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殤39
-
2 # 白這個顏色
朱元璋是千古明君,他深深知道,坐江山和打江山一樣難,水能覆舟,時刻勞記在他的心裡,出身平民的朱元璋,瞭解百姓,也瞭解惡吏惡霸對國家的危害。對於天下初定的朱元璋,面對這些居功自傲,我行我素的功臣,他真希望這些與自己刀山火海走過來的弟兄能一心為國為民。
何謂功臣?在朱元璋眼中,凡不一心愛護大明江山,危害大明利益,讓民眾怨聲載道,就是禍國殃民,是罪臣。為國立下功勞是功,禍國滅國是罪。朱元璋不想看到最後出現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局面。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比歷代王朝更懂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場,沒有一個安居樂業的民風,江山得來不易,失去卻容易。
朱元璋並非別有用心殺功臣,罪大於功,朱元璋面對每個生死與共的部下,確實很難取捨,縱惡還是懲惡,對剛剛建立起來的大明,朱元璋曾經想到過讓步,可國家會越來越陷入舊王朝的腐敗模式裡。一個新王朝的誕生,如果不能給百姓希望,給百姓一個不一樣的感覺,那這個新王朝是很難根深蒂固的。朱元璋為了國家,不得不嚴格立法。違法必究。
無論誰是朱元璋,無論你是多大的功臣,國家利益高出一切,打了江山敗江山,這樣的功臣應該嚴懲。罪大惡極者,不殺國將不保,不殺不解民恨。朱元璋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不會如此大殺功臣,讓天下人心寒。狡兔死走狗烹,這只是後人坊間的茶餘飯後,真正的治國,就要一心為國,一心為民,不姑息養奸。誰是朱元璋,也不會對那些無視國家安全,作威作福的官吏聽之任之。
-
3 # 香茗史館
說到殺功臣,我們總會想到兩個人,那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二的布衣天子劉邦和朱元璋。他們殺功臣的確有些不講情面,但反之被殺之人卻也有取死之道,而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就在於從打天下到坐天下之後,身份地位上的巨大落差,同樣起於微末的功臣們很難快速適應這種變化,從而造成了這些人的必死局面。
從打天下到坐天下,身份地位上的巨大落差作為歷史上唯二的布衣天子,劉邦和朱元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非常講義氣,這是他們在打天下時能夠迅速聚集起龐大勢力,贏得眾多文臣武將支援的重要品質。仔細閱讀歷史不難發現,劉邦和朱元璋在打天下之時,與眾多文臣武將,尤其是親信之人,完全就是一種稱兄道弟的關係。
然而一旦兩人成為天子,那麼曾經的“兄弟”關係便迅速破裂,剩下的只有“君臣”這一層關係。然而就是這種身份的轉變,使得很多功臣難以適應,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被殺的功臣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居功自傲”。
在打天下之際,作為左膀右臂,劉邦和朱元璋或許會忍耐你們的缺點,畢竟正是用人之際,而且此時雙方地位落差還不是很大。然而一旦成為君臣,皇帝考慮的問題將會更為全面,如果再發生居功自傲之事,身為皇帝便很難置之不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功臣一旦無法迅速適應這種身份的轉變,如果還以之前的“兄弟”之道來做臣子,很容易就會觸碰到皇帝的逆鱗,畢竟帝王的尊嚴和權威,是不容挑釁的。
這是造成兩位布衣天子大殺功臣的重要原因,而其他的帝王由於出身原因,在打天下之時就已經建立了上下尊卑的關係,因此功臣可以迅速適應新身份。而在劉邦和朱元璋手下,能夠倖免的功臣,也無一不是“知進退”的聰明人,他們也能夠迅速適應這種君臣關係,甚至主動維護帝王尊嚴。
