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
它的歷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歌詞發音的高低長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一種符號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Neuma),這就是五線譜的雛形。“Neuma”源自希臘語,意為符號,是用繪圖的形式表示的初期紐姆形狀這些紐姆符號開關清晰,有時表明一個音,也常常表明一組音,它能夠幫助演唱者記憶、瞭解各種曲調進行特徵,但它不能表示音的長短,也沒有固定的高低位置,於是後人便劃出一根直線,將紐姆符號寫線上的上下,以線為中心點,把音固定為F,再根據上下位置確定音高,這種形式稱為“一線譜”。
到了11世紀,僧人規多把紐姆符號放在四根線上,從而確定其音高,這種樂譜稱為“四線樂譜”。開始的線譜是用不同的顏色畫成的,如紅線代表F音,黃線或綠線代表C音)。
到了13世紀,四線樂譜採用全部黑色線,只是在線的前端寫上一個拉丁字母,以表示線的絕對音高。這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雛形。
由於四線的紐姆樂譜並不能把節奏標出來,因此必須對每個音的長短有精確的確定方法,這就是定量音樂的起因。13世紀,科倫對約翰教學樂僧佛蘭克著《定理歌曲藝術》一書首創了黑音符的長度。
15世紀時,出現了白音符,音符種類也增加了。線譜發展到這種狀態時,已基本能記錄音的高低位置和音長短。到了16世紀,開始使用劃分小節的記譜法,符頭也變成了圓形。17世紀,四線譜又被改進為五線譜,經過300年的逐步完善,現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公用的音樂記譜法。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於19世紀中葉以後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
五線譜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
它的歷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歌詞發音的高低長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一種符號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Neuma),這就是五線譜的雛形。“Neuma”源自希臘語,意為符號,是用繪圖的形式表示的初期紐姆形狀這些紐姆符號開關清晰,有時表明一個音,也常常表明一組音,它能夠幫助演唱者記憶、瞭解各種曲調進行特徵,但它不能表示音的長短,也沒有固定的高低位置,於是後人便劃出一根直線,將紐姆符號寫線上的上下,以線為中心點,把音固定為F,再根據上下位置確定音高,這種形式稱為“一線譜”。
到了11世紀,僧人規多把紐姆符號放在四根線上,從而確定其音高,這種樂譜稱為“四線樂譜”。開始的線譜是用不同的顏色畫成的,如紅線代表F音,黃線或綠線代表C音)。
到了13世紀,四線樂譜採用全部黑色線,只是在線的前端寫上一個拉丁字母,以表示線的絕對音高。這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雛形。
由於四線的紐姆樂譜並不能把節奏標出來,因此必須對每個音的長短有精確的確定方法,這就是定量音樂的起因。13世紀,科倫對約翰教學樂僧佛蘭克著《定理歌曲藝術》一書首創了黑音符的長度。
15世紀時,出現了白音符,音符種類也增加了。線譜發展到這種狀態時,已基本能記錄音的高低位置和音長短。到了16世紀,開始使用劃分小節的記譜法,符頭也變成了圓形。17世紀,四線譜又被改進為五線譜,經過300年的逐步完善,現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公用的音樂記譜法。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於19世紀中葉以後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