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鴻門宴,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場飯局,其直接影響了秦末之際的天下歸屬。而影響鴻門宴結局的走向,卻又是項伯的通風報信。項伯,名纏,是項羽的叔父。因張良曾對其有恩,而張良又在劉邦軍中,恐張良被殃及。故將楚軍打算次日攻擊劉邦軍隊的訊息告知了張良,而張良卻以逃亡不義為由,一心為劉邦謀劃,並勸說項伯替劉邦說情。

    劉邦為拉攏項伯,還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張良曰:“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原(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早)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

    項伯原本只想好友不被殃及,而並非主觀上的通風報信。不曾想卻被拉攏利用,並被一樁“婚姻”套牢,而一心周全“親家”的安危。項伯趁夜回到軍中,便將劉邦的話語告知了項羽,並說道:如果不是劉邦先拿下了關中,你又豈能輕易進入關中?劉邦有大功卻攻擊他,是為不義。不如善待之。

    項羽對叔父項伯甚為敬重,不但沒治其洩露機密之罪,還允諾了項伯,這應該也是項羽在鴻門宴上遲疑不決的重要原因。當項莊想趁舞劍之際,刺死劉邦時,項伯更是以身體翼護劉邦的周全。項伯對劉邦如此蔭護,並最終敗掉了侄子的江山,那麼,項伯與劉邦最終成為“親家”了嗎?

    以兒女婚姻為政治盟約的,那肯定都得是嫡出子女,也即呂雉所生。呂雉生有一子一女,即漢惠帝劉盈與魯元公主。一則,魯元公主要年長於漢惠帝。二則,通常被動的一方會選擇嫁女。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劉邦允諾將許配給項伯之子。而實際上,無論是魯元公主還是漢惠帝,都沒有與項氏聯姻。

    劉邦為政治無賴,素無信義,一切以利用為原則。如果是項氏天下,項伯與劉邦的身份還算般配,兩人還能成為親家。但隨著項羽失去天下,項伯於劉邦已無利用價值,當然也就不會再踐約了。而漢初異姓諸侯王的勢力,已然是大漢政權的最大的威脅。故而,劉邦將其女兒嫁給了趙王張敖,以籠絡趙國的勢力。而項伯最終被劉邦封為射陽侯,並賜姓劉氏,但也只有一世而已。項伯死後,其子劉睢有“罪”,不得繼位,射陽侯國被除,其地入漢。

    參考史籍:《史記》、《漢書》等等;

  • 2 # f紅望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著各的飯局,它直接定局了天下歸屬。當劉邦帥先推翻秦二世的統治後,準備按劉項的共主懷王的事先約為王時,項羽由於與秦主力作戰晚一步入關,聚軍於鴻門,以范增為首的楚軍領導集團為項羽制定了次日鞏劉邦的戰略計劃,可項伯思念有舊交的張良恐受映及,連夜快馬加鞭給張良報信,讓張良逃避,可張良認為異劉邦逃不義,並帶劉邦會見了項伯,當時的劉邦非常驚恐,使出各詔數討好項伯,其中約為兒女親家,項伯答應回去為劉邦說情。項伯這一來一去本義是為張良,實則壞了范增等人的全盤計劃,也決定了歷史走向。項伯回到楚營後幹方百計為劉邦說情,導致項羽改變計劃,設宴詔待劉邦,充分表現出項羽的"仁"。可范增隨機應變想利用項莊舞劍乘機殺死劉邦,可又是項伯用身遮護劉邦,我們可見劉邦的才能,一面之交就把項伯能捨身保護自己,並使項羽改變計劃,劉邦等人的成功脫逃從側面反映出楚漢領導集團的不同素質。致於劉邦和項伯的兒女情事後來劉邦忘記的一乾二淨。劉邦也不是完全忘恩負義,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封項伯為射陽侯。

