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諒是不可能的。張繡的結局有兩種說法,其中《魏略》所寫的是被曹丕逼死,這樣的話他就根本沒有被原諒,即使善終,也不說明曹操原諒他,只是當時曹操礙於局勢,不得不暫時接納張繡。
張繡是西涼軍閥張濟之侄,張濟攻打劉表時身中流矢而死,張繡接掌其勢力,佔據宛城。曹操迎奉漢獻帝后,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宛城在許昌附近,所以曹操親率大軍攻打張繡。張自知不敵,開城投降。但是因為曹操的舉動(《三國志》沒有寫,《資治通鑑》寫曹操納張繡遺孀為妾,並重金籠絡張繡的貼身武將胡車),導致張繡的不滿和恐懼,最終在賈詡的勸說下突然反叛,殺的曹操措手不及,愛將典韋力戰而死,長子曹昂、侄子安民(漢代有身份的人都是單名,所以不可能叫曹安民,可能是名字已不可考只知字安民,也可能是曹安、曹民兩個侄子)都被殺。曹操在眾將死保下僥倖逃脫。
曹昂是曹操長子,不僅如此,由於曹操正妻丁夫人無子,一直視曹昂為己出,所以,論嫡論長,曹昂都是曹操理所當然的繼承人。曹昂死後,丁夫人怨恨曹操,從此回了孃家,終身不回曹操身邊。曹操臨終回想自己一生,以此為最後悔之事。
所以,宛城之戰對曹操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不僅失去了最器重的長子、愛將、侄子,自己也幾乎喪命,甚至連妻子也離他而去。就算再大度,又怎能可能輕易原諒張繡?於情於理,都不可能。
但是,曹操為了軍國大事,還是可以分清輕重的。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接納了張繡。那是在建安四年,袁紹擊敗公孫瓚,統攬河北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勢力雄厚。曹操除呂布、袁術、眭固,將中原盡入囊中。二強相爭局面形成,袁曹必有一戰。賈詡為張繡分析,曹操比袁紹更有利,於是建議張繡投降曹操。而對曹操而言,與袁紹的戰爭一觸即發,此事重要的是解除後顧之憂。當張繡投降時,曹操為了穩定許昌周邊,並給天下人做一個不計前嫌、廣攬人才的樣子,所以只有收納張繡,封揚武將軍,並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在隨後的官渡之戰中,張繡更是被加封破羌將軍、宣威侯。隨後更是隨曹操破袁紹之子袁譚,成為曹營眾將中封邑最多的武將。
但是,要是以為曹操這就算原諒張繡了,那就太單純了。殺子之仇,失妻之恨,怎麼就能隨便消失。就在張繡地位達到頂峰的兩年後,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征討烏桓的途中。《三國志》記載為病死,《魏略》記載為曹丕痛斥張繡“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隨後張繡恐懼自殺。
《魏略》是曹魏郎中魚豢所編,時三國曆史中曹魏部分的重要參考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相對於王沈所編寫的曹魏官修史書《魏書》多有避諱,《魏略》一般被認為真實性更高。《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所以對曹魏方面史料有損曹魏君主的記載多有曲筆,因此,《魏略》中所寫的曹丕逼死張繡,可能性是很大的。
而曹丕為什麼要逼死張繡呢?為給哥哥報仇的說法可能性不大。實際上曹丕是曹昂之死的既得利益者。因為曹昂之死,丁夫人離開曹操,曹丕之母卞夫人才成為了曹操的繼室,曹丕才能以嫡長子身份成為繼承人。故而,他其實應該感謝張繡。所以,如果曹丕辱罵張繡,那更有可能是曹操的授意,因為張繡有功,不能隨意殺死,但殺子之仇一直在曹操心中,故而讓曹丕去做,曹丕罵張繡,還能獲得敬愛兄長的美名,張繡也知道曹操要兔死狗烹了,所以無望而自殺。這符合邏輯也符合人性,要是說曹操真的對張繡原諒了,那才不正常。
