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手舞劍
-
2 # 至尊相聲煲
德雲社說的是傳統相聲,以前說相聲的都穿大褂的,但是文革時期破四舊,不穿大褂改穿中山裝。改革開放後開始穿西裝。而如今德雲社在演出時都穿大褂足矣看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一切都按老一輩的來。
郭德綱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人,他不抽菸、不喝酒、很少出去應酬,他喜歡一些非常傳統的藝術,聽戲唱曲聽段子,寫寫畫畫。他早起第一件事就是一頭扎進書房,一般人不能打擾他,小曲小調張嘴就來,引經頌典信手拈來,這般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真佩服郭先生對傳統藝術上的執著和追求!
他對待相聲藝術是非常認真的!相聲這行當的傳統有很多:兒子不能拜父親為師,後臺禁止進外人,演員家屬都不能到後臺;上臺要穿白襪子絕對不能喝酒;去看同行演出必須先打招呼;重視輩分,長幼有序…
在德雲社,不論是誰,不守傳統要受到懲罰。從2004年起,德雲社天橋總社的後臺立起了祖師爺東方朔的牌位,逢初一十五必須要上香,郭麒麟有一次沒有及時換神龕前的貢果,結果被郭德綱責令扣除當場演出費!
由此可見,郭德綱極為看重傳統。2013年他登上春晚堅持穿大褂說相聲,在那場演出中,桌上擺著繡著銀龍的白手絹、扇子與醒木未必用得上,觀眾也根本看不到,但要以相聲標準的狀態出現。德雲社的作品,大多是老活翻新,冠以傳統段子的名字,沿用其框架,往裡面加入新的笑料與情節。太平歌詞是個容易冷場的節目,他總是念念不忘在表演時唱上一段,他是真愛它,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一個尊重規矩,並將相聲這門衰落的行當以正統方式振興的師父;一個利用舊式習俗與傳統,對徒弟進行道德綁架的師父;一個面對觀眾指責悉心接受,面對同行批評嚴厲反擊的師父;一個有血有肉、敢怒敢言的師父帶領這一個熱血沸騰的團隊不斷的全世界演出,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大家都穿大褂演出,就是對傳統藝術最大的敬畏!
-
3 # 慕容三炮
郭德綱一直倡導說傳統相聲,大褂簡單大氣,沒有太多其他的視覺干擾因素,能讓臺下觀眾第一時間進入演員描述的故事情節中
-
4 # 孫破天
我們都知道相聲是起源是在清朝末年,而清朝時最常見的男人服飾就是大褂,所以相聲演員穿的就是最普通的便裝,並沒有特別的講究。那時的相聲藝人大都撂地演出,生活並不富裕,也沒有講究的資本。
民國期間,中山裝開始流行起來,有部分在茶館演出的相聲演員也開始穿中山裝。解放以後,相聲演員的地位有了大幅度提高,新興的相聲表演形式不斷湧現,相聲演員的服裝也開始多元化,出現了唐裝、西裝、大褂、中山裝等各種樣式,並沒有統一的規定說必須要怎麼穿。
到了1960年代,相聲演員再次開始穿大褂,併成為業內共識。此事源於馬季等相聲演員為國家領導人表演相聲,穿了一件緊身的黃色襯衫,外面又套一件紫馬甲,希望以此體現新氣象。但是這種穿法被陳毅老總嚴肅批評“你們又不是演雜技,不要搞這種短打扮,還是穿長衫,能顯出幽默的味道。告訴你們團長,這是我的意見。”
馬季等人下次再去演出時重新穿上了大褂,陳毅老總特意請來了周恩來總理,當著馬季的面請示周總理:“我的意見要他們穿長衫,不要短打扮,您同意嗎?”周總理表示認可,他說:“我同意!長衫是相聲演員的習慣穿著,也是我們民族的服裝,你們相聲演員把它保留下來很有意義。”
從此以後,馬季以身作則,在絕大部分的相聲演出場合都穿大褂,並不斷將這種理念傳達給同行,但是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相聲由於社會形勢的影響,長時間消失;一直到1980年代,相聲才得以恢復。
相聲恢復以後,主要的演出舞臺在電視螢幕,而西裝顯然更有利於提升電視觀感,所以在1980-1990年代,相聲演員的主流服裝變成了西裝。
直到2000年代,德雲社興起以後,相聲演員穿著大褂的傳統才得以徹底恢復。並發展出了刺繡、暗紋、雙排扣等各種形式的大褂,顏色也多姿多彩,成為相聲舞臺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
5 # 魏小白2020
大褂,也叫長衫,是清代到民國上層社會和知識分子的服飾,勞動人民穿小褂加長褲,有利於幹活!相聲起源於清末,是一群沒落八旗子弟開創的曲藝形式,他們是八旗人,從小不幹農活,就穿大褂,後來家道沒落,又幹不了重活,就利用自己從小就學過一些技能(吹拉彈唱),又有些文化,就編段子出來撂地賺口飯吃,這就是相聲的由來,這種穿著一輩輩流傳下來,變成了相聲的工作服!
回覆列表
幹什麼吆喝什麼?傳承傳統相聲文化難道穿泳衣穿貂皮登臺表演嗎?那才是相聲的小丑角色,對傳統相聲文化的無知與猥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