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貓1105
-
2 # 張永科38
民樂裡的低聲部樂器一直是比較少的,一般的民樂團常配幾把大提琴。但大提琴不屬於民族樂器!這樣,民族低音樂器就只有,大低音胡,中阮,三絃這幾樣了!把簫加八低音部,效果不理想!多年前有人把秦琴弄來當低音樂器,可秦琴鐵片聲太重,擾群特利害!後來乾脆淘汰了。近幾年,又有人把巴烏弄來,可民樂團裡整個巴烏,音域特窄,只有9度,巴烏進樂團,勉為其難!後來也淘了!有時我們在想,低音部有管樂就好了。我們盼望有高人制出一種低音的管樂器!
-
3 # 混音師天職TimChan
我們常說的民樂,或者常聽的民樂,很多本身都是小編制的樂曲,即便在過去,大編制的複合聲部也不多。並且很少有正兒八經的低音聲部。這個跟我們民族的音樂方式或者音樂的欣賞個和理解有關。真正原汁原味的民樂,有低音聲部的,主要是打擊樂組來完成,例如 中國大鼓。另外帶樂聲的打擊樂,例如編鐘組,磐組。還有一些場合性質的氛圍樂器,非常沉低頻的長角號,不過這個很少有用在用於欣賞的民族音樂中,改編的現代民樂除外。所以事實上,民樂確實非常缺低音聲部。即便是大戲,編制中也沒有看到正兒八經的低音聲部。至於一些室內樂型別的,基本上都是絲竹樂一類,或者什麼琵琶古琴什麼的,就更加別說低音聲部了。
而現代很多多聲部的大編制的民樂樂曲,都是根據西洋交響樂編制重新改編的。有人提出說“革胡”沒錯,現在的民樂編制,幾乎就是抄襲模仿西洋交響樂團編制。因為我們的民族樂器中沒有低音聲部,只好自己造一個出來。
看看革胡怎麼來的。革胡: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寬的低音拉絃樂器。五十年代上海音樂學院楊雨森(1926~1980)在二胡的基礎上吸取其他拉絃樂器的特點創制而成,故此稱為革胡。以後又經過不斷改進,如今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低音拉絃樂器。但是講真,革胡的材料稀缺,製作成本高,不是隨便一個民樂團都能買得起,本身也很難買得到。
所以,基本上民樂團的低音聲部都只能是借用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來代替。另外管類的樂器,也都是根據西洋交響樂團的樂器配置樣式,然後改良了民族樂器的樣子來替代。例如下面這個,落地式的“笙”。作為吹奏管樂的低音部。
當然,那種改良特製的民樂器,都是定製的,可以說想買都買不到,估計也就只有像中央民樂團那樣的級別,才有財力物力人力等等資源去專門研究和找人制作那些特別的樂器了。
-
4 # 澤源256
說民樂低音部分;70年初梧州市北環路小學民樂隊前往南寧桂劇院演出民樂大合奏《金蛇狂舞》和市歌舞團陳銘三作曲《鴛江之春》當時中央電視臺拍攝成「電影紀錄片」在全國播放……
民樂隊組織分配除二胡、板胡、笛子、鎖吶等為高音部分,中低音部分樂器使用鑼鼓、大阮、潮州琴、月琴、琵琶、低音中胡、椰胡、特別用了幾個大胡(水桶一樣大的二胡)特別加強了民樂低音部分配器起到很好音效果!當時澤源拉二胡兼拉大水桶胡,回想起來都幾有意思……
-
5 # 絲竹長青
最初民樂大部分是獨奏樂器,這跟我們的音樂律制有很大關係。民族樂團是由於受西方交響樂團的影響才向和聲方向發展形成的。低音樂器一直先天不足,是民樂比較薄弱的地方。最開始用過馬頭琴甚至改良的馬頭琴來代替樂團裡的低音聲部,可是一直不是很理想。以至於後來改革性的創造革胡來代替,但不常見。大部分樂團還是借用西方的大提琴、倍低音提琴來演奏低聲部的。也有低音笙、落地笙來襯托低音。
-
6 # 草魚說說
傳統民樂器基本都是追求明亮悅耳的音色,也沒有和聲概念所以低音樂器很少,現在按西方管絃樂隊編制做了改進,就是把胡琴當提琴,也弄大中小,阮弄成大bass不過民樂本來編曲就是單旋律為主,不是西方管絃樂和聲學對位法復調,所以效果只能說一般,有點吵,亂哄哄,弄不好就紅白喜事的感覺了,民樂還是獨奏或是協奏比較好,有意境
-
7 # 中行老任
民樂低音部至今也沒有什麼正兒八經的樂器,革胡是模仿大提琴,但音質遠不及大提琴,現下民樂低聲部基本是用大提琴或低音提琴取代的,在這方面還是空缺。內蒙古製作的低音馬頭琴挺好,但仍不及西樂的低音。期待著發明家們近早研製出我們自己的低音樂器,改變民樂的層次不清的混沌狀況。現下我們使用的民樂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為什麼我們現代人不可以有點新作為呢?
-
8 # 按宮商
本來是有革胡這樂器,琴擔很長,象大胡那樣,蒙皮比大胡大,手持馬尾弓,象大提琴那樣可拉可撥。但1975年以後沒人拉,也沒生產。可能沒人願學,覺得老是在角落裡當配角不甘心(演奏者都想要排在前頭,虛榮心很強)。其實還有大阮也算低音樂,它是4根弦,音域極廣。樂手可以彈外弦1.2弦,也可彈3.4弦,如果後者的話聲音極低,比大提琴毫不遜色。
回覆列表
確實如此,低音部在民樂裡屬於缺失部分,原因可以百度一下!現在民樂低音部還是引用的貝斯,大提琴,單簧管之類的!不過有些大師還是開發了低音嗩吶,低音笛這一類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