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秋一族
-
2 # 一個沒有文化的人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明·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明末·陳繼儒之語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從張岱、陳繼儒等的言論中,可以看出古人其實並沒有一刀切的看待女子有才無才的問題,他們也是認可女子通文識字的,可是如果在通文識墨的基礎上再懂得更多,那就會出問題了。為了預防有不好的後果出現,讓女子能在男權社會的控制下,所以社會上開始普遍宣傳這種“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意識形態,讓女性服從於男性社會的安排,而不至於生出多餘的、不可控制的想法。
所以在最初的階段,這句話應該普遍講的是文化。
-
3 # 憶中原青青草
謝謝: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古時候的封建社會,不提倡女子學習文化知識,那時以男子唯權,女子是男人的附屬品,女人是不允許參加社交活動,要三從四德。要求女人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舉止端莊、溫柔賢惠、笑不露齒各種規則來束縛女人行為,如果誰家女子才華會認為不符合當時社會主流,被視為無得,男子不敢娶回家做老婆。所以就流傳女子無才便是德句子。
-
4 # 歷史密探
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年代久遠,有孔夫子語錄的既視感,其實它是明朝時期才出現的。它出自明朝張岱的《公祭祈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丈夫有德便是才,中國古代講究修身先修德行,一個人如果才華很高,但沒有好的德行,對於社會來講反而是一種禍害。如果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很高,那麼對於社會來講,本就是一種可塑之才,古代的“舉孝廉”就是以德選才的例子,在古代,德才兼備才是一個成功男人。
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古代,女性地位低於男性,社會活動參與度也是明顯低於男性的,女子不需要承擔太多社會責任,只需修好婦德就行。他們認為,如果女子也去舞文弄墨,拋頭露面,那麼將會影響她們修“婦德”,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中國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種偏見,和對女性權力的打壓。
這種言論和思想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國古代沒有女性官員,女性不能參加科舉,因此眼光和見聞極其有限。到了民國時期,這種舊的思想被摒棄,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接受教育,她們有了思想與遠見,“女子無才便是德”也終於成了一句古話。
-
5 # 山色歸讀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最早見於明朝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雖在晚明才成形誕生,但是與該話差不多意思的思想和道德規範早已根植於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廣泛流行的“潛規則”。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對男人與女人具有不同的“才德觀”,華人一向看人是“德”重於“才”,一個男人如果才能稍微次一點,但是道德高尚的話,因為以“德”為本,故舍“才”取“德”,我們依然認為他是一個“有才”的人!
至於女性,華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而重視她們的“婦德”,甚至擔心“才可妨德”,一旦能幹的女人出來主事,就叫“母雞司晨”,非祥瑞之兆。
即便一個女子真的有才,她也不能顯露、張揚自己的才能,必須看上去就像無才一樣 ,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她必須得讓丈夫來嶄露頭角,這是女子的謙卑之德。因此有“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
上文中的“眉公”實際上就是明朝末年的陳繼儒,他曾說過:“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從陳繼儒的這段話願意看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一直被意無意被曲解了。句中說得很明白:女子能識文斷字、深明大義,當然是賢德,可見不排斥女人讀書、明理。只是女人如果識字多了,才學高深,可能沉迷於戲曲劇本、揮灑“文墨”於不正當的地方,這樣可能失去“控制”,反而不如不識字、少識字!即《紅樓夢》所說的“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
