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行海面

    淺變,部分變,名義上變這其他失敗的原因。秦之變法,在國民化:耕與戰,在破奴隸制:奮鬥就能成功,在給國民以尊嚴。

  • 2 # 卡卡西農場

    若國家都是明君,依法治國很好,若國家出現昏君,依法治國仍能使國家正常運轉。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神奇的一個時代。

    戰國時期是從三家分晉開始算起,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這一段歷史。這一段歷史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戰亂。同為亂世的春秋時期就顯得比戰國時期簡單的多。因為在春秋五霸的主持和倡導下,各國相對於周王室還是比較尊重的,當然這些都建立在霸主國家的強權之下。

    但戰國顯然沒有了春秋時期這些規則。每個國家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麼把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以便於把其他國家戰勝,進而佔領土地,擴大人口,增長財富。

    像秦國滅巴國、蜀國,趙國滅中山國,齊國滅宋國,楚國吞併吳國、越國。這些無不說明戰國時期各國的野心,就是不斷地透過吞併、蠶食來進行擴張。

    於是,如何把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就成了各國君主的首要問題。也正是君主有這樣的苦惱,才催生了戰國時期最精彩的各國發起的變法運動。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達到國家強大的目的,而進行的眾多改革的運動。很多變法改革運動發起的時候,都是風生水起的。但是最後的結局是差別很大的,也就造成了各國國力上的差別,也才有了最終秦國統一天下的結局。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就能看出來為何只有秦國最終成功並一統天下並不是偶然事件了。一、魏國,安邑人李悝,取得了魏文侯的充分信任,當上了魏國的丞相,開始在魏國主持變法。其主張的“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腐朽落後的 世襲制度的挑戰。出身於一般地主階層的人,可以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而一批於國家無用且有害的特權階層的人物被趕出政治舞臺。 在經濟策略方面,盡地力之教是李悝的主要主張。他認為田地的收成和為此付出的勞動成正比,成為了中國“重農主義”的開山之祖。

    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李悝還彙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透過魏文侯予以公佈,使之成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固定封建法權。

    李悝變法是戰國初期較為成功的典範,魏國也因此稱霸中原多年,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李悝變法也是中國變法之始,隨後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都在發展著李悝的變法實踐,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楚國,從魏國逃亡到楚國的吳起,為楚悼王分析楚國的弊端說,並指出要扭轉這種局面,只有"明法審令",儘快變法革新。對吳起分析的種種弊端,楚悼王深有感觸,於是先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

    吳起總結了李悝在魏國變法的經驗, 深知法治的重要性, 故他在變法中制定法令,公佈於眾。減爵祿, 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卑減大臣之威重,整頓吏治,同時加強軍事訓練, 提高軍隊戰鬥力。

    吳起推行變法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 富國強兵 的作用,加速了楚國封建化的程序。 然而吳起變法觸動了權貴集團的利益,遭到舊貴族的反對。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舊貴族發動叛亂,包圍王宮,用亂箭射死了吳起,變法運動宣告失敗。

    雖然吳起變法宣告失敗,但是楚國經濟、軍事等方面得到一定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尤其是在軍事上,主要表現為:向北伐魏救趙,收復了被三晉佔領的陳國、蔡國故地,將勢力擴充套件到黃河岸邊;向南,平定百越,疆域拓伸至江南,佔有洞庭、蒼梧之地。當時諸侯各國皆畏服楚國,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諸侯"。

    三、南韓,在滅掉鄭國後,韓昭侯重用申不害為丞相,在南韓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南韓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十五年間便使南韓強盛起來。南韓從羸弱之國變成了戰國七雄之一。

    四、齊國,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就在管仲的主持下進行了比較深刻的改革,開創了齊桓公的霸主之治。但是,後來由於歷代國君的不作為,齊國淹沒在了眾多後起之秀的洪水中。到齊威王時期,齊國這時已經病入膏肓了。

    齊威王立志改革,思賢若渴。鄒忌鼓琴自薦,被任為相國。 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修訂法律,監督官吏,嚴明賞罰,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曾獻計圍魏救趙,取得桂陵之戰的勝利。

    變法之後的齊國,南邊在重丘戰勝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充套件了一千多里地的領土。

