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紙上煙雲

    生登宰輔,死諡文正,從成就來看,范仲淹已經是千古士臣的巔峰和楷模,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達德”的至高境界。

  • 2 # 雅語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父親範墉,曾任成德軍、武信軍、武寧軍等地節度掌書記。公元989年,范仲淹誕生於成德軍(今河北正定)節度掌書記官舍。

    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統帥,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成為後來王安石“熙豐變法”的前奏;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的時期;經他薦拔的一大批學者,為宋代學術鼎盛奠定了基礎。他倡導的先憂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節操,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

    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范仲淹於1015年考上進士,歷任廣德軍司理參軍、興化縣令、蘇州知州、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參知政事等職,一生勤勉,忠心報國,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是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之一,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范仲淹的政績,對當時和後世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一是抵抗西夏,二是推行“慶曆新政”。

    在范仲淹和韓琦主持下,邊城日固,士氣日盛,軍備日精,陝西四路立體縱深攻防體系初步構築完成,西夏再也不敢小視宋朝軍隊,當時民謠可以為證:“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

  • 3 # 水流芳2019

    1歲喪父,2歲母親改嫁,他憑什麼奮鬥成千古流芳的北宋名人?

    在有著求全責備傳統的中國,一個人物無論多麼優秀,總能被人挑出這樣那樣的毛病。唯有范仲淹,似乎很少有人能夠找到他的缺點來做文章,可以說近乎完美了。

    以“三不朽”標準衡量范仲淹

    在立德方面,他自幼失父,隨母改嫁,苦學得仕,複姓、養母;為朝官直言敢諫,為地方官則為民興利;可謂忠孝皆全。范仲淹生不謀利,死無餘財,“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仲淹傳》)於公於私,其高風亮節為世人所公認。——是其德之立也高。

    在立功方面,范仲淹從27歲踏入仕途,37年間共擔任過京官20個,地方官35個,最後在青州任上因忙於賑災而患重病,死在遷官路上,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套用一句小說家的俗話,他武能安邦:組織了抵禦西夏的軍事防禦體系,扭轉了宋朝屢戰屢敗的局面,迫使西夏停止入侵,與宋議和;文能治國:他擔任宰執時,發動慶曆新政,這是繼北魏太和年間馮太后之後,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史上又一次全面的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每到一任都有德政惠民,民間立祠達十八處之多。如在興化縣主持興修的捍海堤,今尚存其遺蹟,民受其惠,以至當地多有以範為姓者。——是其功之立也大。

    在立言方面,范仲淹成就也不凡。其為一代文學大家自不必說,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講,范仲淹亦不愧為一大家。——是其言之立也重。

    范仲淹文學成就為人所熟知,他的《岳陽樓記》,他的《漁家傲·秋思》,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常人不知他另一方面的成就:一代大儒,宋學開山

    他在學術史上的成就,往往不為人知。下面重點介紹一下范仲淹在儒學發展史上的功績。

    儒學發展到宋朝,產生了一個轉折點——宋學。

    宋學是儒家發展的一個繁榮階段,理學、心學等各家都包括在內。在宋學興起的過程中,范仲淹扮演了一個“歷史推手”的角色。

    其一,他以體制的力量推動宋學的興起。

    學校與科舉是宋學興起的重要因素,而范仲淹對學校和科舉制度都向著有利於宋學發展的方向施以過改進。范仲淹平生極為重視教育興學。天聖四年,他母親去世,他丁憂守制三年。守母喪期間,他受晏殊之邀,主持早年曾就讀的應天書院(又稱睢陽學舍或南都學舍,是宋初四大書院之一)的教學工作。

    在教學中,“仲淹常宿學中,督訓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湊,其後宋人以文學有聲名於場屋者,多其所教也。”

    這說明他對教育有著較深切的實踐經驗。他在地方官任上,以興學為急務,如在睦州(1034年)、蘇州(1035年)、饒州(1037年)、潤州(1039年)、越州(1040年)、邠州(1045年)等地,都有興學之舉。宋代有四次興學運動,第一次是天聖、景祐年間,是各地方政府自發的興學運動,第二次是慶曆、嘉祐年間,朝廷下詔令天下州縣都立學,使得教育機構全面普及。天聖、景祐的興學運動中,范仲淹是一個身體力行者。而慶曆興學,則是他登高一呼的功效了。