其實,“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有意曲解與儒學主張的“男女有別”、“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有重大關聯,說白了就是提防女子之“淫”。認為女人一旦有了知識,就可能具備對自由嚮往和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很可能難以駕馭,變得“淫蕩”,發生種種“不貞”之事。
所以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被有意曲解成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也就是荒謬地將女性的“德”與“無才”緊密聯絡起來,以“德”為由,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她們置於不知不識,頭腦空空,懵懵懂懂、愚昧無知的境地,——以此來確保男權、夫權、父權為中心的統治秩序和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
-
6 # 麼麼兔小小隻
女子才華橫溢,若能賢德,固然是好,然而,賢德的女子,總是極少數的。
女人若智慧不足,便讀書淺薄,容易把小說戲文當真。各種偏執偏信,信以為真,一生風波不斷。
女子若智慧超群,必然讀書深入,沉迷書案,伏案傷心,久視傷神,久思傷脾,克斷子息,子嗣凋零。
-
7 # 弓長土甫王俞
個人理解
從遠古時期母系社會
男子外出狩獵涉險技能方面不斷進化
女子掌控資源整理分配方面也在進化
男女技能上的分化決定
男人普遍善於認知世界、判斷風險、獲取物資
女人普遍善於維護關係、整理歸納、物資加工
在遵循叢林法則與絕對權利的現實社會
奠定母系社會消亡父權社會誕生的基礎
因此後繼古人崇尚大男子主義
認為男主女輔,男尊女卑
在主導判斷方面
女人不擅長,且易被情所困,被誘惑所吸引
往往會做出不理智的判斷或行為
而這種錯誤判斷帶來的惡性影響
和人的才能成正比
才能越大
主導的關係越多,
掌控的資源越多
犯錯的成本就越高昂
古人為告誡後代
簡化並一刀切的就把女子無才便是德傳了下來
現代婦女解放人權平等
改變了男女古代固定下來的分工模式
女強人的崛起也用例項證明了這句話的片面性
決策正確與否
不在於性別和年齡
而是取決於決策者的見識、認知、閱歷、自制和掌控能力
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巾幗何必讓鬚眉
-
8 # 洪福182185769
謝邀!這是一句對仗駢文,丈夫有徳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很明顯了,這是用來安慰那些“能力不足”的男女的貼心話,並非警世雞湯,頂多算古老的佛系清水而已。在我們能知道的文字傳言中,多是經過特別的篩選的,也有的是被主觀意願扭轉過的,傳渡過程,附加了諸多的涵義,和最初的已經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
-
9 # 三月二十
女子賦
女兒德厚,地遠而天高,人間和諧而喜吉常臨。姑娘淺薄,險難而多災,朝雲暮雨風霜箭。縱有才情八斗,花香易遭蜂蝶戲,歲月難安。女者,上接九天恩典,化育百子千孫,以成人間香火。非厚不得長久,非德不得安寧。對乎?
才自天成,情起風雨。智勇雙修女媧娘,人首蛇身,不倫不類而揚名千古,西施貌美,終有流霞隨彩雲。才德兼就,凡事有分寸而腳踏實地,大德無疆共日月。
-
10 # 山野農夫756
〈女子無才便是德〉
本人認為古人所說的無才,是多指相貌而言,有文才更懂賢德,女性為陰,男性屬陽,一靜一動,自然數理。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才貌出眾者,多禍難。難自全,多波折,如女色的魅力有多大,又如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但愛美之心人皆有隻。
-
11 # 桃源明
我的理解是:古人講陰陽,分內外。通常以男主外女主內。此處說的才是指主外的才,如干政、青樓、歌舞等拋頭露面的行為才能。這顯然與女主內的行為相沖突,被稱為失德,故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說。另外需說明,古人的“德”並不完全代表人的品德,而是有“位”不當之意。
-
12 # 硬筆書法教材
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清代著名才子李漁曾對這句話提出了看法:“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激憤之語,與伴君如伴虎類似。有人因為做官惹禍,所以告誡後人別做官,有人因為美女有才後惹了禍,所以鼓勵美女當文盲,僅此而已。古人認為女子可以有才,但她不能顯露自己的才能,尤其是在丈夫面前,她必須得讓丈夫來顯露才能,因為他是陽性的;而女子呢,她是陰性的,她是謙卑又有德能的,所以她不輕易地顯露才能,必須看上去就像無才一樣,那是她的德行。這叫什麼?這叫婦德,謙卑之德。 -
13 # 天地為我開
由奴隸社會過度到封建社會以來,基於母系社會逐漸被男權社會所替代,加上春秋時期各學派推崇儒道法,客觀上說,就已經註定男權社會的正統化,外加那個時代的背景,女子在家相夫教子便是正統,反之拋頭露面便為不淑。
-
14 # 旁觀者嵐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陳眉公首先說的,明朝張岱用於公祭祁夫人文中引用的。這是把幾千年男權社會中給女子所作的各項規定,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
