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701211034394

    一、說說對“文包詩”的理解: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創新體裁,對於這一文體的教材該怎麼教,我一開始也是比較模糊的:是“詩重於文”,還是 “文重於詩”,或是“詩文並重”呢?直到試教完後討論時,學校的領導和老師們的真知灼見點醒了我。我知道了“文包詩”的核心是詩,落腳點是詩,應該突出古詩的主體地位。理由一:教材的主編說過:“創新這種體裁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減少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生的興趣。”理由二:文是編者自己寫的,而詩是千古流傳的,更值得我們學的是詩。特別是高年級,應該利用文幫助學生深刻地體驗詩的意境。

    二、講講對這篇“文包詩”的處理:

    我今天的課堂就呈現了詩、文、詩三個版塊,可以說是按照學古詩的方法組織這堂課的,也是一次新的嘗試。

    本堂課開篇就要求學生讀出古詩的節奏、音韻(這是讀詩的最基本的要求,對高年級學生來說也不難),緊接著結合第一課時所學來說說詩,即大概說出詩句的意思,並自然地抓住詩眼“孤”初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接下來是學文了。我們知道文是對詩的解釋和補充,詩是對文的提煉和概括,學文並非就是把詩完全丟棄在一邊,而是應該契合時機地詩文結合,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在感悟完“賞景藏情”的片段之後,我加入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兩次引讀,一次以景,一次以情,為的是借文的描寫悟詩的情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理解難點在後兩句。在孟浩然登船遠去後,我引導學生思考李白到底在“凝視”什麼,並結合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來講解,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這兩句詩的意思,特別是“孤”字的內涵:即使江上船再多,也只有孟夫子的船才能入李白的眼,入李白的心。

    在感悟完“文”所展現的意境後,又迴歸到詩。這回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情境由吟到誦,誦出詩中的種種深情。誦和背是有本質的區別的,背是強制性的機械記憶,而誦是發自肺腑的、脫口而出的。在引導學生誦時我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是學生看著畫面自己誦,第二步是老師深情描述後領著學生一起誦,第三步是配樂看圖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誦出來。這樣一誦再誦,詩中的情,詩中的意,就更濃更深了。

    這一次詩的迴歸,也使“孤”的內涵得到了昇華。詩人的情感也不拘泥於惆悵、孤單了,“唯見長江天際流”,詩人的豪放、灑脫躍然而出,這和李白本身的氣質也是契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側邊指紋搭配全面屏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嗎,為什麼手機廠商都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