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4465804192

    《秋水》是莊子哲學思想方面的一篇論述,包括了他尋求個人自由“全性保真”的處世態度,和他辯證的宇宙觀兩個方面。

    “濮水釣魚”是莊子自由精神的

    直接體現,面對浩瀚的人世,是寂寂漫漫,還是庸庸碌碌。選擇精神的歡樂頌就意味著一種和凡塵的剝離,只因為戰國是個信仰缺失的時代。即使如此,莊子依然要

    選擇剝離。拒絕小吏,就是關閉了通向紅塵的大門,紅塵中不止有虛左以待的楚相之位,也有集體的認同,時代價值的體現,然而他關上了通向那些的大門,打開了

    另一扇名位“性靈”的窗,窗外,白鷺在湍流中戲水。

    如果說“濮水釣魚”說的是自由的選擇,那麼“鵷鶵棲梧”則說的是自由的保潔,真正的自由是要如高山之雪那般純淨的。“富貴於我如浮雲”自由的高潔如蓮花般不可褻瀆。所以莊子寧願飢寒,也要“飲梧桐枝的水”;寧願困頓,也要“采薇而食”,落落拓拓,乾乾淨淨。

    兩個例子講的是莊子“自由保真”的處世態度,“河伯與海若”的寓言則體現了他辯證的宇宙觀。這辯證包括:大小之辯,多少之辯,道德與天道之辯。河伯寬廣得

    “百川灌河”,然而相對於海若的“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它還是顯得微小,而海若相比天地“猶小木石在大山也”,仍然微不足道。在莊子看來,一粒可以是一

    個世界,一個世界也可以是一粒沙。這是大小之辯。接下來是多少之辯。“人卒九州,似毫末在馬體。”“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粒米之在大倉乎?”強調個體的渺

    小,但反過來為渺小與博大的矛盾統一做了鋪墊。最後引出人間的道德與天道之辯,所謂“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說的是泛化的仁義道德在亙古流傳的天道面

    前,正如高山下的小草一般的渺小。那些逐鹿中原的王侯將相,救國圖強的仁人志士,伯夷、叔齊死節首陽山的好名聲,孔丘羽化八千弟子的博學,面對造物的智慧

    神奇,天道的寶相莊嚴,難道不狹隘嗎?

    莊子在秋水之湄唱出一段放飛心靈,敬畏自然的清闕。松林泉下,斯人同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只想說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