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說聲失陪再相見

    老子:為無為,則無不治。

    原文《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讀:不推崇有奇才賢德的人,能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功名。不推崇奇珍異寶,能使老百姓不去偷竊。看不見那些人人想得到的東西,方能使民心不被迷亂而喪失理智。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不刺激百姓利慾薰心,填飽百姓的肚子,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志,增強百姓的體魄;經常要老百姓不投機取巧,要百姓不要追求理想。這樣,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假託民意妄為造事。統治階級辦事順應自然規律,不亂作為,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老子所說的聖人就是奴隸主,奴隸主如果有作為,多數是對奴隸的坑害,老子說的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不要為了自己私慾的亂作為。奴隸主為了統治人民,利用權力說自己不是一般人,是龍子,耳朵能看字,腦子聰明,點子多,是奇才,是賢人。所以說,老子說的“不尚賢”就是不尚奇才這樣的賢。老子說的“無為”就是“無私為”。老子說的;常使民無知,是愚民之說。在科學發展的新時代,愚民思想是亡國滅種之道。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過於器重聰明而有才智的人,百姓之間就不會引起爭端;對稀奇珍貴的東西不特別重視,百姓之間就不會有偷盜發生;不提供足以誘人產生慾望的東西,百姓就不會胡思亂想。

    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既要使百姓無貪得之心,但又要讓他們吃飽肚子。既要使他們沒有強求之志,又要使他們有強壯的身體。必須時常注意到,要讓百姓保持沒有過多的想法和貪慾,這樣,即使有自以為是的野心家也會不敢輕舉妄動了。用這種“清靜無為”的原則辦事,社會,國家就用不著什麼特別的措施了。那麼,天下還會治理不好嗎?

    大意:

    本章講“無為”與政治的關係。統治者的“有為”政治往往誤導人們的行為。如過分標榜賢能、看重財貨等等就是誤導。所以聖人治國以“無為”為準則,這樣,人民“無知無慾”,有智慧者也不敢妄為,國家於是得到治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夢見,自己撞邪了怎麼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