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飛熊騎士
-
2 # 源稚生
誠邀。在中國有句話: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自古伴君如伴虎,有能力的大臣善始沒善終的比比皆是,但是也有善始善終的。
在中國封建時代,文臣武將如果能夠有幸成為國之功臣,可以說是光耀門楣,是件大喜事。一旦如此,名留青史自不必說,升官進爵也不在話下,封侯拜相也是常見之事。不過,歷朝歷代的政治風雲是變化莫測的,今朝朝堂風光無限,明日不知身在何處的大有人在。其中,作為國之功臣的棟樑之才,更是稍有不慎就性命不保。一個大臣想要善始善終就要識時務,能屈能伸,而且還要低調做人做事。
王翦:自汙求全
秦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源於秦國,秦國能統一六國離不開名將王翦,王賁父子,父子兩人均有滅國之功,王翦功高蓋主,為了求得保全,他多次購買良田,求取財物,正因為他這種自汙的行為,使得秦始皇對他倍加隱忍,也對他後來善始善終埋下伏筆。
李績:善識時務
李績是唐初名將,他自投奔唐朝以來,立下了不少赫赫戰功。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立下功勞,卻不被猜忌,能善始善終,在於把握時機,識時務,他為人處事沉穩,在太宗和高宗朝備受器重,除了能力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識時務,能揣摩帝王的心思。
郭子儀:功高蓋世主不疑
在中國,郭子儀堪稱是奇人。他一生歷仕幾代帝王,功高蓋主但是卻沒有被猜忌,他忠於唐王朝,在唐王朝平定安史叛軍中立下汗馬功勞,在後面對付藩鎮割據和外來入侵也有重要貢獻,他曾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來被封為汾陽王。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
湯和:低調做人,低調做人
湯和在明朝開國功臣裡並不是拔尖的,但是卻是明朝洪武年間少數善始善終的功臣之一。湯和自跟隨朱元璋起事起,屢立功勳,在明朝一統天下的過程裡,也立過赫赫戰功,洪武五年封中山侯,洪武十一年封信國公。即使這樣,湯和依舊低調做人,低調做事。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願諸將長期統領軍隊,只是還沒有公開採取措施。湯和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因此尋找機會對朱元璋說道自己想告老還鄉,朱元璋聽後大為高興,解除了湯和的兵權,開始在中都鳳陽給湯和修建府第。湯和的行為也為自己善始善終做好了鋪墊。
-
3 # 明離子
狡兔死,走狗烹。
似乎是每個封建帝王亙古不變的規律。
東漢耿弇劉秀是一位好皇帝,不僅是其重開漢室江山的原因,更是在其成功稱帝后,善待功臣的舉動,是很多開國皇帝做不到的。
被劉秀善待的功臣很多,為何單單說這個耿弇?
這是因為耿弇實在能稱得上“功高震主”,他曾經率領軍隊奪取山東,攻滅張步,征伐隗囂,可以說,東漢的一半以上的地盤都是這位耿弇打下來的。
可以說,耿弇就是東漢的韓信。
耿弇也應該這麼想的,所以在東漢開國後,戰戰兢兢,主動地把兵權全部交給皇帝。
但劉秀的一句話讓他踏實下來,劉秀對耿弇說:“朕終不使耿弇為淮陰也。”
這是一個承諾,雖然皇帝的承諾基本上可以當屁,但事實證明,劉秀的這句話真的算數。
終東漢一朝,耿弇家世代富貴,後世有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駙馬三人,其他官員不計其數,與東漢王朝共興衰。
唐朝李靖李靖,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將。
在開國戰爭時,李靖所向披靡,為大唐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
李世民為了奪取天下,曾臣服於突厥,也正是李靖率軍隊一戰滅掉突厥,為君主洗刷恥辱。
李世民做不到的,李靖都能做到。
但身後的流言蜚語隨著軍功接踵而來。
御史蕭禹等人在其突厥取得大勝時,就彈劾他縱容搶掠。
而唐太宗竟然不分青紅皂白,便對李靖一頓呵斥。
打了勝仗還被罵,換了其他人早就不能忍了,雖然說這是君主的敲打。
但李靖忍了下來,戰場上他雷厲風行,但回到生活中,他謙虛謹慎。
