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陽阿力
-
2 # 不覓知音
傳說中確有以首級或敵人耳朵數量為確定軍功大小的說法,在現代小說中也比較常見,但這多見於蠻荒少數民族之中,因其戰鬥規模較少,戰鬥節奏緩慢,故可用!而在中原大戰中,春秋戰國時期數十萬人的戰鬥已經屢見不鮮,以人頭或人耳計算軍功且不說合不合理,僅其統計工作也是相當耗神的事,而且,因為戰鬥節奏快,已出現一些超越戰鬥級別的戰役級戰爭型態,我想請問樓上幾位,他們什麼時間去割人耳呢,人頭更不要提,難不成還真是要錢不要命,那麼大東西多影響戰鬥啊?對幾十萬人的戰鬥來說,其武藝高強者殺個百把人還是沒問題的吧?
軍功有大有小,小功按級申報,大功由將領決定,比如,殺人數由各級逐次上報(多於實際是很正常的事,這歷朝歷代都不能避免),而每戰當有首功,一般以首先攻入城頭、殺死敵軍大將或戰爭中表現特別勇猛者得。可想象,一場幾十萬人規模的戰爭,你的表現足以落入將軍眼中時,該是多麼勇猛?這種人自然是首功,雖然將軍不會注意戰場的每個角落,但還是會注意城頭,敵將位置的不是?
看了"字母的煩腦"的回答,我也無語了,一首一級,不知道軍隊有幾級,原始社會軍隊又有幾級可升,我才知道原來古代人打仗是一個士兵帶一群將軍作戰的!我也沒否定以殺敵多少論功,不過是否定了樓上諸位要帶著敵軍腦袋做戰的方式,我想請問樓下,即然你不同意小功按級申報(即由基層軍官統計每人殺敵數量逐次上報),那麼你怎麼知道你計程車兵誰殺敵多誰殺敵少呢?你的回答對樓主有什麼意義呢?
另外,在激烈的戰鬥中,你每殺一個人就蹲下去割敵人耳朵嗎?你真是要錢不要命!
我看你不僅要多看點書,還要把漢語學好的好
1、戰功爵制從春秋戰國開始建立
據考證,中國軍功爵制從春秋戰國建立,集大成者是秦國的商鞅,一直都是“計首授爵”。就是必須是敵人戰士的頭顱,一般的頭顱是不行的。要把敵人的首級帶回來才算。
2、人頭如何變現
人頭要拿去兌換。軍隊中有專門的軍需官讓戰士們可以把人頭兌換成軍功點數,需要從下層到上層,層層登記上報,彙總後再授爵。
一定級別的軍官不能拿人頭,以免貪下屬的功,他們必須帶著手下殺敵。比如說,一個連隊長,一場戰鬥砍頭超過30個,這個軍官和連隊裡所有士兵都能升爵一級。這個難度比較大,所以,軍官升級更慢。
砍殺平民或搶奪別人的冒充軍功是嚴禁的。所以秦軍報人頭,要經過層層檢驗,必須是敵人的甲士,砍人頭也要技術,脖子要完整砍下,露出喉結,免得用婦女兒童來冒充;要儘量保證頭上髮髻完整,才好辨認是敵是友是軍是民。
砍頭並不是軍功爵的唯一計數方式,比如作戰先鋒,只要一路殺到底,“破陣”後全都封爵,路上的人頭割不割無所謂;攻城拔寨時的“先登”者也封爵。
軍民魚水情的明朝
3、封賞方式
秦朝有20級軍功爵,有爵位的人不僅能得田產,當官,還能為家人頂罪贖身。後來西漢朝承襲了秦制,但其弊端已經顯現。軍功爵制在領土擴張時用起來效率異常,守成期就沒啥特別好處,在王朝晚期,這東西用不好會加速自身滅亡。
所以,東漢後軍功爵制很少出現了。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想要重振明軍戰力,於是恢復軍功爵制,結果,軍功登記從下往上一路作假,兵士們為了利益一邊賄賂各級官員謊報軍功,一邊殺害平民來冒充敵人首級,以至於邊塞民動盪,社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