  • 3 # 日慕鄉關

    明確的告訴你,沒有兌現。

    公元前206年,劉邦屯軍灞上,項羽屯軍鴻門,由於劉邦搶先進入咸陽,且派人封堵函谷關,惹的項羽勃然大怒,其時已經是上將軍的項羽會同天下諸侯責令劉邦前來赴宴,范增則趁機慫恿項羽殺死劉邦,免除後患。驚慌失措的劉邦利用項伯這個臥底登門的機會趁機套近乎,提出把自己的女兒和項伯的兒子結為秦晉之好。

    《史記》記載: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約為婚姻其實就是結成親家的意思,彼時項羽佔據絕對優勢,劉邦面臨滅頂之災,雙方的約定更像是劉邦用這門親事作為投名狀賄賂項伯。而項伯是個要面子的人,面對劉邦的糖衣炮彈和恩公張良的迷魂湯,半推半就的答應下來。

    但形式很快發生了變化,躲過一劫的劉邦不到一年,就匯合天下諸侯征討項羽,更是用四年的時間徹底打垮項羽,坐上了皇位。

    項羽死後,項氏族人大部分選擇投降,劉邦赦免了所有的項氏家族都不殺,並賜姓為劉。項伯鴻門宴護駕有功,因此被封為射陽侯。他的封國在今江蘇揚州市寶應縣射陽湖鎮東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射陽侯項纏侯功,兵初起,與諸侯共擊秦,為楚左令尹,漢王與項羽囿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高祖六年正月丙午,侯項纏元年。賜姓劉氏。(索隱項伯也。)

    至於親事,那就算了,鴻門宴時期劉邦可以考證的只有一個女兒,就是呂后所生的魯元公主,不過這個女兒嫁給了老朋友趙王張耳的兒子張敖,生了個女兒叫做張嫣,後來嫁給了自己的舅舅孝惠皇帝劉盈,這是後話。

    至於項伯,劉盈繼位第三年他就去世了,他的兒子項睢繼承了他的爵位,後來因為犯罪被除去,他們家的榮耀也到此為止。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記載:孝惠三年,侯纏卒。嗣子睢有罪,國除。

    許多人用此事來攻擊劉邦是個流氓不守信用,其實劉邦是流氓不假,但要說這件事情倒也算不上,當年他與項伯結為親家擺明是權宜之計,項伯當然知曉其中的厲害,大家都不說破不過是給對方留些餘地,至於成與不成完全取決於雙方的形式對比,劉邦在勝利之後能夠不追究項氏家族,且為項伯封侯已經是寬容大度,君不見後世有哪個君王能如此厚道。莫說兒女親家,就是結義兄弟還不是照殺不誤。陳勝吳廣喊著“苟富貴勿相忘”,吳廣糊里糊塗死了,陳勝還不是依舊做他的楚王。

    再說了,項伯已經被賜姓為“劉”,那就是劉邦的本家,古人有“同姓不通婚”的說法,從倫理上說,這門親事也是無效的。

  • 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之所以想回答下這個問題,是因為以前看歷史看到這段時,總覺得這是無礙觀瞻的一件小事,劉邦大可不必對項伯這麼殷勤,後來看的史料多了,才發現,這並非個例,歷史上,每當歷史人物遇到危機時,與關鍵人物結親嫁女幾乎成了慣例,這一招有時有用,有時無用,但幾乎大家都在用,所以我對此題就有了興趣。

    透過劉邦與項伯結親這件事,我們需要明晰一個關於人性的問題,就是人在生死之間時,在平時看似毫無可能,毫無道理的事,在此刻都變得合情合理了。劉邦當時雖未封王,但先入關中,攜十萬大軍,實際上已經有了諸侯王之實。項伯雖然是項羽的親戚,但是其地位與劉邦相比,還是差一截子的,而且他姓項!

