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將噯福斯

    因為諸葛亮這個人很有主見。換句話說就是比較固執。他認準的事情,一定會堅持到底。

    諸葛亮是天才,難免自負。對治國理政,有自己的一套東西。對蜀漢的人才,他有自己的評判標準。

    可見,馬謖與諸葛亮在內政外交、處理事物的思路上高度一致。

    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馬謖比諸葛亮小十歲,諸葛亮可能有意培養他做自己的接班人。所以就更加器重。

    對於劉備的話,諸葛亮可能有過猶豫,但是劉備去世以後的五年時間裡,馬謖在諸葛亮身邊表現的非常出色。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才華,打消了諸葛亮的疑慮。

    諸葛亮可能也在心底暗暗慶幸,先主這次看走了眼。

    沒想到啊沒想到,馬謖在最關鍵的街亭,用毀滅性的失誤,給了諸葛亮致命一擊。

  • 2 # 狼的影子319

    因為到了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矛盾已經很深了,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自視甚高,“每自比管樂”,很早就把自己定位為出將入相的級別,那麼這樣的人是什麼人吶?實際上就是權臣,劉備早就看出諸葛亮的小九九,加上一直都不認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所以,終劉備一生都不讓諸葛亮染指軍隊,早期劉備一直重用龐統,之後又是法正,劉巴,李嚴,馬良,劉備的心思很明白,他是在用這些人制衡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在協助劉備壯大力量的過程中,也一直都在為自己培植勢力,特別是培植荊州籍的勢力,而劉備由於自己的原從集團的人馬逐漸凋零,又不得不依賴荊州幫的人來制衡益州本土士族的勢力,所以,他必須對諸葛亮進行一定程度的壓制。到了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跟諸葛亮的矛盾已經很深了,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孫劉聯盟”的極力鼓吹者,他為了一己之私,不加變通的,機械的推行“孫劉聯盟”,即使是在孫權公開翻臉,奪取了荊州,殺死了關羽之後,還喋喋不休的要跟孫權保持友好,已經深深的觸怒了劉備,處於穩定政局的需要,劉備並沒有深究,而且,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已經是內憂外患,劉備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而蜀漢已經到了人才凋零的時候,關羽,張飛,法正,劉巴,馬良都先後逝去,而劉禪年幼,大爭之世,國賴長君,年幼的劉禪肯定擔不起穩定蜀漢的重任,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總攬全域性的人來穩定局面,放眼整個蜀漢,能夠有能力挑起輔政重任的,也只有諸葛亮了。

    劉備在安排託孤的時候,特意安排了李嚴擔任尚書令,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就是不想讓諸葛亮染指軍隊,避免諸葛亮軍政大權一把抓,成為新的權臣,而熟讀兵法的馬謖一直都是以軍事家自居,諸葛亮那點可憐的軍事知識都是來自於馬謖,諸葛亮之所以孜孜不倦的向馬謖學習軍事,就是為了日後統帥軍隊,劉備就是看透了諸葛亮的這點小九九,加上久經戰陣的劉備對於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滔滔不絕的賣弄的那一套嗤之以鼻,所以他警告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其實就是希望諸葛亮不要在軍事上過多涉獵,專心當好丞相,管好內政就行了,而諸葛亮此時對於劉備已經有了很強的牴觸心裡,而且他已經下決心要在劉備死後,獨攬蜀漢集團的大權,要攬權就必須要有軍權,所以他必須要儘快的學習軍事,因為當時諸葛亮的荊州幫團伙中都是以文官為主,軍事人才寥寥無幾,只有一個向寵,和一個紙上談兵的馬謖,向寵出身行伍,雖然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要把這些軍事知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傳授給別人,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馬謖是諸葛亮唯一能夠獲得軍事知識的渠道,不管劉備怎麼說,諸葛亮都不會聽的,他只會認為是劉備在離間他們之間的關係,不讓他從馬謖那裡獲得軍事知識,人一旦有了牴觸情緒,對方說什麼都聽不進去,都會認為對方是在誤導自己,所以,劉備說什麼他都不會聽了,反正劉備也只剩下一口氣了。

