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但與通常而言「翻譯腔」給人的晦澀不通不同,這種翻譯本身是通的,意思可以理解,但讀起來不順。其原因在於,翻譯保留了較多源語言的性質,所以會與目標語言的習慣產生疏離感。我印象裡記得有翻譯學家認為,譯文太注重通暢而失去原文原有的風味,是目標語言的文化霸權的體現。當然,他是就英語國家而言的,而各種語言的文學作品的英譯本確實多少都有過分歸化的問題。(沒記錯的話應該是Lawrence Venuti,歸化和異化翻譯理論的大師)具體所謂漢譯英的「翻譯腔」的例子的話,不妨戳下面的連結:賽珍珠的《水滸傳》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本答案後文貼了其中節選)賽珍珠是大家,而她的譯文是最貼近漢語原文的,也是對英語母語使用者而言最為「翻譯腔」的。我個人覺得這並不是壞事,恰恰反而是一個外國譯者對漢語原文最大的尊重。同樣的道理,用於外語翻譯漢語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譯本光為了流暢就可以隨意改動原文講述的內容,那我寧可去看文字不通暢但是意思沒有歪曲的譯本。作為讀者,我要的是和「原文的作者」對話,而不是和恣意篡改作者本意的「譯者」對話。2015/07/11更新:補上上文的出處連結,並在下面貼一下論文的部分內容作為舉例。我覺得這論文作為翻譯研究方面的論文而言非常的言之有物,是值得每個譯者仔細閱讀的好論文。戳一下問主 @林曉側切牙。如果沒理解錯的話,這大概是你在提問時所想知道的例子吧?非授權轉載,原作者:莊華萍,原載:浙江大學學報。僅作回答題目之用,如侵權請聯絡。
會有。但與通常而言「翻譯腔」給人的晦澀不通不同,這種翻譯本身是通的,意思可以理解,但讀起來不順。其原因在於,翻譯保留了較多源語言的性質,所以會與目標語言的習慣產生疏離感。我印象裡記得有翻譯學家認為,譯文太注重通暢而失去原文原有的風味,是目標語言的文化霸權的體現。當然,他是就英語國家而言的,而各種語言的文學作品的英譯本確實多少都有過分歸化的問題。(沒記錯的話應該是Lawrence Venuti,歸化和異化翻譯理論的大師)具體所謂漢譯英的「翻譯腔」的例子的話,不妨戳下面的連結:賽珍珠的《水滸傳》翻譯及其對西方的叛逆(本答案後文貼了其中節選)賽珍珠是大家,而她的譯文是最貼近漢語原文的,也是對英語母語使用者而言最為「翻譯腔」的。我個人覺得這並不是壞事,恰恰反而是一個外國譯者對漢語原文最大的尊重。同樣的道理,用於外語翻譯漢語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譯本光為了流暢就可以隨意改動原文講述的內容,那我寧可去看文字不通暢但是意思沒有歪曲的譯本。作為讀者,我要的是和「原文的作者」對話,而不是和恣意篡改作者本意的「譯者」對話。2015/07/11更新:補上上文的出處連結,並在下面貼一下論文的部分內容作為舉例。我覺得這論文作為翻譯研究方面的論文而言非常的言之有物,是值得每個譯者仔細閱讀的好論文。戳一下問主 @林曉側切牙。如果沒理解錯的話,這大概是你在提問時所想知道的例子吧?非授權轉載,原作者:莊華萍,原載:浙江大學學報。僅作回答題目之用,如侵權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