    “胡服騎射”使趙國的軍事作戰能力迅速提高,趙國也得以成為為戰國後期除秦國以外的第二強國,有實力和秦國在軍事上扳腕子。

    六、秦國,衛華人商鞅, 聽說秦孝公下令求賢者,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透過秦孝公寵臣 景監 ,三見孝公,拿出了三套改革方案,分別為"帝道"、"王道"、"霸道"。商鞅暢談霸道的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改革變法理想的舞臺。 商鞅變法 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新型的軍功爵制,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獎勵耕織,保證了秦國後方糧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職,安分守己。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迅速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為後世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而商鞅變法對後世的意義更為重大,使秦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治國家的雛形。

    我們知道,其他國家也推行了變法運動,要麼是改革只是改良了一部分政策,比如齊國的鄒忌變法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的不夠徹底。要麼是改革的持續時間不長,比如楚國的吳起變法。要麼是改革過後,後世的君主不能一如既往地奉行改革政策,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和南韓的申不害變法。

    最後,經過了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歷代君主都不是昏聵之人,到始皇帝時,才有了一統天下的壯舉,也就不奇怪了。

  • 3 # 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

    只有秦國的變法涉及範圍廣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和軍事,徹底而且影響深刻,最後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流傳下去,上至統治者下至百姓都嚴格遵守。商鞅變法惠及秦國百姓,百姓可以透過自己努力提高社會地位,還削弱秦國老貴族的力量壯大王室的力量,能使秦國強大,百姓富裕,奠定的秦國戰爭的基礎,符合秦國絕大多數的利益,所以就算老秦王死了,商鞅被車裂,新法還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商鞅為變法而死,商鞅之死只不過是新秦王為了對付秦國老貴族所使的政治手腕罷了,而且商鞅變法是新秦王還是太子,商鞅曾得罪過他。而其他國家的變法,一不徹底二變法勢力弱小三不能惠及百姓。比如齊國管仲變法,使齊國富裕,但變法的成功和利益基本都歸老齊王和管仲二人,二人死後,齊國貴族重新劃分利益,變法廢止;吳起在魏國變法側重於軍事,建立起了所向披靡的魏武卒,魏國迅速強大起來一時壓得六國抬不起頭來,老魏王死後在魏國權力的爭奪中吳起被架空被迫奔走楚國,真是吳起的變法和強橫和魏武卒奠定了魏國幾十年的強大,龐涓靠著吳起留下的家底和自己的軍事才能一時間風頭無雙,龐涓死後魏國再沒有軍事才能特別強大的人擔任將領了,魏國很快衰落。吳起逃到楚國後,在收到貴族的排擠下,還是進行軍事領域的變法,還沒有出現成效,就在楚國王權的爭奪中被射死。法家申不害在南韓推行術治,取得一定的效果,也打過幾場勝仗,但南韓國力一直弱小,申不害死了以後,南韓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不是追隨趙國就是追隨魏國。

  • 4 # 歷史如酒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國紛紛崛起,為了發展和生存,他們都想要佔領更多的土地,可是周圍國家那個都不好對付,有些諸侯國為了能夠使國家變強,便有意在國內進行變法革新。

    在當時,變法並不那麼容易,一是變法很容易會觸及國內貴族的利益,從而使得他們對變法進行干擾,二是周邊列國虎視眈眈,會進行干擾。因此變法極其困難,既需要有好的變法政策,又需要國君能夠頂得住壓力,才有可能進行變法。

    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它好像也是最成功的,秦國依靠它逐漸強大,最後統一天下。難道那個時候想變法求存的只有秦國嗎?其他國家難道沒有想過依靠變法改變國家弊端,使國家富強嗎?當然不是,戰國七雄能夠在列國中崛起,他們或多或少都進行過變法改革,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其他國家比較出名的變法政策,以及他們最終失敗滅亡的原因。

    魏國李悝(kuī)變法(公元前422年):自從趙韓魏三家分晉之後,這三個國家因為國力相對較弱,便處於劣勢。魏國在三家之中又是實力最差的一國,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增強魏國的實力,魏文侯任命李悝為相國,對魏國進行變法改革。

    變法核心內容為:廢除世襲制度,廣招賢才;

