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雨辰辰
-
2 # 丹鳳176671015
謝邀。傳統節日氣氛營造,好象只有七零前的人參與度較高,八零後的年輕人被西方洋節給薰昏了,什麼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什麼亂七八糟東西顛覆了中國傳統文化節的傳承。為什麼會這樣呢,母國節日不符心意嗎?我有以下幾個觀點,不正之處請網友批評。一,媒體不應該把洋節在鏡頭和新聞中,以點選率為目的加以渲染,過度強化宣傳,勢必給年輕人造成誤解,無形也幫西方削弱自己的傳統觀念,有一種外國月亮比中國亮,外國空氣比中國甜的歪門邪說。
二,網友評論對春節煙花爆竹禁放,使得年味沒了。我也有同感,雖然心缺憾,但政府為了百姓安危制止,也有政府的無奈。外國洋節人們在久經不衰地活動中樂此不疲,我們觀賞中也應思考,他們狂歡的金鑰是什麼?我們應該汲取什麼經驗來充實自己的節日呢?政府部門能不能從根上來解決問題。表面上安危得到保護,老百姓心裡卻難以平撫。
三,科學發展目的,提高全民物質文化生活,傳統節日文化也待以日時俱進,加添新元素,才能歷經不衰。二零二零年春晚好些節目背景畫面,讓人耳目清新,那些舞臺設計創設,也是一種探索,政府部門應該扶持煙花爆竹企業,引進新裝置,新人才,把此項傳統東西加以創新,讓煙花炫麗沒危害,讓爆竹動聽更安全,讓百姓歡心不落寂。讓企業回生有活路,讓傳統繼承無斷續。
三,年味需要更濃更香,不僅僅只是燈籠對聯中國紅,也不是舌尖美味不欠缺,節日文化是家庭和睦的平臺,是尊老愛幼的體現,更是華人凝聚,團結,祥和,共渡的時段。我們從中國紅感受到火的溫暖,從舌尖文化感受到祖界傳承的香甜,也要從耳畔感受樂音的狂歡,這有這樣,我們的子孫只會關注,期盼母國節日到來,不受洋喧干擾,洋節無聊,洋語嘮叨。
-
3 # 暫時空著吧
不容易,家庭人口少,家庭觀念差,年輕人不喜歡和父母同樂,過去是大家庭祖父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伯父幾輩人在一起生活才有年味,只有五、六拾年代的人才有這樣的經歷。
近幾年我已經感受不到各種傳統節日的氣氛了,反而在節日裡感到各種壓抑無所事事,請問這是否與節日氣氛有關?或者說是我個人心理有疾病,沒有節日氣氛讓我對節假日充滿厭倦?
回覆列表
現在這個環境恢復傳統節日氣氛很難,從平時的聚會場景就能看出來來,現在人們的關注點都不在現實世界裡了,一塊小小的螢幕已經把絕大多數人的眼光吸引,人人手拿手機,頭都不想抬,哪來的氣氛?年輕人的壓力只想在網上釋放,小孩的快樂只想在手機遊戲裡尋找,現在連老人也是機不離手。節日是需要人的互動才能體現氣氛的,人不動了,哪來氣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