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暢亮艾橋心理諮詢
-
2 # To9be9myself
說實在的,畏病疾醫又何止這個,看牙齒看感冒……………………太多了,也許跟錢有關,也許跟在地的醫療條件有關,好比曾以為百度出來的醫生都是好醫生一樣,也許是被騙過心有餘悸了吧,但無論如何,還是建議去大的正規的醫院去看,而且不必看一家就信一家,多看幾家醫院最後綜合診斷再確定
-
3 # zc榮
就“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得心理疾病的很多,卻不敢就醫,這是為什麼”!確實,“現在的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年輕人從上學時候開始,直面激烈的競爭.家庭的壓力與期望,但卻沒有很好的渠道去紓解壓力,久而久之,內心的苦惱.壓力得不到釋放,就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如“有很多原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 ,個人認為是因為現在都是獨生子女,身邊缺乏同齡的朋友,大家沒有互相學習和互相玩耍的夥伴,沒有互相進行對比彌補自身的性格缺點,家長因為工作等原因也不能全部顧及到...”等等。
為何不就醫呢?“不斷出現的情感問題(兩性交往困惑.婚姻矛盾.家庭衝突),生活.工作失意等事件,促使抑鬱.躁狂.焦慮.強迫.精神分裂.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都擔心怕別人或社會影響,故而回避就醫”。
建議衛生機構及人員或國家部門大力宣傳,以便引起高度重視!
-
4 # 胖晶晶1975
我覺得就是當事人並不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也沒把自己當成病人,等意識到自身問題嚴重時出於自尊也好,出於恐懼也罷,當然也存有僥倖心理自認自己能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拒絕找專業的醫生諮詢或者治療!希望社會多普及心理疾病這方面的知識,也多關注這個群體,關愛他們!
-
5 # 吳智勇905
謝謝邀請。是這個社會造成的,年輕人因為工作、錢、婚姻、醫療、住房、家庭等等問題,往往是想不開、看不開、放不下。對未來的前途恐懼、迷茫等等不好的事情導致年輕人心態不好,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如果年輕人對自己的前途有信心有希望,對自己工作和收入滿意,婚姻美滿幸福,房價不高,醫療費用不高等等問題解決了,自然年輕人就會想得開、看得開、放得下,心態變好了心理問題就解決了。
-
6 # LI風輕雲淡
這是因為對心理疾病沒有樹立一種正確的意識。
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自卑感,認為自己出了問題,所以對於接受治療有一種牴觸情緒。另外就是普通人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有一種歧視感和不理解,對於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會在他們背後指指點點。所以無論是患者自身的原因,還是因為周圍其他人的看法,加重了患者的負面情緒,也更加不想接受心理治療。
心理疾病是疾病,患者需要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患者很難自愈。
作為患者自身,我們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狀況,我們生病了,就應該積極接受治療,不要在意別人的流言蜚語。生命是自己的,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勇敢活出自我。
而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對於心理疾病患者持有更多的寬容,但不是歧視。他們只是生病了,不要再用自己的行為和言語去傷害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如果我們發現有心理疾病患者,我們不要對其採取特別的相處方式,因為反之會加深患者的負面情緒。其次就是建議患者積極接受治療。
最後,我們應該在平時生活中多瞭解一些心理疾病方面的知識,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都是有好處的。
-
7 # 心理專家劉愛民
明知道自己罹患心理疾病但不敢去看心理醫生的年輕人,不是一些人,而是很多人。這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患心理疾病的年輕人人數多,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約80%的年輕人都有抑鬱傾向,這是很應該引起年輕人及其家人重視的一個問題;另一個是說,很多年輕人有了心理疾病,害怕去看心理醫生,原因主要包括:
怕遭嫌棄。中國在心理健康方面起步晚,心理科普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跟不上心理疾病的發展速度。長久以來,華人分不清精神病和神經症,現在還有很多人聽說某人得了抑鬱症就像聽到說這人得了精神分裂症一樣,感到害怕,怕病人一失常做出傷到自己的事、做出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於是對病人躲得遠遠的,這必然造成病人感受到的嫌棄。所以很多年輕人一旦知道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第一反應是不告訴父母、不告訴男朋友、不告訴同事,就是怕被別人嫌棄,讓自己雪上加霜。如果去看病,那無疑就是把自己患病的訊息昭告天下。
怕給家人添負擔。原本生病了就給家人帶來了麻煩,看病還要花錢,還要家人花時間陪同,這會讓生病的人更加過意不去、歉疚,如果看了一段時間的病還不見好,心情就更沉重了。所以寧可拖著、扛著,也不去看病。其實這樣做是對自己和家人是更大的傷害,拖、扛只能讓疾病不斷加重,病人自己愈發痛苦,等到最後不得不告之家人的時候,病難治了、錢花得更多、家人受到的打擊折磨更大。
怕二次傷害。二次傷害是說有心理疾病的人遇到一個不靠譜的心理醫生,結果再次受到傷害。二次傷害確實有可能發生,首先是國內諮詢師隊伍良莠不齊,遇到經驗不足、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不夠的諮詢師真有可能遭受二次傷害。但怕二次傷害就把自己的心理問題擱置,讓它越來越重、越來越治療困難,這就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了。
怕改變。雖然年輕人很多都有心理疾病,給他們本人帶來很多痛苦,對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造成很大影響,他們渴望透過專業的幫助來改變現狀、解決問題的願望肯定是有的。但是不是真的想改變,卻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問題的形成,很多都是他們長久以來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等導致的;甚至有些問題還可以使他們獲得一些潛在的或者潛意識層面的好處,比如因為生病得到了家人、老師同學、上司同事更多的關注和照顧等等。也就是說,只有當心理疾病帶來的痛苦遠大於改變帶來的痛苦的時候,才會有較強的的動機促成他們尋求心理治療來達成自己的改變。
所以在最後需要向年輕人強調的是,一旦知道自己有心理疾病,要儘早聯絡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來專業解決自己的問題。問題出現了,就要圍繞問題解決問題,這是真正面對現實的行動。怕這怕那,都是想象、都是藉口、都是止步不前,只能讓自己的病更重,人更痛苦。
-
8 # 趙小明心理團隊
許多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都不會主動去尋找幫助,這樣的調查結果可能並不讓人感到吃驚,因為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這樣,這可能是大部人的一個普遍的心理現象了吧。那麼,這樣的狀況究竟有多麼普遍呢?