    慶曆興學運動的另一項措施是建立太學。宋代國子監本有國子學,是教學機構。但它只面向高階官員子弟招生,學生很少,教師也由出身傳統的科舉得第者出任,在社會上影響很小。慶曆新政期間,詔立太學,面向底層官員及庶人子弟招生,生源大為擴大。教學方法也得到改進:

    “慶曆四年,…建太學於京師,而有司請下湖州,取先生(胡瑗)之法以為太學法。”

    而後石介、孫復、胡瑗、李覯等人先後經他推薦到太學出任教官(直講)。這幾個人在經學上的立場,都主張義理之學的,他們在最高學府執教,對於學風改變之力可想而知了。

    其二,為宋學興起準備了一批人才。

    范仲淹一生“樂得天下之英材,異於世俗之常見”,舉薦賢人不遺餘力。而且範頗有識人之明。他舉薦的武將,如狄青、種世衡後來都成為一代名將;而他拒不推薦石介擔任臺諫,其後石介的表現果然如他所言。他對致力於學問的人才關注更多,宋學早期人物多曾受過他的影響,如李覯、歐陽修、孫復、胡瑗、石介、張載、王安石等,或遊其門下,或曾受其薦引、鼓勵。范仲淹實為當時文壇領袖。李白求見韓朝宗,有“生不願封萬戶侯,只願一識韓荊州”的名句。用之於韓朝宗,實屬誇張;若以之況范仲淹,則恰如其分。

    其三,從學術思想來講,范仲淹本人即是宋學之重鎮。

    范仲淹自幼苦讀,治學本諸《六經》,以義理見長。據《宋史》載:

    “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學者多從質問。”

    由於長期從事軍政實務,他沒有太多撰述。但為數不多的篇章,已經足以開啟一代學風了。范仲淹治學最重《易》,其次是《春秋》。史稱范仲淹長於《易》,其來有自,非妄言也。范仲淹有“忘憂曾扣《易》,思古即援琴”之句,說明他以《易》作為個人修養之助。在他的各類文章中,援《易》之處比比皆是。

    他對《易》的研究成果,較為集中的體現在《易義》、《四德說》、《易兼三材賦》、《制器尚象賦》、《窮神知化賦》、《蒙以養正賦》等篇目中。

    他涉獵又廣,於釋、老皆有很深的造詣,與佛、老、隱逸之士的交遊頗多,是以他雖崇儒,排釋、老則不如後來者那麼激烈。

    錢穆先生指出:

    “蓋自朝廷之有高平,學校之有安定,宋學規模遂建。後人以濂溪為為宋學開山,乃或上推之於陳摶,皆非宋儒淵源之真也。”

    錢先生以胡瑗和范仲淹並列為宋學淵源,否定周敦頤為宋學開山,已發前人之未覆。若從以上所列諸項綜合考之,則惟有范仲淹才當得起宋學開山之語。

  • 4 # 閒聊亂鍋燉

    八百年來隆盛不衰的家族:宋代名相范仲淹

    八百年來昌盛不衰的家族:宋代名相范仲淹

    宋代名相范仲淹,出生十分清寒,年輕時極窮,生涯困難,心想未來若能高人一等,定要救援貧困者。後來當了宰相,便把俸祿拿出來置辦義田,給貧困無地步者墾植。 年老時讀書沒有器械吃。在寺廟裡讀書,每天煮一鍋粥(我們如今稱稀飯),把粥劃成四格,每餐吃一塊,過如許貧窮的生涯。

    八百年來昌盛不衰的家族:宋代名相范仲淹

    到當前興旺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的生涯方法照樣堅持早年窮秀才的生涯,沒有改動若干,只是小幅度的調劑。

    有一次在姑蘇買屋寓居,一名風水師長教師盛讚此屋,風水極佳,子女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風水能使子女權貴不如改成私塾,讓姑蘇城庶民的後輩退學,未來世人的後輩都能賢能權貴,較之本人一家的後輩權貴,豈不是更加無益嗎?因而立即把室廬捐出來,改作私塾。理論了年輕窮苦時念念好處眾生的心願。