  • 3 # 返璞歸真2089

    命中註定: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被燒掉80%的蜀國兵力,諸葛亮不聽劉備的忠告失去最有機會恢復漢家江山的一次機會。

  • 4 # 步武堂

    《三國演義》當中蜀漢先主劉備,為了給自己的兩個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報仇(其實給關羽報仇還說的過去,張飛之死實在是怨不得東吳),不顧諸葛亮的極力勸阻,幾乎是舉全國之精銳開始了對東吳的討伐。

    對於東吳的孫權,劉備幾乎就沒有把這個“黃口小兒”看在眼裡,心中充滿仇恨的劉備,恨不得一口把孫權吞進嘴裡嚼了。

    但是,心理扭曲用力過猛,反而被東吳的“儒生都督”陸遜在夷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報仇不成又添新恨,敗走白帝城一病不起。急招諸葛亮火速趕往白帝城託付後事。

    這就是“劉備託孤”的背景。交代這個背景的目的,是要說明一個若隱若現的事實,那就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蜜月期”已經走到頭了。

    所謂的蜜月期指的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默契合作”的時代開始走向完結,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相互欣賞相互信任”的狀態出現了問題。

    在劉備的病床前,劉備任命了兩個“顧命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諸葛亮算是“哥們”,李嚴卻是“益州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領軍人物。

    劉備的這個安排,其實是向諸葛亮發出了一個訊號:我死後還是有人要監督你甚至是制約你的。當然後來李嚴沒能制約住諸葛亮那是另外一回事。

    接下來,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單獨交流的時間,劉備把太子劉禪叫到了面前,說了很多掏心窩子的話,總結了自己,也做了些許感慨,其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名人名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可以說這是劉備給劉禪的政治交代。

    劉備在任命了兩位“顧命大臣”之後,特意把劉禪單獨的作為“兄長託孤”的形式託付給了諸葛亮,算是默許了諸葛亮作為“攝政”的地位。

    劉備告訴諸葛亮:我這個兒子哪方面都不能和你比,託付給你,如果覺得還可以輔佐,就請盡心輔佐,如果你覺得實在是無法輔佐,你儘可以“取而代之”。

    劉備這麼做也是不得已,他的兒子他最瞭解,所謂“知子莫若父”。劉禪除了老實善良之外,基本就沒有甚麼能力和諸葛亮抗衡,所以劉備一方面讓自己的太子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另一方面算是攤牌:你諸葛亮如果有異心,我死後,誰也拿你沒辦法。

    劉備還是聰明的,這樣的事,一旦說破,諸葛亮基本上就沒有了下手的機會,當然,以諸葛亮的追求和境界,無論如何也不會幹“謀逆”或者“禪讓”這樣的勾當。

    但劉備卻是不得不防。劉禪當著劉備的面一個頭磕下去,一聲“相父”就讓諸葛亮只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一個選擇了。

    劉備似乎是很突然的就問起了諸葛亮“馬謖如何?”

    諸葛亮對馬謖還是讚賞有加的:這個人有韜略,有見識,有能力,是個不可多得的“棟樑之材”。

    劉備卻不以為然:“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在如何用人方面這是劉備給諸葛亮的唯一的一個建議。

    其實,劉備知道,諸葛亮對馬謖非常讚賞,不但讓他在自己身邊當參軍,甚至已經把馬謖內定位“接班人”了。

    劉備在這麼重要的場合提醒諸葛亮,其實是想告訴諸葛亮:你的最大的軟肋,就是識人和用人的問題。看人不準會出大問題的。

    劉備這麼說,是有底氣的,他一輩子有兩個過人之處:第一是能裝,第二是在識人用人方面有獨特的本事——劉備看錯人的時候很少,關張趙死心踏地跟他一輩子,夠劉備驕傲的了。

    劉備認為,他的提醒和他“託孤”幾乎一樣重要。

    但是,後來的事實證明,諸葛亮並沒有把劉備的提醒放在心裡。或者說在他的心裡並沒有認同劉備對馬謖的判斷。直到恃才自傲的馬謖在街亭闖下大禍之後,諸葛亮才想起或者相信了劉備的“忠告”,但是,悔之晚矣。

    那麼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為什麼在馬謖的問題上如此的“大意和草率”呢?

