”的開創,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的研究,莊子更注重個人內心,追求以“道”的方式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突破普通人的思想囚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喬丹之後,NBA還有哪些球員做到了享譽世界?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