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量子宇宙

    宇宙中最小的物質粒子是光子,光子在空間中運動傳播。空間是虛的存在,除去能容納物質外,沒有任何特性,更不會與物質粒子相互作用。目前認為的物質與空間作用,實際上是空間中還存在有看不見,測不出來的物質,物質與空間存在的看不見的物質相互作用。

  • 2 # 永動機45

    從物質不滅定律中可以知道,物質微粒再小都有實體與虛無之分,物質不會化為空間,空間也不會轉化為微粒,物質和空間不能相互轉化,當物質微粒小到一定程度,不管是科技力量還是自然力量,都無法讓微粒再減小,如果物質可以與空間相互轉化,那麼就沒有了物質不滅定律了,物質化為空間,也就是化為了烏有,物質就等於消失了,那種把木材燃燒化為熱量的自然現象往往會引導我們的思維習慣好像物質化為了沒有實體的純能量,成為了混合的空間體,純能量又可以從混沌當中轉化為有實體的物質,那種把光看成是光子的氣化物,光子昇華為了純能量光都是錯誤的。

  • 3 # 淡漠乾坤

    由於人類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是不連續的,所以作為區域性的人類是不可能絕對客觀地反映作為整體的自然界。

    於是,人的認識只具有相對性。在具體的認識過程中,需要藉助於認識的支點來認識自然界。所謂認識的支點,就是人類認識的一些基本原則,是人類認識過程中最為確定的部分。

    比如,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個體間的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即不存在絕對獨立的物體。

    人離不開空氣,魚離不開水,作為封閉體系的物質離不開量子空間。雖然我們感覺物質是實體,然而實際上感覺到的卻只是電子高速運動對我們人體所產生的遮蔽效應。

    所以,我們可以把自然界劃分為兩大類,其一是作為物理物件的物質,其二是作為物理背景的空間。前者是顯性的,後者則是隱形的。之所以判定空間的存在,是因為只有藉助於空間才能夠使物質的行為獲得理解。

    比如,粒子的波動性。

    如果將波動性歸結於粒子的內凜性,則不僅會使粒子變得非常詭異,而且還阻斷了人類認識的進一步發展,將人類的認識終結於此。

    如果將波動性歸結為粒子外部環境的不連續性,那麼只要空間是由離散的量子構成的,粒子的波動行為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於是,儘管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粒子還是普通的粒子,粒子的行為是粒子與空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綜上所述,空間是由離散的基態量子構成的,物質是由高能量子組成的封閉體系。由於物質的封閉性是量子運動所產生的,具有機率性,所以物質的封閉性小於1。

    於是,不僅物質的存在依賴於對空間的遮蔽,而且物質還會對量子空間產生熱輻射和擾動,使空間量子形成不對稱的分佈並對物質進行不對稱的量子碰撞,形成各種不同的作用力。

    比如,由於物質對外進行熱輻射,使兩物體之間的空間量子具有更高的能量,從而降低了物體內則的封閉性。於是,兩物體外部空間的壓力大於它們內側空間的斥力。由此形成的力差,就表現為吸引力。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萬有引力。

    比如,在空間量子間距附近,空間量子的密度變化較大,會對在此範圍的粒子形成極大的封閉效應。這就是強相互作用力,原子核的最小半徑約等於空間量子間距。由此可以斷定,空間量子的間距為2.91x10-14釐米。

    總之,離散的量子空間與封閉的物質共同構成了我們的物理世界。空間與物質是一個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有機系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雨玲有望再戰伊藤美誠,你認為誰的勝算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