身為帝王,維護統治穩定將會是第一要務同樣來自於身份的迅速轉變,打天下之時帝王更為看重的是你的才能,而一旦成為帝王,他的首要任務便是維護統治的穩定。從布衣到天子,隨著帝王身份的轉變,這種心理上的轉變,同樣是造成功臣集團大規模被殺的主要原因。
或許在眾多功臣看來,自己好不容易幫助你打下天下,正是到了該享受的時候,再加上或許曾經和當今天下有著兄弟一般的情義,因此便不太注重私德。但要切記,此時的帝王已經不是你曾經的“好哥們”,而是天子,是天下共主。
或許在功臣看來,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是自己立下汗馬功勞後應得的,或許在創業階段,帝王能夠忍受這種不足;但在帝王看來,你的這種所作所為則是敗壞朝綱,是居功自傲,或許皇帝會念曾經的私情,但如果功臣不知收斂,將很容易造成不得不殺的局面。
作為帝王,想要維護統治的穩定,那麼就不允許有臣子挑戰自己的權威和尊嚴,自然也就不會存在所謂的“私情”,只能擁有“公心”。為了不引起朝政的混亂,為了統治的穩定,對於有些功臣的所作所為,他也只能選擇殺死你而維護統治。
能夠迅速這種帝王身份,從曾經豪氣沖天的好大哥,迅速變成鐵血帝王,恐怕這也是劉邦和朱元璋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樣,這也是他們能夠從歷史上眾多的義軍首領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即使建立了政權,也沒能迅速適應這種帝王的身份,或許這也是他們最終失敗的重要因素。
-
4 # 揚揚156319522
就是及有毛主席高明。武裝革命勝利了。進行建國革命。十大元帥都不任軍權重職。因為他們在武裝革命時候辛苦了。有下一輩的年輕精力望盛。在幹工作時有新鮮感。十大元帥也沒閒著。在各界那裡出現了問題。就派他們到那裡就解決。根本不學朱元璋把功臣視為危險。當垃圾處理。一張疑鬼疑神的臉。怒看世間處處危。為了權力學一屠。功歸自己才舒服。
-
5 # 西堤讀文史
朱元璋對功臣的彈壓確實比較嚴厲,而且在彈壓功臣時,他又需要他的功臣幫助他治國,比如他對李善長既要壓制,又要諮詢國事。
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朱元璋要壓制這些人,但是也要用這些人,怎麼辦呢?
方法就是,用嚴法壓制功臣,用健吏抗衡功臣,從而維護百姓,達到調節功臣與百姓的關係。
坊間流傳說朱元璋這個人特別狠,說他殺功臣,說他為了懲治貪官汙吏,殺人無數。這話大體上沒錯,可是我們要認識到一點,朱元璋的狠和嚴,主要用在功臣和百官上,對百姓則輕了許多。
面對功臣的跋扈和百姓的柔弱,朱元璋是怎麼用峻法和健吏去調節的呢?史書上有這麼兩個案例。
廣東番禺知縣史道同,不畏權貴,執法嚴苛,由於當地駐紮著朝廷的軍營,所以他的縣境內有不少衛兵,這些衛兵平時驕橫跋扈,欺凌百姓,甚至連當地的官府也不放在眼裡,曾經聚眾多次鞭打縣令府衙內的小吏。史道同的前幾任縣令都不敢得罪軍營,所以這些衛兵越來越肆無忌憚。
史道同既然號稱健吏,自然不吃丘八這一套。他不管對方什麼身份,什麼地位,一切就按照法理辦事,誰有理誰就對,誰沒理誰就錯,誰犯法就嚴厲懲治誰。
史道同當上番禺縣令沒多久,明朝開國功臣永嘉侯朱亮祖奉命鎮守廣東。朱亮祖來到廣東後,數次想用威福來拉攏史道同,軟的硬的史道同都不為所動。
番禺縣有一幫土豪,藉著自己的勢力,使勁壓低價格買市場上的珍貨,賣家有不如他們的意的,他們就把賣家告到衙門,在史道同來之前,屢次得手。但是史道同不吃他們這一套,派人把這幫人裡面的幾個頭頭給抓起來了。
被抓的土豪的家人就去賄賂朱亮祖,讓朱亮祖去向史道同求情放人。畢竟他們早就勾結了朱亮祖,藉著朱亮祖大功臣的勢力,才更加橫行霸道的。
於是朱亮祖擺了酒宴請史道同到家裡,給幾個土豪求情。史道同一聽就火冒三丈。
史道同說:你作為開國功臣,朝廷封疆大吏,怎麼受幾個小人的驅使,給他們做事呢?
