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與我同行9

    《豹——在巴黎動物園》賞析

      本詩發表於1903年,後收入《新詩集》,為“詠物詩”的代表作,堪稱里爾克最負盛名的佳作。奧古斯特·施塔爾對本詩的一句評語可以視為本詩的創作背景:“自然的生活空間的喪失或者對它的威脅是世紀更替時的一個重要題目。”本詩的含義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義時的迷惘、仿徨和苦悶的心情。”(楊武能)

      埃德加,奈斯認為本詩的特點在於詩人“從動物的內心狀態出發進行敘述,彷彿他與它化為同一”。全詩“圈出了豹的本質”,刻畫出“對令人絕望的無聊和單調的想象”。“詩的中心含義在第二段第3、4兩行,它們勾勒出這一尊貴動物的本質和命運:最充沛的力量和潛能,但是被壓抑,陷於‘昏眩’——透過鐵欄後的關押,透過監禁,透過剝奪自由,而它是屬於自由的。”希珀則認為:第三段乃是高潮所在:“豹的靈魂在這裡變得清晰可見;僅僅一幅影象:慢慢睜開的眼睛,然後‘四肢的‘靜寂’,最終‘心’——被監禁的動物的存在‘在那裡’完整無缺。”

      袁可嘉將里爾克的創作方法歸入“思想知覺化”。他分析本詩說:“與其說是在描寫關在鐵籠中的豹子的客觀形象,不如說是詩人在表現他所體會的豹子的心情,甚至還可以說是他借豹子的處境表現自己當時的心情。”

      各家評論對本詩的解釋基本相同,即詩人透過與“豹”的“同一化”反映了“豹”同時也是詩人自已“被監禁”的感覺。可是,“詠物詩”的宗旨在於揭示事物自然、真實的內在本質。如何解釋這一內在矛盾呢?不妨從另一角度來理解這首詩,把它看作里爾克對“詠物詩”的新的創作手法——“客觀的忠實描寫”以及這一手法所包含的藝術原則所作的圖解。試比較被稱為《影象集》(1902)的美學綱領的《入口》(1900)一詩:

      不管你是誰:傍晚你踱出

      那一間你所熟稔的陋室;

      遠處唯餘你的小屋:

      不管你是誰。

      你的目光已倦於擺脫

      破舊的門檻,此刻它緩緩

      升起一棵黑色的樹,

      置它於天際:窈窕、孤單。

      創造一個恢廓的宇宙,

      如一聲話語在沉默中成熟。

      當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諦,

      目光才輕柔地與它分離……

      兩相對照,何其相似。籠中的豹與《入口》的主人公一樣是詩人的化身。“千條的鐵欄”—與“熟稔的陋室”和“破舊的門檻”意義相同,象徵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環境和陳舊的思想觀念,它們已經成為思想的桎梏,妨礙詩人認識真實的世界。“目光被……纏得這般疲倦”與“目光已倦於擺脫”如出一轍。“影象”與“樹”對等,是詩人觀察、感受和藝術創作的物件——大自然、“物”。不管是假想的否定——“沒有宇宙”,還是現實的肯定——“創造一個恢廓的宇宙”,都旨在說明詩人由主觀到客觀、由“人”的世界到“物”的世界的轉變,前者抽象虛幻,後者具體、真實;同時,這一轉變必然意味著對意志的棄絕和對感覺(以視覺最為重要)的倚重,因為一旦感覺受到限制(“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則難免導致“偉大的意志昏眩”。從這種理解出發,詩人以《豹》中的“心”取代了《入口》中的“意志”恐怕絕非偶然——“心”是屬於感覺範疇的。“透過四肢緊張的靜寂”(全神貫注,耐心等待——“在沉默中成熟”),終於達到徹底覺悟,主客合一——“在心中化為烏有”(“當意志悟出宇宙的真諦,/目光才輕柔地與它分離”)。這難道不是唯妙唯肖的姊妹篇嗎?所以,《豹》其實是運用“客觀的忠實描寫”,反映了詩人新的藝術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睛渾濁如何變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