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晨觀影視

    界各地,多有華埠,華埠多有“唐人街”,其中華人皆自稱“唐人”。為什麼叫“唐人”?  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因為唐朝強盛,其時名揚海外,外邦就以盛唐命我中華,華人引以為榮,故自稱“唐人”。此外,還有將“唐人”釋為“唐山人”者。  華人、美華人、法華人、日本人、北京人,都是地域概念,而“唐朝人”卻是個歷史概念。  誠然,在談及歷史或人物時,有商人、秦人、漢人、宋人、明人之說,但華人自稱“唐人”,絕不會是“我們是唐朝人”或“我們是唐朝人後代”之意。這正如我們向外華人自我介紹時,只能說“我是華人”,而不會說“我是共和國時代的人”。因此“唐人”應是一個地域概念。  按以上邏輯,“唐人”應理解為“唐華人”或“唐地人”。中國古有“唐國”或“唐地”嗎?有之!  《史記》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紀第一》,介紹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由來及發展。五帝者,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也。  前四帝皆父子相傳,唯至堯帝,認為他的長子源明(號丹朱)不賢,將帝位傳給了宗族之賢者“舜”。史稱“禪讓”。  當時堯帝曾說:“我總不能讓天下人受累而利他一人。”(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這就是後世稱頌的“讓賢”古風。  堯帝十三歲時受封於“陶”地—今山東定陶,後又受封於“唐”地—今河北唐縣一帶,故號“陶唐氏”。  堯帝既然未傳位給長子,於是將唐地中的一塊稱為“劉”的地方,封給了長子源明,源明始得姓劉,劉氏也就誕生了,這大概在公元前25世紀左右。  故劉氏將“黃帝”和“堯帝”稱為“遠祖”,將堯帝之子劉源明稱為“大始祖”。  這和“唐人”有什麼關係?太史公說:“學者多談論五帝,他們太久遠了。但《尚書》只記載堯以來的事,而百家談黃帝時,其文字多不可靠,有學問的人也難說清楚。孔子所說的《五帝德》及《帝系姓》,(因為不是正式經典)所以儒門並不傳授。”(堯以前的傳說,多據這兩篇,但並非孔子所著。)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訓,縉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五帝本紀》)  由於《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它只從堯帝談起,故太史公稱堯為“陶唐氏”,舜為“有虞氏”,禹為“夏后氏”。其後的學者們,包括太史公,將之簡稱為“唐堯”、“虞舜”和“夏禹”。太史公也說了:“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其德。”  五帝之中是沒有“炎帝”的,他是嘗百草的“神農氏”。他和“燧人氏”、“有巢氏”一樣是傳說中的人物。“炎黃子孫”是後人儘量遠溯祖先的提法。夏、商、周、秦、漢都只提“唐堯”。  《現代漢語詞典》釋“唐”字的第一義時說:“傳說中的朝代名,堯所建。”因此這個“唐”不是指公元618年—907年李淵父子所建的唐朝。為區別這兩個唐朝,故前者稱為“堯唐”,後者稱為“李唐”。  “唐人”的正解似應為:公元前25世紀左右,遠古的堯帝建國於唐地,其後繁衍、移居海外的子孫懷念遠祖,故自稱為“唐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根據未來人類長相的發展,可不可能外星人就是現在人類的後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