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事補個刀

    此間樂不思蜀 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也是投降著的態度 劉禪做到了這種態度 除了生活的範圍有限制 其他的還可以吧

  • 2 # 世事一場大夢

    劉禪稱帝後,除了支援諸葛亮和姜維北伐,並無很大做為,也許他最大的心願就是維持蜀國的現狀吧!劉褌生活中就是沒有大志向的人,只想幸福一生安度晚年,心中根本沒有匡扶漢室的報復。所以蜀亡後,才有"此間樂,不思蜀"之言。

  • 3 # 林城—布衣

    劉禪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嫡長子,蜀漢後主。小時候,在戰亂中阿斗可能是受到了驚嚇,也或許是諸葛亮等人過於英明神武,總之,劉禪在歷史上給人印象是能力低下,沒心沒肺的。

    公元223年劉備徵吳失敗,於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後病逝,劉禪即位為蜀漢的第二位皇帝。其後,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朝政多由其主持,自己則多安於皇宮享樂。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後,劉禪開始主理朝政,維持蜀漢政權29年。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鄧艾偷渡陰平攻至成都城下,劉禪出降蜀漢滅亡。魏國權臣司馬昭將其遷至洛陽,並於宴席間試探其有無復國之心,“樂不思蜀”的典故出於些。看劉禪已經人畜無害,為籠絡蜀漢舊臣和百姓之心,魏國封劉禪為安樂公。從其封號上來看,魏國應該給其優厚的待遇,讓其安樂中度過了餘生。

  • 4 # 風土人情話魯山

    說道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唯一能讓人記得他的就是他為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個“樂不思蜀”的歷史典故。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諸侯四起,,後來曹操、劉備、孫權分別建立了魏、蜀、吳三個國家。為爭奪統治天下的地位,三國之間征戰不休。之後,劉備病死之後,便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劉禪向來生性懦弱,昏庸無能,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因此蜀國迅速走向衰落。

    後來,魏國大軍攻入蜀國,面對魏國大將鄧艾率領的幾千人馬,劉禪本可以誓死抵抗,但懦弱無能的劉禪卻選擇了投降,這又如何對得起劉備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呢?

    在決定投降之前,為了走一走過場,少揹負點罵名,所以決定召叢集臣商量對策。爭論當中,群臣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劉禪的第五子劉諶為代表的主戰派,他堅決反對投降,誓與魏國血戰到底。另一派是以光祿大夫譙周為代表的主降派,堅決要求棄城投降。但最後,心意已決的劉禪還是決定聽從譙周的建議,開啟城門向前來的鄧艾軍投降。而劉諶則因為不齒此行,來到劉備的昭烈廟,先是將自己的妻兒殺死,後來又拔劍自刎,算是為劉家最後的血氣正名。

    劉禪投降之後,也曾敕令姜維投降,但後者卻不停勸告,假意投降鍾會,希望借鍾會之手殺死魏將之後再密謀復國,可惜的是事情敗露,姜維被殺。

    劉禪投降魏國以後,被接到魏國居住,魏國封他為安樂公,還讓他和以前一樣生活,整日飲酒作樂。而司馬昭擔心劉禪表面上裝作很順從,怕他有復國之心,暗地裡集聚力量,將來消滅魏國,就想試試他。

    一日,司馬昭專門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華人看了都想起了家鄉,難過地哭起來。而劉禪卻表現得很高興,司馬昭就故意問他: “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對司馬昭說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如果泉下有知的劉備聽見劉禪的話,可能要被活活氣死。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如果司馬昭再這樣問,你就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天天都想念那裡。’這樣司馬昭就可能放我們回去!”

    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這個問題,劉禪就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哭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一看,便明白他是裝出來的。以後,司馬昭不再防備劉禪了。

    劉禪作為階下囚生活確實比較豐潤,雖然比起當年當皇帝來的生活略有不及,但能夠以亡國之君獲得如此待遇,也算是不錯了。最終劉禪在自己的封地洛陽愉快的度過了8年,於公元271年病逝於洛陽,也算是得以善終。可惜的是,相比與劉禪的命運,無論是他的大臣,還是他的兒子,都要悽慘得多了,甚至沒有一個善終的。

    劉禪一共有七個兒子,有兩個在蜀國滅亡的時候就死了,其中包括劉禪的長子劉璿和五兒子劉諶,劉璿在姜維叛亂的過程中被魏軍殺害,而劉諶因為不想投降魏國,最終選擇在劉備陵墓前自殺,可以說是七個兒子中最有骨氣的一個,而另外的五個兒子:二子劉瑤、三子劉琮、四子劉瓚、六子劉恂、七子劉璩跟著劉禪一起投降了魏國,不過這五個兒子最終的下場都不太好。

