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笑春風

    《孫子兵法》雲,“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袁紹不是無能之人,他能夠統一北方,連公孫瓚都被他消滅了。在戰爭中也可以身先士卒,臨危不懼,也是一個智勇兼備的君主。

    可惜他遇上了曹操。在各方面他都遜曹操一籌。《三國演義》中郭嘉的十勝十敗的評比雖然有些誇大,但也說明了一定的問題。

    諸葛亮說,曹操非唯天時仰亦人謀也。在物質條件許可的條件下,曹操發揮了最大的聰明才智,最終打敗了袁紹。

    英雄對歷史的影響就表現在這裡。如果沒有曹操,我看袁紹還是有可能統一天下的。

  • 2 # 閒來聊聊歷史

    袁紹,字本初,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他年少時便“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進入朝官之後,成八校尉之一,身居高位;董卓禍亂朝綱,他隻身出逃,引起董卓忌憚,被拜為渤海太守。之後,他先奪冀州,後據青州、幽州、幷州,一統河北,成為了最大的割據勢力。再加上當時他手下文有郭圖、逢紀、審配、許攸等人,武有“河北四庭柱”,按理說有人才、有地盤的他,想成霸業,並非難事。然而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他被曹操以少勝多,不久後病逝。袁紹實力強大,為何慘敗?

    群臣內鬥

    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曾在評價袁紹的時候說道:“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的確袁紹手下彙集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他根本無法使這些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而且他並沒有確定明確的發展方向,手下的謀士各執一詞,甚至為了爭寵,進行勾心鬥角,有時甚至會將武將牽連進去。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官渡之戰期間,袁紹原本佔據了上風,可是因為審配抓拿了許攸的家人,導致了許攸叛投曹操,戰局開始逆轉。之後又有郭圖獻計不成,誣告名將張郃、高覽,逼反這二人。僅這一戰期間,就發生了這些事情,可見平時這些人之間,更勢如水火。

    他的屬下之間勾心鬥角。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他遲遲不肯選定繼承人,按照古時的傳統,人們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一般會立嫡立長,但是袁紹卻將自己的四州,全部分封了出去,讓每個兒子都有了奪嫡之機,與此同時,他還將幼子袁尚留在了冀州。這種情況下,他手下的人,紛紛站隊,他的幾個兒子也開始互相爭鬥。

    內鬥不斷的袁紹無法戰勝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曹操,實力再強大也是紙老虎。

  • 3 # 薩沙

    袁紹集團最大的問題,在於內部鬥爭太激烈。

    作為一個優秀的團隊領袖,必須做到合理平衡團隊內部的關係。

    所謂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任何一個大型團隊,內部必然有幫有派,各自有自己的利益,內鬥是必然的。

    團隊領袖比如袁紹,應該讓這些內部人士有輕微的鬥爭,但是在他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因為內鬥,他們不會聯合起來掀翻袁紹,袁紹自己就安全了。

