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志軍1414

    中超主力收入目前千萬不是問題,加上浮動獎金等,在歐洲應該相當於第二級別聯賽主力收入,但問題是中國消費整體比歐洲發達國家要低得多,所以相對幸福指數就高得多

  • 2 # 邕城小良

    當我們說到國足,不論是國足的技術,還是國足隊員個人的修養,或者是國足每個人的年薪,都比不上歐洲。成績這點不用多說,大家都知道,再菜的對手都能把國足打飛,因此我們習慣了國足輸球。關於國足的個人修養,作為中國足球的一員,球踢不好就算了,還到處紋身,讓觀眾和全華人民看了都非常噁心,除了哀其不幸,更多的是怒其不爭。關於薪水,西班牙第四級別聯賽球員的薪水,應該和國足相當,但人家即使是第四級別聯賽,對待比賽的心態,國足是根本沒法比的。所以說和歐洲球隊比,不管是比什麼,國足都只有一個字,輸。

  • 3 # 蒲凡

    這其實是一個挺有意思的悖論。

    在很多人看來,薪水(也就是勞動報酬)毫無疑問應當與個人職業技能水平相掛鉤。因此將國足放在世界足壇進行橫向對比,顯然理所應當地略遜K聯賽、J聯賽國腳級球員一籌的。

    基於這個大前提,我們基本可以算出一個大概的數字:例如在美因茨效力的日本球員武藤嘉紀,所獲得的年薪為100萬歐元,以每年有52個自然周計算,武藤嘉紀的週薪約等於1.9萬歐元的週薪。

    假設中國國足的職業技能水平,比日本國腳的水平要低20%(當然,我相信在公眾語境中,這個低於的比例會更高),那麼等量成周薪就是1.9萬打八折,約等於1.52萬英鎊。

    這個數字相當於什麼概念呢?以英國《每日郵報》的統計資料為標準,大致略高於英冠聯賽4年前的水平。

    但為什麼我在開頭要說這是一個“悖論”呢?

    因為薪水與職業技能水平掛鉤,其實只存在於一些工作重點偏執行的職業,例如程式設計師、醫生等等。其職業技能水平可以顯性地透過工作成果進行量化,干擾呈現效果的不確定性比較少。

    但即便是程式設計師和醫生,在職業生涯邁上一個臺階後,影響薪酬水平的變數也會增加。例如個人資源(比如人脈)、行業影響力(為企業主進行信用背書)等等。而目前已經被高度商業化的職業球員,尤其是能夠入選國足的“中國足球頂級人才”,顯然更加適用於這樣的“薪酬評判體系”。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廣州恆大在亞冠奪冠的那兩個賽季,恆大糧油與咔哇熊的品牌認知快速確立,以及整個恆大集團的市場估值飆升,也必然會讓企業主樂於投資的——而完成了這項任務的國足球員,也理所應當地獲得這部分“個人資源變現”。

    所以沒必要這種姿勢來嘲諷國足。市場經濟下的遊戲而已,一切咱們都按市場規律來。

  • 4 # 足球大玩家

    讓一部分先富起來,這句話在中國球員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1994年職業化初期,中國球員還領著200多元的月薪,一年後就變成了2000多元,足足翻了十倍。待到2000左右,隨著國足衝擊世界盃的小高潮,甲A球員普遍收入突破數十萬,部分國腳在俱樂部更是達到300萬元以上。

    2002世界盃後,中國足球陷入低迷,足壇負面新聞不斷,球員收入增長趨緩。直到過去幾年,房地產巨頭不斷進入職業足球領域,球員收入再度迎來爆發。作為中超賽場供不應求的搶手貨,本土國腳的收入自然是水漲船高。

    據2014年的統計,國內球員稅後年薪超過500萬元的就多達15人,這些普遍都是國字號球員。 以目前裡皮挑選的這支國家隊,雖然鄭智等高薪老將缺席,但是這些年中超球員收入整體水漲船高,這23位國腳平均稅收年薪仍可能介於800萬元左右,則可計算出23名國腳工資總收入為1.84億元,摺合歐元2360萬€/年。 然而國足所有人員裡頭,還是主教練裡皮收入最高,他的教練團隊年薪為2000萬歐元。

    放在歐洲頂級聯賽層面,還是相當寒磣的。根據米蘭體育報2016/17賽季初的資料,國足薪水總額2360萬歐元可以名列意甲第15位,和青訓大戶亞特蘭大差不多水平。另外國足選手如果留洋,收入也會差不多,早年孫繼海、鄭智、楊晨在英德聯賽合同收入都接近100萬歐元,現在只不過在國內領到與國外一般高的薪水,應該是足球提前與國際接軌了,僅指待遇水平。不過如果把教練團隊也算上的話,國足這樣一支球隊年支出高達4360萬歐元,那就是佛羅倫薩級別,準歐戰球隊了。

  • 5 # 男人就要有點梟雄範2

    國足里拉山頭,消極比賽,出工不出力,假傷,惡意牴觸國家隊,把這種人踢出國家隊,全國各大聯賽永久禁賽。趙旭日,浩林,王大雷,馮瀟霆,張林凡等人。在這些人心裡根本沒有國家尊嚴和國家榮譽。不為國家出力這輩子都別踢球了。這跟當兵打仗上前線有什麼區別,臨陣脫逃,動搖軍心者殺無赦。足協要沒有這樣的處罰力度也解散得了,國家不留你們這些吃閒飯的。

  • 6 # 李志坤NKbridge

    仔細閱讀題目,我認為題主您想問的是,中國男足球員一年的收入大概相當於歐洲那個級別球隊的球員收入,畢竟國足是沒有薪水的,球員的收入來自於俱樂部。

    首先說在四五年以前,這個沒有什麼可比性,畢竟中超整體收入水平並不高(相比於工薪階族的收入,依然是天價高薪),我認識的中超中上游球隊的主力球員,年薪差不多是在三百萬元人民幣左右,但是隨著這兩年中國足球迅速升溫,球員的身價也是水漲船高,工資以及獎金收入更是幾何形式增長。

    在廣州恆大隊中的鄭智郜林級別的老隊員,年收入能達到兩千萬元人民幣,而在中超多數球隊的主力,年薪也在八百萬元到一千萬元之間,準主力球員或者小球隊的主力,也能達到五百萬元的年薪,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以一仟萬元人民幣為例,摺合成歐元,差不多是160萬美元左右,這已經是五大聯賽的水平了,2017年度的資料顯示,英超球員的薪資世界最高,人均達到320萬美元,排在英超之後的分別是西甲(人均168萬美元)、意甲(人均132萬美元)、德甲(人均125萬美元)和法甲(人均94.4萬美元)。中超的2017年平均薪資是78萬美元,是世界上排名第六,僅次於五大聯賽。

    所以說,國腳們集中在幾大中超豪門(廣州恆大、上海上港、河北華夏幸福),而且國腳們的年薪在隊中都是最高級別的,按照平均數來推算的話,基本上中國男足的國腳們都能拿到兩千萬元人民幣左右,約合320萬美元的年薪,在歐洲足壇也是非常具有競爭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過年是否應該沒收孩子的壓歲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