    廢除井田制,鼓勵農民開荒,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將土地分配農民,鼓勵生產;

    實行法治,建立完整的法律體系;

    改革軍事,實行“武卒”制,最大化發揮軍隊優勢。

    經過以上四條的全面改革,魏國擁有了新的面貌,大量人才向魏國湧來,奴隸主貴族經濟被打破,大量土地進入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手中,建立完整法制,使得魏國做到有法可依,“武卒制”的建立使得魏國軍事實力大大提升,魏武卒之勇,聞名於列國之中。

    等到魏惠王即位之時,魏國稱霸了近百年,可是,成也於此敗也於此,因為魏國實力強大,引發諸侯們的不安,各諸侯國便開始針對魏國。以馬陵之戰為轉折,魏國慘敗,後又多次被崛起的秦國擊敗,從此一蹶不振,幾乎退出了爭霸的舞臺。

    總體來說,魏國的變法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並且為之後各國的變法提供了模板。但在當時的局面,一個實力凌駕於各國之上的魏國是其他國家所不能容忍的。魏惠王又沉浸在魏國輝煌之中難以自拔,剛愎自用,不能重用人才,反而使得大量魏華人才流失,才導致了魏國的失敗。

    南韓申不害變法(公元前351年):南韓在戰國七雄中一直都是墊底的,由於當時很多國家都在變法改革,尤其是魏國的李悝變法是最為成功的。韓昭侯便有意任用法家人物對南韓進行變法,這時,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進入了他的視線。韓昭侯任命申不害為相國,在南韓全境推行變法。

    變法內容: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

    對官員實行“術”治,加強官員考核和監督;

    收編貴族私兵,編入國家軍隊,提升了南韓軍隊實力;

    鼓勵百姓耕種,重視手工業發展,尤其是兵器製造;

    這次變法表面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申不害強調以“術”治國,其根本含義是將權利完全集中到國君手中,“術”治太依賴國君個人能力,國君不夠賢明便會使國家大亂。與同時期的商鞅變法相比,商鞅立足於“法”,提倡天子與庶民同罪,就連當時的秦國太子犯法,都必須要依法處置。南韓變法依賴於執法的國君,秦國變法依賴完整法制,正因如此,南韓在韓昭侯去世之後,法令就沒有那麼深入人心了,這也是其變法最致命的地方。

    除了魏韓這兩國有過變法改革,齊燕兩國也進行過類似的變法革新,不過他們的變法不夠完整,只在短時間內有過變化,太依賴現任的國君,沒有真正的對全國進行大的改變。

    至於秦國,商鞅變法可以說的上是最成功的,一是因為變法政策好,建立了完整的秦國法制,商鞅變法效仿李悝變法和吳起變法,再以秦國國情加以改動,使得秦國在短短數十年各方面都有所進步;二是變法內容沒有被廢,不像楚國,吳起一死變法就失敗了。商鞅雖然被車裂,但是秦惠文王卻很好的把商鞅之法繼承了下來,往後數代君王,都遵循法制,再加上秦國連續出了好幾位賢明的君主,這使得秦國自變法之後就領先於諸國,國最終強大到一統六國的地步。

    變法能否成功,一看政策,二看繼承者,秦國二者皆得,才得以從諸侯國中崛起。這能說是天意和人為,都在幫助秦國。

  • 5 # 張巍214414204

    商鞅變法率先打破了貴族對資源的壟斷,創造了底層人民向上晉升的機制,一定程度解放了生產力,逐步使秦國強大到無敵!

  • 6 # 亮哥講歷史

    一句話回答就是:各國變法,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並且堅持執行,其它國家的變法要麼不徹底,要麼沒有堅持下去。

    我們就來看一下各國的變法:第一輪是魏國李悝變法與楚國吳起變法,第二輪是齊國鄒忌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第三輪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及燕昭王變法。這些變法措施都涉及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四大基本方面。

    魏國李悝變法:戰國初期,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魏文侯胸懷大志,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國從一個二流國家一躍成為戰國七雄的老大,成為戰國的第一任扛把子,當時其它六國都要看他的臉色行事,可惜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沒有將變法繼續下去,到魏惠王時期開始被秦國欺負了,然後就越混越差,一直到滅亡都沒有再雄起過了。

