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虛子1
-
2 # 浸淫之辭
適合,但不提倡。
儒家思想在兩千年的時間裡,早已經固化在人們的思想中。所以用儒家為人處事的哲學,是最適合現在的社會了。但適合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什麼是儒家為人處事的哲學呢?
儒家主張【親親為大】也就是俗話說的裙帶關係和結黨營私。這種觀念在現代的社會中,還依然是主流,是不可避免的。不管大大小小的團體中都是如此,不瞭解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儒家思想又有非常強的干涉性,因為儒家思想本來就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制定的,只能透過干涉的方式灌輸給百姓。比如望子成龍和包辦婚姻這種父母干涉子女的思想就是這麼產生的。
為何不提倡這種為人處事的哲學?
雖然只說了兩點,但也能從中看出,儒家思想種種弊端。所以不提倡這種【親親為大、干涉他人】為人處事的哲學。比如在人才的選拔中,我們提倡唯才是舉而不是任人唯親。比如國家層次的獨立自主,比如家庭層面的干涉。
雖然不提倡,但畢竟身在社會之中,很多事情不是以對錯為轉移的。這就在個人權衡了,再不影響自己和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儘可能的不用儒家的為人處事哲學。守住底線就好,而底線就是不害。
-
3 # 草原蒼狼37122175
謝邀!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可謂強大無比,沒有像宗教般使人皈依,它依然走過了二十五個世級,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儒家思想秉程與時俱進的原則,在今天,依然散發著生機勃勃的氣息!儒家標榜秩序,從社會到個人莫不包羅其中,這是中華文明智慧體現的一個視窗,與道家相得益彰,全面體現了自然、社會與人之間的和諧。儒家提倡的道德不是權力與約束,而是感化,而這是不是宗教而勝宗教的力量!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從沒有激進的儒家,這正是它智慧與魅力的體現……
-
4 # 滄海一聲笑254829182
好多人認為近代孔孟儒學裡面的兼恭品質,與近代中國所受的屈侮有一定連繫,其實斷章取義,儒學是一個體系,仁,義,理,智,信,仁裡面就包含了勇,仁者愛人,為了國家,家族,親人,正真有愛的人,會捨棄性命去保護,怎麼會缺乏勇氣呢!明代好些儒學士子,為了仁,義,連皇帝都敢抗命,在好些歷史節點,往往是哪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儒學之士,為了氣節,比有些武將更能捨生取義,在民國,或抗戰時期,有些軍閥,或在民族大義上犯了罪的人,再爛,但講究孝的人也比比皆是,以前舊文人的斯文,是一種儒學侵瀛下的習慣與自覺自我約束,儒學在中華文華中起的作用怎能用糟粕的幾個點,推到整個面呢?全面負面看待儒學的人,只能說他對儒學一知半解而己!
-
5 # 如是史社
要想知道儒家的為人處世哲學是否適合當代社會,只需明白什麼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即可。
什麼是仁?天有四時運轉,地有山川海澤,供萬物棲息生長,這是天地之仁。治理國家,給百姓以聲息,這是君臣之仁。關愛自身,關愛父母兄弟,體恤他人。不去驚擾他物,有能力救生命於水火,這是百姓之仁。仁對肝,是春天,做人有仁心,一定是給人春風拂面之感。
什麼是義?義指法律、規則、規矩,公平,也指“刀”,對秋,主殺。比如麥子熟了,你要收割(殺)。收割雖是殺,但你透過收割獲取種子,來年再種下,又是生。所以“義主殺”的目的,是為了“生”。人要遵循法律規則,破壞了就要受懲罰(殺)。人要公平分配,強調下公平不是平均,是和自己的貢獻匹配的獲得。多貪多佔和被剋扣,最後都會引起刀戈(殺)。
什麼是禮?禮是火,禮儀禮節,社交公關,娛樂,宏大絢爛的意思。火是溫暖的,所以我們所有的季節性的事,都要給人以光明、溫暖的感覺。我們需要一些儀式性的東西來鼓舞人心,沸騰士氣。但是要留意,火需要源源不斷的加薪,不然就滅。所以,禮節不要過度,娛樂不要過分,適可而止。
什麼是智?智是水,對腎,是智慧,也是陰謀。有句話叫“情深不壽,慧極必傷”,(之前回答過為什麼,可以翻看),智不可用盡,否則腎氣不足,一定不長命。所以真正的智慧,是“藏拙”,謙卑。
什麼是信?誠信,信用。信屬土,對脾胃。天有信,四時有規律。若無信,則冬有暖陽夏有雪。地有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若無信,顆粒無收。人有信,如同有土,土可生萬物。人無信,如同身體沒有脾胃,或者脾胃不好,吃什麼都不吸收,活著都難,更惘論其他。
所以,這些品質,是不用分古代和當代的。只要人類存在,就一定行得通。因為這是個閉環系統,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是萬物運轉的規律。