    一旦內鬥超過限制,袁紹就應該果斷打擊,打壓實力較強的一派。

    然而,袁紹卻做得很不好。

    袁紹內部主要分為兩派,第一派主要是田豐、審配、沮授,第二排主要是許攸、逢紀、郭圖、荀諶、辛評。

    第一派主要是冀州的實力派,包括一些門閥家族。

    大家都知道,冀州本來不是袁紹的地盤,只是他在冀州起兵而已。

    田豐等人,是袁紹騎兵以後歸附他的地方力量。

    第二派主要是袁紹老家的南洋、潁川人。

    這些人都是袁紹家三代舊部,也是袁紹起家的班子。

    原則上說,第二派更為親密,但袁紹壯大則主要依靠第一派,所以兩派的實力都很強。

    因袁紹好謀無斷,缺少政治手腕,逐步兩派開始架空袁紹,互相對立。

    對立到最後,成為今天很多西方政客那種為了反對而反對。

    所謂只要敵人擁護的我們就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擁護。

    任何一個問題,兩派都是有截然相反的意見。

    比如是否迎接天資,田豐他們是堅決支援的。一則這本來就是對的,二則漢獻帝來到袁紹地盤建都,可以壯大當地實力派的勢力。

    然而郭圖之流明知道此舉是對的,卻不願看到田豐他們冀州派坐大,堅決反對。

    袁紹是個沒有速斷速決能力的人,因此陷入猶豫中。這一猶豫,天子就被曹操搶走了。

    再說官渡之戰,田豐他們認為袁紹的兵力雖多,但曹操的軍隊戰鬥力更強,如果擅自決戰未必會佔據上風。

    田豐認為袁紹控制區人口很多,經濟很好,遠遠超過曹操。

    可以不斷使用兵力向南騷擾曹操,消耗曹操實力,破壞曹操的經濟。

    等待曹操實力消耗一部分,袁紹可以穩操勝券,再進行主力決戰。

    就算打不贏,大家持久戰比誰糧食多,袁紹也能打敗曹操。

    然而,郭圖他們希望速戰速決。因為當時袁紹軍隊主要將領都是郭圖他們一派,一旦迅速戰勝曹操就是他們的大功勞。

    如果採用田豐說的持久消耗戰,就必須依賴冀州等地的經濟實力,功勞屬於田豐他們。

    結果,袁紹聽信了郭圖、許攸他們的建議,出兵大舉南下,在官渡一敗塗地,許攸叛變。

    這關頭,逢紀他們還不忘記中傷政敵,唆使袁紹殺了田豐。

    更有甚者,直到袁紹翹了辮子後,兩派分別擁護袁尚和和袁譚為主,激烈內訌。

    當時袁紹舊部還有接近10萬,另外還有4個州的底盤,面對曹操未必就會輸。

    結果,因為內部火拼,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就打垮袁尚袁譚,將袁紹一家滅族。

    袁紹是個非常垃圾的團隊領導人。

  • 4 # 鴻涵先生

    首先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小編專注於歷史領域,如過您喜歡小編的文章請點選右上角加關注哦,不定時有驚喜哦。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袁紹作為最初實力最強悍的割據勢力,為什麼最後卻落得個敗落而逃的命運呢?

    這個故事要從頭說起,袁紹,字本初,今河南駐馬店人。他的高祖父叫袁安,自東漢漢章帝開始從袁安以下四代人都是位居三公的高官,漢代做官講究的是薦舉制,尤其是官位越高的人薦舉官員就越容易,所以自袁紹高祖父起那透過袁家做官的人不計其數,可謂門生遍佈天下,傾蓋全國。

    袁紹作為袁家的後人,在當時也是聲名赫赫,雖然袁紹不是嫡出,(袁家真正的嫡出長子是袁術,是袁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可是袁紹被他爹過繼給了袁成,這個袁成在袁家的地位那是頗高的,因為袁成是當時袁家族長的人選,所以袁紹也是很有話語權的,而且袁紹這個人長得儀表堂堂,特別的禮賢下士,能夠放下自己的身家去結交朋友,所以袁紹的人緣非常好,很多人都願意和他交往,甚至依附與他,就連曹操之前都是袁紹的小兄弟。

    何進清除閹黨宦官未果被殺,卻引來了西涼的軍閥董卓入京,名為勤王,實則禍亂天下,董卓要廢掉皇帝立傀儡陳留王劉協(後來的漢獻帝),袁紹不從,逃離京城,自渤海起兵,遂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割據拉開了序幕。

    袁紹自稱車騎將軍,組織討董聯盟,利用袁家四世三公的名氣,組成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任命曹操為先鋒,一時名震天下。後來袁紹透過自己的手段吞併了冀州,又相繼打敗公孫瓚,陸續佔了北方四州,無論兵馬還是地盤又或者錢糧都是當時所有軍閥之中最有實力的,當時手下人才濟濟,武將英勇彪悍,可為什麼袁紹最後失敗了呢?原因是什麼?