    劉邦認識到了鴻門宴的可怕,極有可能去了就是個死,但要是不去,就是徹底和項羽決裂,那就是項羽滅了你十萬大軍再殺死你,此時已經到了必死無疑的境地,劉邦這王侯身份,女兒這王女身份就變得一文不值了。

    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重新貴重起來呢?只有活下來才行!什麼重要都不如命重要,你問他會履行這種親事嗎,我只有告訴你,他才不管這能不能履約,先得活下來才能談其他,這種親事並沒有什麼信用意義,要是鴻門宴一過,劉邦已經死了,估計覆巢之下沒有完卵,女兒也得死,項伯看到此景,你想他還會履約嗎?

    這種姻親根本是以保命為前提條件的,是在非常條件下設立的,一旦涉事方喪命,這個姻親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假使涉事方活下來了,進入到常規時期,當然要按照常規時期的形勢辦事,所以這姻親同樣也沒有作用。

    既然這樣,項伯為啥還傻乎乎的答應此事呢?其實他也不傻,這事他本知就沒有希望,之所以同意結親,不過是一種感情投資,他是守與張良的小義也好,是看好劉邦這個人也好,這份投資早晚會收到回報的,就算結不成親家,撈點政治好處那是沒跑的,最後他不也封侯了嗎?

    所以這種非常之期的非常之事不能以常理來定,信用反倒是次要的,這是一種以姻親為表面形式的政治利益交換,能做成什麼樣,還得看當事人以後得發展,履約不履約很次要。

  • 5 # 史過長河

    劉邦在鴻門宴能夠脫險,全靠項伯的幫助,當時劉邦先項羽一步取得漢中,項羽擺下鴻門宴,設計要殺劉邦,項伯就擔心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良,項伯早年曾殺過人,被關在大牢,是張良救了他,聽說張良在劉邦軍中,為報恩,他要救張良,於是前去通知張良,叫張良跑路,張良不願走,反而要他救劉邦,劉邦極力的拉攏項伯,要他在項羽面前說好話。

    並許諾今後和他打親家,項伯回去對項羽說,劉邦取漢中,並沒有背叛你的意思,而是為你開路,為你掃清障礙,反而是在幫你,項羽聽了好似有道理,便打消了殺劉邦的心。

    劉邦去赴鴻門宴,項莊舞劍,樊噲對舞,項伯在其中破壞,劉邦藉機去方便溜之大吉。後來劉邦平天下後,其實並沒有和項伯打親家,在古代帝王家,公主在終身大事上,是沒有選擇權的,一般都會成為政治聯姻的犧牲品,項伯後來封了射陽候,他的利用價值已不大了,劉邦把女兒嫁給了張敖,政治意義更大於和項伯打親家。

  • 6 # 冷清先生

    劉邦兌現了承諾,將項伯封為射陽侯,並賜項伯姓劉,所以項伯又叫劉纏。

    項伯未能兌現承諾,因為鴻門宴之後,項伯再也沒有生出一男半女來。

    鴻門宴之前,劉邦和項伯約為兒女親家,是指腹為婚。當時,劉邦有三個未成年的孩子,16歲的劉肥、13歲的魯元公主、4歲的劉盈既孝惠帝。項伯至少有一個兒子,叫項睢後來改姓叫劉睢,已經成年結婚。

    劉邦後來又生了很多兒女,劉長、劉如意、劉恆等等,所以劉邦不是違約的一方。項伯,根據記載來看,後來再也沒有生過一男半女,違約的一方是項伯。

    劉邦和項伯為什麼要約定為兒女親家?什麼時候約定的呢?孩子沒娘說來話長。

    項羽率軍入關後,兵40萬駐鴻門,劉邦兵10萬駐霸上。漢軍中出個內奸曹無傷,密報項羽:“劉邦要在關中稱王。”范增也說劉邦志向遠大,必須早做打算,項羽曰:“旦日饗士卒擊破沛公軍。”

    項伯曾殺人,躲避在下邳,和張良關係好。項伯於是策馬到漢營通知張良,張良把這個事給劉邦說了,劉邦說:“如之奈何?”張良說這樣,先把項伯穩住,你和項伯套個關係。劉邦問:“你和項伯誰歲數大?”張良說:“項伯的歲數大。”