    公元311年,永嘉之亂爆發,匈奴大軍攻破了洛陽,對洛陽城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劉禪的這五個兒子全部死於這場屠殺之中,可以說死的十分悲慘,劉禪當初投降魏國最大的原因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平安昌盛,然而世事難料,沒想到最後劉禪的後代都因戰亂而死,這也是劉禪怎麼也沒有想到的結果。

    在經歷瞭如此多劫難波動之後,劉禪卻學到了當年諸葛亮的淡然,能夠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在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垂淚的時候卻怡然自若,也不枉了後人送他的稱號:扶不起的阿斗。

  • 5 # 江湖閱史

    劉禪在劉備去世後,在諸葛亮、姜維等忠貞之士的輔佐下,做了四十年的太平天子,是三國諸位君主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對比他那弱弱的智商,這簡直就是個奇蹟,這可真應了那句話,叫做傻人有傻福,可是,當蜀國滅亡後,雖然依舊是裝傻充愣地混日子,但這種福氣去不再有啦,這也難怪,什麼叫國破家亡,什麼叫履巢之下,安有完卵。

    公元263年,鄧艾兵臨成都,這個後主將會怎麼辦呢,不出意外,這個傻皇帝,在兵強馬壯時都毫無鬥志,何況是這時呢,他與少數幾個主降的大臣商議幾下,就老老實實投隆啦,做為一個高階的政治俘虜,想做到韜晦自保是不可能的,接下來的恥辱,一波來著一波。起初蜀地尚末安定,又加上鍾會、鄧艾二士爭功,還沒有功夫顧著他,在混亂中,這個俘虜的日子最是難熬的,莫說鍾會、鄧艾這些大人物,就是看蜀國隆臣的小將校都不會正眼看他,當時魏兵攻入成都後,免不了大肆劫劣,以滿足其無盡的慾望,而在蜀地財富和美色最多的無疑就是這個亡國的皇帝啦,於是,劉蟬只有拿錢來保命,拿女色來安身,被這些勝利的大兵今天搶去一筐金,明天要去一嬪妃,很快就真的成了一個孤家寡人啦,亡國之相,慘不可言,他的兒子北地王全家自殺殉國除了骨氣之外,過不下去才是真正的原因。

    好不容易等到蜀國安定,劉禪等人被押解到洛陽,司馬昭講政策,封他為安樂公,看起來還算不錯,可作為亡國之君,免不了飽受猜疑,在司馬昭宴席上的樂不思蜀的表演就是他所運用的唯一的護身符。其間劍拔弩張的驚險,可想而知。好在表演過關,司馬昭放鬆了對他的猜忌,總算是能夠過一段太平日子啦。

    後來司馬昭死啦,他的兒子司馬炎接替他的權位,這個司馬炎可不像他雄才大略的老爹那樣講政策,剛一上臺,就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在這種改朝換代的局勢下,這個安樂公肯定是無從安樂,估為政治俘虜的劉禪的提心吊膽的日子,想想可知。

    司馬炎接著就伐吳,俘吳主孫皓,封孫皓為歸命侯,不但在爵位上差了劉禪的一個等級,而且這個名號純粹就是一個恥辱性的稱號,孫皓僅僅過了四年,就在壯年死去。可知這個孫皓過得是什麼樣的日子拉,司馬炎對剛剛歸附的東吳之主如此,對劉禪的態度想想可知啦,好在這個安樂候在吳皓之前死去。這次額外的驚魂總算沒遇到。

  • 6 # 遺產君

    鄧艾的兩萬疲憊士兵打到成都時,蜀國主力大軍在基本上沒有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既不加強防守,也不遷都或投降東吳,乾脆就選擇了投降,為司馬家族的統一大業作出了貢獻,那麼劉禪在投降曹魏後晚年生活是如何度過的呢?

