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灣
香港島南部有兩個著名的海灣和沙灘----深水灣和淺水灣,一個叫做熨波洲的小島在中間隔著,深水灣是華人的豪宅區,以別墅為主。
淺水灣是西人的豪宅區,以公寓為主,深水灣的英文叫做Deep Water Bay,淺水灣叫做Repulse Bay。
Repulse在英文中是“擊退、擊敗”之意,得名是因為1840年代曾於該灣停泊的英國海軍軍艦HMS Repulse。
2.銅鑼灣
銅鑼灣目前已經是繁華商業區的名稱,但它原來指的是今為維多利亞公園的海灣及其東南岸,因為該處的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得名。
早期海岸線就在今日銅鑼灣道,19世紀中期銅鑼灣成為英資怡和洋行總部所在地,當時怡和在此區域設定貨倉及糖廠。
由於來往港島東西需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很不方便,就興建了一條連線海灣的海堤,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
至1950年代填海工程將海灣填平,得到的土地一部分用來修路,一部分則成了維園。原來曾經位於海邊的銅鑼灣道和建於海灣中的高士威道,都變成了內陸道路。
3.香港仔
香港仔也就是“小香港”的意思,香港仔在港島南區的中心位置,原稱“石排灣”,1841年英軍登陸赤柱,獲一名叫陳群的女原居民引路到香港島北部。
當英兵行經香港村時,向陳群詢問該處地名,她以疍家口音回答“香港”(Hong Kong),所以整個島嶼就被稱為香港島,此地則被稱為“香港仔”。
4.赤柱
赤柱位於香港島區之赤柱半島,淺水灣以東,赤柱以前有很多木棉樹,有鮮紅的花朵,在日出Sunny照耀下看起來像紅色的柱子,因此村名稱為“赤柱”。
還有一個說法是因海盜猖狂,當地常遭搶劫,也有海盜寄居於此,原住民稱該地有“賊常住”,客家口音“賊住”後來轉為“赤柱”。
5.水坑口
水坑口以前是港島北岸的一個海角,附近有一個大水坑,1850年代填海後已成為內陸地區。1841年義律與琦善私定《穿鼻草約》後,英軍登陸香港。
英國測量人員發現附近有一片突出的高地既平坦又臨海,可用來紮營,於是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道路,也就是今日的水坑口街。
淺水灣
香港島南部有兩個著名的海灣和沙灘----深水灣和淺水灣,一個叫做熨波洲的小島在中間隔著,深水灣是華人的豪宅區,以別墅為主。
淺水灣是西人的豪宅區,以公寓為主,深水灣的英文叫做Deep Water Bay,淺水灣叫做Repulse Bay。
Repulse在英文中是“擊退、擊敗”之意,得名是因為1840年代曾於該灣停泊的英國海軍軍艦HMS Repulse。
2.銅鑼灣
銅鑼灣目前已經是繁華商業區的名稱,但它原來指的是今為維多利亞公園的海灣及其東南岸,因為該處的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得名。
早期海岸線就在今日銅鑼灣道,19世紀中期銅鑼灣成為英資怡和洋行總部所在地,當時怡和在此區域設定貨倉及糖廠。
由於來往港島東西需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很不方便,就興建了一條連線海灣的海堤,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
至1950年代填海工程將海灣填平,得到的土地一部分用來修路,一部分則成了維園。原來曾經位於海邊的銅鑼灣道和建於海灣中的高士威道,都變成了內陸道路。
3.香港仔
香港仔也就是“小香港”的意思,香港仔在港島南區的中心位置,原稱“石排灣”,1841年英軍登陸赤柱,獲一名叫陳群的女原居民引路到香港島北部。
當英兵行經香港村時,向陳群詢問該處地名,她以疍家口音回答“香港”(Hong Kong),所以整個島嶼就被稱為香港島,此地則被稱為“香港仔”。
4.赤柱
赤柱位於香港島區之赤柱半島,淺水灣以東,赤柱以前有很多木棉樹,有鮮紅的花朵,在日出Sunny照耀下看起來像紅色的柱子,因此村名稱為“赤柱”。
還有一個說法是因海盜猖狂,當地常遭搶劫,也有海盜寄居於此,原住民稱該地有“賊常住”,客家口音“賊住”後來轉為“赤柱”。
5.水坑口
水坑口以前是港島北岸的一個海角,附近有一個大水坑,1850年代填海後已成為內陸地區。1841年義律與琦善私定《穿鼻草約》後,英軍登陸香港。
英國測量人員發現附近有一片突出的高地既平坦又臨海,可用來紮營,於是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道路,也就是今日的水坑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