    小編認為袁紹最失敗的一件事就是沒有迎立漢獻帝,袁紹是一非常沒有遠見的人,雖然他能夠禮賢下士,和普通人去交朋友,但是他骨子裡的高傲和任性是永遠也改變不了的,而且袁紹繁文縟節非常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事精。他認為漢獻帝已經沒啥用了,而且說不定還會對自己的地位有影響,因為漢獻帝身邊還有一些有本事的大臣在追隨,袁紹的手下人在他最有實力的時候勸他把皇帝迎立到自己身邊,可是他卻沒有這麼做,反而想再立一個皇帝,可以說一步錯步步錯了。但是曹操很有頭腦,他知道漢獻帝非常有用處,於是曹操就把皇帝接到了自己的身邊,利用這個皇帝的威名為自己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最終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震天下,征討四方,這時候袁紹看到曹操的所作所為,很是後悔,但是已經晚了。

    袁紹敗北是在官渡之戰,這是三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次戰役,此戰之後曹操一統中國的北方,袁紹退出了群雄爭霸的舞臺,也是因為這場戰役奠定了魏國將來在三國之中老大的地位。

    簡單說說官渡之戰失敗的原因:

    1、狂妄自大,求勝心切

    2、剛愎自用,不納忠言

    3、袁紹心胸狹窄,內部不團結

    4、剛剛征討完公孫瓚,實力還沒有恢復,就急於出戰

    5、軍事指揮能力差,和曹操不是一個水平線上的(這是硬傷)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操手裡有皇帝這張王牌,袁紹屬於叛逆

    7、袁紹雖然整體實力強,但是他的兵不如曹操精,他的謀士不如曹操智慧,他的將領不如曹操的勇猛

    綜上所述,袁紹本來手裡一副好牌,自己給打爛了,雙王四個二加一把順子,非得拆著出,那能不輸了嗎?

    陳壽曾說,袁紹此人雖雄踞北方,外表寬厚仁慈,器宇不凡,但是內心充滿妒忌和刻薄,喜歡誇誇而談而沒有內涵,有智謀卻不敢決斷,擁有人才而不能任用,聽到忠言而不能採納,廢長立幼倒行逆施,違背禮制而最終失敗,這都是咎由自取。

  • 5 # 清水空流

    我們所知道的袁紹是《三國演義》裡的袁紹,而不是正史裡袁紹。袁紹自所以從一個最有機會統一天下的王者,而最終敗北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我們現在就來簡單說說。

    司空袁逢有兩個兒子,嫡之是袁術。庶子卻是袁紹。但就個人能力而言,袁紹卻遠遠勝於術。可以說。袁逢的“政治遺產”、基本上是袁紹繼承了。袁紹為人還是不錯的。史載:“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就是袁紹死的時候,治下百姓都很傷心。這就說明一個問題,袁紹為人寬厚,但亂世之中,寬厚就是無能的表現。袁紹的河北也是他自己帶著人打下來的,不是靠餘蔭得來的。袁紹靠著背景加實力(雄踞四州之地),打出了三國早期實力第一位,曹操的家底基本上都是人家袁紹的。實事求地說,曹操贏得官渡這戰太偶然,袁紹最大的失敗就在於死的太早諸子掙位,最終家敗人亡。即便如此曹操花了七年時間,才平定北方。

    曹操評價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大體還是中肯的。郭嘉和許攸都是袁紹的人,但袁紹卻不能容人,最後都投奔了曹操。郭嘉評價袁紹:事務繁雜,卻缺少重點;喜歡謀略,但又優柔寡斷(“多端寡要,好謀無決。”)。說白了,就是缺乏決斷的能力,這是作為一個領導者的最大缺點。袁紹遇事抓不住重點。再就是袁紹地盤太大,麾下謀士,武將,派系林立。而袁紹又不大會用人,敗北是遲早的事。荀彧、郭嘉離開也這這個有關,不幹事,都愛琢磨人。袁紹優柔寡斷、狐疑不決是他個人能力的 短板。袁紹沒迎接漢獻帝。說明其沒有政治遠見。

