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學點悟
-
2 # 方城闕
《三國演義》第79回的目錄是“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蓼蓼4頁半紙便向讀者講述了曹丕繼位後兄弟相殘,于禁受辱,彭漾謀反,孟達降魏,劉封被誅,魏臣謀逆勸進等故事。故事連貫,絲絲入扣,由衷歎服羅老先生出神的文筆和故事本身的引人入勝。
其中尤以曹植七步賦詩,方得續命的故事最為精彩。
說的是曹操死後曹植有違人倫,不但不來國都奔喪,而是整天在自己的封地與手下酗酒尋歡,且對使臣輕慢無禮,結果被許諸抓到國都問罪的事情。
曹丕原本欲加之罪,便以兄弟之情做幌子,給曹植來了個命題作文。要求七步之內,賦詩一首,且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此時的曹植酒已嚇醒,驚恐之下竟然是妙語連珠,留下了這首讓後人感嘆不已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終以自己的真情感動了曹丕,也充分展示了曹植才思敏捷,才華橫溢的文化人特性。真是感天、感地、感人,讓人拍案叫絕。
另一個故事也很耐人尋味
說的是劉備義子劉封因關羽兵敗荊州,受孟達的攛掇而不出兵救關羽的事情。
雖然劉封知錯就改,斷然於孟達劃清界限並出兵攻打孟達。但必竟是法不容情,被劉備揮淚斬殺。
這件事說明劉備在大事大非面前豪不手軟,不徇私情,一改往日仁慈寬厚的一面。表現了劉備的與時俱進,體現了劉備做為漢中王的政治手段。
總之這一回以二個故事為主線,告訴世人在那個大爭之世,該如何面對親情與法。即不能濫殺,又不能循私枉法,能妥善處理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
3 # 廣博瞻望
《三國演義》第79回的內容概況是什麼,如何看待這一回的故事?
《三國演義》第79回“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主要敘述了曹操逝世後,曹丕繼承帝位,但為了鞏固其地位,便想方設法迫害曹植。曹丕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詩一首,否則就要把他處死。曹植利用其粲溢今古,卓爾不群的才氣,在七步之內完成一首詩作:“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釜裡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釜下的豆稈。豆子和豆稈本是同根一體,但豆稈卻在釜下燃燒,煎熬鍋裡的豆子。曹植用這個比喻,形象的指責兄弟之間骨肉相殘。
劉封,本是劉備的義子,其性格剛猛,氣力過人。曾隨趙雲、張飛等掃蕩西川(其範圍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及漢中大部分地區)頗有戰功,而後又統領孟達攻取上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深為劉備信任。但是後來關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劉封不從。而後又侵凌孟達,迫其降魏。孟達與徐晃共襲劉封,並勸劉封投降,劉封不降,又遭部下叛變,敗歸成都,劉備賜死劉封。
第79回的故事,既反映了古代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互相爭鬥的殘酷現實,也揭示了封建統治集團腐朽的本質。
-
4 # 南柯非太守
曹丕廢兄弟 劉備斬義子。君權神授的政體下,依靠血緣關係傳承國家權力,所有的倫理道德都必須靠邊,最多是個遮羞布。
-
5 # 文化一家人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三國演義》第79回的內容概括是什麼?
1.《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說的是曹操病故,長子曹丕繼位,聞三弟曹植在家酣飲,竟不來奔喪。乃令許褚將其擒來問罪。曹丕知其擅詩,要其當堂賦詩,可免其死。曹植當場七步成詩,方得逃脫。
2.漢中王劉備欲先伐吳,報關羽被害之仇,然後再伐魏。寥化提出關羽被害皆孟達劉封之罪,應誅此二逆。孔明諫應緩圖之,可暫將二人調開。孟達降魏,漢中王劉備聽孔明諫,派劉封前去討逆,讓二虎相鬥。孟達派使者勸降劉封,被劉封扯碎降書,斬來使。遂與孟達交戰,被孟達徐晃夏候尚打敗。回到成都,被漢中王劉備斬殺。
下面回答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這一回的故事?