    慷慨赴死容易,難的是在敵國那裡忍辱偷生,而劉禪則是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了,也是因為他時刻表現出不求上進的樣子,他的家族才得以保全。

    投降的滋味並不好受,劉禪投降鄧艾以後,被要求除了皇后以外,其他的妃嬪全部分配給曹魏的官兵,李昭儀不堪受辱,自殺守節,蜀國的國庫被全部瓜分,很多臣子在混亂中喪命,就連劉禪的太子也在鍾會叛亂中被殺,五兒子劉諶頗有骨氣,自殺殉國,劉禪帶著剩餘的兒子和大臣前往魏國都城洛陽做亡國俘虜。

    到了洛陽之後,受到了厚待,權臣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公在當時是很高的爵位,可見司馬昭對劉禪還是很不錯的,該有的封號、土地、僕從,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司馬昭還時常宴請劉禪,他對劉禪始終不放心,怕會養虎為患,反噬自己,為了羞辱劉禪,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故意安排蜀國樂舞表演,蜀國大臣譙周、卻正等人看到後黯然淚下,唯獨安樂公劉禪喜不自禁,談笑風生,司馬昭就是想借此探視劉禪是否有思蜀之心。

    司馬昭就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國,劉禪不加思索的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完全沒有一點亡國之君所該有的哀傷。

    蜀漢遺臣卻正聽到劉禪的回答後感到驚訝,他專門告訴劉禪一套標準的回答,等司馬昭再問此類問題時就回答“仙人亡靈在蜀,寢食難安”。

    果不其然,沒多久的一次宴會上,司馬昭又同樣問劉禪關於蜀國的事情,劉禪照本宣科,將卻正教的原封不動的說了一遍。

    司馬昭聽後反問“這話怎麼像是卻正說的呀?”,劉禪還真誠的承認了。

    司馬昭這才對劉禪徹底的放心了,知道就算有神仙幫他,也照樣扶不起來,不管劉禪是真的這麼不求上進,還是裝模作樣,總之他的狀態讓自己的家族都永保平安。

    劉禪一直活到了西晉,死後被追諡為思公。

  • 7 # 薩沙

    蜀漢滅亡以後,劉禪又活了8年才死,小日子過得不錯。

    劉禪是主動投降,因此也被先對善待。

    蜀漢滅亡以後,劉禪被遷移到晉國首都洛陽。

    司馬昭封他為安樂縣公,也就是公爵。眾所周知,中國除了親王以外,就是公爵最大了。

    劉禪是亡國君主,當然不可能被分為王,公爵已經是最高了。

    劉禪的待遇很高,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

    食邑萬戶,實際上至少有1千戶,供養區區1家已經是富裕的流油了。

    況且奴婢還有百餘人!

    紅樓夢裡面,賈家榮國府是全國勢力最強大的家族之一,僕人也不過100多人,這還是傳了三四代的奴隸。

    可見,劉禪的待遇很高,在晉朝已經是位極人臣了。

    關鍵的是,司馬昭對劉禪沒有趕盡殺絕。

    他對劉禪試探了一下,得到了“此間樂,不思蜀也”的回答。

    以司馬昭的狡詐,自然知道劉禪有演戲的成分。但透過對劉禪的接觸,司馬昭明白劉禪並沒有什麼軍政能力,也完全放棄了反叛,對他沒有什麼提防。

    由此,劉禪才能夠活了8年善終。

    不過,司馬昭的後代有沒有下毒手,就難說了。

    西晉末年,匈奴人劉淵起事,國號為漢,即漢趙政權,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

    劉淵還曾尋找劉禪子孫,試圖作為傀儡皇帝。然而,劉禪子孫當時都被滅族,所以找不到了。

    而劉禪的妻妾眾多,孩子也很多,有歷史記載的兒子就有7人,其中活到晉朝的有4人,後來應該有不少。

    一說劉禪子孫是死於永嘉之亂!但這是劉禪死了40多年以後的事情,應該又有至少2代人,子孫會有很多,不至於莫名其妙就全部死光了。

  • 8 # 歷史這樣說

    劉禪是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的兒子,他在魏軍兵臨城下之際,選擇出城投降,更因“此間樂 不思蜀”的軼事,被人們當作“扶不起的阿斗”。

    事實上,在三國亂局中,劉禪能夠穩坐江山41年,投降後繼續生活8年後安然去世,實在不是一個昏君,悅史君認為,他除了亡國的惡名,其實可以說是比較有手腕的了。

    劉禪出生之時,劉備正投靠荊州劉表,一年後曹操南下,劉備倉惶逃竄,劉禪差點死於亂軍之中。

    四年後,劉禪又差點被繼母孫夫人帶往江東,成為人質。

    劉備去世時,劉禪只有17歲,當時蜀漢跟東吳交戰大敗,元氣大傷,曹魏虎視眈眈,內部也發生叛亂,劉禪選擇倚靠諸葛亮,逐步改善與東吳關係,平定內亂,並與曹魏進行有限地戰爭。