    我想這裡面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在劉備評價馬謖,並給諸葛亮忠告的的時候,諸葛亮的心理是排斥的,排斥的原因,並非劉備說的沒道理,如果換個時間和環境,諸葛亮會冷靜的想想,劉備為什麼會這樣說。

    所以,劉備的這個忠告的時機不好(不是不對)。

    第二,諸葛亮在劉備最倒黴的時候,應該是他最自信的時候。劉備沒聽他的勸,一意孤行而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更加彰顯自己的正確,在這種心態下,諸葛亮的自信心應該是很膨脹的。

    第三,馬謖這個人,是有著諸葛亮非常欣賞的長處的,馬謖和諸葛亮一樣,是一個戰略眼光很高,軍事理論很強的人,諸葛亮在馬謖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喜愛就是順理成章的,加上馬謖給諸葛亮當戰略參謀,本職工作做得很不錯 ,諸葛亮沒有理由懷疑馬謖的能力。

    第四,劉備死後,諸葛亮幾乎是以“攝政王”的身份成為了蜀漢的真正的“權臣”,劉禪幾乎就是一個擺設。這樣的一個局面,只能助長諸葛亮的“自信”。加之諸葛亮對“益州派”的天然不信任,重用馬謖等“荊州派”就順理成章。

    第五,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其實他也知道有風險,所以他派了很沉穩的王平輔助,同時交代再三“當街下寨”。以他的一貫作風,他的“錦囊妙計”就是“劉關張趙”都會買賬,並且“依計而行”,他壓根就沒想到或者不相信在他面前畢恭畢敬的馬謖會拿他的命令不當回事。

    事實證明,識人不明,用人不淑還真是諸葛亮的軟肋,馬謖給諸葛亮好好的上了一課。但是,這一課付出的代價幾乎是整個“蜀漢”承擔不起的。

    諸葛亮一生謹慎,唯在用人方面屢犯錯誤,除了馬謖,對魏延的莫名其妙的“反感和不信任”幾乎就葬送了蜀漢。他最終選定的那個姜維,其實也是一個“銀樣蠟槍頭”,花拳繡腿,大計小用。

  • 5 # 離人俗語

    1.馬謖當時向諸葛亮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劉備當時對諸葛亮說過:朕觀此人言過其實!劉備當時肯定像我這樣跟諸葛先生說,諸葛肯定不會一點兒都不上心,他以後肯定會更加細心的觀察馬謖的能力,只不過沒想到諸葛亮考察的方式,大部分都是口頭上的詢問,馬謖本人也正好是才氣過人,好論軍計。在他和諸葛亮討論的時候,很多意見都非常相似,這一點從古書中記載,每引薦談論自晝達夜,從此便能看出,他當時的口才,完全打消了諸葛亮對他能力的疑心。後來有一次,諸葛亮在出兵南中的時候,馬謖獻上一計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當時諸葛亮採納他的意見以後,把混亂的南中治理得井井有條,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再也沒有發生戰亂,這一計謀,更加堅定了諸葛亮對馬謖的能力的認可,所以他把劉備臨終前對他的的囑咐拋之腦後。

    2.諸葛亮當時在馬謖身上耗費了很多心血。其實諸葛亮並不是從劉備臨終之前才和馬謖認識的,因為馬謖的兄弟馬良的引薦,他很早就和馬謖有著書信的來往,馬謖在信中直接稱諸葛亮為兄弟,從這一點看來,我們不僅能夠看出他們之前的交易頗深,還能想象諸葛亮當時對馬謖其於的厚望。諸葛亮是把馬蘇當成自己的接班人一樣的培養,可是就在他付出了無數的心血之後,當時還覺得自己將馬謖培養的非常優秀。劉備臨終前突然對他說,馬謖不堪大用,小編相信,當時換成是任何人,都不會輕易的相信,就憑一句話否認了自己之前對馬謖的認可吧!所以當時的諸葛亮雖然認可劉備的評價,但是內心其實並不想放棄馬謖,如果再培養一個新人會很費時間裡也不是很靠譜,所以便繼續重用馬謖。