    楚國吳起變法: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變法最終失敗,這就是典型的人亡政息,支援變法的國君一掛,接班人就不認可變法了,變法就虎頭蛇尾,不了了之了。

    齊國鄒忌變法:齊威王和鄒忌進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見,注意選拔人才,除去不稱職的奸吏,獎勵得力的將領和官吏,其目的是在鞏固統治秩序的同時,謀求國家的富強,這自然也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因而經過一番改革,齊國在政治、經濟上都有了新氣象。這其實只能算是改革,還算不上變法,沒有動大手術,這樣的改革也只能是錦上添花,當遇上賢明的君主,國家還能強盛,一旦遇上昏庸的君主,國家還是不行,主要還是靠人治。

    南韓申不害變法: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限制貴族特權,變法也是取得了一些成績,使得南韓政權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但是說到底也只能算是改革,算不上徹底的變法。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聽名字就知道,主要是軍事改革,胡服騎射確實是讓趙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但是對於政治方面沒有太多涉及,所以經過變法,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敢和秦國叫板的國家,但是經常長平之戰被秦國直接幹得再也起不來了,長平之戰的失敗,並不完全是趙括紙上談兵無能指揮導致的,其實很大原因是趙國綜合國力不如秦國。

    燕昭王變法:戰國後期燕昭王任用樂毅對燕國也進行了一次變法,燕國戰國一直是屬於小弟的角色,燕昭王上臺後勵精圖治,任用名將樂毅,最輝煌的時候應該就是樂毅帶領五國聯軍滅齊。但是燕昭王死後,接班的燕惠王和樂毅不合,被人作用反間計,把樂毅趕走了,之後燕國又恢復到小弟的角色,這種變法也算不上什麼演算法,只能算是某位君主的治國能力強一些,對國家進行一些小改革而已。

    最後我們再來聊聊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孝公和商鞅這對黃金組合開始的,由秦國後續的六位接班人一起完成的,商鞅變法的包括的內容比較多,我們就說說其中最重要的軍功制,簡單來說就是普通老百姓想要獲取軍功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種田,一種是打仗,種田來得太慢了,打仗砍下敵人一個腦袋就可以升一級爵位,於是秦人聽到要打仗就跟要過年似的,聽說要上戰場一個個都興奮得不行,因為升官發財的機會又來了,別得國家軍隊打仗士兵都怕死,秦軍打仗都是搶人頭的,由此秦軍也得到了虎狼之師的稱號。商鞅變法還廢除了老士族的各種特權,在此之前,秦國的官場都是被老士族佔著,要想當官,除非你是貴族,普通百姓想當官是沒有任何機會,但是變法之後只要你有才能,就可以當官,甚至秦國之外的人也可以,秦國很多大官都是秦國之外的人擔任的。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秦國從秦孝公和商鞅開始變法以來,一直到秦朝滅亡,都是嚴格執行變法,沒有因為秦孝公或者商鞅的去世而導致變法中止,這一點是最可貴的,其實從秦國開始變法,就註定天下最後是秦國來統一,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也不可能完成後來的統一大業。

  • 7 # 潁川耳東

    戰國時代是一個求變的時代。社會形態從奴隸社會積極的向封建社會轉移。各國間為了圖強求存,或早或晚,或深或淺的都進行過改革,如最出名的秦國商鞅變法,最早的魏國李悝變法,還有南韓申不害變法等等。

    所謂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各個國家的變法正規化不同,最根本的國家矛盾不同,從而導致了各國變法的成功失敗。

    以下,從四個大國的變法淺析,為何唯獨秦國變法最具成效,並能在這個大爭之世笑到最後。

    魏文侯時期李悝變法

    魏國經歷三家分晉,地處中原腹地,堪為四戰之國。魏文侯當政,為了求存決定變法,這是戰國史上第一次變法,變法的總工程師是李悝。

    李悝是法家先驅,編訂了歷史上第一部較為完善的法律《法經》。李悝在魏國變法實施瞭如廢除井田制,廢除世卿制,盡土地之教等等一系列可謂開天闢地的改革舉措。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深徹廣泛的給魏國以活力。加之後來的西門豹治水,吳起練軍等強化變法,使得魏國首先成為戰國早期最強大的諸侯國,領天下文明風氣之先。