    張良把項伯叫進來,劉邦和項伯就稱兄道弟,問長問短舉杯相歡。劉邦請項伯在項羽面前多多美言幾句,自己沒有稱王的打算,那都是小人進的讒言。劉邦又趁機和項伯約定兒女親家。

    在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也拔劍和項莊對舞,幾次用身體擋著劉邦,做到了和劉邦的親家約定。鴻門宴以後,劉邦和項羽成為真正的對手,楚漢戰爭爆發。

    四年後,垓下之戰殲滅了項羽,項莊被俘虜了。劉邦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不但沒有為難項伯,還封項伯為射陽侯,賜姓劉。前195年,劉邦駕崩;前194年,項伯去世;前192年,項伯之子劉睢犯法,被割去侯爵。

  • 7 # 釣魚倌

    項羽兵敗自殺後這事兒就黃了

    在古代,以兒女親家的聯姻是達到某種目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除了元朝,各個朝代都透過和少數民族和親聯姻的方式來緩和矛盾和危機。

    劉邦何許人也,他深諳世故,更是利用各種手段來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他利用項伯是項羽叔父而且在項羽那兒有相當權威的話語權這一特殊關係,在赴鴻門宴時和項伯一見面就約為兒女親家,他打出兒女親家這一手情感的好牌來迷惑項伯,透過項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同時還能刺探出項羽的軍事機密。

    鴻門宴的事實證明劉邦成功的利用了兒女親家帶來的特殊效應,透過項伯保全了自己、徹底的瞭解了項羽集團對自己的態度並及時的調整戰略使項羽逐漸走向滅亡。

    項羽集團的倒塌使項伯在劉邦的眼裡失去了利用的價值,劉邦為了一步步的實現自己成功的目標,為了聯合其他勢力為自己服務,他又故伎重演,和趙王張耳約定了兒女親家,把女兒許諾給張耳的長子張驁,不過這次是實實在在把女兒嫁給了繼承了張耳王位的新趙王張驁。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自語道:此天亡我,非戰之罪。

    劉邦既滅項羽,沒有對項氏族人趕盡殺絕,反而封了項伯作為射陽侯。司馬遷寫《史記》時說:“漢王與項羽有郄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前秦閻負、梁殊出使涼州曾言:“昔微去殷,項伯歸漢,雖背君違親,前史美其先覺。”此處的項伯纏與項伯是同一人,說的即是與劉邦結為兒女親家的項羽的親叔叔項伯。

    項燕共有三個兒子,長子項渠,是項羽之父,早逝;次子項梁,任楚國武信君,在定陶之戰被章邯所殺;三子即項伯,任楚國左尹,後降劉邦,賜劉姓。

    說起項伯其人之前,可以先談談齊桓公時期的三個有名的小人。

    管仲輔佐齊桓公時,齊桓公感動地對他說:“我身邊有三個對我最忠心的人。,一個人為了伺候我做太監,把自己閹割了;一個人來做我的臣子後整整十五年沒有回家看過父母;另一個人更厲害,為了給我滋補身體居然把自己兒子殺了做成羹給我吃!”管仲聽罷便說:“這些人不可親近。他們的作為全部違反人的正常感情,怎麼還談得上對你的忠誠?”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把這三個小人趕出了朝廷。管仲死後,這三個小人果然鬧的天翻地覆,齊桓公一代英主,最後竟被餓死,齊國霸業也是一代而終。

    這是關於小人的最早的說法,即是他們的作為全部違反人的正常感情。除此之外,小人還有其他一些特點:

