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也可眼中的職場人生
-
2 # 空中戰鷹1
我在醫院幹了有30年了,隨著改革的步伐,把我規到外包的物業公司,物業公司到期後,又規到勞務派遣公司,可是單位沒變,沒有同工同酬,沒有福利待遇,沒有養老保險,把問題甩給了社會,誰之過,拿的最低的工資 確沒有老後的保障,這代人生活很累
-
3 # 賣苦力的農民工
臨時工,派遣工。他們就是幹活的,活幹完了拿錢走人。你在和他們談將來?我也是他們中的一員,一句話,沒有將來。
-
4 # 行攝輯
以階段性工作任務為中心,完成後亦即結束所負責工作,用人單位結清應付的之前雙方達成協議的薪資,臨時人員即需從新再找新的工作,有些似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穩定性較差,收入沒有持續性的保障,前景暗淡。
儘管如此,能力好的臨工,也是有轉為正式員工的希望,公司也希望可以留住這部分人員,減少公司的培訓成本等支出。這樣也可獲得一定的用工穩定性。
當然,留與走,是兩方的雙向選擇。總的來說,臨工未來的路還是比較難走的……
-
5 # 常來常皖
臨時工是指甲乙雙方口頭或書面協議就某一件事或某一個時段甲方向乙方購買勞動力,一旦完成協議內容,即協議終止。
而勞務派遣是指甲方並不會直接向乙方購買勞動力,而是與第三方勞務公司協議購買(具體從事勞動人員與勞務公司簽訂勞務合同,由勞務公司統一管理和分配),工作相對穩定一些。
就目前中國民眾的傳統觀念來看,臨時工和勞務派遣很難被認可和接受。正式工,體制內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大家選擇的主旋律。
以前叫臨時工,現在叫勞務派遣工,形式上有區別,其實質都一樣。
計劃經濟年代,農村人想當個臨時工要託關係走後門。
記得八四年剛上高中時,我爸就說,能考上大學更好,考不上就找人幫忙在煤礦上找個下煤窯的臨時工,雖然掙的少點,但比在農村裡種地強多了。那時候農村裡的人家孩子多,能有個當臨時工的孩子,不知道要惹的多少人羨慕,娶媳婦那要比在村裡種地的好找多了。
市場經濟初期,農村的青壯年紛紛走出家門,大多數都是以農民工、臨時工身份走向工礦、城市,誰也沒覺得不正常、不合理。
市場經濟改革階段,由於規範管理的需要,臨時工改稱勞務派遣工,這時候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普遍增強了,且獨生子女佔了勞務派遣工的主體,他們普遍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相當一部分接受過高職甚至高等教育,吃苦耐勞的精神沒了,享受生活的意識空前,總覺得社會上存在過多的不合理。
其實,世上本就沒有那麼多合理,一個人要想爭取合理地位,唯有適應社會,唯有努力奮鬥。一句話,報怨沒有用,努力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