    魏國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既離不開魏文侯的英明,也離不開李悝吳起這種乾坤大才。另外魏國與南韓趙國作為家族分割的國家,他們的貴族上層的階級矛盾比較其餘四大戰國並不是那麼尖銳,這一切都是魏國變法成功的關鍵因素。

    但是魏國變法終究是虎頭蛇尾。家傳三代,傳到了才大志疏的魏惠王的手上,這位大魏王不僅錯誤了改變了對外戰略,而且長期沉迷於對外炫耀上,忘記了大爭之世,不進則退的道理,偏偏他在位時間還長的離譜,此時齊國強勢崛起,新興秦國一日千里,大好基業就這樣葬送在他的手上。最終,魏國經歷桂林,馬陵之戰的兩次失利,徹底喪失霸權。

    南韓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變法晚於李悝變法,略早於商鞅變法。南韓當政君主是韓昭侯,韓昭侯看到出於同宗的魏國經過變法強盛起來,於是動起了同樣的心思,起用申不害在南韓進行變法。

    申不害早期學習道家,中年轉而從學法家,其法家思想以“術”為核心,擅長刑名之學,意在加強君主集權,以君主用術約束臣下,從而有官吏之清明。申不害相韓19年改革了南韓弊政,發展國內經濟,加強了南韓軍事實力,使弱韓一躍成為勁韓。

    可惜,申不害變法有著難以逾越的巨大缺陷。他的法家術治,治表不治理,做足了表面文章,卻將吏治之清明,政權之鞏固,國家之命脈全部寄託在君王的馭下之術上,君王賢明則國家強盛,君王闇弱則國家會如何呢?歷史沒有給出答案,公元前341年,魏將龐涓伐韓,南韓五戰五敗,八萬新軍一朝滅絕殆盡,從此一蹶不振,南韓變法宣告失敗。

    楚悼王時期吳起變法

    說吳起變法之前,先要講講楚國。所謂楚蠻秦夷,楚國在中原大國的眼中從來不是正統,楚國的發家史同樣波瀾壯闊,在西周文武二王之時便已經崛起,到了戰國時代已經傳國近七八百年,國內上層階級派系林立,錯綜複雜,屈,昭,景,黃這四大公族姓氏把握著楚國命脈。在這樣的一個國家來場變法,難度可謂登天。

    但是歷史就是這樣有意思,當雄主楚悼王遇到了經緯大才吳起,縱有萬難又何妨。公元前386年,吳起開始在楚國變法,變法總體上分兩部,一是打壓貴族,二是訓練新軍。為什麼這麼簡單呢,因為吳起就在楚國活了五年,他的變法還沒有徹底展開,作為這場變法最大的後盾楚悼王病逝,楚悼王屍骨未寒之時,地主貴族就向變法派發難,射殺了吳起。由此,吳起變法夭折。

    但是,小編認為,變法不能因變法者存亡而決定成敗,吳起死前附在楚悼王屍體上,貴族箭簇射穿吳起的同時,也傷害到楚悼王的屍體,受牽連的貴族世家七十餘幾,大大的削弱了貴族勢力。這是一場可悲可嘆的變法,明君強臣加上楚國地大物博,很有可能有一番大作為,奈何本能成為秦孝公那樣的擎天一柱的楚悼王病逝了,吳起又怎能向商鞅那樣一往無前呢。

    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為什麼會成功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秦國秦獻公拋磚引玉早在商鞅變法之前,在魏國流亡二十九年秦獻公就曾在秦國有過新政改革,這場改革借鑑了魏國,是一場有限變法,但是使得秦國給階級認識到變法的重要性秦國積貧已久,改革勢在必行。

    2. 秦孝公的大力支援,認識到商鞅變法就一定得知道秦孝公,沒有這樣一位堅韌不拔的厚重君主作為變法的後盾,商鞅是走不遠的。

    3. 充分借鑑了魏國的強國正規化並加以改進,商鞅變法中諸多條令都能看到《法經》的影子。

    4. 商鞅作為變法大臣具有改天換地的毅力與氣魄。

    5. 商鞅變法更大程度上符合了新興地主的需求,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援。

    6. 秦國地勢險要,軍爭有優勢。

    7. 秦國曆代君主堅守法制,並世有明君

    由此分析以上四國變法成敗,不難發現變法強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國家的強盛可以起於變法,國家的衰敗卻又各種各樣的原因,六國沒有走到最後,最該怪得是自己。