回到朝中,侯軍集等人誣陷他,他也只是忍氣吞聲,公共場合發生衝突,他便退讓。
索性交出兵權,在家裡閉門謝客。
忍得結果是,李靖得大部分政敵都沒能逃過被李世民收拾的下場,唯獨他立下赫赫戰功後善終在家。
明朝湯和比起前面那兩位,這位能善終,那絕對是一個智力和體力都不能缺的活計。
因為比起劉秀李世民,朱元璋麾下的開國功臣,能善終的真實鳳毛麟角。
作為朱元璋的發小,曾經和朱元璋一起放牛,也是他的一紙書信,讓朱元璋放棄了當和尚當到死的念頭,造反成了皇帝。
但,湯和這個人,眼光和氣量不是一般人可以比,在起義初期,就畢恭畢敬的跟隨朱元璋。
在建國後,更是識時務的很少去爭權奪利,他第一個交出兵權,後又被朱元璋啟用,戍守大明海疆。
在此期間,湯和指揮部隊阻止了倭寇侵犯,立下了很多功勞。
但功勞的賞賜,湯和依舊什麼都不留,將其分給了故交,年齡大了,更是歸養故里。
朱元璋最終放下了猜忌,湯和的謙虛謹慎,也讓他成了明朝開國功臣裡為數不多的善終之人。
-
4 # 國史記聞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可以說是個傳統了,幾乎歷朝歷代都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但是,即便是再殘忍的帝王執政,也總會有人憑藉大智慧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明哲保身。國史君(國史通論)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幫助秦王贏政吞併六國的大將軍王翦。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個延續千年不敗的豪門大族——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王翦。當年,王翦和王賁父子曾經幫助嬴政消滅了六國中的五個國家。尤其是在消滅楚國之戰時,老將王翦直接帶走了秦國60萬軍隊,這幾乎是秦國所有的兵力。王翦非常清楚,這次出征,不論勝敗,他都死定了——如果敗了,秦國就有被滅國的風險,更別說自己的生死了;如果勝了,他功高蓋主,且面臨兔死狗烹的窘境。況且,他出徵期間必然會有很多小人給秦王進讒言,多疑的秦王本來就對給他全國精兵這件事心驚膽戰,所以王翦回國之日,就是他的死期。
秦王滅掉趙、魏、韓三國,並且驅逐了燕王之後,就開始著手滅楚了。將軍李信信誓旦旦地說只要二十萬軍馬,滅楚易如反掌,秦王命李信和蒙恬共同率領二十萬人南下,結果卻大敗而回。嬴政不得已,再次向老將王翦求救,並答應給他六十萬大軍。
軍隊整裝待發,嬴政親自前往灞河之濱給王翦送行,王翦卻在這莊嚴而神聖的時刻提出了一個無厘頭的要求——我要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秦王嬴政哈哈大笑:“去你的吧!打了勝仗回來,你什麼都會有的!操這心幹嘛!”王翦卻說:“我帶兵出征,立了功估計也難封個侯,還不如趁著受寵之際,多要點實在的東西,將來養老用呢!”嬴政覺得這老傢伙變幽默了。
可人家是認真的——王翦剛出了函谷關,就連續五次派人到秦王宮中,提醒嬴政前往別忘了給自己的承諾。這事辦的就連王翦的親信都有點看不下去了,覺得這老頭太小心眼了,沒有一點大將風範。王翦卻說:“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最終,自侮的王翦不僅保了命,還發了財。
-
5 # 司馬長史
唐代名將郭子儀就以大功得以善終。
郭子儀唐朝名將,早年以武舉入仕從軍,以軍功官至九原太守,但是一直未被重用,不久,郭母去世,郭子儀回家守孝。
公元775年,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被朝廷“奪情”啟用,任為朔方節度使,率朔方軍勤王東討叛軍。郭子儀接連收復山西、河北、河東等地,斬殺了叛將周萬傾、與李光弼擊敗了史思明,因功授御史大夫。
公元756年唐肅宗任其為兵部尚書,仍兼朔方節度使。宰相房琯主動請纓討叛,在陳濤被擊敗,唐軍損失大半。郭子儀隨後與回鶻首領聯兵出擊,大財叛軍,平定了河曲。
至德二年,郭子儀與其兒子打通了通往陝州的道路。五月,唐軍大舉進攻安緒慶,唐軍失利,郭子儀請罪,被降為左僕射,其他職務未變。九月,被任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與廣平王、大元帥李俶率藩、漢兵十五萬收復了長安、洛陽等地,加封司徒、代國公。
