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軒寶諾寶粑粑
-
2 # 小小思維家
1.給孩子安全感
這樣的孩子其實內心是很沒有安全感的,攻擊別人的行為其實是下意識的在保護自己。他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和解決煩惱的事情,所以就選用暴力解決。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好的安全感。
2.不可自暴自棄
父母經常要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就是不可以自暴自棄。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有技巧,不可以傷害了孩子的尊嚴。
3.不看暴力動畫片
現在的很多動畫片的情節都非常誇張,有的內容還很暴力。父母要會甑別,不要把暴力傾向很重的動畫片給孩子看。
4.父母不做暴力行為
父母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要注意,不在孩子面前亂髮脾氣,不在孩子面前和家人吵架。不要把不好的暴力情緒傳染給孩子了。
5.多和孩子做內心交流
孩子的心理輔導工作要經常的做,不要讓孩子內心感動孤單。要及時的瞭解到孩子內心在想什麼,才好做心理輔導。
6.看健康書籍
無論是講故事,還是看課外書籍,都不要看暴力傾向的。看一些對性格心理有幫助的書籍,和聽這類的故事。
詩人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要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發現自己孩子有暴力傾向的時候,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出了什麼問題。
前幾天看了一段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講座,其中講到了一個案例。廣州一家外來打工家庭,孩子總喜歡偷東西,不管什麼吃的喝的或者是可以拿來賣的,都會偷走。久而久之,大家都會來他家告狀,不管丟了電飯鍋了還是刮鬍刀或者洗臉盆之類的,都會來他家找他爸。他爸爸沒辦法就得給人家買新的。
後來一段時間,大家有幾天沒見到孩子,也不丟東西了,大家很好奇,去家裡一看,孩子被爸爸用鐵鏈把腳拴在了床上,但是孩子還是無所謂的樣子,該玩玩該樂樂,大家覺得這不是個辦法,就告訴了街道辦事處,最後報警,警察來了教育他父親,但是他父親說我實在管不了,他這麼天天偷東西,怎麼都改不了,我實在沒辦法啊,我需要去賺錢,他這麼偷,我一直需要賠人家,我哪裡有錢。最後在警察協調下,街道說我們幫他找個心理治療的地方,讓孩子過去試試。
後來到了一家心理醫院,第一天,房間裡病人桌子上的東西,不管糖果,水果,小物品之類或多或少的都丟了一點,護士和孩子說道,他不但罵護士還要動手打護士。後來院長說,在家裡他爸爸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在我們這邊肯定不能用這種方法。
醫生畢竟還是更加專業一些,後來醫生就發現這個小孩為什麼總偷東西呢?原來是嘴饞,他好吃,多數時候會偷一些吃的,之前偷電飯鍋了刮鬍刀了臉盆什麼的,也都是賣了去買好吃的。那麼醫生就想了一個辦法,第一天的時候,只要孩子犯錯 了,偷拿別人東西了,或者和別人吵架甚至動手了,醫生就在黑板上面劃一道豎線,一天下來劃了50多條豎線,怎麼辦呢?告訴孩子,以後每天如果你可以減少十條線,我就獎勵你一塊巧克力,20條呢,我就獎勵你更多的零食之類的。這孩子為了得到巧克力,就開始剋制,第一天減少了兩三條線,但醫生還是獎勵一些小糖果,不過還是告訴他必須達到10條,我才給你巧克力。用了一個月時間,黑板上面的線成26條了,醫生就加大力度,在減少下去我可以給你更好吃的零食或者是玩具,當然期間對孩子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不在只是不偷東西了,比如不許罵人,不許打架。在三個月後,孩子基本上壞習慣改過來了,有天和醫生說,他想家了,想回去了!
醫生一聽是分外高興,說明什麼呢?說明這個孩子終於正常了,他又有了最基本的感情了。醫生開車把孩子送回去,但是卻發現孩子家裡沒人了,全走了,誰也不知道去哪裡了。透過街道和派出所,最後費勁艱辛找到孩子新家地址,到門口之後,鏡頭映入眼簾的就是他媽媽抱著一個,手拉著一個,看見孩子一句話沒說,扭頭就走了。孩子爸爸在屋裡,送進去後,他爸爸就說了幾遍回來好,回來好。在相關人員問他準備以後怎麼辦的時候,他回答說好好養,好好養。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這個孩子還是會變成原來的模樣。孩子並不是天生會偷,天生冷漠,造成這種結果的種種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為人父母的不自制,家庭觀念淡漠,孩子就冷漠,家人不覺得拿根針是偷,那麼孩子將來就會去拿更多。同樣的道理,您孩子現在有暴力傾向,那麼可以想想你自己給他什麼樣的環境,是不是存在家庭暴力,是不是透過吼叫和呵斥來教育,是不是對他放任不管。你怎麼樣對待孩子,他就會怎麼樣對待別人對待你們。
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所以如果你問孩子有暴力傾向怎麼辦,我想你需要先從自身找找問題,然後在想辦法來改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