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費偉偉微評
-
2 # 學古文的小粗汗
傳統文化的經典,我首推《論語》,這部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較為全面的闡釋了幾千年的儒家"仁"思想,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永珍,《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當然,我們在學習時也應當用批判性的思維去學習,結合時代需求,順應時代潮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知行合一,吸收其真正的營養精華,提升自身。
-
3 # 一串七珠讀雜書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時代更迭變遷繁雜,流傳下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經典,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若作細緻回答,需要一篇巨幅的文章,也未必能寫得全。
若粗略的分析的話,應該是包括書法、繪畫、茶、酒、民俗、戲曲、服裝、中藥、養生、武術、陶瓷、擬人、性學、文化、首飾等等,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謂豐富多彩,舉不勝舉。
其中對幾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一、文學方面的文化經典有:
《詩經》、《孫子兵法》、《史記》、《聊齋志異》、《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東周列國》等等。
二、戲曲方面的文化經典有:
崑劇、京劇、曲劇、豫劇、越劇、越調、山東大鼓、山東梆子、等等。
三、服裝方面的文化經典有:
從流傳的小說、神像、圖畫上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服飾,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中國服飾也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的經典之處。據說,在《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上記載,最早發明衣服的是皇帝、胡曹和伯余等,從出土的文物方面考察,衣服可上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主要是樹葉、樹皮和獸皮做成衣服,遮擋身體,原始社會的人類,開始有了文明意識。
到商朝,主要是絲、麻、革、皮,商朝的已經能夠製造極薄的綢緞,技術很發達。到了西周,開始有冠服,從此人類開始有了登記之分。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和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流傳到今天,也有著它重大的意義,對中國的影響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在我們發展革新的同時,也要繼承發揚好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擯棄糟粕部分。
回覆列表
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非常多,主要分為以下五大類:
1、諸子百家: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2、琴棋書畫: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臺、宣紙)、木版水印、;國畫、山水畫、太極圖。
3、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5、醫藥醫學:中醫、中藥、《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