    “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是袁紹個人性格特點。官渡之戰前不聽田豐,之後殺田豐。就是袁紹性的最好體現。再就是經不起挫折一旦失敗就一蹶不振了。對比劉備的愈挫愈勇,曹操也多次一敗塗地,仍然可以東山再起。袁紹卻沒有這個本事,《三國演義》說袁紹:“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外表不錯,內壤已經壞了)卻是很傳神。袁紹門第很高,但能力不行,高開低走,為人過於寬厚而又猜忌異常。這些都袁紹最終失敗的原因。

  • 6 # 雨夜v風聲

    袁紹為什麼失敗,戰場上是瞬息萬變,我們很難說哪個原因是唯一的,但是大家公認的最重要的具體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許攸的叛逃,許攸可是你袁紹的高階參謀,掌握大量的軍事機密,尤其他把烏巢那一帶的佈防情況告訴了曹操,才導致這次偷襲得手。

    那第二個原因呢?是烏巢被偷襲這個訊息傳來之後,袁紹馬上緊急派張郃和高覽去正面攻擊曹操的營壘。因為打不下來曹操,又怕回去袁紹不饒他,所以這兩個人乾脆臨陣反水,投降了。袁紹能不陷入絕境嗎?後頭糧草被燒,前面大將投敵,所以十幾萬人瞬間崩潰,袁紹最後只帶了八百個人逃回了河北。

    袁紹會敗其實不是沒本事,也不是你的部下沒有凝聚力,而是這份凝聚力面對挾天子以令諸候的曹操,它就不夠用了。那你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呢?兩個原因:第一,你沒辦法擺脫存量的恩怨;第二,你沒辦法面對增量的麻煩。而在這兩個方面,曹操都做得非常好,首先擺脫存量的恩怨,這對曹操根本就不叫個事。比如那個殺掉他長子曹昂和愛將典韋的張繡,後來居然又一次投降了曹操,曹操很高興,就這麼接受了。

    曹操曾評價袁紹叫“色厲而膽薄,好謀而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袁紹註定失敗。

  • 7 # 浪兄筆記

    七 轉折階段 ~ 火燒烏巢

    1 劉備開溜

    劉備逃回來後,實際預感到袁紹會失敗,所以表面上提出了實際聯合劉表。而且他本人已經有皇叔的美名,和劉表算是劉氏宗親的人,袁紹同意後自然就派他去更合適了。

    2 許攸叛逃

    表面上看許攸是因為袁紹不聽他的計策:分兵襲擊許昌。實際是因為他的貪贓枉法小辮子被審配抓住了,感覺在袁紹這裡沒前途了而投靠曹操的。曹操一聽,故人來訪必有要事,居然沒穿鞋就出來迎接了,接下來,許攸投靠問話三部曲很有策略方法。

    A 問糧草探虛實 ~ 引出抓到曹軍士兵,提出分兵計策,雖然曹操三次虛假答話

    B 用計策顯誠意 ~ 我方機密都告訴你了,應該相信我的誠意了吧

    C 獻計策表能力 ~ 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火燒烏巢步驟和後續路線

    3 火燒烏巢步驟

    曹操在弱勢求賭的原則上實行了許攸的建議,留曹洪夏侯惇等大將加固大本營堅守不出,自己則親自率領樂進等人,用五千輕騎兵火速趕往烏巢。

    A 中途換上敵方袁軍蔣奇的服裝旗號,謊稱援軍騙過沿途的哨崗。

    B 準備火把柴草,等深夜袁軍熟睡的時候放火,再用鐵騎衝入敵營斬殺主將。

    C 勝利後偽裝淳于瓊的敗軍回寨,碰到了蔣奇救援部隊,突然一個回馬槍。

    D 袁軍大敗後,曹操再次用蔣奇服裝旗幟,派兵向袁紹謊報稱,我們已經殺退了烏巢的曹軍。袁紹信以為真,不再派人增援烏巢。

    原來我以為只有一次假裝袁軍,曹操確實厲害物盡其用啊,居然還用了二次。

    4 張郃反水

    袁紹接到訊息後,沒有采納張郃的重兵馳援烏巢,聽了郭圖的意見後,想來個圍魏救趙,輕兵救援烏巢,重兵攻曹營。結果不止烏巢沒救下來,曹營也攻不下來。郭圖為了推卸責任,嫁禍給張郃,說他不出力有情緒還出言不遜。在前方不利,後院失火的情況下,張郃高覽被逼的燒了戰車,向曹操投降了。