公元759年,郭子儀進軍相州不利,受宦官魚朝恩誣陷被奪兵權。
公元762年,洛陽又被史思明攻破,受百官要求,郭子儀再掌兵權。
公元763年冬,吐蕃攻入長安,代宗東逃,郭子儀收復長安,迎接代宗回京。
公元764年起,郭子儀先後平定僕恩僕固叛亂和吐蕃的東侵。
公元774年,在邊外抵禦吐蕃的郭子儀入朝,請求退休,代宗未允許。
公元779年,唐德宗將其調回朝廷,進位太尉,充任皇陵使,賜號尚父。
公元781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並廢朝五日,命群臣弔唁,又親臨安福門送葬,並違反禮制,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
-
6 # 攀登的岩羊
有郭子儀,從立了大功後,從不居功自傲,做了皇帝的親家也不張揚,處處小心得以兒孫滿堂,最後終老,韓世忠看到岳飛下場,交出兵權,不問政事,遊蕩西湖山水得以善終。朱元璋手下大將李文忠,為人低調,善守不喜攻,不張揚沒野心,和湯和都得以善終。
-
7 # 上將噯福斯
想了半天,還真沒有幾個!
第一個要算趙雲。趙雲名氣夠大,戰功也算顯赫,據說征戰一生,一點傷疤沒有,最後無疾而終。兩個兒子,一個傳承血脈,一個追隨姜維戰死沙場,也算是虎父無犬子了。
第二個要算張遼。張遼是關羽的老鄉,兩人關係很好。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從此忠心耿耿,追隨曹操東征西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濡須之戰後,曹操任命張遼、李典、樂進等守合肥。張遼多次擊退孫吳進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後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張遼為歷代推崇,併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三國志記載:
平旦,遼被甲持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曹魏對張遼一再加官進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位魏王,改遷張遼為前將軍,分封其兄張汛及一子列侯。
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分封兄汛及一子列侯。孫權復叛,遣遼還屯臺肥,進遼爵都鄉侯。給遼母輿車,及兵馬送遼家詣屯,敕遼母至,導從出迎。所督諸軍將吏皆羅拜道側,觀者榮之。文帝踐阼,封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十六百戶。黃初二年,遼朝洛陽宮,文帝引遼會建始殿,親問破吳意狀。帝嘆息顧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為起第舍,又特為遼母作殿,以遼所從破吳軍應募步卒,皆為虎賁。不久孫權再叛變,張遼又去鎮守合肥,並進爵都鄉侯。
曹丕賜輿車予其母以示榮寵,並派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又預先在當地告示張遼家人將要到臨,命令所有守軍出迎,眾軍士將吏都列隊出候拜迎張遼家人,看見此景的人均認為這是十分榮耀的事。
同年,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
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到洛陽皇宮朝拜,曹丕親自詢問張遼昔日破吳時的情形。張遼述說過後,曹丕向左右嘆息道:“簡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公是與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齊名的東周大將。他因平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於是為張遼建造屋舍,替其母興建殿室,當年跟從張遼突破吳軍陣營、臨時應募的一眾步卒,都被封虎賁。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再次向曹魏稱臣。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並令虎賁衛士們往來傳達張遼病況,為張遼問病的使者經常在路上互相遇見。