    魏起於中原,同樣是經過變法,早期因魏文侯之英明可以四處攻伐,到了魏惠王晚期也可以變成提款機。成敗不在於變法,而在於國家最高意志的轉變。究其是魏國變法還未能與時俱進成為國家不可更改的意志的時候,就被魏惠王糟蹋了,可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韓富有鐵礦,可惜的是申不害一開始就走錯了路,註定是失敗的,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想秦國那樣能“奮六世之餘烈”。但是太史公對於這次變法卻給予極大的讚許,認為申不害變法對於後世官僚任用以及君權集中有著深遠影響。

    楚國和秦國太相似了,但是楚國卻比秦國矜持的多,想向中原靠攏的同時,又怕被中原文明通化,在保持自我優越感的同時,又有著一絲自卑。本來疆域遼闊有縱深,奈何青山松柏之合,可遇不可求。

    秦國起於西陲,民風厚重,朝野從穆公殉葬變故之後如同一張白紙,最適合變法派這支彩筆來渲染,加上往後六世變態般的堅持,方才有橫掃六合的大秦帝國。

    沒有經過一世的變法便能永世強盛的國家,國家保持

    活力不但要與時俱進,更需要長期堅持,所謂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尤其是在封建社會君王意志為最高標準的時代。

  • 8 # 一個人的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我立刻收藏了,但是沒有馬上回答,我感覺這個問題簡直就是給我提的。因此才在間隔了很多天之後正式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很多話要說,有很多事要講。首先,這個問題儘管是變法,但是和我們身邊的很多事是很類似的。我們一直努力學習,但是學霸永遠是少數,所謂的成功既可以說成是對自己的肯定,也可以說是對少數人的認同。在賈誼的《過秦論》裡對於秦系統天下的原因有一個經典的說法:“奮六世之餘烈”,商鞅變法建立了秦一統天下的根基,但是僅有開創者而沒有傳承者是無法確立優勢的。對於國家如此,對於個人亦是如此。我們很多人並不是輸在了起跑線上,而是倒在了終點前面。回到變法上來,商鞅變法和其他變法最大的區別在於商鞅變法是徹底深徹變法。申不害在南韓的變法也搞得轟轟烈烈,成為法家術治派代表,但所謂術治是建立在群主英明和整肅吏治的基礎上,只能收到一時之效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魏國、楚國乃至南韓,它們的強大就如曇花一現。他們的強大,依賴的不是法治,不是國家體系,而是明君、賢臣。君主昏庸、權臣當道,則強國變為弱國,優勢不能傳承後續無以為繼。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因為秦人認定的不是商鞅個人而是秦法,而其他人則因為個人的社群和君主的現實,而法不能得以繼續,因為他們認定的是個人,而不是制度和體系。讓秦法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行動準則,這就是商鞅所做的。因此秦惠文王贏駟儘管處死了商鞅,但卻秉承了其所創之法,以至於於秦人只知有秦法,而不知有商君。這也是秦最後能一統天下,大出東方的原因所在。

  • 9 # 小史欄刊

    第一輪是魏國李悝變法與楚國吳起變法,第二輪是齊國鄒忌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第三輪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及燕昭王變法。這些變法措施都涉及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四大基本方面。

    魏國李悝變法:戰國初期,魏國處於四戰之地,魏文侯胸懷大志,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國從一個二流國家一躍成為戰國七雄的老大,成為戰國的第一任扛把子,當時其它六國都要看他的臉色行事,可惜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沒有將變法繼續下去,到魏惠王時期開始被秦國欺負了,然後就越混越差,一直到滅亡都沒有再雄起過了。

    楚國吳起變法: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變法最終失敗,這就是典型的人亡政息,支援變法的國君一掛,接班人就不認可變法了,變法就虎頭蛇尾,不了了之了。

