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嘯軒居士602

    你對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感覺是對頭的。其實這種現象,是包括《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在內,乃至古今中外絕大部分小說名著在內的通病。這是古今中外長篇小說創作的規律性的現象,不必過多苛求責難了。

  • 2 # 命犯沒桃花

    這與《三國演義》關係不大,而與三國曆史關係大點。要知道《三國演義》開始時的黃巾起義時東漢全華人口是五千多萬。能從五千多萬人中被歷史記錄的人基本上都是屬於十萬選一的精英級人才,所以前期看到的都是各種謀士武將大亂鬥,非常精彩。經過眾諸侯國亂戰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時,蜀漢人口就約140萬,這時候能存活下來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級人才,高手過招,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時候。我們經常做的謀臣武將排名也絕大多數是這個時期還活著的人才。到了三國中後期,如夷陵之戰後,蜀漢人口已經降至90萬人,原來的謀臣武將都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因為諸葛亮司馬懿等少數老臣還存活,所以鬥爭還會繼續。但等諸葛亮死後的三國後期,人口稀缺,老臣老將全部清空了,新生代能接班的沒幾個,自然也鬧不成大風大浪了。

  • 3 # 一簑煙雨任平生

    不光三國,還有西遊,水滸等小說,後部分不如前部分精彩。原因是中國古代小說以事件為中心,前後以不同人物為中心,最先出場人物鬥智鬥勇,特點個性鮮明,自然被人記住。到了後半部,再出場的人物個性只是重複前邊主角某一特點,滿足不了讀者更高的希望,讓人期望值得不到滿足,尤以三國為代表。

    到了紅樓時代,注重塑造人物,以人物為中心,寫人的生長曆程,這樣的小說自始至絡,不會使讀者感到多大落差。

  • 4 # 訥於行

    筆力不夠,如《水滸傳》一樣,虎頭蛇尾。一部好的小說,不單單文采就可以解決。作者設定的若干問題,前後呼應不配套。

    《三國演義》一部好小說,宏大敘事的歷史脈相一以貫之,概括了東漢末年至三國歸晉的幾十年重大事件,故事情懸念 、恩怨、情仇…碎片化,高手如羅貫中,也不好駕馭哦。

  • 5 # 武哥侃電影

    我是這樣認為的,後三十回的天下大勢基本穩定了,即便有戰爭也是三家對峙。而且此時,三國初期的英雄人物基本都已經死乾淨了,不亂不熱鬧。我感覺這並不是虎頭蛇尾,而是天下大一統的徵兆,慢慢趨於穩定了。

    三國初期天下大亂,那真是亂透了,此時英雄輩出。而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征伐,所有的能人都各顯本事,陰謀陽謀層出不窮。《三國演義》精彩之處,就在一個“亂”字,弱肉強食,時刻會有英雄落幕。所有的諸侯都想一家獨大,但各方面勢力的互相牽制,才有了千古流傳的精彩典故。

    三國中後期,關羽失荊州成了重要的轉折點。張飛醉酒被殺,劉備征伐東吳大敗,努力抹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爛。諸葛亮六出祁山還總是感嘆,荊州要是還在手裡,北伐早就成功了。關二爺的自負造成三國重新洗牌,從此三國亂世趨於穩定,穩定了就感覺沒之前那麼熱鬧,就有點虎頭蛇尾的錯覺。

    在我心裡曹操才是真英雄,只是歷史把他醜化了,其實他是個綜合能力很強的選手。他能文能武,都說他奸詐,倒不如說他機智聰明,亂世無好壞只有勝者王侯敗者寇。只是曹丕和曹睿命都太短了,被司馬家族慢慢的掌握大權,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晉。司馬懿才是三國最後的贏家,十幾路諸侯忙了一輩子,全被司馬氏收入囊中。

    劉備賺了姓劉的便宜,從始至終地盤全是用“仁義”騙來的。三國是站在蜀漢的角度,對劉備也大力的推崇,要說奸詐我感覺劉備比曹操更狠。總以“仁義”二字標榜自己,前期賺足了粉絲,而後期地盤大了,實力雄厚了,仁義的外衣也就沒用了。當得到西川的時候,為了糧餉輜重,稅收徭役比劉璋還狠,面目全露。

  • 6 # 湘水餘脈

    提到《三國演義》,人們往往立馬想到諸葛亮,繼而以諸葛才智看三國,三國因之濃縮成"諸葛三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寫到後來越無精彩可呈,很大程度是過於拔高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所致。

    東漢末年分三國,精彩在於紛爭,紛爭精彩之極,赤壁之戰達到巔峰。正如辛棄疾所言:"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讀者若以赤壁之戰作為閱讀《三國演義》的中心,就能看到,至於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已經是精彩紛爭的強弩之末。

    從官渡到赤壁,再到彝陵,這三戰,是三國曆史時期的三個支點。官渡之戰把黃巾起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紛爭串了起來;赤壁之戰把孫劉聯盟與三國割據的紛爭串了起來;彝陵之戰把荊州鬥智到六出祁山的紛爭串了起來,乍看複雜紛紜的三國,就是三戰定型的紛爭。給讀者所呈現的故事雖然此起彼伏,總的走向則是從興起一高潮一衰落的故事。

    曹操主導了官渡、赤壁二戰,孫權主導了赤壁、彝陵二戰,劉備輔助了赤壁、主導了彝陵二戰。而諸葛亮,前與官渡無關,後與彝陵無緣,赤壁之戰的草船借箭為羅氏虛構;六出祁山裡寸功未立而徒耗國力。後來演義越來越不精彩,不過神化諸葛之後,回到寫實而已。

    說羅氏過於拔高諸葛才智,從《三國演義》一書的赤壁、彝陵二戰的前後情形對照,可以得出結論。

    赤壁之戰前的諸葛亮隱居南陽"躬耕隴畝",受到司馬徽、黃承彥為代表的荊州地主集團的包裝,出道便節節勝利,神一般地實現了聯吳抗曹、據荊州、佔西川的隆中對策。而彝陵之戰後,諸葛亮以丞相之身治蜀,卻鬧得蜀國以窮兵黷武、橫徵暴斂而敗亡。如此巨大的才智反差,只能讓人懷疑為羅氏的過於拔高。

    個人認為,諸葛亮才智過人不假,但不至於"神人"也。赤壁之戰前,諸葛出道輔佐劉備,很大可能是荊州地主集團謀國安身所推選的"代理",與曹操、孫權集團的鬥智鬥勇,也就很大可能來自荊州地主集團的集體智慧。入川后,諸葛個人勢力壯大,脫離荊州地主集團控制,因之也失去了該集團的支撐,神諸葛變成了人諸葛,故而判若兩人。

    蘇東坡在《諸葛亮論》一文中寫道:"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該文以荊州為思想分界,指出了諸葛亮前仁義後詐力的安邦治國之舉,也給後世認識和分析諸葛才智提供了借鑑和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顏值高的異性同事出差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