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潑墨灑千秋

    畫出不倒翁的頭部線條,畫出它的頭髮,畫出不倒翁的眨著的眼睛、笑起來的嘴巴和萌萌的腮紅,畫出它的永遠不倒的身子,在不倒翁的身子表面畫上蝴蝶結作為裝飾,畫上兩顆小心心,畫上兩隻飛舞的蝴蝶,畫上最後的兩朵鮮花,簡單有趣的不倒翁就畫好了。

    擴充套件資料:

    不倒翁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兒童玩具,最早記載出現於唐代。形狀像人而在造形和重量上製成一經觸動就搖擺然後恢復直立狀態。不倒翁也可比喻某些善於應付環境而能長期保持自己權位的人,有貶義。

    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三》中記載說:“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做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不倒也。” 另據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中顯示,不倒翁是由唐代的“捕醉仙”轉化而來,“捕醉仙”當時又叫“勸酒胡”、“酒胡子”,是古代人們勸酒的一種工具。

    用木頭刻成人形,上部細,下部粗。飲酒時,人們圍桌而坐,把“捕醉仙”放在一隻盤子裡置於桌子中間,由年齡長者開始用手捻轉,使之呈旋轉狀,當它停下來時,手指向誰誰就飲酒,然後由飲了酒者接著捻轉,如此往復,直到盡興為止。宋代竇革所著《酒譜酒令》一書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今之世,酒令其類尤多。有捕醉仙者,為禹人,轉之以指席者。”

    南宋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對這一勸酒工具的製作和使用也進行了記述:“飲席刻木為人,而銳其下,置於盤中,左右攲側,僛僛然如舞狀,久之力勁乃靜。視其傳籌所至,酬之以杯,謂之勸酒胡。”

    唐代盧汪晚年時曾作有《酒胡子長歌》一篇,其中記敘道:“胡貌類人,變有意趣,然而傾側不定,緩急由人,不在酒胡也。”後來,不知是哪位民間藝人見此“捕醉仙”煞是喜人,便加以改進,製成了頭戴烏紗、身著官袍的不倒翁玩具,並很快受到人們尤其是孩子們的歡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叫什麼花,適合在臥室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