    劉備開溜,袁紹失了外援;許攸叛逃,丟了智囊;烏巢被燒,少了錢糧;張郃反水,折了臂膀。所有這些預示著袁紹大勢已去,接下來只能是土崩瓦解,全軍潰散。

    八 決勝階段

    曹操先用了賈詡的建議,抓住機遇集中兵力,大舉反攻。再用了程昱十面埋伏之計,化整為零把部隊分批追擊和防守要道。眾叛親離的袁紹完全喪失了鬥志,帶著長子袁譚棄軍而走,落荒而逃。降者數萬,但苦於無糧供給,基本坑埋了。同時標榜儒將風度和名士派頭的書籍信件珠寶,也都落入曹操手中。

    圖書則自己保留,珠寶分封給了將士,還有很多通敵的信件是怎麼處理呢?宗室將軍建議一個個抓起來,而曹操則選擇了燒燬信件。表面理由是自己都有了害怕的打算,何況他們呢。實際是為了朝廷的穩定,畢竟戰爭費時費力費錢太多,不想節外生枝。

    最後的結果是,陳琳辛評被招降了,田豐獄中被處死了,沮授光榮被殺了,袁紹也沒幾年內就病死了,後來袁譚和袁尚為了世子之位,讓曹操漁翁得利,最後死於遼東公孫淵的鴻門宴。207年正式接管了袁紹地盤,統一了整個北方。

    田豐剛而犯上,逢紀跟他互掐,獄中而亡

    沮授剛而不變,光榮就義

    許攸貪而不治,審配跟他互掐,果斷投降

    審配專而有謀,招降侄子叛變,光榮就義

    逢紀果而自用,被袁譚殺

    郭圖趨炎附勢,戰敗而死

    高幹驥伏鹽車,投表被殺

    閻柔擁兵自重,高幹跟他互掐,果斷投降

    張郃勇而巧變,郭圖跟他互掐,果斷投降

    九 事後分析

    官渡之戰終於打完了,我們的解說也差不多了。最後在來分析下雙方勝負的原因?

    表面上看是正確策略,袁紹沒有被採納。策略如下:先將曹操置於不以,是為有理;以強制弱以逸待勞,是為有利;步步為營循序漸進,是為有節。實際上則是郭嘉荀彧說的,袁紹個人性格能力問題。真的是主帥無能,累死三軍。

    政治上失利,道義上失理,這些虛的就不談。但戰略上失策,指揮上失誤,識人上失明,則是袁紹失敗的主要原因。戰略上從穩步推進變成了相持後的急功近利,哪怕烏巢失敗了,居然沒有想著從進攻轉為有序的防守,想想孔明的幾次北伐退守之成功。指揮上確實不如曹操的用兵如神和果斷。組織上更是一塌糊塗,謀士將軍意見相左正常,但互相詆譭拆臺就顯得德行很差,更重要的是袁紹知道後,還任其發展。

    說到底還是人性的原因。你看田豐剛而犯上,計謀就難被採用;許攸貪而不治,忠誠就沒有保證;審配專而有謀,但不適合後方;逢紀果而自用,做事難免霸道;郭圖趨炎附勢,難免不明局勢。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缺陷,關鍵是看能否揚長避短,找到合適的崗位,人才放的位置不對反而是累贅。最好的人才就是陰陽合體,收放自如。

