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開始,就以精練傳神的筆墨,描繪了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的宏偉景象,由此自然引發出河伯的驕傲自滿之情。接著又從東流入海的河伯的視角,見出大海的浩淼無際,由此自然引發出河伯的慚愧無地和望洋興嘆。在此簡單明瞭的自然現象中,讀者的視野也和河伯一樣頓然開闊。此段文字,可謂極盡行雲流水之妙,筆意與水勢彷彿已相浹俱化,了無分際。而北海若的議論,也就藉此形象的呈現自然地湧流而出。以“井蛙”、“夏蟲”、“曲士”三個比喻,北海若精闢地說明了認知判斷總是受到生存處境的侷限的道理;又以“礨空之在大澤”、“稊米之在大倉”、“毫末之在馬體”三個對比強烈的比喻,形象地闡發了小與大之分別。這段文字,可以說是《逍遙遊》篇“小知不及大知”的精彩發揮。而當河伯在破除了自以為是的成見,隨即又陷入了小不及大的新成見時,北海若又從“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等四個方面,越過具體的感性直觀層面,思辨地闡述了他相對主義的時空觀和變化觀,並從這一自然哲學的洞見中,進一步引申出“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生而不悅,死而不禍”這種超脫曠達的人生哲學,充分體現了莊子哲學貫通天人的周延性。至於“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則又是《養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之論的發揮。
文章一開始,就以精練傳神的筆墨,描繪了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的宏偉景象,由此自然引發出河伯的驕傲自滿之情。接著又從東流入海的河伯的視角,見出大海的浩淼無際,由此自然引發出河伯的慚愧無地和望洋興嘆。在此簡單明瞭的自然現象中,讀者的視野也和河伯一樣頓然開闊。此段文字,可謂極盡行雲流水之妙,筆意與水勢彷彿已相浹俱化,了無分際。而北海若的議論,也就藉此形象的呈現自然地湧流而出。以“井蛙”、“夏蟲”、“曲士”三個比喻,北海若精闢地說明了認知判斷總是受到生存處境的侷限的道理;又以“礨空之在大澤”、“稊米之在大倉”、“毫末之在馬體”三個對比強烈的比喻,形象地闡發了小與大之分別。這段文字,可以說是《逍遙遊》篇“小知不及大知”的精彩發揮。而當河伯在破除了自以為是的成見,隨即又陷入了小不及大的新成見時,北海若又從“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等四個方面,越過具體的感性直觀層面,思辨地闡述了他相對主義的時空觀和變化觀,並從這一自然哲學的洞見中,進一步引申出“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生而不悅,死而不禍”這種超脫曠達的人生哲學,充分體現了莊子哲學貫通天人的周延性。至於“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則又是《養生主》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之論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