朱亮祖恩威並施,史道同就是不放人。
於是朱亮祖就派人強行去監牢解開土豪們的枷鎖,把他們放了。還找了其他的藉口,把史道同打了一頓。
這事剛完,又發生了一件事,激化了二人的矛盾。
當地一個土豪,跟朱亮祖結為了親家,把女兒嫁給了朱亮祖家。因此土豪的兒子就仗著朱亮祖的勢力,作奸犯科。
史道同把這土豪的兒子給抓了。朱亮祖又仗著官高勢大,把土豪的兒子強行釋放了。
史道同心中不平,把這事寫了一道奏疏給上到朝廷那裡去了。
沒想到朱亮祖也寫了奏疏上奏朝廷,彈劾史道同。說史道同傲慢無禮,不尊上官。而且朱亮祖奏疏比史道同早那麼一會到了朱元璋手裡。
朱元璋看到朱亮祖的奏疏,不知情由,並立刻派人去誅殺史道同。人剛走,史道同的奏疏就到了。朱元璋才知道事情的具體經過。朱元璋覺得史道同是個耿直之臣,以一個小小縣令,敢直斥當朝大臣,可以重用。便趕緊派人去追回前面那批人。
這兩撥人前後腳到的番禺,後來追的那批人剛到番禺時,史道同已經被殺。
朱元璋聽說以後,非常惱恨朱亮祖的狡詐跋扈,於是第二年派人把朱亮祖父子召到京城,將父子二人全部用鞭子打死。
從這個案例可見朱元璋用峻法壓制群臣的強烈程度。從中也能看出,明初健吏可以如此開罪功臣卻不擔心自己。
這個史道同的死,並不是死在朱元璋維護功臣上,而是死在朱元璋做事太操切。不問情由就用峻法處理問題。
明朝那麼多功臣裡面,那麼多貪官汙吏裡面,死於峻法的不計其數。
除了峻法,明初健吏敢開罪功臣,敢對當朝大臣如此,背後不能不說是朱元璋的支援。
比如,淄川縣有個縣令,曾經頂著壓力開罪過常遇春,常遇春手下士卒去老百姓家拿酒,說是拿,實際上是搶,結果雙方衝突,打了起來。該縣縣令歐陽銘聽說以後,將常遇春手下小卒打了一頓。
小卒們就去常遇春那裡告狀,說歐陽銘罵常遇春。常遇春一聽火了,就去找歐陽銘算賬。
結果歐陽銘對常遇春說:將軍,你的兵是國家的兵,老百姓不是國家的老百姓嗎?你手下的兵快把老百姓打死了,難道還不該打?我雖然愚蠢,也不會無緣無故說你的壞話啊。將軍素有賢名,你怎麼能因為包庇手下一個小卒就破壞國法啊。
常遇春聽了,才知道事情真相。把那小卒打了一頓,並跟歐陽銘道歉才走了。
歐陽銘耿直如此。使用國法如此。
以至於後來徐達也經過他的縣境時,手下人勸徐達不要得罪這個人,說這個人曾經敢跟常遇春較量。
明初像史道同、歐陽銘這樣的縣令很多,他們一方面個人比較耿直雄健,不畏權貴,另一方面在使用國法上,比較嚴苛,其背後就是朱元璋的支援。
在調節功臣和百姓的關係上,就像給百姓披了一身軟蝟甲。
縣令是最基層的朝廷官吏,他們是直接面對老百姓的。只有重用如此敢於不畏權貴、嚴用國法的基層官員,才能保護好老百姓。
到了明朝中後期,這樣的健吏仍舊很多。比如有名的海瑞。他做知縣時,就對不畏權貴、嚴用國法做的非常到位。他敢依法懲治封疆大吏胡宗憲的公子,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我認為朱元璋在處理功臣和百姓關係上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就是要用峻法和健吏。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朱元璋做事太急,可能會誤殺好人,比如前面那個史道同。
-
6 # 德宏的天空
歷朝歷代有哪一個皇帝不殺功臣呢?人這動物是很奇怪的,事業沒成功時,都比較勤奮,幹什麼都會守規矩守信用有底線,一旦事業成功、飛黃騰達了,就會慢慢驕傲放縱自我,丟了初衷丟了原則,再加上名利金錢上的誘惑和膨脹,很容易犯錯誤,皇帝臣子都是人,也和普通人一樣,都有人性的兩個面,或好或壞都會犯錯,
治理一個國家,和管理一個大家庭一樣的道理,皇帝就是大家長、掌櫃的,臣子臣妾就是家中成員,家長在家庭中就代表天,天可以給你們所需所求,但你們必須絕對的聽命於天,服從於天為天服務,聽天的話為家庭有功的家庭成員,家長可以讓他當老大,或者多給一些恩賜甚至可以考慮讓他別立門戶當老大,
