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提到的那句話出自叔本華晚年整理出的論文雜集《附錄和補遺》裡的《論思考》第4節(詳見附註②),但可惜的是《附錄和補遺》在中國一直沒有完整的翻譯版本。直到韋啟昌先生的出現,他在認真整理《附錄和補遺》之後,挑出了大部分內容進行翻譯,根據內容的分類以《叔本華思想隨筆》和《叔本華美學隨筆》出版,而含有你提及的那句名言的《論思考》分類收入了《叔本華美學隨筆》當中。
附註①:(本人在看過多個版本的中文譯本後,感覺韋啟昌先生的譯本翻譯還原度極高,尤其是語境和個別生澀用詞的拿捏都極其到位,希望你也能夠透過韋啟昌先生的譯本來品讀叔本華的作品)
附註②:《論思考》第四節:
閱讀只是我們自己思考的代替品。在閱讀的時候,我們是被別人牽引著自己的思想。除此之外,許多書本的唯一用處只在於向我們表明錯誤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而我們一旦 [3]讓自己聽從其引導,就會拐入實在是不堪設想的迷途。但聽從自己守護神的指引,亦即自發、獨立、正確思考的人,卻掌握著能夠找到正確路向的羅盤。所以,我們只能在自己的思想源泉乾枯的時候才可以進行閱讀——而思源乾枯甚至對頭腦思想優秀的人來說也是常有的事情。而趕走和消除自己的、具原始力度的思想,目的只是閱讀隨手拿起的一本書——這樣做就是對我們的聖靈犯罪。這樣的人就好比為了察看植物標本或者觀賞銅刻的大自然風景而回避一望無際的大自然。
儘管有時候我們可以在一本書裡輕而易舉地現成找到自己幾經艱辛、緩慢地思考和組合才得以發現的某一見解或真理,但是,經過自己的思維獲得的見解或真理卻具多一百倍的價值。這是因為每一見解或真理只有經過自己的思維才會真正融入我們的思想系統,成為這整體的一部分和某一活的肢節;它才可以與我們總體的思想完美、牢固地聯絡起來,其根據和結果才被我們所瞭解,這一見解或真理也才可以帶上我們整個思維模式的色彩、色調和烙印;在我們需要的時候,這一認識才可以呼之即來,為我們所用;因此,這一見解或真理有其紮實的基礎,再也不會消失。據此,哥德的這兩行詩句在這裡完全適用,並且也得到了解釋:
我們必須流下熱汗,
才能重新擁有父親留下的遺產。
你好,你提到的那句話出自叔本華晚年整理出的論文雜集《附錄和補遺》裡的《論思考》第4節(詳見附註②),但可惜的是《附錄和補遺》在中國一直沒有完整的翻譯版本。直到韋啟昌先生的出現,他在認真整理《附錄和補遺》之後,挑出了大部分內容進行翻譯,根據內容的分類以《叔本華思想隨筆》和《叔本華美學隨筆》出版,而含有你提及的那句名言的《論思考》分類收入了《叔本華美學隨筆》當中。
附註①:(本人在看過多個版本的中文譯本後,感覺韋啟昌先生的譯本翻譯還原度極高,尤其是語境和個別生澀用詞的拿捏都極其到位,希望你也能夠透過韋啟昌先生的譯本來品讀叔本華的作品)
附註②:《論思考》第四節:
閱讀只是我們自己思考的代替品。在閱讀的時候,我們是被別人牽引著自己的思想。除此之外,許多書本的唯一用處只在於向我們表明錯誤的道路竟有如此之多,而我們一旦 [3]讓自己聽從其引導,就會拐入實在是不堪設想的迷途。但聽從自己守護神的指引,亦即自發、獨立、正確思考的人,卻掌握著能夠找到正確路向的羅盤。所以,我們只能在自己的思想源泉乾枯的時候才可以進行閱讀——而思源乾枯甚至對頭腦思想優秀的人來說也是常有的事情。而趕走和消除自己的、具原始力度的思想,目的只是閱讀隨手拿起的一本書——這樣做就是對我們的聖靈犯罪。這樣的人就好比為了察看植物標本或者觀賞銅刻的大自然風景而回避一望無際的大自然。
儘管有時候我們可以在一本書裡輕而易舉地現成找到自己幾經艱辛、緩慢地思考和組合才得以發現的某一見解或真理,但是,經過自己的思維獲得的見解或真理卻具多一百倍的價值。這是因為每一見解或真理只有經過自己的思維才會真正融入我們的思想系統,成為這整體的一部分和某一活的肢節;它才可以與我們總體的思想完美、牢固地聯絡起來,其根據和結果才被我們所瞭解,這一見解或真理也才可以帶上我們整個思維模式的色彩、色調和烙印;在我們需要的時候,這一認識才可以呼之即來,為我們所用;因此,這一見解或真理有其紮實的基礎,再也不會消失。據此,哥德的這兩行詩句在這裡完全適用,並且也得到了解釋:
我們必須流下熱汗,
才能重新擁有父親留下的遺產。