    1、小人見不得美好事物,只要一有機會就要竭力去做某種隱潛的交易籌碼加以利用,最終使得美好事物玉石俱焚。

    2、小人見不得權力,他們毫無政治立場,只看重私利,不在乎人倫關係和後果。

    3、小人辦事效率很高,他們急於事功而不講規範,辦起事來幾乎沒有阻力。

    4、小人最終控制不了局勢,他們精明,但是缺乏遠見,因此他們在製造一個個惡果時並沒有想到這些惡果最終會帶來什麼樣的結局。

    項伯即是這樣的人,他出於一己私利,背楚歸漢,干擾了楚漢之爭的走向,最終使得項羽敗走烏江。項羽臨死前不知道有沒有怨恨這位族叔,不過以項羽的秉性,斷然也不會怨天尤人。但是項家人卻不肯原諒項伯的背叛,所謂公道自在人心,項伯即使成為漢朝的射陽侯,一樣被除去項氏族譜。

    項家是武將世家,項伯少時常殺人,為此逃亡在外。可見,項伯也是一個糾糾武夫。一般而言,武人大都乾脆利索,絕少拖泥帶水,比如項氏家族裡的項羽、項莊等人。項伯卻因一己私利而進讒言,最終使得項楚敗亡。其毫無政治立場的投機行為,堪堪為小人的最佳註腳。

    項伯幹了哪些事情是坑害了項羽的呢?

    1、項伯洩露了軍事機密。

    劉項二人都在關中時,項羽已經在范增的勸諫下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如果這個計劃真正實施了,中國歷史就要被改寫,可惜項伯跑去給張良洩露了項羽的軍事計劃。起初是為了救張良,可是項伯在和劉邦初次接觸之時,就和劉邦結為了兒女親家。在敵我還未分明的情況下就把自己和劉邦用姻親關係捆在一起,這個行為就首鼠兩端,居心叵測了。

    2、項伯違反了議事流程。

    項伯回來彙報如此重大的資訊,他沒有建議項羽發起正式的議事會議,而是單獨私密地給項羽打小報告,傳達他自己的主觀判斷和建議處理此事的方式,並利用自己親叔叔的身份讓項羽給予了善待劉邦的承諾。項伯此時的這個行為已經不再是為了保護張良,而是完全站在了劉邦的利益面故意干擾項羽的判斷,讓項羽做出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決定。此時的項伯,已經沒有了政治立場,而是為了劉邦的利益來站臺。

    3、項伯分裂了西楚集團。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雖然答應了不殺劉邦性命,但本身也存猶疑。范增急召項莊,意欲刺殺沛公。項羽情知如此,卻未加干涉,因為他對項伯有過承諾,也和范增達成過共識,一時間沒有想好怎麼處理,因此採取了置身事外的態度。項伯以族叔的名義與項莊一起舞劍,都不怕掉身份來回護劉邦——在這時還可以理解為項伯是一個江湖人,重情重義,既然跟劉邦做出了承諾就該履行。可是,在這樣的場合,無形中在項羽集團裡形成了兩個利益派別:范增、項伯,這也為最終范增出走埋下了伏筆。

    4、項伯勸說項羽放了呂后和太公,讓項羽失去了震懾劉邦的最後籌碼。

    廣武對峙時,項羽要在兩軍陣前烹殺太公,震懾劉邦,項伯跑出來勸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此時楚軍已到極限,糧草不支,且陳平用計,楚軍內部人心惶惶。楚漢之爭打了3年多,項伯還是一句“天下事未可知”,不知項羽是如何看待他的這位叔叔。

    5、項伯在英布被劉邦派人遊說叛變後,盡殺其妻兒,從而讓英布死心歸漢。

    史記記載“楚已使項伯收九江兵,盡殺布妻子。”楚漢之爭陷入對峙,正需要各自擴大盟友時,楚使曾北上使齊,約天下三分;也曾使九江,急召英布出兵。可是在英布猶豫不決時,漢使殺了楚使,逼迫英布降漢。英布降漢後,並未歸心。史記記載“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可是項伯到了九江後,收了九江兵,殺了英布的妻兒,如此血海深仇,英布如何再能歸楚呢?