    本章參考文獻

    1 品三國 2 博弈三國 3 縱橫三國論英雄

  • 8 # 權謀才智

    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遍佈天下,在當時非常注重門閥的時代具有極強號召力,在討伐董卓時被天下諸侯推舉為盟主足以表示其強大的號召力。另外,袁紹效仿戰國四公子招募天下食客,招攬了一批人才,另袁紹容貌極佳,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在擊敗公孫瓚之後雄踞青幽並袞州實力大增。之所以敗給曹操,是因為袁紹雖招募天下英雄,卻未盡其用,多謀少決嫉賢妒能,軍紀不整,致使許多人才紛紛出走。將士雖多,卻疏散謀士雖多卻未用。

    袁紹優柔寡斷,不善於納諫,戰略指揮幼稚,愛推卸責任,聽信讒言,而曹操卻正好相反(至少在官渡的時候),曹操勝在了堅持,又在危機時刻得到許攸,一下子逆轉局勢,袁紹只能是土崩瓦解,因為沒有糧食,軍隊就沒有戰鬥力了。失敗在所難免。

    袁紹之前強大一是因為老袁家四世三公,影響力大,還有就是袁紹自己有能力,把地盤做大,能從一個太守變成佔據四個州。

    袁紹好虛名,曹操好實際。虛名是一種拖累,而實際的利益才是關鍵。袁紹外寬內忌,就是對別人太好 ,對自己人太差。而且剛愎自用,聽不進忠言,一意孤行。相比之下,曹操是重視人的才能,不關心一個人的道德,只要人才對他有用,他就利用。而且不貪圖虛名。

  • 9 # 君山話史

    袁紹最盛時,擁有四州之地,即冀州、青州、幷州與幽州,在國內軍閥中實力排名第一,超過曹操。然而,歷史選擇了曹操,曾經盛極一時的袁氏集團最終灰飛煙滅,這是為什麼呢?袁紹究竟輸在哪裡呢?

    第一,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贏得政治上的主動權

    當袁紹崛起於冀州時,曹操還沒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那時在袁紹眼中,曹操實在算不上對手。後來曹操佔據兗州,在實力上仍然與袁紹相去甚遠,難以爭鋒。而真正讓曹操迎來轉折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董卓亂政後,漢獻帝淪為傀儡,東漢朝廷權威盡失。此時的皇帝,幾乎被所有軍閥所唾棄,有名無實。然而,一些眼光卓越之人,看出漢獻帝的利用價值。袁紹麾下著名謀士沮授就提議,要迎回天子,掌握政治上的主動權。可惜的是,袁紹對沮授的建議置之不理,錯失良機。

    反觀曹操,則抓住機會,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握在手中,是曹操致勝的關鍵一步棋。從此,他打著朝廷的口號,以皇帝的名義征伐不臣,在政治上大義凜然。直到這時,袁紹才發現自己完全陷入政治上的被動。東漢末年雖然軍閥混戰,但名義上仍然是個統一的國家,而皇帝仍然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曹操賭漢獻帝這張王牌,賭對了。

    第二,袁紹多次錯失良機,讓曹操得以坐大

    憑藉袁紹的實力,仍然有可能扭轉政治上的被動局面,可惜他一錯再錯。

    在錯失“挾天子以令諸侯”後,袁紹曾經想過對曹操施加壓力,把漢獻帝遷都到鄄城。鄄城地處兗州,也是曹操的地盤,但是距離袁紹的冀州很近。要是這個計劃得逞,袁紹對朝廷的影響力將大大增加。然而,袁紹的陰謀被曹操識破,曹操一口拒絕遷都的建議。

    既然遷都不行,謀士田豐便向袁紹提出,應該進攻許都,用武力手段把天子搶回來,奪回政治上的主動權。在田豐提出攻許都的建議時,曹操正在討伐張繡,如果袁紹發動突襲,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然而,這麼好的機會,袁紹又錯過了。

    錯過一次沒關係,袁紹還是有機會的。在曹操大舉討伐呂布時,許都又一次露出空檔。這是袁紹出兵佔領許都的絕佳機會。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袁紹沒有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去進攻曹操的大後方,而是揮師北上,攻打幽州的公孫瓚。公孫瓚是袁紹的宿敵,但此時他已經毫無雄心壯志,躲在易縣以求自保而已,對袁紹可以說毫無威脅。袁紹置心腹之患曹操於不顧,而去攻打公孫瓚,在戰略上是一大失誤。