    11年後,諸葛亮去世,劉禪雖然先後任用蔣琬、費禕、姜維等人主政,但並沒有任人擺佈,維持了近30年的安定統治。

    魏軍兵臨城下後,劉禪沒有選擇玉石俱焚,主動投降,在曹魏權臣司馬昭面前裝傻,被封為安樂公,繼續過著安樂生活。

    晉朝取代曹魏後,劉禪的地位沒有變化,還是繼續養優處尊,直到7年後安然去世。

    劉禪的一生是很圓滿的,作為皇帝,他統治夠長,也很有手腕;作為亡國之君,結局也算不錯,如果大家覺得一般,悅史君推薦宋徽宗父子,真是慘。

  • 9 # 蕭郎君

    公元271年,劉禪病死於洛陽,在此之前一直都是被圈養著。

    眾所周知,劉禪是愚蠢無能之人,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他投降的時候,才沒有被就地正法。

    劉備病死後,把他託孤給了諸葛亮,之後幾乎都是諸葛亮在掌管大權,大小事都由諸葛亮來處理。

    劉禪在此充當的角色,只是一個有著極高身份的人,實際上對國家大事一竅不通,有問題就問諸葛亮,活生生的一個十萬個為什麼。

    諸葛亮去世後,又有費禕、蔣琬來幫助劉禪,而且這段時間蜀漢保持著諸葛亮時期的方針,使得蜀漢能夠安穩。

    到姜維之時,因為多次動兵,蜀漢的國力損失極快。

    劉禪呢在此期間,幾乎是不過問國家大事的,就相當於一個甩手掌櫃。

    昏庸就不用說了,最令人不恥的就是他只貪圖享樂,一點不像一個君王,因此才會有黃皓這種人的出現。

    公元263年,魏國終於對蜀漢下手了,大將鄧艾從陰平進入蜀地,劉禪讓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去阻擊敵人,結果諸葛瞻戰死在了綿竹。

    當魏國士兵快到達成都之時,劉禪驚慌失措,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身邊有才能的人寥寥無幾,有大臣建議投靠孫吳,還有的建議直接投降曹魏。

    最終,劉禪選擇反縛雙手投降曹魏。

    蜀漢至此滅亡,三國鼎立的局面被打破。

    劉禪呢,保住了一命,去了魏國的洛陽,並且還被魏國封為安樂縣公。

    因為魏國的封賞,劉禪為此是感激不盡,他還認為這是在認可自己,對自己的恩典。

    當時司馬昭還曾請劉禪吃過飯,飯局上有唱歌跳舞的,而且都是蜀國經典的歌舞,別的蜀國大臣聽了都傷心流淚,唯獨劉禪一個人在那傻呵呵的笑,開心。

    後來司馬昭問他想不想蜀國,劉禪說,這裡比蜀國舒服多了,還想念蜀國幹什麼。

    跟隨劉禪的侍衛告訴劉禪要說想念,後來司馬昭又問,劉禪照著原話回覆了一遍,司馬昭說這不是別人的口氣嗎?劉禪還傻乎乎的說,你說的沒錯。

    這就是樂不思蜀的緣由。

    足以看出劉禪是多麼的愚笨了。

    還好,就是因為愚笨,才讓他能夠在蜀漢滅亡之後,還能快樂的生活幾年。

    公元271年,洛陽病死,享年64歲。

  • 10 # 祥子談歷史

    或許有人想為劉禪洗白,認為他 “大智若愚”,才有了安享晚年的結局,但他以犧牲蜀漢江山和無數親人的性命換來的短暫“平安結局”,不知該稱讚他 “聰明”,還是該罵他“愚蠢”。難道人活著,就是為了片刻的平安苟活嗎?

    投降背後的殤痛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從夏至冬,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小道入蜀,江油守將馬貌不戰而降,接著他攻克綿竹、斬殺諸葛瞻父子,最終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向鄧艾軍投降,被鄧艾拜為驃騎將軍,並封蜀漢太子劉璇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這一切看起來,投降的結局視乎極為完美,然而劉禪投降的最終代價卻是用無數的親情血淚所換。

    血淚一:鄧艾軍隊入城後,曹魏將領要求劉禪將宮中除皇后以外的所有嬪妃、宮女分配給沒有成家的曹魏官兵。李昭儀不堪受辱,自盡守節。

    血淚二:次年春,鄧艾被鍾會拘捕。不久,鍾會因謀反又被眾將官殺死,致使成都城中大亂,魏、蜀軍隊趁機到處燒殺搶掠,洗劫蜀漢府庫,大臣府邸,無數臣民死於亂軍之中,劉禪的太子劉璇也被殺死,可能連太子府中的家人也盡皆遇害。