    於是,天下事可知矣!項羽敗走,烏江自刎,一代霸王,終落得個身死國滅。

    項伯與項羽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直系親屬,那麼為何項伯要幫著劉邦來坑害自己的親侄兒呢?

    項伯勇力可嘉,但是缺乏智慧,他一直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斤兩。在西楚集團中他只服兄長項梁而不服侄兒項羽。

    項梁死後,作為項氏家族的長輩,他理應成為項家軍的首領。可是項羽斬帥奪旗,又在鉅鹿破釜沉舟大敗秦軍,名聲大噪,一舉成為諸侯領袖,號稱霸王,成為項氏家族實際掌權者。

    項伯不甘願如此平庸,可是又見一個外姓的范增居然比自己更受重視,地位比自己還高,不忿之心頓生,必然要與范增唱對臺戲。

    不關乎政治立場,不關乎是非曲直,只是要范增成不了事。

    可是,劉邦卻對項伯無比尊重,第一次見面就把項伯擺到了很高地位,央求項伯救他。此時,可以看到項伯一直無法伸張的個人價值感、榮譽感都得到了極大滿足。劉邦已是一方諸侯,卻還得求助於他,而且還要“吾得兄事之”。

    在西楚集團不如意,在劉邦集團卻被奉若上賓,舉足輕重,一下子項伯救被劉邦收買了。不過,項伯雖然雖然享受劉邦給他的存在感,但也知道項氏家族對他的重要性。他起初的想法只是想透過劉邦打壓項羽、范增在西楚集團和家族中的權威,抬高自己的地位,但並不代表他希望西楚滅亡。

    然而,不世出的韓信橫空出世,將不可一世的項羽擊敗。項伯面對項氏家族的敗亡無可奈何,只能在背叛項羽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劉邦與項羽對峙時,劉邦的父親和呂后都命懸一線,雖有兒女親家之約,戰事頻繁,也無法踐諾,劉邦總不能再搭進去一個女兒吧?尤其是在雙方對峙時,項伯更不敢提起“婚姻之約”,瓜田李下。

    劉邦擊敗項羽,分封諸侯。項伯因有功,被封為射陽侯。可是項氏家族大勢已去,劉邦此時聯姻已經毫無必要。劉邦面臨異姓諸侯的威脅,他的政治聯姻應該更為趨利。因此,他將魯元公主嫁給了趙王張耳,用以結盟。

    項伯為私心計,不顧項氏家族的事業,在關鍵的歷史節點上坑害了家族,坑害了國家,首鼠兩端的心性,雖然勇武過人,卻依然躲不過“小人”之謂。其未能以死謝罪,洗刷汙名,被趕出家族,反而接受了劉邦的恩賜和爵位,在項楚敗亡10年後去世,其子坐罪除國。

  • 9 # 遙望燕園

    《鴻門宴》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篇章,也是華人較為熟悉的一個歷史橋段。

    鴻門宴上,沛公劉邦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卻依舊被項羽的亞父范增算計,搞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么蛾子。劉邦之所以沒死在項莊的劍下,要感謝三個人。

    第一個人是張良,如果沒有張良去找樊噲通風報信,就不會有樊噲的勇闖項羽營帳。

    第二個人是樊噲,如果沒有樊噲勇闖項羽營帳,意外中斷項莊舞劍,劉邦怕還是逃不掉。

    第三個人是項伯,如果沒有項伯與項莊共舞,並時時以身護劉邦,劉邦早就血濺鴻門筵席了。

    為什麼項伯要以身護住劉邦呢?項伯是希望保住自己探訪劉邦軍營後的整治成果。

    當項羽下達了攻伐劉邦軍隊的命令後,項伯夜訪劉邦軍營。項伯夜訪劉邦軍營的藉口是不忍心張良成了刀下之鬼,但事實上,張良跟隨劉邦和韓王成多時,經歷了大大小小百餘場戰爭,依舊是毫髮無損,怎麼就會死在這場對決中呢?項伯怕是太高估項羽軍隊的實力了吧?