一、記得上小學時,曾聽當高中語文教師的父親講過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那時就已能背誦:‘’煮豆燃豆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當時對曹植的才華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兄長曹丕蠻模霸道無情無義之舉,恨之入骨。天底下竟有為了權勢拋棄手足之情之人,真小人也!偏偏語文課本上也說曹植七步賦詩,更加重了這種認識。
長大後再讀《三國演義》,方才領悟這種認識有失偏頗,原來是曹植有錯在先。當得知父親病故,曹植出於對兄長掌權的忌妒,不僅不來奔喪,反而在家裡酣飲。當曹丕派人來報信時,他竟縱容下屬出言不遜。這才導致曹丕怒殺下屬,捉曹植前來問罪。
另外,這首“煮豆”詩並不是七步成詩,而是當即而成。七步詩是在曹丕要求按牆上一幅“二牛鬥牆下,一牛墜井死”的水墨畫而作。即: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由山下,焱起相搪突。二敵不懼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見到沒難住曹植,曹丕才命以“兄弟”為題,但不準出現“兄弟”二字,應聲即作。結果,曹植不加思索,即口占出“煮豆”詩。
二、關於斬殺劉封一節,漢中王劉備做得不太地道,完全是出於針對關羽之死劉封有過錯這一過節,找茬報復。當劉封得知孟達降魏並勸他也歸降時,劉封撕毀勸降書,殺掉來使,聽從劉備指揮,前去攻打孟達。結果被孟達徐晃夏候尚三面夾攻,再加上自己的部下使計降魏,遂遭大敗。敗後,劉封仍不投降,回到成都向劉備覆命。劉備此時再殺劉封,純屬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後來劉備得知劉封毀書斬使之後,有所悔悟,但悔之晚矣
如今重讀〈三國演義〉第79回,細細品味,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推敲:
1.原著寫得很明白,“煮豆”詩明明是應聲而作。可我們這些年,為了追求感官效應,在電視劇裡包括在課本里,都把它說成是七步成詩。《三國演義》本來就是文學作品的虛構而成,可是我們又把它虛構一次。這種作法是否合適,確實值得推敲。
2.曹丕並非無知無識的小人,在治國方略上,文治武功還是有一套的。何況七步詩的前提是曹植有錯在先。但由於後人只關注了七步詩的典故,無形中貶低了曹丕的形象,給人造成了無能之輩的印象。這一點,對曹丕確實有些不公。
3.劉備殺劉封,顯得不夠大度,有失君王之風。拿到今天來看, 有的領導對某某人有看法,對人家的優點長處視而不見,處處找毛病給人家穿小鞋,抓住一個失誤就放大處理。致使能人沒了積極性,甚至跳槽。導致單位裡庸人云集,能人沒有用武之地。這種現象確實有些遺憾!
回覆列表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七八十年代備受推崇的一部經典名著,其膾炙人口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謀略爭鬥,無不令人愛不釋手。尤其是商界精英幾乎人手一冊,鑽研之執著無不令人感慨。
今天看到題主的問題,又重讀了一遍第79回的故事,人精氣爽,似乎又回到了熱血湧動的年輕時代。
《三國演義》第79回的內容簡單概括就是曹植因才華而在兄弟相殘中得以保命和劉封因陷關羽父子於不義而被劉備斬殺。這就是典型的情感相殺的例子。
曹植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其有才華橫溢的一面,也有“嗜酒疏狂”的一面。作為臣子,父親過世非但不奔喪仍為爭權不如意而嗜酒放縱,著實令人恨鐵不成鋼。其弟曹熊卻有自知之明,當曹丕著人問罪之時而畏罪自殺。與其說曹植不該殺,不如說曹植因才華而免於劫難。卞氏雖然勸曹丕“念同胞之情,存其性命”,但此時的曹丕殺念已起,只是聽華歆之言探聽曹植才華真偽而給了曹植一次機會。有文化的人就是不同,曹植還真的把自己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當曹丕指著兩牛相鬥的一幅畫叫他七步成詩時,如果讓現在的電影導演加工成影視的話,相信很多人會得心臟病。曹植還真的作出來了,“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曹丕驚訝之餘還是不依不饒,又以兄弟為題不能有“兄弟”字樣進一步發難。“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時的曹植總算在鬼門關前撿回了一條命,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終究還是被貶為安鄉侯,永生不得回朝。
也許才華就是曹植最有力的武器,他的七步詩把兄弟相殘的殘酷局面描繪得淋漓盡致,不僅救了自己一命,同時也告誡人們,兄弟“相煎”何其殘酷,使人性受到極大的拷問。作為後人,人們不免感慨,假若曹植不為權利所惑,把他的才華用於文化教育事業,必定成為一代大詩人或文學家,流芳百世。
《三國演義》第79回的另一個人劉封的命運則不同,雖然至死追隨劉備,但其“關公父子遇害,實劉封、孟達之罪”的罪名,還是難以免遭殘殺的結局。這就是《三國演義》的精妙之處。
此人該殺!想想看,關羽是什麼人?劉備的結義兄弟,忠義之心天地可鑑。曹操的戰馬和美人都留不住他,讓這種人遇害,難道不該殺嗎?
不同的人物,其命運也迥然不同。今天重讀《三國演義》別有一番收穫。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時刻記住,《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能作為歷史依據。也不能以古人的心態去評判古人,更不能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長大之後”才知道“岳飛的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