    血淚三:五子北地王劉諶不願投降受辱,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全家覆滅。

    血淚四:蜀漢不少大臣遭受池魚之災,叔父關羽之孫漢壽亭侯關彝及其全家被龐會帶領的魏軍盡誅。

    當時,成都還有數萬軍隊,南中監軍霍弋也曾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且成都存糧可支數載。同時,由於鄧艾孤軍深入,僅有魏軍數千,蜀中降卒雖有數萬,但人心不穩,久必生亂。因此,以成都的堅固,再加上霍弋增援的南中大軍,兵員良將皆備,完全有與鄧艾一戰之力,怎奈昏庸的劉禪驚慌失措,只想保住自身平安,一心只想投降,置蜀漢基業於不顧,最終成全了鄧艾奇兵制勝之名。姜維為了蜀國的最後希望,流盡了身上的最後一滴血,奈何“皇帝不急太監急!”皇帝都不想要國了,臣子再怎麼努力,又有何意義?

    所以,鄧艾的奇襲之計能夠成功,何其僥倖,說白了完全就是劉禪送給他的。如果劉禪能依照諸葛亮先前的部署,置兵於陰平小道;如果劉禪能夠使用大將霍弋鎮守成都;如果劉禪能夠誓死守衛成都;如果劉禪能夠聽從姜維建議,早做提防,豈有魏國入侵之患……又何來鄧艾成功之名。當然了,人生是沒有如果的,要怪只能怪無能的劉禪將蜀國大好江山埋葬。這也正應了羅貫中的一句評價:“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

    因此,李特曾言:“劉禪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

    屈辱下的蠢得可愛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三月十七日,劉禪在倖存的次子劉瑤,三子劉悰,四子劉瓚,六子劉恂,七子劉璩的陪同下,到達洛陽。魏國皇帝曹奐於朝堂之上,按照司馬昭的意思,令太常賜封劉禪為安樂縣公。《三國演義》上講:昭乃封禪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賜絹萬匹,僮婢百人。子劉瑤及群臣樊建、譙周、卻正等,皆封侯爵。

    不幾日,司馬昭宴請劉禪,本想羞辱劉禪,因此故意安排演奏蜀中樂曲,並以歌舞助興,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唯獨後主劉禪談笑自若,並無亡國悲傷之情。這時,司馬昭問他想不想蜀,劉禪得意洋洋道:“此間樂,不思蜀。”對此,司馬昭感慨道:“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後來,郤正告訴劉禪,如果司馬昭再問,可說“先人亡靈在蜀,內心難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沒想到,還正應郤正所料。數日後,司馬昭又問劉禪思不思念蜀地的風土人情,劉禪便以郤正所教之語應答,司馬昭調笑道:“不會是郤正教你說的吧。” 劉禪驚愕道:“你怎麼知道呀?” 司馬昭聞此與諸大臣相顧哈哈大笑。

    可以說,這些就是劉禪的本性,並非“聰明裝湖塗”,而是“蠢得可愛”。

    平安多活八年

    事後,司馬昭深喜劉禪的誠實(實則庸碌無知),並不疑慮,給予“公爵”待遇。而漢朝的爵位共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其實,這些也不過是做給吳國看的而已。

    雖然,後來東吳的末帝孫皓投降,僅封了歸命侯,但孫皓無論是面對西晉權臣賈充也好,還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也罷,均未表現出屈服驚慌的“階下囚”諾態,明顯一付不怕死的表情。可以說,其氣節顯然要強於劉禪。關鍵當時蜀國有抵抗鄧艾的實力,而東吳並無抵抗西晉之能。同時,孫皓本想自盡,後被大臣相勸方才投降。而劉禪卻是擔驚害怕,一心只想投降。同為末代皇帝,氣節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最終,劉禪投降後,平安多活了8年,直到64歲去世,晉朝廷諡劉禪為思公,葬於洛陽孟津平樂鎮翟泉村東,可惜在上世紀60年代被夷為平地。西晉末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追諡劉禪為孝懷皇帝,也僅是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後來,安樂公爵位由六子劉恂承襲。再到後來的永嘉大亂,子孫基本絕滅。只有劉禪之弟劉永的孫子劉玄逃到了成漢,並被成漢李雄封為安樂公。還有一說,六子洮陽王劉恂,當時誓死不降,逃到了南中蠻王孟虯處,安頓下來,現在南中還有他的遺址。

    雖然,劉禪平安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八年時光,卻是棄先父基業、人格氣節於不顧換來的,這樣的人生,與行屍走肉何異。當時,如若他能夠以死抗爭,就算失敗戰死,必將留下萬世讚譽,豈不比庸碌苟活八年強出太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龜吃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