原諒是不可能的。張繡的結局有兩種說法,其中《魏略》所寫的是被曹丕逼死,這樣的話他就根本沒有被原諒,即使善終,也不說明曹操原諒他,只是當時曹操礙於局勢,不得不暫時接納張繡。
張繡是西涼軍閥張濟之侄,張濟攻打劉表時身中流矢而死,張繡接掌其勢力,佔據宛城。曹操迎奉漢獻帝后,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宛城在許昌附近,所以曹操親率大軍攻打張繡。張自知不敵,開城投降。但是因為曹操的舉動(《三國志》沒有寫,《資治通鑑》寫曹操納張繡遺孀為妾,並重金籠絡張繡的貼身武將胡車),導致張繡的不滿和恐懼,最終在賈詡的勸說下突然反叛,殺的曹操措手不及,愛將典韋力戰而死,長子曹昂、侄子安民(漢代有身份的人都是單名,所以不可能叫曹安民,可能是名字已不可考只知字安民,也可能是曹安、曹民兩個侄子)都被殺。曹操在眾將死保下僥倖逃脫。
曹昂是曹操長子,不僅如此,由於曹操正妻丁夫人無子,一直視曹昂為己出,所以,論嫡論長,曹昂都是曹操理所當然的繼承人。曹昂死後,丁夫人怨恨曹操,從此回了孃家,終身不回曹操身邊。曹操臨終回想自己一生,以此為最後悔之事。
所以,宛城之戰對曹操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不僅失去了最器重的長子、愛將、侄子,自己也幾乎喪命,甚至連妻子也離他而去。就算再大度,又怎能可能輕易原諒張繡?於情於理,都不可能。
但是,曹操為了軍國大事,還是可以分清輕重的。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接納了張繡。那是在建安四年,袁紹擊敗公孫瓚,統攬河北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勢力雄厚。曹操除呂布、袁術、眭固,將中原盡入囊中。二強相爭局面形成,袁曹必有一戰。賈詡為張繡分析,曹操比袁紹更有利,於是建議張繡投降曹操。而對曹操而言,與袁紹的戰爭一觸即發,此事重要的是解除後顧之憂。當張繡投降時,曹操為了穩定許昌周邊,並給天下人做一個不計前嫌、廣攬人才的樣子,所以只有收納張繡,封揚武將軍,並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在隨後的官渡之戰中,張繡更是被加封破羌將軍、宣威侯。隨後更是隨曹操破袁紹之子袁譚,成為曹營眾將中封邑最多的武將。
但是,要是以為曹操這就算原諒張繡了,那就太單純了。殺子之仇,失妻之恨,怎麼就能隨便消失。就在張繡地位達到頂峰的兩年後,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征討烏桓的途中。《三國志》記載為病死,《魏略》記載為曹丕痛斥張繡“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隨後張繡恐懼自殺。
《魏略》是曹魏郎中魚豢所編,時三國曆史中曹魏部分的重要參考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相對於王沈所編寫的曹魏官修史書《魏書》多有避諱,《魏略》一般被認為真實性更高。《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所以對曹魏方面史料有損曹魏君主的記載多有曲筆,因此,《魏略》中所寫的曹丕逼死張繡,可能性是很大的。
而曹丕為什麼要逼死張繡呢?為給哥哥報仇的說法可能性不大。實際上曹丕是曹昂之死的既得利益者。因為曹昂之死,丁夫人離開曹操,曹丕之母卞夫人才成為了曹操的繼室,曹丕才能以嫡長子身份成為繼承人。故而,他其實應該感謝張繡。所以,如果曹丕辱罵張繡,那更有可能是曹操的授意,因為張繡有功,不能隨意殺死,但殺子之仇一直在曹操心中,故而讓曹丕去做,曹丕罵張繡,還能獲得敬愛兄長的美名,張繡也知道曹操要兔死狗烹了,所以無望而自殺。這符合邏輯也符合人性,要是說曹操真的對張繡原諒了,那才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