號外:很多人認為儒家懦弱,那是你自己不懂。孔子能徒手開城門;孟子說天下一統,捨我其誰?你們仔細看看孔子像,很多人只看到孔老夫子兩手行李,卻從來沒注意過人家腰上是掛配劍的。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6 # 睛晴倩靚青情
這是個張揚個性崇尚自由的年代 儒家思想顯然已經過時了 不過還有一句話叫存在即合理 沒有儒你又怎會想去悟道
-
7 # 唐果爸爸成長記
世界上沒有純好純壞的東西。
1.現在一提儒家就是非黑即白,沒意思,是認知錯誤。適應時代的汲取,不適應時代的揚棄。
2.每個人不同,所需也不同。儒家的東西太多了,各取所需。想做人的,看論語;香修道的,看大學中庸;想研究禮學,歷史,文化的,看五經……想學騙人的,看弟子規。
-
8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在當代社會里,儒家為人處世的哲學還適用嗎?這個問題可能是見仁見智的。如果沒人讀過儒家經典,只是人云亦云的把儒家哲學當成封建禮教加以批判的。其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他們對儒家的批判可能是片面的的。如果多少了解一點儒家經典。恐怕就很難帶鄙視的眼光去看儒家了。個人覺得,儒家哲學中的大多數處世的原則和規範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適用。
儒家哲學做為封建禮教的代表。在被批判和批倒的時候,提到最大的詞彙是“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就是人倫關係之中三組最重要的關係。它規範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說,在這三種關係中,君和父、夫成為完全主導的一面。君叫臣死臣得死,父叫子亡子得亡。這種一邊倒的人倫關係的建構,偏離了儒家哲學中的“中庸”之道。所以,他在本質上是不符合儒家哲學原則的。這是後世儒家為了拍統治者的馬屁,而做出的學術腐敗的成果。如果把它們也認為是正宗儒家,那麼,這一套人倫關係體現的處世哲學,顯然是不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
但是,真正儒家哲學人倫關係的建構是不會出現所謂三綱這樣的結論的。因為這與他哲學的根基是矛盾的。中國文化儒道同源的根本就是《易經》,而《易經》最本質的一個觀點就是陰陽的平衡。中國傳統社會是講究人倫,也就是講究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的。人生在社會之上,人與人之間,也就是五種關係,這就是所謂的“五倫”。它們分別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從古到今,人的關係沒有超出這五種的。儒家對這五種關係的認識是,他們之間都是權利與義務相平衡的。也就是陰陽平衡的平等關係。比如君臣關係,君善待臣,臣忠於君,若君不善待臣,臣可以擇主而侍。父子關係也是一樣,父要慈,子要孝。若為父不慈,那為子自然也可以不孝。夫妻之間要有義,互相行權利盡義務。兄弟之間是兄友弟恭;朋友之間也是人心換人心,許你不仁,我就不義。
這樣的人倫關係,應該是與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人際關係並不矛盾。只是君臣關係現在沒有了。但君臣關係和主客關係類似,和領導與部屬關係也差不了多少。在一個單位中,做為領導,要關心部屬,做為下屬,要尊重領導。這與儒家的哲學中的君臣關係,是一致的。當然與“君為臣綱”絕不相同。
比如夫妻關係。夫妻雙方要互相忠誠。都不能對不起對方。古代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理學之後的“夫為妻綱”就絕不相同。
儒家從社會的人倫關係中,生髮出道德關係,比如尊尊,親親。有的人認為產生裙帶關係,家族勢力,權力腐敗的理論基礎。但他們沒看到一個事實是,就算是在明清時期儒家發展到極端的理學階段之時,利用權利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謀福利,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所以,裙帶關係的形成,與儒家倫理沒有什麼關係,那不過是很正常的人性的自私。
儒家倫理中最重要的概念,在今天看來,大都是具有正面價值的。比如“仁”,就是愛人,就是己所不欲,勿使與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的理念,在今天看來,不單單是正面的,恐怕說具有普世價值也不為過。
比如義,“義”者,宜也。也就是說,義,就是幹自己應該乾的事。這個說起來簡單,實際上並不容易。假如你應該乾的事與別人發生衝突別人不讓你幹怎麼辦?那也要幹,這就是孟子說的,捨生取義,雖千萬人吾往矣!