    3.當時的蜀漢已經無才可用。當然諸葛亮不肯棄用馬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漢當時已經無才可用,看過三國的人應該都知道,劉備入川之後,他和諸葛亮先是全力打壓了宜州派,放棄了大部分的人才之後,關羽失守荊州,當時的蜀漢已經丟失了,大部分的賢能之士,劉備在當了皇帝之後,我率領大軍討伐了吳國,卻被陸遜打敗。當時又損失了馬良等人才,這個時候的蜀漢,已經沒有人能夠勝任諸葛亮接班人的職位了。所以諸葛亮當時想,還能有誰能接替我的位置,能在政治方面,雖然有董允等人,但是他們對於帶兵打仗的事情並不擅長,再加上年齡比較大,並不能用。但是在帶兵打仗的將士中,資歷足夠的趙雲已經年過半百,馬忠王平等人都差一些計謀。

  • 6 # 歷史男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 劉備一直以來就有識人之明的美譽,其提拔的魏延、李恢、馬忠等都成為國家棟梁,再說將死之人,其言也善,更何況是在託孤這樣的重要時刻,案例說劉備這位先帝的話,對諸葛亮應該有很大的影響力。

    在任用馬謖這件事上,諸葛亮並沒有聽從劉備的建議,馬謖,字幼常,襄陽,在荊州非常有才氣,馬謖兄弟都有才華和名氣,並稱為“馬氏五常”。馬謖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給諸葛亮提出過不少好的謀略,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還是非常信任他,覺得他是可塑之才,有很大的空間。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七擒孟獲”,諸葛亮就是採納了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才保證了南方邊境的長治久安。針對蜀國的“兵馬疲蔽”,馬謖又適時提出了“只宜存恤,不宜遠征”的修養策略。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把馬謖當成自己的接班人培養,蜀漢後期,內部出現了三個利益集團,分別是荊州、東州、益州,而荊州一派是蜀漢創業者,馬謖屬於其中,諸葛亮想把他扶持成代表人。更何況諸葛亮和馬謖的哥哥馬良關係非常好,二人以兄弟相稱。但是重用馬謖是諸葛亮的一大失誤,在蜀漢第一次北伐期間,眾人都建議諸葛亮用魏延、吳懿等人任先鋒,但諸葛亮不聽,堅持任命參軍馬謖領導諸軍,結果街亭之戰慘敗,諸葛亮只得處死馬謖。

  • 7 # 平楠說史

    公元223年,身在白帝城的劉備,深知重病的自己時日無多。因此劉備命人急招李嚴、諸葛亮等蜀國重臣前來進見自己,以託付身後之事。彌留之際的劉備,在將蜀國軍權託付給李嚴,將蜀國政務託付給諸葛亮的同時,還對諸葛亮說了兩段話。一、如果劉禪難當大任,你可以取而代之。二、馬謖其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言罷,劉備便撒手人寰。

    公元228年,暗中積蓄蜀國實力五年之久的諸葛亮,終於等到了出兵伐魏的機會。諸葛亮命趙雲領偏師,兵出箕谷吸引曹真麾下曹軍主力。而諸葛亮自己則領蜀軍主力出祁山,攻打隴西諸郡。在蜀軍主力佔領隴西諸郡中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後,諸葛亮意識到街亭是此戰勝負的關鍵。一開始魏延曾主動請命諸葛亮,讓自己去鎮守街亭。但諸葛亮卻拒絕了魏延的請命,反而是讓馬謖去鎮守街亭。雖然馬謖信誓旦旦對諸葛亮保證,自己不會丟失街亭。但對馬謖依然不放心的諸葛亮,還是選擇,讓為人沉穩的王平前去輔佐馬謖。同時諸葛亮還讓魏延領五千精兵,迂迴於街亭之後,一旦街亭丟失,魏延就能急速馳援馬謖。