1這句話是三從四德的概括。
三從四德早見於周,三從之義在漢儒家經典《禮儀、表服、子夏傳》記載,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在《周禮》中記載為婦德、婦言、婦容、婦工。
既然女子不用也不允許在一生中做出什麼決策、決定,那要才有什麼用?就應該規規矩矩做個提線木偶,正身立本,服從該服從的男人,《女誡》中明確指出"婦德不必才明絕異》,這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最初依據。說該說的話,不允許伶牙俐齒,因為可能顛覆家邦。收拾乾淨自己,別給男人丟臉,打理好家務。要才做什麼。
就是這樣,孔老夫子還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2對男權家庭的保護
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樣,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 ,就是使女子愚昧,保護男權社會和家庭的一個好方法。
女子無才,上可防止牡雞司晨,下可保證男子在家中的絕對權威。
貞順是婦德的核心,貞是對丈夫守身如玉 ,保證後嗣的可靠性,對丈夫的全家人恭順,忍氣吞聲。婦言要求女子不必伶牙俐齒,多嘴多舌,只要說活不令人討厭即可。婦容不是要漂亮,而是要端裝,冶容誨淫。婦工是要努力工作,不計報酬。
這些規定可以使女子看不出男人的無能,不生異心,不奪權,老老實實作個無償勞動力。
-
15 # 謹慎不糊塗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才應該是表現與遠大志向。一個家庭中的女主人應該是水的特性,傳承與家庭發展的根基。一個母親的性格直接影響著孩子與丈丈夫的命運,母親能包容一切孩子的能為即發揮的更好,丈夫回家讓他感到無是非會靜心處理外界的事務。
-
16 # 王法延
女子無才便是德,只是古代對婦女的歧視,女子不出門,就在家中從沒有露面露才的機會,即使有才也是女人,不能上大臺面,而名妓有才又被世人所不視,視之為低賤,所以說無才是德,好養好管好欺。現在才女遍地,無才那才是悲哀。
-
17 # 夏有涼風61
謝昨日邀,“女子無才便是德”原意是什麼?古人一開始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句話是古代的一種封建思想,古代講究男尊女卑,儒家也講“三綱五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原意可能就是,在古代女子不需要讀書,光會洗衣、做飯、生孩子就可以了,當然學點女紅(做針線)什麼的,一切以尊崇丈夫為原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讓女子對男人有所崇拜思想,可能古人開始想表達的就是這意思。
古人認為女子有才,或女子比男文化高讀書識字多,男人就會很沒面子,女子也會變的眼高手低,有句話叫“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可能就是說的這類女子,如果女子有才就會輕視男子,眼光高,覺的沒文化的男人“老土”嫁了人就會亂了綱常。
所以古人認為女子不需要讀書,只懂的傳統禮教就可以了,即使男人不讀書,不識字,但男人常在外奔波,見識比較廣泛,以男人從社會上學來的東西,也能令一個沒讀過書的,傻了吧唧的,只知道洗衣做飯的古代女有所崇拜,覺的男人什麼都懂,從而形成崇男思想。
-
18 # 肥嘟嘟的小不理
其實有答主已經引述了原文。
古代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今天看來不正確,而男子有德便是才,也不怎麼對。但它們都有各自的語境,如它針對的是男子無德而害人,女子無才指的則是看戲曲本子。
古代的娛樂活動不是太多,演戲的人帥氣美貌,戲曲內容也多是愛情故事。事實證明,我們很容易對演戲的演員產生好感,女粉的痴迷程度大概不會比現代人差太多。既然演員帥氣,還能近距離接觸,劇本又多香豔浪漫,就難保nc粉們會做出什麼奇怪的事情來。
古代最可怕的事情在於它的教育普及程度不高,這樣一來有理性的女人不多,所以陳繼儒區別了兩類女性:一類是讀詩書的賢哲女性,一類是看戲曲迷演員的女性。早在南宋時,朱熹也誇讚過第一類女性,如其同時代的一位著名女詩人(不是李清照哦),可見第一類女性在古代很受歡迎。但正如陳繼儒所言,這類女性很少,估計跟有德加有才的男子一樣少。
其實即便在我們現代社會里,人文學科,尤其是偏思想和哲學的專業裡女性比例依舊少得可憐,更遑論理科專業了,雖然看起來似乎整體人數上也可以,但實際比例極低。一些女權主義者認為這是男權的偏見和壓迫所致,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能說充分原因,也不能說是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謝邀!首先,“女子無才便是德”絕不是指女子不能有才學,而是說女子應該有所矜持,不可輕易顯山露水,身段宜柔軟賢淑溫良謙和而優雅,不宜大大咧咧彪悍潑辣,特別是女子與人爭鋒其形象實在不雅亦不成體統。自古女子更有相夫教子美譽,沒有點兒才學何以相夫教子?“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的精髓及其品德用到當今社會其實依然適用而恰當。所以,這句話不能僅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簡單解讀,實質其中有深刻內涵。
就扯這麼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