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下賞美

    我是不請自來的歷史如戲。歷史如戲,全靠演技

    要說三國時期的歷史轉折點,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我個人認為就是赤壁之戰、劉備借荊州、關羽失荊州、夷陵之戰。

    赤壁之戰

    曹操擊敗袁紹一統北方,意氣風發,準備南下江東蕩平孫權,而後一統天下。而南方的孫權雖然治理江東已經三世,但是實力相比曹操還是要弱很多,只得聯合四處尋找根據地的劉備抗曹。

    孫劉聯軍,採用火攻的辦法火燒赤壁,打敗曹軍。削弱曹操的實力,給孫權劉備以喘息之機,而孫劉兩家也看到了,合則利,分則害的形式,三國鼎立初具雛形。

    劉備借荊州

    劉備借荊州以後,有了根據地,就開始派關羽駐紮荊州,一面防備著曹操,一面防備著孫權,江東孫權因為失去了荊州無力度過長江。劉備就靠著荊州開始向西一步一步取得川中之地。三足鼎立的局勢基本形成。

    關羽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孫劉兩家蜜月期過去之後,東吳始終念念不忘奪回荊州,最終靠著呂蒙的計策得到荊州,關羽被殺,孫劉兩家翻臉。劉備悍然發動傾國之力攻打東吳。被陸遜火燒聯營七百里。蜀國國力大大下降,在三國後期基本都是守勢。

  • 2 # 樂觀的三國迷

    哇塞,縱觀三國發生過那麼多大事,問哪一件事是轉折點有點難確定呀,不過樂觀滴我就僅以自己的瞭解分析一下發生過的重要事件!

    1.曹操刺殺董卓(不算轉折點,很簡單的理由,沒有他的出現會有另一個曹操出現,這種事算不上轉折)

    2.討伐董卓(這些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亂世中的梟雄們有幾個能安分守己?誰不想成就大業?所以討伐是必然事件,與轉折點無關!)

    4.官渡之戰(袁紹是真的蠢,曹操也真的是命好,不過依在下愚見,幸好曹操贏了,不然袁紹死的更慘,這場勝利意義重大,可還算不上真正的轉折點!)

    1.曹操先滅呂布,再袁術,再袁紹,最後大軍所至,荊州不戰而降,兵峰強盛,天下乃其囊中之物!

    2.劉備依舊顛沛流離,無論從哪一點也都還看不出有帝王之相,能不能活下去,還要看曹操的臉色!

    3.孫策亡故不久,孫權剛剛承繼大統,將帥之間還沒有很融洽,不過幸好東吳有周瑜、張昭,替孫權頂了半邊天啊,不然東吳結局估計也是望風而降!

  • 3 # 風雨奕生局

    曹操:公元207年,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徵烏桓之戰已經結束,曹操摩拳擦掌,劍鋒直指荊州,大有一統天下之勢。公元208年,曹操兵鋒揮向荊州,荊州劉琮不戰而降。曹操率領號稱八十萬大軍,兵鋒直指江東。期間曹操給孫權寫下這樣的戰表:“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書,今治水軍八十萬,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何等的氣魄,彷彿統一天下就在一瞬之間。毫無疑問,此時的曹操已經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劉備:公元208年之前,劉備都不用說了,征戰數十年,連一個落腳之地都沒有,此時正寄居在荊州劉表之下,而比時劉表已經新亡,劉琮束手,小小的新野已經不能容下劉備了。長坂坡一戰,丟棄盔甲,不論《三國演義》如何渲染劉皇叔的仁義,但還是掩蓋不了大敗的事實,長板坡之後,劉備暫時前往江夏劉琦處,兩軍和一處也就兩萬來人,如何對抗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形式也是岌岌可危。如果說此時劉備集團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那就是這一年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

    孫權:公元208年,孫權實力還是可以的,江東歷經三世,兵強馬壯,江東八十一郡,說起來也是非常的富足,但是兵力也不多,赤壁之戰時大都督周瑜統領的大軍也就五萬人馬。相比於曹操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所以江東大部分人都是主張投降曹操的。可以說此時的孫權實力尚可,但是獨自對抗曹操是沒有機會的。

    所以,赤壁之戰前,曹操是有能力統一天下的,可是,歷史總是這麼的神奇,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勝了。一場大火,燒掉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一場大火,燒出了劉備一統天下的希望;一場大火,燒出了孫權逐鹿中原的信心。一場大火,三國鼎立的形式瞬間形成。

    所以三國時期最具有轉折事情的當屬赤壁之戰。

  • 4 # 墨兮公子

    眾家紛談,好不熱鬧,要說哪一事件可以做為歷史轉折點,在我看來只能是袁術稱帝了。

    首先,袁術是第一個稱帝的諸候。標誌漢王朝王權正統旁落的開始,為你後面諸候做了榜樣;朝代是怎樣劃分的?封建王朝的劃分皆以稱帝必備條件之一,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三國曆史開始,前面是東漢的歷史,稱不上三國。三國之前各路諸候都以漢臣自居,只有袁術自不量力稱了帝,都知道一國不能有二皇,一臣不侍二主,袁術要是有自保之力,歷史都要重寫了。其次,袁術的出身,袁氏一族是河北望族,祖上在漢朝那是四世三公的地位,是漢王朝的家臣,連家臣都反主了,各路諸候還有顧忌什麼顏面,集體討伐袁術,也引發後面曹操打著平逆賊的旗號與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北方統一的局面。公孫贊,張秀等都是醬油角色。

  • 5 # 歷史天天談

    感謝官方邀答!