    事實上,項伯作為項羽軍中的高層之一,不可能不知道項羽軍隊正面臨的缺糧狀況,對於項羽軍隊的實力,也沒有那麼的自信。

    項伯並不相信項羽的軍隊能迅速地滅了劉邦的軍隊。項伯是項家軍中的元勳,而項家軍曾和劉邦率領的沛縣子弟兵並肩作戰,項伯對於劉邦的軍隊和劉邦的統軍能力有一定了解,自項家和劉邦彭城一別,劉邦奉懷王命西進,軍隊迅速地由萬餘人發展到近十萬人,併成功佔領了關中之地,劉邦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強,這一點,老成是項伯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項伯擔心,一旦項家軍和劉邦的沛縣子弟兵火併,最終的結局很可能兩敗俱傷,其他諸侯將趁此機會搞事情,所以,最好的路子,怕是握手言和,結成同盟,震懾其他諸侯。——畢竟,劉邦的軍事實力已是天下第二,第一和第二結成同盟,其他諸侯還敢造詞?

    項伯夜訪劉邦軍營後,如願地見到了劉邦本人,劉邦本人也表示,自己無意於項羽將軍爭鋒,自己願意俯首稱臣,為表誠意,劉邦願意親臨鴻門,跟項羽敘舊,把酒言歡,解除芥蒂,同時,劉邦以私人的名義尊項伯為兄長並和項伯結成兒女親家。

    那麼,楚漢之爭後,勝利的劉邦是否兌現了自己當初結成兒女親家的承諾呢?

    很難說。

    司馬遷並未在《項羽本紀》中清楚地說劉邦和項伯的兒女親家是用怎樣的方式結成的,或許是劉邦把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或許是項伯把女兒嫁給劉邦的兒子,都有可能。

    如果是劉邦把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那麼,這個諾言肯定沒兌現。原因很簡單,劉邦只有一個親生女兒,這個女兒嫁給了趙王張耳的兒子張敖為妻,張敖在父親張耳過世後成為趙王,劉邦的女兒成為趙王王后。

    如果是劉邦的兒子娶項伯的女兒為妻,則有可能兌現了。

    因為劉邦有八個兒子,我們已知的,大兒子、二兒子、五兒子、六兒子的正妻都不是項伯的女兒,三兒子沒活到娶妻的年紀就死了,所以可以排除這幾個兒子的正妻是項伯的女兒。

    剩下的只有四兒子、七兒子和八兒子,四兒子的元后不詳,有人說可能是呂家女,我以為也無法排除是項伯女兒;七兒子王后不詳,八兒子還為立後就死掉了。

    所以,我以為,劉邦還是有可能兌現了自己承諾的。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 10 # 使用者6285933439

    歷史總是充滿了偶然性,同時又飽含著必然性。

    公元前206年,

    “沛公軍「駐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wàng)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xiǎng)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

    讓我們先體會一下歷史的偶然性吧:本來按照項羽的安排,第二天就要滅掉劉邦,但是項伯出現了。客觀的說,項伯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他為報答之前張良的救命之恩,偷偷跑到漢營,將項羽的計劃和盤托出。

    張良馬上報告了劉邦,"沛公奉卮(zhī)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這一段描寫刻畫了劉邦高超的臨機應變的能力,至此,因為項伯這一偶然性的行為,導致了事情發展的重大轉折。後面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了。

    再來看歷史的必然性:楚漢相爭,最終劉邦得了天下,劉邦會不會還兌現之前的婚約呢?必然不會了,為什麼?政治婚約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利益至上。得了天下的劉邦最終把女兒嫁給了異性王張耳的兒子。這樣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嘛!

    當然劉邦也是寬宏大量,知恩圖報的人,勝利以後不僅沒有對項氏家族大開殺戒,反而封項伯為射陽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莧菜怎麼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