張遼之疾久未痊癒,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自己則車駕親臨,握著他的手,賜給他御衣,太官每天來送御膳。
張遼最後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諡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正始四年(243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歷任官職:郡吏,騎都尉,魯相,中郎將,關內侯,裨將軍,行中堅將軍,蕩寇將軍,徵東將軍,前將軍,內朝官,亞於車騎、驃騎大將軍。
張遼也算是得了善終了。
-
8 # 磚塊排程師
剛看了隔壁的帖子,郭子儀,至於生平事蹟不說了,感興趣的都能耳熟能詳,不感興趣的估計也不愛看,反正百度有詳細資料。
-
9 # 白髮三千丈59553211
要說真正做到這點的首推唐朝名將郭子儀,一生功勳卓著,而其為人聰明善於明哲保身,做到了主上不疑臣僚不妒,最後得到了善終。
-
10 # 小小不言7470
看到這一題目時,第一想到是朱元璋建立明朝誅殺功臣,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標酒釋兵權”。是的皇帝忌憚功高蓋主,善終的確很少,但能夠權傾朝野、坐擁榮華、受到尊崇者,郭子儀算是其中之一。郭子儀,唐朝名將,用兵如神,平定安史之亂,再造李唐江山。郭子儀一生位高權重,被封汾陽郡王,享受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的生產。直至去逝,也不受帝王猜忌和大臣的嫉妒,與其超高的情商有關。郭子儀待人寬厚,不與人結仇,也不得罪小人,心胸坦蕩,平易近人,府中不設圍牆。朝中有官員嫉妒郭子儀,甚至去挖了郭子儀的祖墳,但最後都被郭感化。郭子儀享年85歲,近乎完美地走完一生,壽終正寢。
回覆列表
功高震主,又能善終的名將,名臣還是有的。但是,伴君如伴虎,能獲得善終同樣是要付出代價,甚至要放棄本可以得到的東西,包括個人聲譽,權力和和平的繁華,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善終的功臣有幾種不同的方式來消除君王的疑慮。
自汙始祖。(王翦)
王翦的對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勞,赫赫有名,不必囉嗦了。關鍵是李信戰敗後,當他帶領六十萬大軍討伐楚國時,贏政不是沒有懷疑過,以王翦的名望和才能,要是帶著六十萬大軍自立,可不是開玩笑的。王翦為了安秦王的心,於是諸多要求,都是田園之類的私利,這樣秦王以為王翦野心不大,自然放心了很多。
作為“功人”的蕭何,也是如此,劉邦帶領主力在外作戰,蕭何鎮守關中,負責源源不斷提供兵馬錢糧。要是蕭何關閉關中自立,劉邦沒有後路,那就玩完了。於是,蕭何除了把族中子弟送到軍中效命,還侵佔別人的田地來自汙,就是要消除劉邦的疑心。
這兩位都是“自汙而自保”的代表。
隱居避世。除了“自汙”的手段,還有一種是比較灑脫的做法。比如,同樣是“漢初三傑”的張良,在劉邦奪得天下後,就主動回到封底隱居修道。
(尉遲恭)
另外,還有一位比較出名的就是唐太宗的愛將,尉遲恭。唐太宗本身就是個不殺功臣之君,但有時候也要功臣配合的。尉遲恭就因為功勞大,不給宗室面子。後被唐太宗提點,幡然醒悟,到了晚年閉門修道,迷信仙丹,也是善終。
明朝的湯和也是如此,湯和是第一個把兵權交出,並解甲歸田的將領,正是這種“淡然”的態度,能在朱元璋時代善終,也算是十分可貴了。
大隱於朝。還有一種功臣,不但功勞大,也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徹底離開朝堂,只好戰戰兢兢,多說話,規規矩矩甚至忍辱負重,以求自保。
比如,漢朝開國元老,誅滅呂氏集團的周勃,雖然一度退休,但是還是被告謀反下獄,最後透過收買獄卒等辦法,成功自保而善終。
唐朝的李靖,不但功勞大,職位也高,但是在朝堂之上,不輕易發言,說話也是“大巧若拙”。
最著名就是“再造大唐”的郭子儀,郭子儀是典型的“功高震主”。不過,幸好他的老對手宦官魚朝恩,天天盯著郭子儀,郭子儀也是戰戰兢兢,行事小心低調不得罪人。這樣也好,皇帝也省了心,郭子儀最後也得到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