    任何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決定、發生,都會對歷史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是根據人、事的身份、地位、重要性、時間段等的不同,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

    而在我看來,真正能夠對歷史產生方向性的影響,引發質的變化的事件,三國時期,也只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襄樊、夷陵之戰,這三場大規模的戰役了。

    官渡之戰,讓曹操得以一統北方,東漢末年的紛亂局面從此開始轉變為逐步統一。

    赤壁之戰,終止了曹操不斷南進的步伐,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此方見。

    襄樊、夷陵之戰,兩場戰役,有著很大的因果關係,經過這兩場戰役之後,三國鼎立才徹底告成。

    吳、蜀已無力北上,只得相互報團取暖;曹魏屢經征戰,也難以南下、西進,不得不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這三大戰役中任何一場戰役的結果發生改變,都會從根本上改變當時天下的局勢。

  • 6 # 淡墨淺白

    首先要說的樓上的回答都是錯誤!三國時期都不知道,回答的再好也是錯誤!三國時期是指公元220曹丕篡漢以後到公元280吳國滅亡這段時間!

    三國時期歷史的轉折點是哪一事件呢?我認為是九品中正制的正式建立。九品中正制和漢朝的推薦制以及後來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三大選拔人才的制度。

    九品中正制九是把人才根據家庭背景和個人才能把人分為九品。實際上人才的選拔變成了門閥化,門閥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如此看來九品中正制不利於人才選拔才對,怎麼會成為三國轉折點呢?

    東漢末年明面上是軍閥割據,實際上是門閥尋找代言人而已。袁紹四世三公佔據河北,劉表和劉璋皇室後裔佔據荊州和益州,曹操也曹氏和夏侯氏的代表。呂布這樣寒門出身的只有陳宮這樣與曹操反目的人才輔佐他。最終江東門閥選擇了孫權,北方門閥選擇了曹操,劉備得到了西蜀門閥的支援。但是三國對門閥的政策卻截然不同。

    劉備是白手起家都門閥壓制最狠,蜀國的門閥在蜀國基本沒有重要職位,劉巴被高高掛起,官職最大的李嚴還被廢了,還有雍闓這樣的反叛被殺。蜀國的大權都是襄陽在中小地主代言人的手中,蜀國第一個被滅。

    孫權和江東門閥是有愛也有恨,相互依靠生存又相互保持距離,保持若即若離的狀態。但是孫權利用太子孫和與孫霸爭奪,大勢壓制了江東門閥,東吳也逐漸衰弱。

    曹操也是豪門大族,天然的得到門閥支援,所以魏華人才最多。曹丕稱帝以後,採用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度,政治上給予了門閥傳承的基礎。緩解了門閥與皇權統治的矛盾,既促進了本國的發展,又吸引了其他兩國門閥的慾望,因此後來吳蜀兩國都選擇的是投降,如果不投降很可能就被門閥給殺了!

    三國穩定以後,基本沒有發生過舉國之力的國戰,因此沒有戰爭是能改變三國的基本格局,只有政治制度的改革促進國內的發展,溫水煮青蛙,最終達到不戰而降的局面。因此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才是三國的轉折點!

  • 7 # 富春江翁

    我覺得三顧茅廬是三國曆史的轉折點,歷史的拐點。

    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寄人籬下,剛剛站穩腳跟。謀士徐庶也被騙去曹營了。那個時候的劉備,弱小得隨時被殲滅。更別提三國鼎立了。

    劉關張三人,三次去南陽請諸葛亮出山。有感於盛情,諸葛亮決定出山相助。

    諸葛亮為劉備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那就是佔荊州,取西川,與江東孫權,北方的曹操,形成鼎立之勢,這就是三國鼎立的雛型,以後的奮鬥基本上是圍繞這個思路來展開的。

    所以我覺得三顧茅廬是三國曆史的一個轉折點之一。三足鼎立,最弱的一方劉備,因為三國茅廬而逐漸發達。

  • 8 # 我小時候也很白

    赤壁之戰!

    其實寫這個的時候我朋友與我是有爭議的,因為他覺得官渡之戰比較重要。

    但其實說起來,官渡之戰的確很重要,可事實上那只是對打仗的雙方而已,對劉備孫權等人來說好像不是那麼的特別重要。因為這場戰爭所決定的無非是一個北方的霸主,而不是天下!

    真正主導天下大勢的還要屬赤壁之戰!!!如果那一戰,勝者是曹操,而孫劉聯軍敗了,那麼,天下還有誰能抵擋曹操的鐵騎?佔了長江水道之利,那麼在一望無際的平原,誰能抵擋曹操的北方騎兵?

    所以,我覺得,赤壁之戰才是真正決定大勢的一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入期貨市場需要投入多少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