哪個家庭成員如果犯了錯誤,家長為了警示其他的人肯定不會饒了他,輕者一頓暴打,重者人頭落地,如果不這樣懲罰,那這個家長肯定當不長,為了天的威嚴,為了讓其他人絕對的服從自己,牢牢的統治國家,皇帝也是逼不得已才殺功臣的。
回覆列表
他殺害功臣,有以下考慮。朱元璋稱帝,元朝滅亡,首先是他手下一位丞相胡惟庸謀反,威脅到他的統治。其次他出身窮苦,對貪汙腐敗深惡痛嫉,而一些功臣在明朝建立之初,開始貪汙腐化,對貪汙腐敗進行大幅度清理,一些開國元勳也受到牽連。因此朱元璋稱帝前期,一個是有人造反導致他疑心很重,殺了或者處罰很多有牽連的功臣,另外一個是反腐。到了後期,他大殺功臣是基於他死後,朱家王朝的統治的穩固而大殺功臣,尤其在馬皇后和太子朱標去世,這種對功臣的屠殺更是日加劇烈,【因為馬皇后和朱標太子本性仁慈,挽救了很多朱元璋將要屠殺的功臣】
所以由上述事例總結,朱元璋大殺功臣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功臣造反,朱元璋作為皇帝必然維護其統治。其次,朱元璋經過起義,滅各地割據軍閥和元朝勢力,以及大臣謀反等大風大浪,疑心很重。最後是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而這種心理的作用則是他大殺功臣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出生於一個板度貧苦的家庭,父母雙雙死於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兒。 他放過牛,當過幹粗活的小和尚。天下大亂時又被迫落草為寇,在 底層社會受盡欺凌。因為出身過於卑賤,朱元璋對上流社會既羨慕又仇恨,既想拼命擠進去.又恨不得把上層人士踩在腳下。他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不可能把苦難身世演變為改造社會普濟天下蒼生的動力,相反,因為自己沒有學問,便對有學問有才能 的人嫉妒得發狂。像胡惟庸、李善長、劉基等人,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朱元璋的江山是他們三人智慧的結晶。在本質上.自卑感過重的領袖,跟有才幹的部屬不能並存,因此,他們三人在朱元璋的力量不夠強大時還可被委以重任,一旦朱元肆意識到自己沒有他們,也有足夠的安全保障時,甚至那些功臣很可能對他的統治造成潛在的威脅時,他們的生命也就完結了。例如宋濂也是出身貧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會同病相憐,但宋濂太有學問,怕他桃李滿天下,影響力太大威脅到自己的名望,所以朱元璋找了個藉口想要殺他,幸虧馬皇后還活著,經過馬皇后和朱標太子的阻攔挽救,他僥倖活了下來。
最後一個問題,假如我是朱元璋,我的出身,經歷進而產生的性格,心理和他極為相似,有人作亂謀反我一定要殺了一些犯上作亂的人,並且把這些隱患剷除掉。此外在安定民心方面,大力打擊腐敗也是一項重大舉措,殺了貪汙腐敗的功臣有助於民心所向和統治的穩固。最後,對於一些忠心耿耿的能臣要重用,不至於像朱元璋這樣盲目殺戮,可以借鑑唐太宗,宋太祖那些人的做法,透過一些特殊手段,比如放權,厚待等措施穩住功臣,使君臣關係和諧起來。另外也要借鑑西晉八王之亂的嚴重後果,不能給自己的兒子的王位太多實權。事實證明,後來的朱棣造反發動靖難之役就是典型的例子。不過朱元璋畢竟出身於農民,一心只想為子孫謀福,對子孫過於寵溺,過於防範功臣而沒有促進皇室和功臣間權力的平衡,這也是明朝存在的一大致命問題,更和他農民出身的經歷性格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