世界衛生組織的2004份報告回顧了37項研究中的精神治療使用率。調查結果令人難以置信。30到80%的精神疾病患者從未接受過治療。從這一分析來看,特定障礙的平均非治療率為:精神分裂症(32%),雙相障礙(50%),驚恐障礙(55%),抑鬱症(56%),廣泛性焦慮障礙(57%)強迫症(59%)和酒精依賴(78%)。也承認這些比率可能低於實際接受治療的人數。
這樣的資料表明,大多數情況下,處理真正的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從來沒有得到他們需要的適當照顧。那麼,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人們不尋求幫助?”讓我們來看看七個最常見的阻止人們獲得必要心理健康服務的原因:
1、恐懼與羞恥
不尋求幫助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恐懼和羞恥。人們認識到與精神疾病相關的負面汙名和歧視,不想被貼上“精神病”或“瘋狂”的標籤。他們也可能擔心這樣的標籤會對他們的職業、教育或其他生活目標產生負面影響。
2、缺乏洞察力
如果有人有精神疾病的明顯跡象,但說“我沒有什麼問題”,“我沒有生病”或“我不需要任何幫助”,這表明嚴重缺乏洞察力。這也被稱為失認症,見於50%或更多的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嚴重精神病患者。如果有人真的相信他們沒有生病,他們覺得沒有必要尋求或接受治療。
3、有限的意識
一個人可能承認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但是可能缺乏對其重要性的充分認識,或者真的不瞭解自己患有實際疾病。他們可能會忽略或最小化自己的問題,說“每個人都有壓力”或“我的問題沒有那麼糟糕”或“你正在從中得到比你需要的更多”。
4、不足感
許多人認為,如果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心理健康是“錯誤的”,那麼他們是不夠的或失敗的。此外,他們認為他們“應該能夠獨立處理事情”而不需要幫助,他們必須軟弱或低人一等,以尋求幫助。
5、不信任
很難考慮向醫生或顧問透露個人細節。許多人對“告訴陌生人”他們的問題表示擔憂。此外,他們擔心他們的個人資訊不會被保密。
6、絕望
有些人因心理健康問題而情緒低落,他們認為“沒有什麼能幫助我”或“我永遠不會好轉”。這些信念可能是由於沮喪或絕望,也可能是尋求幫助的重大障礙。
7、不可用性
即使有人對心理健康治療感興趣,他們也不知道如何找到合適的專業護理。在一些服務不足的領域,可能很少或根本沒有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特別是那些為更復雜的問題提供治療的專業人員。這樣下來,就更加容易導致一些明明已經患病的人不敢就醫了。
回覆列表
艾橋心理諮詢為你回解答:有一些年輕人,知道自己有心理疾病,卻不敢去找心理醫生: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是這樣認為的,一是患病者,心理疾病到了一定嚴重程度時,已經缺少自己力了,並不認為自己是病人,他們就不會主動去找心理老師,或者是心理醫生。二、目前社會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接觸到了心理學,對心理健康問題認識不足,不知道是透過心理諮詢能夠幫助自己改善情緒,所以不去找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醫生。三、患者本身就是不穩定型人格,尤其是抑鬱質內向不穩定型人格,這種帶有明顯障礙的人,就怕接觸到心理醫生或者心理諮詢師,揭露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就不會主動去找心理諮詢師。四、有些就怕別人知道自己是心理問題,怕被誤認為是精神病,或者腦子有病,更不會主動地去看心理醫生了。五、有些人害怕被別人看透自己的內心世界,暴露了自己的隱私,才不去找心理諮詢師的。
明知道自己有了心理問題,還有自知力的情況下,寧願選擇忍受,這真是個迂腐而又可悲的人。
心病還需心藥治,當你感覺自己有情緒的時候就要學會嘗試從心理學角度來調整心態了,如果自己不能或者不懂怎樣調整,也擺脫不了的時候,建議你馬上主動去找心理諮詢師幫助一下。心理問題是不能拖時間的,俗話說:病來如山倒 ,病去如抽絲。一般超過三個月,病情就會泛化,不治導致不能自拔,不能工作,甚至不能參與生活,參與治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透過一段時間疏導,才能恢復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