    齊國鄒忌變法:齊威王和鄒忌進行政治改革,接受臣下意見,注意選拔人才,除去不稱職的奸吏,獎勵得力的將領和官吏,其目的是在鞏固統治秩序的同時,謀求國家的富強,這自然也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因而經過一番改革,齊國在政治、經濟上都有了新氣象。這其實只能算是改革,還算不上變法,沒有動大手術,這樣的改革也只能是錦上添花,當遇上賢明的君主,國家還能強盛,一旦遇上昏庸的君主,國家還是不行,主要還是靠人治。

    南韓申不害變法: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限制貴族特權,變法也是取得了一些成績,使得南韓政權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但是說到底也只能算是改革,算不上徹底的變法。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聽名字就知道,主要是軍事改革,胡服騎射確實是讓趙國軍事實力大大增強,但是對於政治方面沒有太多涉及,所以經過變法,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敢和秦國叫板的國家,但是經常長平之戰被秦國直接幹得再也起不來了,長平之戰的失敗,並不完全是趙括紙上談兵無能指揮導致的,其實很大原因是趙國綜合國力不如秦國。

    燕昭王變法:戰國後期燕昭王任用樂毅對燕國也進行了一次變法,燕國戰國一直是屬於小弟的角色,燕昭王上臺後勵精圖治,任用名將樂毅,最輝煌的時候應該就是樂毅帶領五國聯軍滅齊。但是燕昭王死後,接班的燕惠王和樂毅不合,被人作用反間計,把樂毅趕走了,之後燕國又恢復到小弟的角色,這種變法也算不上什麼演算法,只能算是某位君主的治國能力強一些,對國家進行一些小改革而已。

    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秦孝公和商鞅這對黃金組合開始的,由秦國後續的六位接班人一起完成的,商鞅變法的包括的內容比較多,我們就說說其中最重要的軍功制,簡單來說就是普通老百姓想要獲取軍功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種田,一種是打仗,種田來得太慢了,打仗砍下敵人一個腦袋就可以升一級爵位,於是秦人聽到要打仗就跟要過年似的,聽說要上戰場一個個都興奮得不行,因為升官發財的機會又來了,別得國家軍隊打仗士兵都怕死,秦軍打仗都是搶人頭的,由此秦軍也得到了虎狼之師的稱號。商鞅變法還廢除了老士族的各種特權,在此之前,秦國的官場都是被老士族佔著,要想當官,除非你是貴族,普通百姓想當官是沒有任何機會,但是變法之後只要你有才能,就可以當官,甚至秦國之外的人也可以,秦國很多大官都是秦國之外的人擔任的。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秦國從秦孝公和商鞅開始變法以來,一直到秦朝滅亡,都是嚴格執行變法,沒有因為秦孝公或者商鞅的去世而導致變法中止,這一點是最可貴的,其實從秦國開始變法,就註定天下最後是秦國來統一,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也不可能完成後來的統一大業。

  • 10 # 出於幽谷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南韓、齊國、魏國也先後進行了變法,為何最後只有秦國變得強大起來?

    從《戰國策》《史記》等文獻資料,即春秋戰國秦韓齊魏等國變法來看,最終秦國一統天下。其主要原因一是國王因素,二是重臣輔佐,三是強大的軍事力量等。下面從這幾個方面來談談本文觀點。

    其一,韓、齊、魏變法等情況。

    第一,南韓。①先王無遠見。南韓從誕生開始即三家分晉時,韓王康子就是個無遠見的國王,其謀臣段規告訴他,分地之時,必取成皋。韓王竟說:成皋石溜之地,寡人無所用也。所以,韓康子智慧決定了其子孫治國理政水平。②申子變法限於術。韓昭侯始時申不害為南韓相,進行變法。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國內政治走上軌道。諸侯不敢前來侵犯。但申子變法主要是國王駕馭之術。據《戰國策》載,魏之圍邯鄲。魏王問申不害,我與哪個國家聯合呢?申不害卻不敢直接回答魏王。竟說,此安委之要,國之大事。臣請苦思之。究其原因在於,申不害弄不清楚韓王的主張,不敢直言,畏尾畏首。③諸王無建樹。韓宣王時,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韓王聽後說,寡人即使死了也不侍秦,現在把楚王教誨告訴我吧!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韓王又說,幸蒙貴客教誨。請允許南韓自比為秦國的一個郡縣,為秦王修築行宮。供奉春秋祭祀的貢品……敬獻宜陽。一個國王竟然被說客弄得暈頭轉向。後來諸王均無建樹,直到韓王安被俘,秦佔領南韓全部土地。設宜川郡,南韓亡。④韓強弓硬弩領先他國,奈無深謀遠慮國君與精兵強將等。鳥無頭不飛,兵無將不勇,韓之命數能撐到公元前230年已屬不易。再來看齊魏,雖有差異,亦殊途同歸。

