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境內,北迴歸線穿越雲南、廣西、廣東、臺灣4個省區,長達2000多公里,廣東約佔其中三分之一。北迴歸線(Tropic of Cancer),又名夏至線,是太陽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離赤道最遠的位置,其緯度值為黃赤交角,是一條緯線,大約在北緯23°26′(可估算為23.5°)的地方。北迴歸線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只是在北緯23.26°±1°的範圍內變化。北迴歸線的英文名起源於兩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陽直射到此處時,是處在黃道十二宮的巨蟹座位置,從此迴歸原處,故應稱“迴歸線”而非“北迴歸線”。由於星體運動,而移動到了雙子座的位置。擴充套件資料:北迴歸線地理意義溫度帶的劃分界線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這裡能受到太Sunny的垂直照射。然後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北迴歸線(不包括北迴歸線)以南至南迴歸線(不包括南迴歸線)的區域每年太陽直射兩次,獲得的熱量最多,形成為熱帶。因此北迴歸線是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北半球進入盛夏的標誌每年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的緯度值達到最大,太陽高度可以達到 90°,此時正是北半球的盛夏,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含北極圈)內為極晝,南半球相反正值隆冬,南極圈內是極夜。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並始終在北緯23°26′附近和南緯23°26′附近的兩個緯線圈之間週而復始地迴圈移動。因此,把這兩個緯線圈分別稱為北迴歸線與南迴歸線。
在中國境內,北迴歸線穿越雲南、廣西、廣東、臺灣4個省區,長達2000多公里,廣東約佔其中三分之一。北迴歸線(Tropic of Cancer),又名夏至線,是太陽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離赤道最遠的位置,其緯度值為黃赤交角,是一條緯線,大約在北緯23°26′(可估算為23.5°)的地方。北迴歸線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只是在北緯23.26°±1°的範圍內變化。北迴歸線的英文名起源於兩千多年前,夏至日太陽直射到此處時,是處在黃道十二宮的巨蟹座位置,從此迴歸原處,故應稱“迴歸線”而非“北迴歸線”。由於星體運動,而移動到了雙子座的位置。擴充套件資料:北迴歸線地理意義溫度帶的劃分界線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這裡能受到太Sunny的垂直照射。然後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北半球北迴歸線(不包括北迴歸線)以南至南迴歸線(不包括南迴歸線)的區域每年太陽直射兩次,獲得的熱量最多,形成為熱帶。因此北迴歸線是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北半球進入盛夏的標誌每年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的緯度值達到最大,太陽高度可以達到 90°,此時正是北半球的盛夏,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含北極圈)內為極晝,南半球相反正值隆冬,南極圈內是極夜。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並始終在北緯23°26′附近和南緯23°26′附近的兩個緯線圈之間週而復始地迴圈移動。因此,把這兩個緯線圈分別稱為北迴歸線與南迴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