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朱學派
-
2 # 一夫82
回答這個問題,本人認為要從孔子的政治理想來分析。
孔子生活在春秋的中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這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爭霸,禮崩樂壞。孔子認為,周朝的禮樂制度是最完美的社會制度,"仁義忠信"是最好的政治思想。孔子一生追求的社會政治理想,就是恢復周王朝的封建禮樂制度。為此,他列國周遊,講學授徒,刪《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對於夏、商二朝,孔子言之甚少,《論語》中幾乎不找不出什麼言論。由此可見,孔子不屑於夏、商二朝,但也不能否定兩個朝代的歷史存在。因此,孔子在按序排列史事的時候,尊崇的是《書經》,也就是《尚書》,將其視為中國第一部歷史文獻。而《尚書》的第一篇是從《堯典》開始,講述堯舜禹的"禪讓"制度。這很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
事實上,中華歷史還可上溯到黃帝時代,從黃帝到堯之間還有千多年之隔。當然,這一段歷史史料不全是客觀的。然而,夏、商二朝的歷史資料難道還不如堯舜禹時代嗎?肯定不是這樣。
好象孔子說過,夏、殷朝禮制我都可以講述,只是杞國和宋國都沒有留下足夠的資料證實。也許是難言之隱,也許是不願述說而找的藉口吧?!
-
3 # 南山劉向雄
題主的提問是沒看《論語》原文,原文並沒有說"朝代"無法佐證,而是對夏商兩朝的"禮儀制度"無法考證。
原文是,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出來,夏人後羿的杞國卻不足以證明我的話;殷朝的禮,我能說出來,殷人後裔的宋國卻不足以證明我的話。這都是由於文獻儲存不足的緣故。如果文獻足夠的話,我說的就可以得到佐證了。”
有了這段話,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文獻不足,孔子又從哪知道夏禮、殷禮呢?"另外,孔子甚至還知道殷禮繼承了夏禮的哪些內容,周禮繼承了殷禮的哪些內容,知道得這麼清楚,這些知識從哪來呢?
猜想,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問禮於老子",老子當時是國家圖書館館長,王室的收藏自然不是蓋的,應當存有大量的甲骨文。周朝的文字演化為金文,是篆書的前身,所以估計孔子也不認得甲骨文,想來老子是精通甲骨文的。所以孔子主要是聽老子在講歷史,其中就有關於夏禮和殷禮的內容,這對於熱衷於禮制文化的孔子來說,自然熟記於心。但夏人後裔的杞國、殷人後裔的宋國早已隨了周禮,原有的禮制文化的文獻已在戰亂中沒了。
第二個可能是在偏遠的鄉村仍然保留著舊有的風俗,孔子游學從這些鄉村中瞭解到了夏禮、殷禮的一些內容。
因而,孔子能夠說出夏禮、殷禮,但已經沒有文獻作為佐證,來證明孔子所說的是正確的了。
-
4 # 楊宇林745
00
孔子是個民間人士,可不是什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能夠接觸的,也就是魯國流傳的某部分,並且當時有許多國家,孔子游歷所到之處其實只有那麼多的地方,就算是遊歷各國,人家也並不是把國家圖書館能夠隨便讓他進啊,那時各國文字都不同呢。那時候,國家的初形都沒有形成,除了周有具體的典章制度流傳下來,其它各國其實嚴格算起來都不算是國家,幾乎都屬於氏族部落,別以為國家就是從來就有的。那時,其實跟百年前的非洲部落並沒有多大的不同,國家與國家之間主要是氏族部落的安全關係而形成人的組織。
別以為人類的倫理道德價值觀是從來就有的,人類從野生到族群再發展到族群之間的組織衝突與協調,這其實就是人類文明史。
孔子並沒有多大的條件去收集參閱各國各地的文獻,包括其歷史記錄,正如你現在到非洲各國各部落去查詢他們國家與部落的歷史記錄與文獻一樣,他們有嗎?能夠流傳的歷史,包括歷史記載者,他所能夠知道的歷史,也是傳聞見聞與聽聞。。。
一朝一過,以前的歷史記錄與文獻則都隨歷史而湮滅,如伊斯蘭教發展處 ,以前非伊斯蘭的文化乃至文獻能夠留下來的可能性就呵呵了,正如當今人對前幾十年發生的歷史毫無感覺一樣。在此省略一萬字。。。
從事教育的,只會以教育目的選擇文獻。正如我在當下的生存生活文化環境,沒有必要去了解基督教史,伊斯蘭史,。。。
孔子周遊列國,主要不是收集文獻而是學術傳播與推廣,當然,詩經書經禮記春秋都是收集再經過孔子之手整理並傳播下來的。
一項理論的完成與完備化,它肯定是修改與廢棄了以前不完備的東西,如果還讓那些不完備的理論流傳下來,作為理論的教育性來說,故意把不完備的東西流傳下來其實是害人的,正如愛因斯坦一定會把他以前不完備的東西燒掉一樣。。。
後來的歷史形成了隔代修史的說法,推翻前朝的政治統治邏輯包括教育宣傳就無法客觀。問題在於,事隔多年,流傳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會隨歷史而湮滅。。。這個世界曾經存在著許多國家,連名字都沒有流傳下來。
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歷史,基本上都是伴隨宗教發展史而發展政治統治史。
你所能夠看到的,只能是幾大宗教的發展史,這個發展史同樣也是其它非宗教政治的湮滅史。。。
說白了,我出生到成長几十年的歷史很多事情我自己都記不清了。。。
司馬遷寫史記,孔子是其幾百年前之人,我問過我父親的一生許多事,你要我整理我父親的歷史,一樣會出錯亂。。。。
回覆列表
孔子認為夏商時期的文獻‘不足徵’,是說夏商時期的歷史記載不具體和詳細。並非夏商不存在。
中國從堯舜時代,就已經用大腦記錄歷史。並透過口耳相傳,從未中斷。這時的歷史記錄有兩個特點:一是非常簡略,二是沒有年代的記載。
從周王朝開始,有轉職的史官記錄的歷史。對於歷史的內容,記載比較詳盡。但沒有確切的年份(個別重大歷史事件,可能會有年份)。
周厲王時爆發華人暴動,周天子被流放。召公和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元年。從共和元年開始。歷史的記載不但詳盡,還有確切的年代和日期。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他能看到所有的歷史文獻。夏商的歷史與周王朝的相比,過於簡略,還沒有確切的年代。所以孔子說夏商時期文獻‘不足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