    不想到達街亭當地後,馬謖看完地形,卻更改了諸葛亮當道安營紮寨的將令。馬謖將大軍駐紮在了街亭的山上。當時王平還與馬謖爆發了激烈的爭吵。面對執意如此的馬謖,王平無奈,只好提出分兵拒敵的要求。果然統領五萬曹軍的張郃很快攻佔了街亭,馬謖兵敗逃亡後,是王平攜手魏延拼死力戰,才保住了蜀軍撤回蜀中的通道。諸葛亮眼見局勢對蜀軍變得極度不利,他便做出蜀軍撤回漢中的決定。損兵折將的蜀軍,撤回漢中後,諸葛亮下令捉拿馬謖,將其斬首。自此第一次北伐,以蜀軍失敗而告終。既然劉備已經叮囑過諸葛亮,馬謖其人不可重用,那為何諸葛亮還要重用馬謖呢?下面請聽編者向您詳細道來。

    劉備死後,諸葛亮雖然獨攬蜀國大權,但卻沒有忠於自己的班底隊伍。咱們來看看諸葛亮,投靠劉備後的事業軌跡。投靠劉備初期,關羽、張飛就對諸葛亮的能力持懷疑態度{博望坡的指揮者是劉備},直到聯合東吳,打贏赤壁之戰,關羽、張飛才對諸葛亮的態度有所緩和。隨後龐統投靠劉備,諸葛亮退居幕後幫助劉備處理政務。當時的劉備將對外戰事的謀劃全交給了龐統。龐統伐蜀身死後,法正又加入了劉備的隊伍。隨後劉備又開始重用法正,依然讓諸葛亮打理蜀國政務。

    關羽身死後,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反對,執意興兵討伐東吳。直到劉備兵敗身死,他才想起了諸葛亮的好處。於是彌留之際的劉備對諸葛亮說道:如果劉禪難當大任,你就取代他。說是這麼說的,劉備是怎麼做的呢?他將蜀國軍權交給了李嚴,依然讓諸葛亮打理蜀國政務。當時的劉備,更是希望諸葛亮能夠幫自己完成,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心願。綜上所述,咱們可以知道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沒有決斷大事的權力,諸葛亮只能以文臣的身份對劉備提出自己的意見。換言之徵伐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人微言輕。雖然即將身死時的劉備,對諸葛亮託付重任,但他依然留下了李嚴來制衡諸葛亮。

    接過統一天下重任後的諸葛亮,是怎麼做的呢?利用蜀錦取代劉備定下的直百錢經濟制度{蜀國經濟極度落後於魏、東吳兩國},恢復和東吳的盟友關係。潛心發展蜀國經濟兩年以後,諸葛亮率軍平定了內部的蠻夷叛亂{孟獲}。平定完蠻夷叛亂後的諸葛亮,接下來又做了哪些事情呢?將李嚴調離漢中{多次努力,李嚴才服從諸葛亮的命令}。可以說劉備死後,諸葛亮一直在幹一件事:集中權力,準備北伐。集中權力時的諸葛亮,必然是需要,建立忠於自己的班底的。隨之諸葛亮便對親信馬謖委以重任{馬謖的兄長和諸葛亮是多年好友,讓馬謖隨軍出征,謀劃平定孟獲之亂}。

    即使諸葛亮已經獨攬蜀國大權,蜀國內部依然有反對諸葛亮的聲音{蜀國大部分臣子支援魏延兵出子午谷}。面對諸葛亮第一次興兵北伐,蜀中群臣是持反對態度的。這時諸葛亮能怎麼辦?藉助北伐,培養忠於自己的部下,讓忠於自己的部下立下天大軍功。

    結束語:諸葛亮讓王平輔佐馬謖,又留下了魏延這一後手。可以說是刻意將天大的軍功,送給馬謖。諸葛亮希望藉助第一次北伐之戰的勝利,建立忠於自己的班底,讓自己更近一步集權。因此諸葛亮才會,不管不顧劉備的臨終叮囑。想要興復漢室,諸葛亮就必須獨攬大權,而馬謖就是諸葛亮獨攬大權的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orry sorry少女時代,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