    正因為袁紹多次錯失良機,才使得曹操一步步地壯大。

    第三,袁紹與曹操最大的差距:有謀臣而不能用

    袁紹出身名門,是個內心很驕傲的人,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智慧無人可及。在袁紹麾下,有許多優秀的謀士與將領,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然而,他與曹操的差距就在於此,曹操用人極為高明,而袁紹極為愚蠢,他幾乎拒絕地謀士們所提出的每一項對自己有利的建議。

    我舉幾個例子:

    在獻帝東歸時,沮授建議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討伐張繡時,田豐建議他出兵許都,控制天子,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討伐劉備時,田豐建議他與劉備聯手,斷曹軍後路,他置之不理。

    在曹操收降張繡、打敗劉備後,田豐建議他以持久戰拖垮對手,他置之不理。

    大舉南征後,沮授建議他先攻克官渡再全師渡河,他置之不理。

    在官渡之時,沮授建議他派一支軍隊加強輜重車戒備,他置之不理。

    雙方陷於相持戰後,許攸建議他派一支奇兵偷襲許都,他置之不理。

    烏巢被襲後,張郃建議他派重兵馳援,他置之不理。

    最後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在決定歷史走向的官渡之戰前後,田豐被囚,沮授被擒,許攸叛變,張郃投降。更愚蠢的是,袁紹在戰後不僅死不認錯,還把田豐給殺了,理由是怕田豐會嘲笑自己。

    如此看來,袁紹走向失敗,實是必然。

  • 10 # 農夫說歷史

    袁紹,河北袁本初,四世三公,手下的謀士武將也不少,可是在兵力上遠遠可以碾壓曹操,最後卻被對方打得落荒而逃,那麼他是怎麼落得如此田地的?不妨一起分析下。首先,管理混亂。

    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許攸,還有沮授,郭圖,逢紀,審配,袁紹是屬於那位謀士講的都有道理,最後就導致做事猶豫不定,不喜歡逆耳型的建議,最後就導致手下的大臣不以誰的計策好,而是誰的建議袁紹聽得順耳,就決定用誰的,事後效果不好了,又反過來訓斥出主意的人,褒獎沒有被採納的大臣,表現輸很大的歉意,說上一句:先生講的對,應該聽你的!看出來了吧,出主意既得正確,還得順耳,一次二次可以,可是誰能保證每次都能都能如願,久而久之,能說的不能說的,他們要麼都選擇了閉口不言,要麼就說一些不鹹不淡的話,為的就是爭得袁紹的器重,袁紹這點而言還是比較混亂的。

    其次,走漏訊息。

    在官渡之戰這麼重要的時刻,許攸家族內有人被審配抓了,袁紹他沒有選擇冷處理,最後直接導致許攸出逃,果斷跑到曹操帳下,把袁紹的佈防一股腦告訴了曹操,最後曹操親自領兵攻打烏巢,袁紹的糧草大營被毀,先天的兵力優勢頓時就成了劣勢,因為那麼多張口需要吃飯,糧草被毀,加上曹操的攻擊,袁紹大軍頓時潰敗,其根本上許攸出走是很大的因素。

    最後,手下投降。

    袁紹倚重的武將張郃和高覽在官渡之戰時,袁紹讓馳援烏巢,可是這兩位在分析後認為,自己的實力和曹操手下武將比還是差一截的,前往與之硬拼必然是死路一條,即使能僥倖脫逃,袁紹也不會放過自己,與其這樣,乾脆當時就反水了,將軍都投降了,下面的小兵卒子還有什麼理由堅持,況且袁紹也不是什麼好的君主,沒有必要為他再跟曹操拼命了,於是一窩蜂就潰散開來了,袁紹見大勢已去,也只能帶領幾百人突圍出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天剛剛到家的比亞迪宋Pro,還是搞不明白,怎麼聯網的?有燃油版低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