    他支出多,就想到許多貧困的人。把他的支出救援那些貧困的人。看他的列傳,得知他曾贍養三百多家。一團體的支出贍養了三百多家,你就知道三百多家也只能生活罷了,都過很貧困的生涯。假如過得很富有,他那有才能贍養三百多家。這是我們華人中的年

    夜賢。

    不久范仲淹四個兒子長年夜成人,均伶俐特殊德才兼備,辨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孫都賢權貴,連綿不停,傳至今已八百年了,姑蘇一帶範氏先人仍然興隆。范仲淹善心為別人謀福利,而就義本人的好處,其好事是沒法估計的,而上天所報答給範氏子子孫孫的福祿,是范仲淹事先所支付的幾十倍、幾百倍,是范仲淹毫有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的善種,八百年來不時地開花後果,有意當中為子孫萬代謀福利,成為積德的模範,受眾人的敬佩稱頌。

    八百年來昌盛不衰的家族:宋代名相范仲淹

    他的子子孫孫不斷到平易近國初年都不衰,這是他培養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孫保之,范仲淹是其中一個。中國第一個是孔夫子,第二個是范仲淹。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積善積得厚,真正修行,真做!可以把本人的福報分給他人去享用,這是年夜福報。福報不要享盡了,分給他人享,後福就無量了。不斷到平易近國初年時,范家的子孫都能守住家風,都很好,在中國汗青上像如許有年夜德的人家不多。所以,眾人若要為子孫謀福利的話,范仲淹的善行值得師法。

    由此可知,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年夜事。

  • 5 # 雞毛蒜皮的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1]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2]。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 6 # 解秘歷史

    作為宋代最知名的公知,最大膽的言官,范仲淹始終廉潔自律,“直道豈求安富貴,純誠惟欲助清光”是他為官的座右銘。即要做一個直道而行、清心寡慾、清正廉潔的官吏。他自己奉行簡約,“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但是對別人,范仲淹卻是個大慈善家。富弼說:“公天性喜施與,人有急,必濟之,不計家用有無。每撫邊,賜金銀甚多,而悉以遺將佐。”他在蘇州首先創辦“義莊”這種民間慈善機構,以接濟族人。范仲淹深知教育對國家的重要性。他曾大聲疾呼,“善國者莫先於育人,育才之方莫先於勸學!”在尊師重教思想的指引下,范仲淹每到一處,總是首先興學聘師,後來做到副宰相時,更下令所有的州縣一律辦學。在蘇州做官的時候,他買下一塊叫做“南園”的地,本想建造私宅的。風水先生告訴他買了塊風水寶地,今後范家必將出公卿貴人,范仲淹聽了大喜,既然是塊風水寶地,那就拿來做學校好了,讓它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豈不比我家多出幾個公卿貴人更好嗎?於是他就在這裡修建起了蘇州郡學,這就是現在著名的蘇州中學的前身。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笑看東籬

    范仲淹,中國古代史上負有盛名的傑出人物!其名著名篇名言,流傳千餘年至今,並且繼續流傳下去,真乃“經典詠流傳”!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也擅於寫詞)。逝後諡號為“文正”二字,後世尊敬的稱他為“范文正公”。

    范仲淹,小時家中多難,兩歲時父親過世,和母親隨著繼父(小官吏)四處遷徒。26歲科考中進士,因秉性耿直,敢於直言陣詞強諫,得罪一些“勢力”之徒,連連遭貶斥,不受重用。

    後來,調往陝西,任安撫副使,勵精圖治,採取屯田固守策略,鞏固邊防,使西夏不敢再來進犯。當時邊塞流行著:“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的話語,范仲淹成為了軍事家。

    慶曆三年(1043年),任參政知事,又提出了十項政治改革方案,為朝中保守所憎恨,並外放於任州、鄧州、青州等地做知州。

    1044年,范仲淹在鄧州做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范仲淹於是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表達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至今應有教育意義,成為千古名言!

  • 8 # 御前帶刀侍衛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曆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杆,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蹟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中的女神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