    第二,齊國。①開局大氣。師尚父封於齊,在其治下,齊為大國。齊桓公始,九合諸侯 ,稱霸天下。康公呂氏祭祀絕。②換刀御國,田威王治國理政,先抑後揚。賞墨烹阿,用鄒忌改革,透過音樂闡釋修訂法律、監督奸吏、治理國家大道,一度稱霸天下。③由盛入衰。齊閔王時與秦燕韓魏楚趙六國戰爭,悉國精銳之師盡出,齊敗閔王逃到衛國還傲慢無禮,被衛華人打跑,逃到鄒魯還牛逼,最終身首異處。此後,齊國祚衰敗一路下行到亡,齊王建被秦國流放共地餓死。④齊政治上有呂尚田威王等,經濟上有海鹽之利,文化上詢卿孟子,法墨道刑農等百家爭鳴,國土面積也不小,最終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因還是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家長"越來越弱所至。

    第三,魏國。①李悝(或說李克)變法。魏文侯時李悝為相國形變法改革。政治上主張廢除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分明。農業上,進地力,平法。經李悝的改革,魏國從此走上了強國之路。②見利忘士。從惠王見孟子說,叟,不遠千里而來,將有利於吾國乎?治國理政,我比別國強吧?孟子說王好戰,就用戰來說吧等……不難看出桂陵、馬陵戰敗,龐涓戰死,太子被俘。原因多方,但與惠王決策脫不了干係。後來覺悟,主要是人才匱乏,想招攬天下之士為己用時,天不假年就死了。③不似人君。孟子見梁(魏)襄王,忘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及魏昭王時,割讓河東地400裡給秦國,秦攻佔魏國城池大小61座。到信陵君與魏安釐王想挽大廈於即頃,奈何無回天之力。魏王假三年,秦引水淹大梁。魏亡。④疆域不闊。觀春秋戰國地理位置,與南韓一樣,疆域狹小,大國環伺。牽一髮而動全身,想連橫想合縱都有太多掣肘因素。

    其二,與上述三國比,秦商鞅變法能令秦雄霸天下,統一六國,其主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①秦孝公變法。衛鞅勸說孝公變革法制,對內提倡致力農業,對外嚴明賞罰,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鼓勵士卒力戰效死。百姓開始覺得艱苦,三年過後習慣。衛鞅被封為大良造合併小鄉編為大縣,每縣設縣令一人,規劃田畝,設定阡陌。天子致伯,諸侯來賀。②能臣輔佐。如秦惠文王有公孫衍等,武王有樗裡疾甘茂任左右丞相,秦武王年輕氣盛舉鼎折斷膝蓋而死,秦昭襄王繼位,有樗裡疾孟嘗君魏冉等輔佐,到秦莊襄王嬴政時有呂不韋丞相等。有《呂氏春秋》做理論基礎。③強國意志。用信陵君魏無忌的話說,秦國與戎狄習俗相同。有虎狼野心。貪婪殘暴,見利忘義。不講信用,不懂禮儀道德。不是安分守己的國家,是天下人共識。如不合縱,天下諸候朝秦,俯首稱臣的日子就不遠了。換句話說,秦國無論戰敗戰勝,從未喪失進取之志,六國只求一時之安,秦王志在兵吞六國,統一天下。④軍事保障。秦統一六國雄霸天下,固然有變法之利,但是,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支撐,沒有長勝將軍白起率領的百萬虎賁雄師的戰場搏殺,也是不現實的。⑤大勢所趨。春秋戰國的連年作戰,如齊國看見這種趨勢,當秦國來攻沒有勝算時,就放棄對攻主動投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荷花的段落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