禮咱就不多說了,許多人認為,所謂的禮,都是繁文縟節。但禮本質上不就是各種行為規範的具體化嗎?比如進入別人房間之前敲敲門,這樣看似簡單的行為規範,不就是禮嗎?難道今天不需要嗎?
再說信。這個字從古到今意義都沒變,不就是誠信嗎?在現代社會中,誠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朋友相交,需要誠信,沒有誠信,就不會有朋友。企業經營,需要誠信,沒有誠信,客戶不會信任你,企業也不會發展壯大。就算是國家在對外交往中,也是要講究誠信。反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小聰明可以獲得一點短期的利益,但對長遠的發展絕對是無益的。
儒家的處世哲學到今天雖然有許多已經不太適用了。但它能夠統治中國兩千多年,說明它肯定有其過人之處的。其中的精華部分在今天,以至於將來,將依然適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吸取人類歷史上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中華文化也是人類優秀文化中的一部分,中華文化的大部分內容,包含在儒家文化之中。
-
9 # 平靜64643908
孔子有幾個混的好的大儒後來都改行了!子夏儒,吳起曾子學生也改行了變法的先驅者。荀子也不是孔子儒,他的學生直接法家,李斯韓非子。商鞅,墨子,莊子可能開始也是儒學者,
-
10 # 肥嘟嘟的小不理
選取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世界黃金原則,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美國世界倫理運動的背景下,由哲學家和宗教學者在美國開會共同探討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不干涉原則”。
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但又並非自私自利,它讓我們意識到他人的價值和貢獻,而非將別人踩在腳下。
“泛愛眾,而親仁”,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皆為芸芸眾生的一員,故可彼此施之以同情,但又並非要你愚昧到面對那些百般欺凌他人者也一視同仁,所以說要在“泛愛”的基礎上再加上“親仁”,免得糊塗。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德主要見於《國語》、《論語》和《老子》,子貢和《老子》所言皆源於《國語》,孔子則對以德報德提出了嚴厲批評。這可以避免我們像老子的學說那樣逆來順受、閉目塞聽,對於那些怨恨,我們應該積極反抗,而不是順受。
“柔者使知剛,剛者使知柔”。這告訴我們,人本形形色色,有剛有柔,有勇者也有軟弱者。但是,陵暴他人者需知道何謂與他人相愛,力不足者使知道自身之剛強所在。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接上一條,匹夫身份雖賤,但不可奪我自身之志向。猶如孟子所論三儒之勇: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也。
孟施捨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捨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捨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住矣。’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北宮黝這個人,對貧賤之人和諸侯王一樣,無論受到了哪方的侮辱,都會還擊,絕不逃避。孟施捨把“不勝”當作“勝”來看待,迎敵時從來都不婆婆媽媽躊躇不決,不是因為他自信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是因為他從來都無所畏懼。曾子則是若自己反身自問沒有道理,即便對方只是個貧賤之人,也不會欺凌對方,若自己有道理,即便面對千萬人,我也不會恐懼。這些勇氣對我們普通人而言,都是很有幫助的。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無論何時,我們都要遵從底線,所有做法都需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不要有僥倖的心理。否則,我們就會嚴於律人,寬於律己。
其他還有很多,限於篇幅,暫且到這裡。
-
11 # 50414176534
儒家思想不論發展到什麼樣的社會,人都得講道德,講仁,義,禮,智,信吧,不能沒老沒少沒教養吧?我想孔子把人類繁衍教導說到家了,別人還有什麼說法,所以說孔子偉大中國的聖人。
-
12 # 雅士36
適合。因為儒家經典是人類智慧和倫理的最好總結。其主流是引導人走向真、善、美。它是華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
-
13 # 興文192025802
在大力宣傳下,儒家文化不僅適合而且是比較流行訂的時代,所以,才有那麼多兩面人貪官,才有社會上那些多如牛毛的騙子。
回覆列表
周星馳的電影《九品芝麻官》裡包龍星辦案被人陷害,逃回家中後他爹臨終前對他說:貪官奸,清官要更奸,否則怎麼會鬥得過壞人呢?
這個世道里追求仁義固然是好的,但不能對待任何人任何事將仁義,戰國時期宋襄公因為在交戰時亂用仁義而遭到慘敗,而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卻仁義平定了南蠻。任何事情都是相對,沒有絕對的,仁義也是,壞人不講仁義,但好人也不對全講仁義,對待好人義士可用仁義,但對付奸詐無恥之徒仍用仁義也許只能讓自己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